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趁加班在办公室没事,终于想起了要写写博客。想了一刻钟的时间,终于决定要把 Hugo 系统换回 WordPress。
之前我其实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当前网上的趋势是静态内容生成器逐渐替代动态生成工具,从 Hugo 换回 WordPress 似乎有点“开历史倒车”的感觉,我总觉得是自己哪个地方做的不大对,或者有哪个关节没有想明白,要不然为什么网上这么多人推荐的内容生成器我用着就这么不安稳呢?
之前博客还城 Hugo 的我似乎没有写一篇文章,在这里记录一下我由 WordPress 换到 Hugo 的理由:
- WordPress 越来越复杂,或者说臃肿。现在的方向似乎是往一个综合性的 CMS 系统的方向发展,用作个人博客有“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 开放方向让我不适应。新的古藤堡编辑器似乎有替代传统编辑器的趋势,而我对古藤堡很不感冒。如果我是新手,我会觉得古藤堡功能强大,可我用惯了 Markdown,在古藤堡里会有各种问题,我需要的只是一个 HTML 编辑器。
- 越来越臃肿的程序导致了速度变慢。我不大清楚问题具体出在什么地方,但静态的网页速度快是毋庸置疑的。
而我这次下定决心,以及之前默默思考从 Hugo 换回 WordPress 的理由如下:
- 编辑起来不是很方便。我打算用 Emacs 来编辑,但 Emacs 的折行功能是自动在文本上加入换行符来实现的,在 Hugo 生成的网页里还会有影响。用 Emacs 之前用过 VS Code,并不是很习惯。还用过 Typora,过去在 Windows 下我都用它来编辑 WordPress 的博客,可它对 toml 的语法好像并不能识别,用起来有些不便。而如果使用 WordPress,我就又可以在 Ulysses 里写博客了。
- Hugo 让我不能随地写博客。虽然我把 Hugo 文件夹放进了 Dropbox 里,算是随身带着,可当我写完了一篇博客,要生成的话就需要 Hugo 的可执行文件,要发布的话还需要 rsync,都是不大方便的。
- 对 Disqus 的担忧。我在 Hugo 的评论系统用的也是 Disqus,我没有尝试是否在国内不能使用。我自己用的科学上网,没有敢于尝试是否能正常在 Disqus 上留言,当鸵鸟回避了这个问题。相比来看,还是 WordPress 有自己的留言系统,最为放心。
- Hugo 的一些难题。用了 Hugo 我遇到了一些难题一直没有学会怎么解决。首先是模板,Hugo 的模板里有太多自定义的字段,不同的模板还不一致,比方说有的模板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设置 Disqus 的账号,有了这个变量,Hugo 就会在生成页面时自动插入 Disqus 的代码,而有的模板没有这个变量,有的模板是另一个变量名,让我反复修改配置文件,很麻烦混乱。第二个是路径,我的博客是放在域名的子目录下的,而我不论从 Hugo 的文档里还是网上的文章和实例,无一不是从域名或者字域名的根目录里安装的。我的情况是,生成的页面里的链接全都把我的子目录的目录名给弄没了,导致从首页里根本没法进入具体的一片文章。最后,我通过实验,发现需要把
absLangUrl()
一类的函数全都换成relLangUrl()
才行。我不知道为何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怀疑 Hugo 的团队压根没考虑到我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问题,页面的分类、标签的页面我搞不好,在 WordPress 里反正是比较容易的。 - 我并不需要极致的访问速度,WordPress 做到了不错的平衡。而实际上在我这里访问服务器上的 Hugo 页面速度也并不算是飞快,感觉差距不明显。
因此,我下午把系统还了过来。过程比较顺利,我之前的目录、数据库都没动,只是改了名称并调整了 Nginx 的配置。现在只要把配置和目录名都调回来就行了。然后升级了一下该升级的,Disqus 有个同步功能,不过我还没搞明白,看介绍是可以双向同步,但我手动同步后关闭 Disqus 插件,评论还是没有出现。等将来慢慢研究吧,少的评论实际上不算多,过去有因为换 Movable Type 大量丢掉评论的经历,这次小意思啦。
WordPress虽复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完善,很多功能是静态博客没有的,虽然可能用不上,但有总比没有舒服一点。我也想试过静态博客,但是我感觉还是得要技术,太难了,WordPress搭建相比就简单直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