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 2007 年 9 月安装了 Ubuntu 7.10 Beta 4时开始,到当年 12 月用 Gentoo 替换了 Ubuntu 期间,一直使用 GNOME 作为我的桌面环境。2007 年 8 月出国上学前夕,我有了人生第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一台 DELL 的 XPS M1330。当时硬件还挺新,花了小一万块吧。收到货后几乎是第一时间,我就用手头上的 Canonical 免费分发的 Ubuntu Live CD 尝试引导,据我的那篇博客文章中说,是 7.04 版本。结果大概因为硬件驱动的原因,记得似乎连 shell 都进不去,换了几个不同的版本,除了 Gentoo 外,都无法让我进入命令行。而 Gentoo 里之行 startx 也无法启动 X,于是我只好作罢,先用预装的 Windows Vista 一段时间。
出国后到了 9 月底这段时间,我是如何用这台电脑的,我用这台电脑做了什么,我现在基本没有印象了。似乎我安装了 Steam,买了 CS 零点行动,不能加机器人,只能选择警察,一个地图一个地图的做任务。写了几篇记录生活的博客,也忘了是怎么写的了。总之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到了 9 月底,我看到 Ubuntu 7.10 Beta 4 发布,于是下载了 iso 文件,第二天放学路上买了空白 DVD,回来刻录后,第一次引导成功,印象里 28 日当晚就格了硬盘安装上了。现在回想起来,从那天开始,我开启了个人使用计算机的崭新一页,并且再也没有在个人的计算机上用过 Windows,因为觉得回不去了。
在这个系统里,我一点一点的实践了很多过去看到过的应用,比如 LaTeX、Emacs 等。好在在国外没有只能用 Windows 上的恶心网银,我个人的学习生活完全没有障碍,Ubuntu 都能够解决。一直到了 11 月,我在 Ubuntu 下用 Emacs 和 LaTeX 完成了当年的论文,也带着笔记本电脑连上了学校的投影仪,成功完成了演讲。可以说这几个月一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这段时间,Ubuntu 给我的最大的负面感觉是越来越慢,到了 12 月,期末考完试后的一段空闲时间,我不安分的尝试了 Gentoo。从一开始的引导到最终能正常启动到字符界面,我大概是觉得走了太久,同时也不像回到 Ubuntu 时的沉重,就没有继续安装 GNOME,转为安装了 FVWM 这个早年受王垠影响一直想尝试的窗口管理器。在这上面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在下个学期这么过了一半,到了最终感觉到了一丝 Linux 桌面环境的真谛。结果 2 月份有一天,我想尝试 KDE 4,于是在一个晚上开始了 emerge,到了第二天上了学校,在大厅里上自习的时候尝试启动 KDE,结果莫名的屏幕开始花屏。我心中觉得不妙,于是赶紧回家,重启几次发现问题彻底严重了,启动后就开始花屏,最终完全不能看清屏幕,导致这台电脑完全没法使用。我用室友的电脑查询 DELL 的保修,看到了很多关于 DELL 电脑的负面评价,然后看到我这个机器没有全球联保,只有大陆保修,这让我陷入绝望。室友很 nice 的把他新买的 MacBook 借我用,让我有了一个缓冲期。这个学期结束,我没有回国,让朋友把我的电脑带回去,交给我父母联系维修,我在国外购买了一台新的。因为这件事情,我对于这些电脑的质量有些不敢确信,加上我用室友的 MacBook 感觉也很不错,于是就在学校图书馆买了一台 MacBook,之后一直用这台电脑到回国工作前夕。我后来想,如果没有这个事情,也许我这辈子不会尝试用 Mac 吧,或许我会一直用 Linux 到现在。
现在回忆起来,也许 2017 年底到 2018 年初那段时间,我其实对 Linux 的使用还算略为入门罢了,之后经过了数年的时间,我感觉当初的一些知识已经忘记了大半。因此到后来回国工作后,有了些存款,于是就买了现在用的这台 ThinkPad X250。一开始我是想装 FreeBSD,结果因为显卡驱动原因,最终我尝试安装了 ArchLinux,于是再次开启了我的 Linux 之路。
一开始,我因为上一次用 Linux 是在用 FVWM,因此就装了 FVWM。这些年,我一直保持这 GNOME 庞大,速度慢的印象。当中也订阅过 Linux 桌面中文网、LinuxToy 等博客,关注一些新闻。说实话到后来,GNOME 和 Ubuntu 把我弄的很困惑。我之前用的还是 GNOME 2 的界面,后来 GNOME Do 出来了,然后 Ubuntu 又用了 Unity,界面也和过去大不一样。我看着实例图片,很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认为一个桌面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定下了它的基调。