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就想表述一下这个主题了,也为此想过几个文章标题。今天晚上在 Inoreader 里面,看到《一天世界》博客多了 30 来篇新文章,也不确定是什么时候多出来的,于是从新到旧的分别读一下,再一次升起了这样的感觉,于是强迫自己把感觉记下来。
读不懂李如一的文字不是你的错!
这是我之前我这篇文章构思的标题。原因显而易见,我在读《一天世界》博客,甚至李如一的 Twitter 时,产生了读不明白的感觉。用在网上流行过的语言来表述,是“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读不懂”。有的时候我有空闲,就会反复多读几遍,试图体会他想表达的内容,有的时候我干脆就跳过去,因为我宣称“读不懂李如一的文字不是你的错”。
我可以肯定自己不是文盲,中文阅读能力也不存在缺陷,如果互联网上的中文内容,我能读懂大约一半,我想我可以这样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作出判断。读了近三十年中文文章,可以得到结论,有些文章就是比另一些更容易读懂。而非语言学、文学系毕业的我,现在还想不明白的是,李如一的文章里基本没有文言语句,为什么就是让我难以理解呢?
关注《一天世界》,自然是源于听李如一之前的播客,这其实也是有过程的。一开始的《IT 公论》,主题是科技相关的东西,我听的其实比较自在。后来变成了一个探讨日本文化的播客,我刚才差点就放弃了回忆它的名字《灭茶苦茶》,这个播客我听着就有读他的文字的感觉了。相对来说,我认为李如一的讲话比文字理解起来容易一些,但偶尔也会出现,放过去一遍,很难回忆起来讲了些什么。
对《一天世界》跟《灭茶苦茶》总结起来,我感觉它们的主题好像没有被十分明确的强调。少数情况下,能明确的告诉我们,关于日本文化、日本艺术家活用西方文化的主题,但里面无论是事例还是论证,都给我一种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感觉,不像是一篇论文,有起承转合,可以给我以逻辑架构的预期。现在想来,这种表述方法有点像我曾经厌恶并嘲笑的《金山夜话》,除了雌性的嗓音一无是处。
用推特语法写的博客
关于博客该怎么写,十多年前就有人做过各种尝试,我现在能马上想到很明确的一种,是叫“XX体”。XX 是个人名或网名,记不清是 keso 还是谁的,形式是数字列表的形式组合成一篇文章,每段开头是数字编号,从一开始往下排,这些段落往往文字不会太长,两行左右为佳,三、四行也有,再长了就不大合适了。这些段落之间或者有递进关系,或者完全没有联系。这样组合成一篇文章,大约 500 字左右,我猜写起来也比严格架构的作文要容易一些,读者读起来也更加省事,曾一度流行。
今天我看到《一天世界》多了约 30 篇文章,点进来看了 15 篇左右,发现多数情况下是一些很短的短篇。虽然或许在作者的角度,事情已经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但单从我的观感上看,贬义上说可以用“擦腚纸”来形容。更关键的是,我读这些文章,理解上面有些困难了。像有些语句,好听上说是羚羊挂角,难听的说,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下子就跳到这方面来了。
还有一些文章,从形式上看,我猜作者是借鉴了 John Gruber 的文风,上面一段引用,下面跟上作者比引用短的多的评论。其实说实话,有时候我感觉 Gruber 的评论也有些无聊。你想,区区百来个单词,有多少的几率能对文章做出一针见血的评论呢?至于读了引用的文字的读者,再读一句 Gruber 的感慨,又有什么用呢?
博客的目的
关于博客是为谁而写,这方面的讨论也在十多年前比较流行。其实上面我的想法,是我做为读者发出的。如果《一天世界》是李如一的自娱自乐、自我记录,其实读者是没有太多评价的余地的。当然,我是很难把《一天世界》当成李如一自我记录的日记来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