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安装了 Artalk 评论系统
今天上午是个奇妙的日子,就像是突然开窍了一般,我成功的在这个 Hugo 博客上安装了 Artalk 评论系统。现在想来,我感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 NPM 的帮助,通过 Docker 创建的服务都可以很容易的反向代理到子域名上。二是我对 Hugo 的了解更加透彻,这也是有人工智能的帮助。
NPM 的好处前面的文章已经说了,这里就不再复述了。今天上午,我让 DeepSeek 给我一个在 Hugo 博客上配置 Artalk 的步骤,其中有一步让我一开始挺困惑,就是前端代码不是在主题文件里进行修改,而是在主题的上一级目录创建一个相同架构的文件夹,把要修改的文件复制出来,在复制出的文件里进行添加。到后来我搞明白了,原来这就相当于 /etc
目录里的配置文件和 ~/.config
文件夹的关系,在默认情况下,使用主题的文件,如果有了自定义的同名文件,那就使用自定义的配置。这样,我也理解了为什么要用 git submodule 来安装主题了。原本我感觉这样当更新后,对主题进行的配置不就被覆盖了吗?原来在这种机制下,主题文件的更新不会影响自己做的配置,这是人家设计的聪明的地方。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 Remark42 的折磨,让我对前端的设计有了更多了解。总之这次似乎是幸福来得太快,一切就像水到渠成一般。在成功配置了可以提交评论之后,我又导入了 WordPress 原本的评论。Artalk 做的似乎更加完善了,我上一次尝试 Artalk 的时候,在转换的这一步遇到了问题,没有继续下去。这次的转换非常顺利,直接就通过 WordPress 的导出 XML 文件获得了 Artrans 格式的文件。比起 Remark42 给我的简洁(简陋)印象,Artalk 有个可以登录的后台,让我感觉更加亲切,而导入动作也可以从管理后台直接上传,不像 Remark42 一样,好似没有管理后台,管理员的功能以一种极简的方式放入评论界面中。更关键的是,WordPress 导出文件转换得来的评论一次就成功导入到了 Artalk 里,人员的评论和博客内部的 Trackback 都可以正常显示。
其他几个方面,Artalk 后台使用了 SQLite 格式的数据库,而 Remark42 生成的是带有格式符的纯文本,浏览起来也很困难。然后,在我这里,Artalk 的加载速度要比 Remark42 快不少,我感觉要有一秒之长。两者都是通过 Docker 部署在 VPS 上面的,按理说服务器不是瓶颈所在,那就只能是代码的原因?
总之,这次让我的 Hugo 博客建设一下子前进了一大步,是个可喜可贺的事件。我想我应该可以安心的让 Hugo 代替 WordPress 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