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 Arch Linux

上一篇文章中我说我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准备跑 UNIX 桌面。上周三电脑寄到,还没等拆箱,下午家中就出了急事,因此一直到了上周五晚上才开箱。

打开之后我首先看看默认的系统,是 Windows 7。我计算了一下系统性能得分,结果是 5.3,最差的一项是 Windows Aero 的桌面性能,其他的都在 6 以上。总体来说,性能差在了图形方面,还挺不错。按照一开始的计划,我打算在上面运行 FreeBSD 做桌面系统。我稍稍考虑了一下,没有选择备份之前的系统,这样虽然再次安装回 Windows 的时候回变成盗版,不过我现在有了比较充足的计算设备,也不打算在这台电脑上跑 Windows 了。之前我制作了 11.0-CURRENT 启动优盘,引导进去,开始的时候比较顺利。虽然没有无线网络,不过有线网络是没问题的,家里正好有网线插在台式机上,拔下来插到 X250 上就 OK 了。我过去用过两台没有网线接口的笔记本电脑,因此第一次觉得有线网络连接还是挺有用的。然后通过查资料,我能够用 iwm 来连接到无线网络了,这个开始不错。然后就是通过 ports 来安装了。问题出在了安装 xorg 上,安装完了运行 startx 启动后,第一次比较正常,切换到控制台似乎也不错,可之后再没有一次成功的。我安装了 FVWM,在退出了之后,屏幕直接就变黑了。我这时候才算是明白为什么论坛上人们不建议用 Intel 的显卡,因为有 VT 问题的含义。后来各种奇葩的问题都有,比如说周五晚上开机的时候出来内核错误,然后进入了调试命令行,根本不知道是系统的哪根筋不对了。那天晚上我觉得现在还不到在 X250 上运行 FreeBSD 的时候,就关了电脑,打算放弃 FreeBSD,明天装 Linux。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考虑了两种选择,Gentoo 或者是 Arch。

Gentoo 是我之前用过的系统。我在 2007 年 10 月份,终于可以在我当时的 DELL XPS M1330 上运行其了 Ubuntu,然后到了 12 月,觉得 Ubuntu 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于是就转到了 Gentoo。那时候本来觉得挺难,结果跟着 Handbook 走下来也成功的装上了。安装过程中有问题可以上 #gentoo-cn@FreeNode 上提问,那个时候以 ZhangLe 为主的一群 Gentoo 还挺活跃的。那段时间也是我用计算机最开心的一段日子。结果好景不长,到了来年的 3 月份,笔记本的显卡坏了,我的 Linux 生活也就结束了。之后我买了 MacBook,一开始 Mac 系统让我很不习惯,我也看不惯 Mac 社区那种破解成风的氛围,一度想在 MacBook 上安装 Gentoo,后来失败了。不过我后来一直怀念用 Gentoo 的日子。

至于 Arch,是在我知道 Gentoo 之前就知道的。那个时候我想找一种比较轻量的系统,然后看到了 Arch 的介绍,惊觉——这不就是我理想中的系统吗?可惜后来没有安装成功,我对他的印象也就停留在了那个时候。最近因为以为在我博客上留言的朋友,我知道了依云,他是中文 Arch 圈子里比较活跃的用户,写了不少相关的文章。看他在笔记本上运行 Arch 感觉挺不错的,再加上有了这个页面,让我知道了在 X250 上运行 Arch 是绝对没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运行 Arch 当桌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我就开始装 Gentoo。我先下载了最小安装的镜像,结果无法引导。然后我下载了 LiveDVD,出来的 KDE 界面让我觉得简直超级完美。然后就是开始 emerge,分区的时候让我花了一些功夫,因为 UEFI 需要 FAT32 分区,让我有点困惑。然后 Handbook 上给的例子还说要留个几 K 的空间给 boot loader,让我很怀疑他的必要性。后来专门研究了 Gentoo Wiki 上关于 UEFI 的部分,确定了这个分区不是必要的,之后重新给硬盘分了不少次区,不够这也让我对 GNU Parted 熟练了。到了配置内核的那一步,我开始怀疑这样的正确性。到了这一步,我已经花费了相当的时间,觉得有些倦怠,然后最终决定,再尝试一下 Arch。

然后比对着 Beginner’s Guide,我一步步的就把系统给装上了。我这时候发现也有了一些变化,比如我过去装 Arch 的时候,是运行一个程序来安装的,而现在是运行一条命令,对挂载目录通过 Pacman 来安装软件,最后同样通过 chroot 来进行一些设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源的速度。在 FreeBSD 系统上要找一个快速的 ports 源可真是不容易。原先记得网易有个源,结果现在给关闭了。最后找到了 hshh 源,速度不过是 500KB/s。而在 Arch 的 mirrorlist 里本身就有位于中国的源,我随随便便的用了网易的源,速度就达到了我家网络的上限,看着满屏幕表示进度的 # 符号,心里的惬意就别提了。安装速度快是另一方面,我还在感叹编译 Gentoo 的速度时,Arch 已经安装完了,基本上能用了。

在今年,Arch 就像 2007 年的 Gentoo 一样,给了我另一次的惊喜。通过这几天的使用,我渐渐的配置了一些所需的功能。有些还没有配置完美,不过我心里知道,肯定有种方法是可以做到完美的,因为网上有前人的案例。这种安心的感觉,是 FreeBSD 无法给予的。所以,我准备在 X250 上运行 Arch 了,准备渐渐的将之前 MacBook Pro 上的东西迁移到这上面来。

至于 Mac,他是非常好的系统,不过经过几年的使用,我觉得他太稳定了,让我感觉缺少了一些激情。机器已经被妻子预订了,等我转移了数据,就把电脑给她。通过对比这次买的 Thinkpad X250,我觉得 Mac 最厉害的,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专属的硬件,让苹果可以把这个系统,从里到外弄得非常出色,至少从外观、重量、细节上,X250 跟我的 MacBook Pro 相比还是要差一些的。

对于 FreeBSD,这个系统毕竟把精力都放在了服务器领域,在桌面领域显得非常落后。这次的经历让我有些失望,通过从论坛上看,FreeBSD 的一些硬件支持,似乎还比不上 OpenBSD,让我有点纳闷。所以,虽然他是我第一个学会安装的 UNIX 系统,但我还是在桌面领域里放弃了他。

Gentoo,是我上一个 Linux 系统,我对他的感觉还是在 2007~2008 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觉得我没有很多的精力来重头编译一个系统了。或者有人如果帮我把内核编译好了,也许我回觉得更加方便来使用他。有没有这么一个项目,针对比较主流的硬件来编译内核或者发布内核文件呢?

《转战 Arch Linux》有2条评论

  1. 同样Gentoo系的,Funtoo 是帮用户配置配置好内核的,Sabayon 直接提供二进制包。

    现在 Gentoo 也有直接编译通用内核的脚本可以用,叫做 genkernel

    回复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