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某一天,公司里组织了一次培训,主题是浪费点查找。讲师给我们讲了几点,主要不是下班关灯节约用电这样的,而是从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查找可以精简的地方。培训完了第二天,公司发公文组织开展浪费点查找工作,要求每个部门按照人数,提出一半数量的点,其中还要有一定比例的流程方面的优化。公文发表次日,部门开晨会时,处长说了要开展,让副职牵头。
听着领导讲话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是一项多么无聊的活动啊!领导说开展浪费点查找,有利于节省时间云云,我想:节省了时间,提前完成工作,我可以早下班吗?不能提早下班,我多干一些活,可以多拿钱吗?唯一的收获是让领导看见了,有什么好处也许可以倾向你。这样的优化,让人有什么动力呢?
梳理我的日常工作,其实还真有地方是可以优化的,也是我日常在做的。上一篇文章里写过,我的日常工作有分析网站上的数据,将它转换成可以方便识别的格式,方便使用。过去我们是用手工操作Excel来完成的,数量小的时候,可以坚持一下,数量大的时候,干下来就会觉得想吐,眼睛也花了,肩膀也酸了,还消耗时间。我于是写了个程序来帮我自动干这个工作,于是我要干的就是把数据导出来,发邮件到我的笔电上,然后在笔电上执行程序,然后把结果通过邮件发回工作电脑,再复制进Excel中稍作整理。后来我为了减少笔电之行这一环节,用Java重写了程序,这样就可以在工作电脑上进行全部操作了。这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好的浪费点查找改进结果。
而文件中要求的,从工作流程中梳理出浪费点来,你以为我们之前一遍遍的梳理工作流程是白干的呀?之前每年每季度搞的精益管理,都把我们的流程精简到家了。
所以,我觉得,在目前,科技是最能提升工作效率的。
公司里有QC小组这一块儿,针对工作中某一个小的不足,进行优化改进,然后总结提炼出成果,也是个类似的工作。不过,向来为我们不喜。QC的问题是,本身的程序太过厚重了,什么鱼骨图啊、分析啊、PDCA啊什么的,遇到问题谁有心思再管那一套。公司里之前的各种QC项目,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先有了结果,之后再倒推回来的。事实上一旦有了结果,之前的那些分析工作、详细的结果,还有什么用处吗?在我们这里是没有,因为大家把它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任务完成了,谁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之前我看Eric Raymond写的《大教堂和市集》,里面的一句话我很赞同——开源项目的作者的目的总是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做的,目前在进行的两个小项目,都是因为在工作中遇到了实在是不爽、不想再人工去做那些重复、繁重、无聊的工作,所以我开始了这些项目。为的不是要完成谁的任务,不是为了得奖,只是为了让自己能更轻松的完成工作。
我想着用《大教堂和市集》里的理论,看看我们的企业能否也朝着那个方向去改变,答案是悲观的。我觉得这是中共跟美国的文化,确切的是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的区别。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跟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追求的目标不同。对于追求资本的人来说,只要能带来利润,怎么样都行。虽然有它自己的问题,但至少在领域中是一种公平。而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追求的目标是什么,那就不好说了。
总之,目前公司里所实行的,在我感觉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一线职工没有几个喜欢计划部门的,这绝对不应该是管理的正确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