这个学期我的计算机网络课有个项目是需要小组完成的。当初找小组队员的时候,我有意找了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当地人一起合作,结果找到了现在的伙伴。当时我其实很紧张,那人正好在课堂上坐在我左边,一幅阴沉的样子,也不怎么说话,与其他当地人相比显得不那么活泼。我当时打定主意,姑且一试,如果他已经与别人合伙了就算了。于是在下课后就鼓起勇气去问他,结果他还没有与别人组队,于是我们两人,再加上后来的一位中国人,小组就这么成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开始时我觉得可能和这人不是很容易打交道。而且因为语言原因,我可能会和另外一位中国人走的更近一些。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任务分配的原因(中国人写比较简单的客户端,我和当地人写服务器端),所以从开始时我们就好在一起讨论。而且中国人上自习的地方不是我一贯的地点,反而当地人容易在我这附近上自习,所以我们也容易见面并讨论问题。后来中国人被诊断出H1N1疑似,很长时间不能到校,项目的绝大多数任务都是由我和当地人完成的,所以到最后来说,我反而和当地人说的话更多一些。
从项目开始是我就开始想,为什么我一开始觉得比较冷漠的外国人,其实是非常好说话的呢?基于这一点,我又想起了我在加拿大两年多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比如在校园里见不到人斗殴,而在国内不管是我身边的人还是从媒体上听说的,这种情况都屡见不鲜。还有就是当地人的基本的礼仪,比如说如果你在出门或进门时知道有人跟在你后面出入的,要为后面的人扶住门。有的当地人做的都有点让我觉得夸张了,我离门口有将近十米对方还是扶着门等我。我身边的一些中国人人对此甘之如饴,并且也同样这样做,但也有人还是我行我素。有一次就是一个中国人,他有一节课就坐在我身边(因此我相信他绝对认识我),有一天我们去上课的时候,正好他走在我前面,穿过们的时候我们距离也就两、三米,他就这么过去了,非常冷漠。我之前对他印象就不怎么好(之后可能专门写文章讨论),经过那次之后就更讨厌他了。
我在国内上大一的时候,当时的室友有一次从网上下载到了一段某个电台的录音并放给我听。内容是在某地的一个观众可以打电话进去与主持人交流的节目里,有个在中国的日本人打了进去,说是想念一篇自己的文章。文章里说了他作为一个日本人看不起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他们没有教养,文化水平低。在与主持人争论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了日本同龄国民接受大学教育比例有70%,而中国则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后来据说是因为电台主持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被开除了。当时我室友听的义愤填膺,并从网上找了不知道谁做的什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类的音乐flash来看,并找了一些中国人在体育之类的项目上击败日本人的录像来安慰自己,说是“解气”。我当时想到的是如果我们的国民都像这个样子执着于一些这样的问题的话,甘于做一个只会喊口号、做事情只为了解气的“愤青”的话,中国人永远无法战胜日本人。不过碍于面子,我也没有说的很明显。这次想到加拿大人的教养问题,我不由自主的又想起了那个日本人说的“国民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是70%”这句话。
“接受大学教育”是不是使一个人变得高尚的因素,我想了好久。我不知道别的国家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在加拿大人们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很有礼貌了,大学里并没有教给学生要给后面的人扶着门之类的东西。而在中国则很多(有些时候可以说是多数)大学生也并不高尚。至于日本的大学是怎么样子,我没有经验,但我觉得在日本这种仍然非常讲传统规矩地方应该是学生上大学之前就有礼仪教育的部分了吧。因此我把那句话改改,也许说“70%的人都接受了礼仪教育并且被认为是有教养的”更合适。一个人是否完成了高等教育,与他们是否有教养应该是两个关系。很多中国人身在大学里甚至大学毕业后还是没有教养,我想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因此我想到了一个通过更改教育体系来让人民变得更有素质的问题。当然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我们如果在一些基础教育上,从小培养孩子的礼仪,会不会改变整个国民的素质呢?当然我们现在的小学、中学也有思想道德教育课,但还远远不够。我自己的经验是,小学时期老师不过是照本宣科,一般放学后学生怎么样老师就不管了;中学时老师只是教给我们思想要符合某个组织指定的思想,同时基于升学的压力,一切都变得功利了起来,老师和学生都不再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只要学生不给学校和老师惹麻烦就行。这样子的教育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
