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为了看目前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后文简称《哪吒 2》),我和老婆在家预习了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文简称《哪吒 1》),想谈谈感想。
刚查了一下,《哪吒 1》是 2019 年上映的电影,因此以我在近 6 年后来看的视角来说,应该有些偏颇。因此我还去豆瓣上看了一眼当时人们留的评论,这一看更不得了了,有些影评下面的评论仿佛让我置身粪坑,这涉及到人类根性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多提了。
总体来说,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偏于中性。前半部分看得我一度睡着,结尾的高潮的部分确实比较感人,两者结合给个平均分吧。
开头可以说就给我一个暴击,就是把太乙真人刻画成那种形象。倒不是说外表肥胖了就不好,而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神仙,给刻画成一个做事情不靠谱的人物,在处理混沌珠如此重要的事情时因为喝酒而误事。豆瓣上讨论的也有、互相骂的也有,但没见到提这一点的。在我看来,或许创作者想创新、想颠覆,但没有太乙喝酒误事,或许剧情也就无法推动,但让神仙喝酒误事,我以为是最最偷懒的设计。或许可以绞尽脑汁设计出更合理的剧情,让申公豹可以给灵珠魔珠调包,但创作者在这里偷懒了。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太乙一直是个有道真仙,哪怕现在网络文学中比较主流的关于《封神演义》中阐教截教阴谋论的挖掘,太乙的表面形象都是积极正面的。如果这是一个关于印度神仙的故事,甚至是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那我没什么意见,但把中国传统神仙颠覆成这个样子,我作为中国人来说有种本能的不悦。
说句题外话,中国的神仙不大适合颠覆,这件事情过去袁腾飞在讲课视频里提过。说欧洲的神有很强的人性,比如宙斯,跟许多的男性、女性都有过不纯洁的关系。据袁腾飞说的,意思是神都可以这样做,那我们人也可以这样做,带来的是资本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西方价值观。中国的神话,神都是一本正经的,从神仙开始就把礼法看得比天都大,正统神话中应该没有会发生通奸的神仙吧,带来的是中国的封建礼制。这种礼制,或者说习惯,已经印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因此我们对神仙都是很尊敬的。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电影里如此描写神仙的,确实给神仙加了人性,会让角色更加有趣,但也让角色的底色变得不那么充足——你已经不是我所知道的神仙了,那么我怎么可以把我所知道的神仙的背景放在电影里的角色上呢?
电影中间有挺长的一段,用来反映哪吒的苦闷,具体来说就是因为哪吒身为魔丸的转世,被陈塘关几乎所有的百姓抵制。当时我看了挺不舒服的,真实原因我没有想明白(但后来看《哪吒2》的时候想明白了,将来再说),但有一个让我不爽的原因很明显,就是这个剧情实在是很滥俗呀!哪怕在电影上映的 2019 年,鸣人的故事也已经烂大街了。然后我想到,哪吒和敖丙是不是也有点“没头脑”和“不高兴”的 CP 感觉呢?不过电影对敖丙的着墨要弱很多,还达不到佐助的级别。而且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建模真有问题,敖丙的形象感觉比哪吒要差一些,没有那么生动,木偶的感觉要多一些。
然后我就抱着这种感觉一直在看,中间感觉 2019 年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夸奖,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因为画面、音乐方面确实水平挺高,让人不会觉得像是小孩子看的幼稚动画片了,这一点不能不表扬。不过也只是视觉于听觉的外在上去了,剧情方面的内核还是让我觉得难受,给人在感觉的内在方面的体验还是太差。还是表现哪吒不受村民待见的剧情,有一段几个小孩子组建了“伏魔帮”,目的是为了铲除哪吒,结果反被哪吒整,最终因为小孩子们说哪吒是“妖怪”,让哪吒破防,配上配乐,的确让人感觉不被理解的悲伤。不过声画效果的震撼也抵消不了剧情的薄弱:首先村民对哪吒的恨电影没有表现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其次几个小孩子想要降妖除魔,这种中二的想法,不应该出现在真的有吃人的妖怪存在的电影世界里面,这种“小孩开大车”的错位感,让我脚趾抠地好多次。火影忍者前期村民也痛恨鸣人,但因为剧情刻画的丰富,让剧情就显得自然许多了。
然后我抱着这种不适感往下看下去,一直到最后面亲情方面的大高潮,不得不说这部分描写的确实不错,我都看感动了,可以打高分。的确,看完了会有一种过瘾的感觉,但是当我慢慢的回想起来前面的剧情,就会感觉有些不适。以一篇学生作文来说,前面的内容平铺直叙,甚至可以说是敷衍,后面放了一个大招,其实说不好听,也是有些敷衍的。这种带刀的剧情确实很好使,使一下就有效,不使就回复平庸,那还真就只能在最后使用。
今天看了一下《豆瓣》上面的相关评论,有些中肯的,也有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吹捧,甚至党同伐异的,让我一下子也失去了兴趣多谈。先写这么多,记录一下个人真实感受,等看了第二部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