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今天,在小红书上购买了罗小曼的基于苹果日历的 All-in-one 时间管理系统教程。刚刚开始读。昨天晚上我看到她的介绍视频,我就很感兴趣,不过还是思考了一晚上,今天下单购买了。我之前就特别喜欢日历上花花绿绿、密密麻麻的日程,自己也手动实践过,但没有成体系,也没有长期坚持。现在有人整理成了体系,我希望参考借鉴一下,当然也希望自己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前一天晚上,我启用了买了至少半个月的锦一笔记本。这是看小红书上另一位博主静静教主的介绍学的,主要是学她的 All-in-one 笔记方法。她的方法我看过比较长的时间了,很羡慕,但一直没有实践。可能的原因是我没有完全想明白它的整套逻辑,因此我买了同款笔记本挺长时间,但一直没有下决心开始。昨天晚上我想(实际上开始于昨天下午),干脆不要过多的思考,先行动起来再慢慢摸索,于是就不管不顾在上面开始写字,到现在为止写满了三面,虽然依旧有疑惑,但还是继续坚持吧。

让我疑惑的,应该是我的记录渠道太多了。昨天晚上,我在本子上列了一下这些渠道,然后早上起来,想起来竟然还没有列举完全。目前来说,我在昨天以前可以写的渠道,大概有下面这些:

  • Filofax Malden Personal,用作个人记录。
  • Filofax Croc A5,用作办公记录。
  • Midori Traveler’s Notebook,常规款和护照款我各有一个。常规款是我手掌入坑本,之前妻子看到别人在用,推荐给我,说想给我也买一个。在此之前,我没有做手账的想法。后来已经多年不用了,甚至护照款我给女儿让她记,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 Obsidian,我一直在用的 (kind of) All-in-one 记录。使用了 diary 插件每天记录,至少是每个工作日基本都有记录。其他工作、个人事物放在不同的目录中,算是我个人默认的笔记本应用。
  • Day One,我的日记应用,写了 10 多年了,中间换安卓手机时也尝试过其他应用,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它,舍不得里面的记录。
  • 此外,我还有 flomo Pro 会员,也可以记录。这个会员是购买《笔记的方法》一书时买的套餐,平时我用的太少了,完全没有回本,将来大概不会再买了。

之前我绝对是电子笔记的拥趸,然后直到上个月,我被抽调到一个检查组外出检查,过程中需要在对方单位提供的材料找到存在异常的情况。有些数字需要加起来,这个时候我感觉电子笔记还是有不方便的地方,不光打开应用做记录要多几道手续,就是事后查看也不如纸上的直观。我当时看到身边其他同事的记录,感觉自己应该尝试做纸笔记录,于是就把荒废了几年的两个 Filofax 找出来。原本我这两个本子也用了几年,还按照年份把内页整理,用长尾夹夹住,单位抽屉里放了有四、五本吧,后来全面拥抱 Obsidian 后就没再继续。我这两个 Filofax 都挺好的,我于是把小的 Malden 用作个人的记录,把大的 Croc 用做工作记录。

这样也有不少苦恼。首先 Filofax 本子自重就不轻,体积也不小。我上班时带着两个砖头一样的本子,带了几天就放弃了。后来我把个人本子留在家里,把工作本子放在单位。似乎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我人在单位,总也会需要记点个人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漏了。其次是本子的体积,我至今没有完全理解人们设计这样本子的初衷,最流行的 Personal 我依旧感觉小,写几个字一页纸就过去了,很没成就感,似乎我的想法也成了稀碎。A5 大小的我感觉刚合适,但似乎不是 Filofax 的主流选项。第三就是活页本的通病,中间的金属环写起来难受。有说法是写左边部分,需要把纸拿下来写,这样不是多此一举吗?久而久之,我就想放弃他们。但 Filofax 这样的本子也有好处,就是他们设计的封皮以及部分内页,有很好的收纳功能。我可以方便的保管我的笔,各种资料,甚至还能给笔准备上备用的墨囊。习惯了这种配置,再用普通的本子带出去,我就好似裸奔,总感觉没大有安全感。

昨天下午因为在单位想要记些家庭的信息,而个人记录本没在身边,决定要开始启用锦一那个本,实践静静教主的 All-in-one 记录法。于是晚上就开始这样做。今天在记录的时候也遇到了困惑,就是记录的边界是哪里?静静教主的做法是有什么写什么,宁多毋缺。但我这次写着写着,感觉它放进 Day One 里面当作日记应该正合适。如果我把所有想法都写在本子上,是不是就取代了 Day One 了呢?但一方面我 Day One 里面有 2000+ 的记录不想丢弃,另一方面,我这样会损失掉 Day One 记录中的地点、天气、媒体的内容,也相当于自砍一刀,缺失了很多信息。后来我感觉,正确的方法大概是想到什么都写在本子上,然后找合适的时间,整理本子上的记录,把适合当日记的,输入到 Day One 里去;适合发表博客的,再写文章发表。这样的坏处是一些文字我需要手写一遍,还需要键盘上输入一边,感觉好麻烦。但大概也没有更合适的方法了,应该先这么适应吧。

还有一个隐忧是关于笔记的检索的。我之前这么喜欢电子笔记,就是因为它便于检索。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或者在家庭的场合,遇到一个东西,大家都想不起来,我用手机从几年历史的记录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是希望在这样的 moments 可以成为关键先生。笔记记在纸上,就失去了这种能力。静静教主的解决方案是,自己创建个 Excel 表格,对关键的笔记进行索引。我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方法,一方面确实会增加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检索的也只是我对笔记总结的文字,对我没有写到总结里的关键字,这种方式应该还是无能为力。

今天购买的罗小曼的课程,我也不是想百分之百马上用上,而是希望先从里面吸收好的东西,用在自己的记录上。我其实是非常希望,可以不管不顾,就完全按照对方的教程上来,就像在学校里上课一样,把老师整理好的东西统统吸收。结果现在这个局面,或许是我接受了过多的方法论,造成了自己的举棋不定,时也,命也。其实罗小曼的方法,我之前也这样弄过,不光将日历用做未来日程的规划,也作为已发生事情的记录,只是没有做到她那么极致罢了。我的问题是经常会忘记记录,到最后慢慢就不了了之,然后到了下一轮想起来记录的时候。罗小曼的方法论中除了很详细的告诉你怎么记录之外,还提供了一些苹果系统上的自动化工具,来把日历、待办事项、以及一些时间记录结合起来,统一记到日历中,希望可以带给我更长久的记录时间。

这样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我可能要更久的待在苹果的生态中了。目前安卓手机,除了三星我不大了解之外,其他的系统,在日历应用方面基本都很孱弱的。前几天我欣喜的看到华为手机及平板上的日历加上了 caldav 的支持,结果似乎达不到目标,甚至添加事件都不大行,看来要想实现和苹果类似的功能,还得等几年。

像这次我准备笔记,还意识到,我基本上没有“复盘”的意识。网上的人们都讲究复盘,但似乎这是 J 人先天自带的技能,我过往看到的材料里面,较少看到有讲复盘方法论的。昨天看静静教主的 9 月 VLOG 的时候,她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对上个月进行复盘,我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这个习惯,最多就是每天在 Obsidian 的当日记录上,把今天完成的工作都记录一下,或者在 Filofax 本的月历上面把当天最重点的事情记一笔,从来没有以一个月为周期做复盘。现在在读的罗小曼的教程上面,也有她进行复盘的案例。或许现在是改变的开始,我应该尝试一下,这篇文章发布后,对自己 9 月份先做一个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