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 KDE 的经历和对它的遗憾及其它

这两天,我再笔记本电脑上装了 Plasma 5。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居然想不起当时的原因来了,大概还是为了折腾吧(KMail 能发 GPG 签名、加密的邮件也是一个原因,Enigmail 目前死活不能正常工作)。我买这台电脑就是为了折腾。

之前我用 Arch Linux 的时候,装过 Plasma 5 尝鲜,但是没有适应,看到右下角那巨大的时钟,就觉得 KDE 发展到今天,也太不精致了吧,和我一贯的印象差距有点大,就删掉了用回 GNOME。不过 Arch Linux 里的 GNOME 是 3.24 版本,很新,但在我的笔记本上运行很不稳定,经常崩溃,让我丢失过不少工作。去 IRC 咨询了一下前辈们,得知 Arch Linux 没有 Gentoo 的 mask 功能,不能让我降级到 3.22,于是最终还是回到了 Gentoo。Gentoo Portage 里目前的 GNOME 是 3.22,执行的很稳定。

对于 Gentoo 和 Arch,我都很喜欢。Arch 里的软件很新,但有些小地方,比如中文字体,我配置下来总是觉得不如在 Gentoo 里完美。Gentoo 的中文字体显示我非常满意了,还解决了 Emacs 缺少 75dpi 字体导致不能使用中文输入法的问题。而在 Arch 里我找了一些网站,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说回 KDE。我在下定决心安装 KDE 的时候,先在我的 iMac 上的 Parallels Desktop 虚拟机里安装了一下尝试。我装的是 Debian 8,安装后很不习惯,不过我把字体换了下,字号调大了些,感觉就非常好看了。我尝试了一下觉得不错,当然感觉方面和 GNOME 有很大不同,和我印象中的 KDE 也很不一样,不过执行一些应用都没有什么障碍。确认了没有障碍,我就在笔记本电脑上开始 emerge。一开始调了下 USE Flag,看有很多的冲突需要调整,然后想起来可以直接换 Profile,由过去的 default/linux/amd64/13.0/systemd 换到了 default/linux/amdt64/13.0/plasma/systemd,之后再 emerge 就基本上没问题了,除了自动在 package.use 里添加了几个记录。

这个工程量不小,我发现其中最耗时的是 webkit 相关的包。GNOME 依赖的 webkit-gtk 就要消耗和 LibreOffice 一个量级的时间,KDE 依赖的 qtwebkit 同样如此,似乎还编译了一个 Chromium,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一开始我担心缺失一些应用,在装完了基本的系统之后,我又安装了 kde-apps-meta,那天基本上编译了一天,后来看到了应用程序菜单里面多出来的那些我基本上不会碰的教育、游戏类应用,我就后悔了,找了个机会 depclean 掉了。我比较喜欢纯净的环境,KDE 装好后就删除了 GNOME。

我对 GNOME 更加熟悉,刚开始用 Linux 的时候就用的 GNOME 2,后来开始用 GNOME 3,也是很快就适应了。KDE 就不一样了,过去我觉得 KDE 华丽的让我不能专心工作,因此一直没有认真的用过它,现在一切从头开始。我原先因为用 GNOME,安装了 ibus 输入法,在 KDE 里一直不能正常工作,最后还是换回了 fcitx。我日常使用 RIME 中州韵引擎,好处是 ibus、fcitx 都成了一个外壳,最本质的使用体验不会变。过去我用 fcitx 总是用 classic 皮肤,总觉的不这样就不是最正宗的 fcitx。这次我选择了黑色的皮肤,毕竟到了 KDE 环境,不能委屈自己的眼睛不是?几天下来,我对黑色皮肤的 fcitx 已经非常喜爱了。另外,虽然不用 ibus 了,不过我也向它学习了 meta+空格这个快捷键。我用它替换了 fcitx 默认的 Ctrl+空格,这样就可以把它空出来,和其它的应用(Emacs)不会冲突了。

另外字体也要调整。GNOME 里配置好了 fontconfig 就基本上没有了问题,而在 KDE,我一开始怎么也搞不定字体替换,英文字体我用了 Droid,已经非常不错了,但中文字体一直是楷体。界面上换过来了,但 Konsole 里一直不行。看着 Gnome Terminal 里漂亮的中文字体,实在是难受。最终发现似乎是因为我一直开着 Konsole 没有重新打开一次的原因,真是冤枉。

