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台老机器上安装了Arch Linux 0.7,不过到了晚上又删除了。因为Arch确实有它的局限性。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软件包太少、太旧了。有很多我们在Unix桌面环境下常用的工具都没有二进制版本。本来安装好了Arch,开始准备配置X时,发现默认带的FVWM是2.4版的,这个版本对中文支持不好,我以前用的时候怎么都没法让窗口的标题栏显示中文。于是我又上网去找2.5版的。由于是台老机器,没有网卡,我搞了半天也没法用猫拨号,只好在另一台机器上把包下载下来,再用优盘拷贝过来安装。上Arch的官网一搜,2.5版的FVWM没有官方的安装包,需要下载自己编译安装。于是按照链接地址下载。等到拷贝到Arch这里来,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默认状态下无法解开bz2的包。于是赶紧下载那个gz包。编译、安装到也没出什么问题。
FVWM2.5默认支持libstroke,于是我下载了这个包,同样没有二进制包,于是编译。不料这次却卡住了。捣鼓了半天,也没成功。思量再三,我放弃了。目前这种情况下,Arch肯定不适合我。
其实我十分喜欢Arch的思想,就是更加KISS。在这台P3,128M的老机器上,Arch跑的挺快的。可就是软件包太少了。在Linux下,软件包几乎是影响功能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在我看来,Arch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对软件包管理不当。官方说是为了使系统更小巧,因此只维护了较少的包。可是对于桌面用户,这样子却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许多我们需要的包都需要自己编译,而编译的时候却常常通不过。相比我知道的其它发行来说,Arch的包管理是最让人无奈的了。也许Arch做服务器更加适合一些吧。
我最欣赏的包管理模式就是FreeBSD的packages+Ports方式了,简单、明确、高效,包又很丰富。回想起我之前用FreeBSD的时候,基本上用到的所有包都可以从官方FTP下载,ports安装也是万无一失,从来没有失败的情况。而且包都是按目录编排的,查找的时候一目了然。可惜FreeBSD不支持我的iPod,让我白费一个大硬盘;且它安装时自作聪明把我的光驱设为UDMA33模式上,结果没法读取,只好用DOS方式装,也给我带来一些麻烦。刨除这些因素,FreeBSD还是我最喜欢的UNIX系统。
另一个让我心动的系统是Gentoo。它的包管理工具是效仿FreeBSD的Ports的Portage。我没有实际用过Gentoo,不过通过网上的资料,用那个包只需ebuild一下就可以了,只要你有时间等待。可惜我没有时间等待那么长的编译时间。要是Gentoo可以提供一些工具如OpenOffice.org、Firefox的二进制版本,我会更高兴,因为编译这些东西会耗去一昼夜左右的时间,是让我没法接受的。也许将来有时间了,我会试着用Gentoo来组建一个强劲的桌面系统来用。
其它的就是更大众的系统了。Debian运行起来很好,包也极多。虽然有点慢,但也可以接受。就是它安装时的包选择器太让人恶心了。隔FreeBSD的工具差远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选好包,下次启动就只能进FrameBuffer进行下一步操作了。这个FrameBuffer又慢,又无法显示中文,给人一种崩溃的感觉。另一种系统Ubuntu,我虽然收到了它的LiveCD,但还没有打算用它。因为各方面都报道它太慢了。而且我更喜欢FVWM而非GNOME或KDE这样的大家伙。况且它默认竟不安装gcc,完全成了入门级的大路货;安装要用256M内存。这样完全丧失了UNIX的优势,给我了很坏的印象。
看来只好期待FreeBSD支持iPod了。鼓捣了一阵子Linux,最后回归到了FreeBSD。看来FreeBSD真的很棒。Gentoo的创始人Daniel Robbins也用过一阵子FreeBSD,并拷贝了FreeBSD的许多优点给Gentoo,使Gentoo有了很大的进步。看来真是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