另一方面,在一个高等学府中会带给学生什么变化呢?一位大学教师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改变呢?通过我的观察,国内的大学中,“辅导员”这个角色与同学的礼仪修养方面关系最大,其他的授课老师基本上是讲完了课就走。而“辅导员”基本上就是统筹协调学生事务,解决纠纷之类的指责,学生的礼仪修养怎么样,我觉得“辅导员”不会有太大的关注。当然我觉得也不能全怪“辅导员”,在之前的礼仪养成方面没有教育好,到了大学生的年龄就很难再管了。因此只要学生不会给学校惹来麻烦,也不明着冲撞“辅导员”,我想那些“辅导员”们也乐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加拿大的大学没有“辅导员”这个角色,如果非要类比的话,我觉得advisor也许算是对应的职位。不过这边的advisor是被动的给学生提供技术支持,而不是主动的去管理学生。其实到了大学后,在学校里就没有人管学生了。大学把大学生当作社会人来对待,只要学生不触犯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就没人管你。而对于课程的教育来说,我的经验是越学到后来就越觉得从老师那里直接获取的信息就少了。当然老师也讲课,不过这些内容都是从书上可以查到的。如果想获得更多的内容,老师会推荐一些书,图书馆的藏书也算丰富。
所以我就想,既然大学生的知识很多都可以从书上获得,我们为什么不用书来代替大学里的老师呢?现在的价值观念认为,人力最值钱。请一位大学教师的费用应该要远高于买一本书的费用,那么我们用书来代替大学教师应该是可行的。很多老师的笔记,在几年前就已经写好了,一年一年讲同样的东西,我想教师自己也会觉得厌烦。当然也不是取消大学教师这个职务,因为我们还是需要书。大学教师可以写书,把自己的知识写成书,买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然后出题给学生考试,在期间也回答学生的疑问。同时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科研,把成果写成论文,则又是新的知识。而这一切都不必与学生面对面进行,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很好的完成。这样大学教育的效率会不会更高呢?
在中国的所有老师阶层中,大学老师的工资也许是最高的。而如果从出力的程度上来说,我觉得反而是小学老师最费力气。国家每年会给不同的学校拨款,如果我们把拨款的比重更倾向与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上把重点放在人文礼仪修养上,这样人民的整体素质会有所提高。小学、中学完全没有必要学太多的数理化知识,只要完成两点:一、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就是基本的礼仪素养;二、教会学生必要的生存本领,比如基础数学,做交易总要会算帐吧;三、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工具,比如高级语言的掌握(外语、阅读、写作)和新兴工具如互联网的使用。有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下一步的学习中,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一点一点学成专家。我们初中学会了怎么用金属和酸获得氢气,之后如果不搞化学方面的研究,又有谁在生活中用到了呢?
同时,中国的现状是,有些小孩依然不能接触正常的基础教育,比如偏远山区的孩子、或者进城的农民工的孩子。贫穷是他们无法获得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将来也导致他们的竞争力下降,两家的贫富差距会更加严重。没有上过小学、中学的孩子长大后甚至连阅读水平都赶不上接受普通基础教育的孩子,这直接限制了这些小孩在将来获取更高级知识的途径,这是最令人觉得不平的。我觉得与其在普通的基础教育中花那么大的力气教给学生们一些一辈子都用不上的东西,还不如把这部分力气放在普及基础教育上。国家再在高等教育上面进行一些经济补助,让穷人的孩子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因为我们之前有改变大学的想法,所以要让学生完成我设想中的大学教育,应该不会花太多的钱。
当然,我这些都是空想,我也不会期望中国的教育会很快的往这上面发展,不过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我们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中国小学生、中学生与欧美的的小学生、中学生比起来懂的更多,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给了学生太多未必有用的知识。而中国人普遍被其它国人认为没礼貌,也是基础教育没有教给学生应该的东西。其实两国的小孩长大后,欧美的小孩并没有因为懂的比中国小孩少而减少了竞争力;相反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更加僵化了学生的思想,让我们在高级科研领域里比不上欧美的学生。
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是让人无奈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一点点,什么时候中国人可以更加“有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