用了一阵子,我感觉笔记本上的 Plasma 和虚拟机里 Debian 里装的不大一样,研究了一下,才知道 Debian 8 里的 Plasma 是版本 4,不是目前的版本 5。不过我觉的 4 也挺不错,至少挺成熟的,而我的笔记本里的,很多窗口的按钮都没有翻译,中英文混杂的就出现了,实在是难堪。我于是把虚拟机里的 Debian 8 升级到了 Debian 9 Sid,然后再安装了 Plasma,就成了版本 5 了,和我笔记本上一致了。Debian 的 Plasma 包有几张壁纸真实不错。

看到别人讨论 Arch Linux,怎么也无法压抑的一种欲望就是升级。网站上看到 KDE 5.10 发布的文章才发表不久,Arch Linux 里 5.10 就已经从 testing 里毕业了,实在是让我无语凝咽。我一度想再装回 Arch Linux,不过自己也觉得这样子太过折腾了。之前我也下定决心咬定一个最满意的发行版本用下去的。于是我打起了 ~amd64 的注意。前天晚上在 IRC 里问了问,有人说用了全局 ~ 没有问题,我就也这么做了,看到有 433 个包要编译,有至少 1.9G 的代码要下载。我基本上从前天晚上 9:30 开始,昨天早上醒来看还没完。我就把节电模式设成盖上笔记本盖子关闭屏幕,带到单位继续编译。上午终于编译完毕,但 librime 1.2.9 一直通不过。白天工作很忙,但我有空余时间也在尝试、找资料,没有看到能解决的资料。有个论坛里有问类似的问题,说是 GCC 升级后没有按照 Gentoo Wiki 的说明去操作。然后我去了 Gentoo Wiki 页面,上面说内容已经过期了,让我很郁闷。不过这个帖子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方向,也就是和 GCC 升级有关,到了昨晚,我从这个页面看到了排错这一节,第一个说的就是重新编译 boost。想起 librime 也依赖 boost,我福至心灵,重新 emerge 了一次 boost,再编译 librime,竟然就通过了。

最后,我想解决鼠标滚轮设置的问题。GNOME 的系统设置应用里有鼠标配置的部分,选择自然方向滚动(或者叫反向滚动)就很简单的做到了,而 KDE 系统设置里的输入设备部分竟然没有鼠标,只有键盘和触摸板两个部分。我从别处也没有找到,最终从 plasma-desktop 的 emerge info 里看到了线索————它有 INPUT_DEVICES 这个配置,过去我设的是 libinput,现在改回了 evdev synaptics,再编译,输入设备里就出现了鼠标和触摸板选项。在鼠标部分有反转滚轮方向的开关,我打开后发现只在一部分应用里面起作用。经查,是 QT4 和 QT5 的应用兼容方面的原因,这对 QT4 的应用无效。最终我干脆在 .xprofile 文件里加上了一行 xmodmap 命令,重新设定了鼠标滚轮的方向,算是解决了问题。

到此位置,系统升级完毕。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要沉下心来学着用 KDE 工作了。

谈谈感想。我对自己的 KDE 经历还蛮感到遗憾的。上一台可以让我折腾 Linux 的电脑,之前我也写过,出国留学前买的 DELL 笔记本,我就是用它开始尝试运行 Ubuntu,然后学着安装了 Gentoo。装好 Gentoo 我一直在用 FVWM,到了 2008 年 3 月份,我看到当时 KDE 4 发布后介绍的文章很多,而且界面和 KDE 3 相比变化很大,我心中好奇,就 emerge 了。结果大概在第二次启动的时候,显卡坏了,导致我这台电脑不能运行。那时候室友把他新买的 MacBook 借给我来用,我试了后,感觉 MacBook 也很不错,就自己也买了一台,一直用到 2013 年换 MacBook Pro。我一直在想,要是 DELL 笔记本没有坏,我应该也没心思去尝试当时我完全陌生的 Mac 系统。而我开始尝试 KDE 4 的时候,KDE 4 才刚推出不久,当时还是 buggy 满满的状态,而现在,KDE 5 都到了第 10 个小版本了。整个 KDE 4 的一代已经跨越过去了。当中发生了很多,而我没有参与其中,心中一直都很遗憾的。现在工作后有钱了,给自己买了个 ThinkPad 笔记本,就是为了跑 UNIX 给自己玩,这种情怀是我难以忘怀的。

不过虽说有遗憾,我了解了 Mac 这个我过去不曾认知的系统,并在我使用电脑的大部分时间里,沉浸在这个系统里,也拓展了我的眼界。一饮一啄,其妙无穷。

《安装 KDE 的经历和对它的遗憾及其它》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