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扫街”
“扫街”一词让我觉得挺文艺,听让我向往。想想看,一人一机走在路上,随意发现了美好的画面,端起相机,或长久端详、或转瞬即逝,把美好画面定格,形成有画面、有故事的隽永作品,感觉就很容易让人高潮。然而,经过几年的探索尝试,我发现自己实在不是这块料。
乍听上去,“扫街”很简单,抓起相机拍就可以。在现今相机技术发展成熟的今天,你甚至不用过度关心参数,只要构好图,按快门就行。但里面包含的信息一点也不简单,就拿构图来说,我接触拍照 10 多年了,依旧做不好构图。我感觉这是一件很吃天赋的事情,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审美。有的人没有接触过摄影,但给他一个框框,他就是能根据本能从眼前框出美好、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这样的人只要明白了相机的基本操作,甚至在自动、半自动模式的辅助下,轻易就能拍出好的画面。我就做不到,哪怕时刻牢记“三分法”、“黄金分隔”这类法则,拍出来的照片依旧平淡,有时还被妻子嫌弃……
“扫街”更重要,也是我更加做不到,甚至不想做的,是故事感。很多关于“扫街”的文章或视频中都提到过这个词,“扫街”不是人像拍摄或静物拍摄,我们把拍摄的主体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让观看的人脑海中可以想象出一个故事,才算是合格的“扫街”作品。我一是做不到这一点,二是也没达到这样的兴趣。我在去大连旅游之前看了 B 站 up 主俗辣先生的扫街视频,边拍边讲的视频风格对我挺有帮助,也是在观看的这个过程中,我明确了心里的感觉——我不喜欢这样的摄影方式。
摄影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绝达不到艺术的层次。我摄影主要是为了记录,所谓记录,主体自然是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马路上随便找一个人或景,怼上去拍,意义何在?有些城市景观确实很漂亮,也值得记录,但我感觉不是扫街的那种景。人是最特殊的,路上除了有日常不常见的人,比方残疾人,某些特殊行为的小孩等,是比较特别的以外,其他的都是普通的行人,需要你深深的挖掘,才能给他安排一个故事,让他成为作品。这种挖掘的意义,对我而言并不明显。换句话说,我不会因为这样的作品而兴奋。
那什么样的照片会让我兴奋呢?我前面的文章或许说过,我拍照时有个小执念,就是尽可能的给照片加上地理位置属性。之前我在用第一台相机的时候,没有给照片加位置的概念,当时感觉快乐许多。自从使用第二台相机时知道了可以给照片加坐标,从那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发展到现在,我在浏览照片的时候,发现没有记录地理位置,心里就不对劲,感觉少了一大块信息,这张照片的价值也随即下降了。所以说,对我而言,照片的记录价值是最重要的,我希望将来回头看这张照片时,可以回忆出拍摄时的场景,因此,照片的画面、地理位置信息都是重要的回忆线索。所以,我拍摄的照片基本上不做后期,一是我对相关的操作都不上手,只会用 Lightroom 的自动调整,二是我也不想花费那么大精力,对照片做微调。有些人可以在修片后分辨出巨大的不同,我对此不敏感,没人明确指出来我甚至看不出区别。
写到这里,我甚至感觉手里拿个微单数码相机都属于暴殄天物,确实是这样。这也只能用拍照的趣味性来解释了。
所以说,像我这样的是,就不是会喜欢上“扫街”的物种。既自己拍不出好的作品,观看别人作品的时候也不会感受到多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