Windows 如此、Mac OS X 也是如此,一个系统去全面模仿另一个系统,只会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也许 KDE 对 Windows 模仿的太多,因此我一直都没有习惯 KDE,在里面一直感觉无法认真工作,而 GNOME 的桌面样式虽然看上去新奇,但习惯了后还是很好用的。而我这些年来看到的实例图片,也太像 Mac OS X 了吧,我简直不能想象一个 Ubuntu 老用户在这些年来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也让我对它的印象更差了,更加决定在桌面上不要用 Ubuntu。而这些朝令夕改的人生哲学,和一个老 UNIX 用户的 FVWM 配置文件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哲学也有冲突,让我一直也提不起兴趣来。这些东西,我在没有机器实际操作的情况下,很难凭空学会它们。
在 X250 上弄了一会儿 FVWM 后,没有两天,我便发觉这种桌面实际上不大适合我。我那时候不像要太多的整合性的东西,我眼中的桌面环境其实就是窗口管理器,有一个方便的 Launcher 就可以了,为此我写了几篇文章(1、2、3)来进行了论述。然后我尝试了 i3,感觉这就是我想要的。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看到 Arch 社区的人大多在用 Awesome,尝试了之后完全不得要领,但又不甘心放弃,于是尝试了几遍后,终于学会了配置,一直用到了现在。
这些天,我尝试安装 GNOME。有几个原因,一是在桌面上无论如何逃离不了 GTK,现在的一些用了 GTK3 的程序,完全就是 GNOME 风格的,和一些过去用 GTK2 写的软件界面上不是很搭,用了一些之后,我渐渐的也想试试 GNOME。二是近期尝试了一些其它 Linux 发行版,我在 iMac 上用虚拟机尝试安装了 Debian 8、Ubuntu 17.04、Fedore 等系统,它们多数是用 GNOME 作为默认的桌面环境,我尝试了一下,感觉其实也不错。第三是 GNOME 本身发展的这么迅猛,我也不想太落后,应该与时俱进的、至少尝试一下。
问题是我用的操作系统是 Funtoo,不大支持 systemd。一开始我安装 Gentoo 的时候,看到 Handbook 上有使用 systemd 的部分,尝试了一下最终没有引导成功,最后放弃了,还是用 OpenRC 省心。我觉得 systemd 对一个 Linux 老用户打击挺大的,真的是改了太多的使用习惯。过去一个功能一个包,cron、logger、ntp 等功能都是一个软件包,每个功能有多种选择,到了 systemd,人家一锅给你上全了,一下子把这些旧软件都抛弃了,让我很不习惯。OpenRC 很符合我过去学习到的知识,这段时间用起来感觉很好。而我听说 GNOME 3 目前依赖 systemd,然后开发者进行了修改,让 Funtoo 下不用 systemd 也能用 GNOME 3。之前以为会很复杂,结果决定了之后看了一下说明,没想到竟然这么简单。只要修改 Profiles,然后 emerge 就行了。GNOME 有很多包,我以为会需要很长时间安装,因此就先 emerge 了 gnome-light,没想到一会儿就完成了,启动之后,解决了一个 GNOME Terminal 无法启动的问题后,我就再 emerge gnome,结果也是很快就安装完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编一套 GNOME 竟然比编译个 LibreOffice 需要的时间都短,和编译 Firefox 差不多。
进去之后,我觉得有些习惯需要重新培养,但是上手很快。GNOME 是一个桌面环境,所以有些设定就不需要麻烦的去找配置选项了,只要从界面里进行选择就 OK,所以我把 xmodmap 等命令行都删掉了。窗口最大化、最小化让我一下子不大适应,然后找了找文档觉得也没问题了。输入法 GNOME 自带了 ibus,因此我把 fcitx 给杀掉,因为我用的是中州韵,因此两者的输入方式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改动了界面,我完全没问题。其它的设定都不需要我多操心,界面都很漂亮,目前除了自动调整时间外,其它的部分我都弄的不错了。今天下午我尝试了 GNOME Shell 的插件,这个东西弄的也够奇葩,有人认为这是 GNOME 设计不成熟的标志。在我这里,gnome.org 不大好用,需要连 VPN,这导致了我一开始在浏览器里安装插件完全不起作用,后来设定了 VPN 就好了。在 GNOME 里,最让我满意的当属 Nautilus 了吧,那一个个大大的图标看起来很带劲。另外,我也认识了一些其它好用的 GUI 软件,比如 Hexchat 就是个不错的发现。
目前我计划先这么继续用下去,我还没有触碰到我很严重的问题。目前最大的不足是 Evolution 里有一个抓取邮件的 bug,我在尝试打 patch,目前暂时用 Thunderbird 代替,不过这样日历功能有问题,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