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设置 Crontab

前天写了个程序用来生成一个静态的 twitter timeline 页面,但最后一步没有完成,也就是设置 crontab 让这个程序隔一段时间执行一次。否则需要我手动登陆服务器来运行程序就太蠢了。

过去我用过 crontab,但次数不多,而且这种东西都是设置一下就不再碰的,所以相关的东西我早就忘记了。而且我印象里也没有设置过需要调用第三方库的程序,因此周一的时候就配置失败了。

Ubuntu 升级后 MySQL 无法启动

上一篇文章中我说道,我遇到了 MySQL 的严重问题。在这里专门说一说。

当时我写好了程序,已经通过 FTP 上传到服务器上了,然后就上服务器上调试。由于近期 Ubuntu 12.04 LTS 出来了,因此每次我登陆的时候,都会有升级的提示,让我运行 do-release-update 来升级。因为我用的是 VPS,我不确定 Linode 是怎么说这个事的,是不是有问题,因此我在这半个月中一直忽视它。今天又看到了这个提示,觉得大概是时候把它处理一下了。

生成 Twitter 静态网页

我从 2009 年就想写一个程序,把我的 Twitter 记录生成为静态的网页,放在我的服务器上,可以让墙内的人浏览。这样,在国内的父母也可以像 Twitter 被封锁前那样通过我的 Twitter 来了解我的生活情况。

奇怪的 YouTube 页面

今天偶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 YouTube 页面。因为我用了 AutoPager,所以在看视频的时候往下拖动,会出现自动载入的第二页。但一个视频的下一页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然后出来的就是一个错误页面,设计风格挺抽象的,我看了半天也美明白其有什么含义在里面。

第一次看 3D 电影

昨天晚上我和几个同学在电影院看了平生第一场 3D 电影,名为《Wrath of the Titans》。

电影本身,我觉得很无聊。对于西方神话传说中的神,能让我兴奋的大概仅限于《圣斗士》中出现过的人物了。故事本身也没有什么可看性,只是几个人打来打去,华丽的效果没有用在关键的招数上,反而让人觉得“朴实”。电影是晚上 10 点开始的,昨天下午我还去了健身房,弄得挺疲劳,晚上吃了一顿大餐,吃饱喝足到了 10 点正式疲劳的时候。加上了无聊的剧情,所以我在看了大约 1/5 的时候,就睡过去了。后来主人公一行找到火神的时候我醒来了一会,然后又睡了。最后剧情还剩下 1/5 的时候,我睡醒了,看到了结束。

Blog 是什么?

今天关注博客的人少多了

现在讨论“Blog 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搞笑。理论上来说,这个话题应该早在 2006 年就讨论完了。今天再说这个都不是遭人鄙视这么简单的了,现在谁还不知道个博客啊。更何况从实际的技术上来说,blog 早已开始走下坡路了。微博这种东西的发展已经把博客的市场逼得越来越小了,道理很简单,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而写一句话的成本要小多了。或许从一开始人们需要的就不是博客,而是一种表达的方式。相比起传统的网页,博客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的发布信息。而微博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人们要说话,而不是做作文。

OS X 10.6 的 AppleScript 中文 bug

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 Shawn Blanc 的 blog。这个 blog 包含了一些时尚科技的评论,更新速度比较高。作者 Shawn Blanc 目前是专职维护这个 blog,blog 本身有收费会员订阅的项目,每月花 3 美元就可以阅读一些更多的内容。但免费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作者有这个底气征收付款,在中文 blog 圈子中应该是比较难以想象的吧。

对 LastPass 有些失望

我从开始用 LastPass 后,就逐渐的把我日常使用的密码用这个软件管理了。不过用到最近,我对它感觉失望了。

失望的原因之一是这款软件太依赖于浏览器。软件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浏览器的插件,负责本地数据和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沟通。我对这种方式的不满在于,它没有考虑胖客户端。今天虽然很多东西都可以再浏览器里完成,但浏览器之外的网络客户端依然保留了一些,最典型的就是各种 IM 软件了。LastPass 只在浏览器中管用,当要在客户端里使用密码的时候,就比较不方便了。当然,这是次要原因。

来捣乱的 OpenID

前几天看到 Twitter 上关于我的 blog 新文章的提醒似乎有点问题,于是就去 TwitterFeed 上去检查设置,结果登陆的时候让我困惑了好久——我到底是改用普通登陆呢,还是用 OpenID?

我在注册 TwitterFeed 的时候,应该算是处于对于 OpenID 迷信的时期,因此那段时间里注册的帐号,只要支持 OpenID 我都用 OpenID 来注册。OpenID 支持用自己的域名来做帐号,方法是在域名的 index.html 文件的 部分添加几行代码就行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代号,真正认证时其实还是要到 OpenID 的服务器上进行的。我当时知道了这个功能之后,也没有多想,于是就在所有注册的时候尽可能的用了 OpenID 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