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多一点

这个国庆假期,我在读《打造第二大脑》。第 82 页这里,属于将内心思想具象化的惊人收获一节,基本内容是鼓励你用自己的语言,把脑中的想法写下来。后半部分,作者讨论了将内心思想加以具象化的好处,其中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所谓的(负面)反应循环(reactivity loop)”。

什么是负面反应循环?作者说:一种网络世界中充斥着的各种焦躁、愤怒、煽情等负能量所拼接而成的“戾气仓鼠轮”。作者的建议是“请不要在初次接触某种思想的时候便对其盖棺定论,不妨将该问题暂时搁置一下,以便让自己回到更加客观的立场上来。”

读到这部分,我心想,如果互联网上禁止短文、140 个字的推文这类形式的文章,或许网络上的戾气会小很多?我想到了两个原因。

一是写长文会将思想上的戾气发泄出来。从我现在的经历看,网上有很多言论,让我看了直感觉一股无名火要冒出头顶,就要直呼“直娘贼”。有时候我写评论与对方理论,写了个二、三百字后,就会感觉一阵索然无味。固然写了那么多,对方会认真看吗?也很难说。就算对方认真看了,他会被我说服吗?这更是虚无缥缈的事了。当想到我宝贵的时间要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对话辩论上面,我感觉自己这样做的太傻,根本不值得。此外,也有一些情况,我写着写着,也会想到一些我一开始没有想到的点,也能多少理解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心想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面,或许也会说出类似的话,我这评论也就写不成了。这时候只好自己删除了事。而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想原因是下面一点。

二是写长文让你以逻辑化的思维组织文章,那么一些不符合逻辑的想法就写不成文章了。写文章是需要训练的,除非一个人天赋异禀,可以自幼出口成章,否则必须要经过训练,才能把文章写的符合逻辑,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写文章是一个不断检视自己论点的过程,你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应该与论点想呼应,否则就是跑题。而且,要论证论点,还要有各种论据,正向的、反向的都应该有。这个时候,就迫使你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来对论点进行论证。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我会沮丧的发现,如果我一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那整个辩论似乎就不用存在了,因为立脚点变了,结论就自然浮现,再强撑着假装没想到这一点,写起来也索然无味,于是我就放弃了争论。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在 Twitter 出现之前,网络上还没有那么多的杂乱的争论,从 Twitter 诞生以来,我们看到人们在网上表达自己的难度大幅降低了,在过去,这总被认作是一件进步的事。可现在看来,如果没有 Twitter 以及后续的所有仿制品,那么网上的这种无礼争论会不会少很多呢?

这两天我还在 YouTube 上看了很多讨论台湾问题的视频,特别是自从馆长大陆行之后,涌现了一批可以认真讨论的人们(有机会我也想写写我的看法)。当中提到了防火长城,我也想到了科学上网。现在科学上网对我来说一点不难,我仔细想了想过程,或许最难的一步是购买机场,这在我看来非常容易的事情,在一些没有工作的少年来看,或许就难如登天。现在我感觉这就好比弥补了中国网络没有分级制度,它带来了天然的分级,首先要想科学上网,那就有一定经济能力。而直接从父母那里拿钱的小朋友,大概对政治的兴趣不会那么浓厚。卡住这一点,网上就比较少的存在大陆未成年的幼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