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障
这两天经过一段磨合期后,渐渐的熟悉了墨奇码的一些字根,输入一篇文章也没有感觉到那么难受了。
今天早上,研究了一下《墨奇码拆分说明》,我感觉这篇文档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用户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一篇。这篇文档讲了墨奇码拆字的原则,以及各种字根的分布。我之前用墨奇码那么难受,就是因为它的拆字规则以及字根分布和小鹤音形有区别,打字时经常会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不过墨奇码在软件实现方面很成熟,我用的输入法方案不算多,但它的配置复杂度已经是我见过的数一数二的了,我感觉它充分运用了中州韻输入法引擎的功能。Ctrl+l 和 Ctrl+p 两个功能这两天帮了我的大忙。因为墨奇码的声母韵母在键盘上的位置完全兼容小鹤双拼,所以打出正确读音来对我不成问题;一旦我遇到了字根不兼容打不出字的情况,我就看看候选词列表的后面的部分,根据对字根以及拆字规则的提示,揣摩出来墨奇码的正确编码。之后就是记住这个字的编码,让自己尽快习惯。
而上面说的这篇《墨奇码拆分说明》的文档,是作者归纳总结的完整的规则与字根分布,相当于九阴真经的总纲,弄懂这篇文档,就算是快速理解了墨奇码的思路,不会出现与小鹤音形输入习惯冲突的情况了。好的地方是,两个输入方案的思路其实很相似,90% 的字根也都是一样的,转换起来的障碍非常小。
明显不同的地方,以我的经验总结下来有四个:一是一些特殊的包围结构,比方说“赢”拆分成亡女,“微”拆分成人几,在墨奇码里被算成包围结构,导致末尾字根的判断和小鹤音形十分不同。小鹤中这两个字是完全按照书写顺序拆分的,末字根分别是凡和文。二是嵌套结构也挺特殊,比方说“爽”,在墨奇码中拆分成大叉,在小鹤里只能拆成首笔的一;小鹤的“鹤”字,首笔字根是宝盖,而不再是小鹤音形中的第一笔点了。三是首末不含“一”的规则,“恶”字首笔不拆“一”,字根是亚心;“但”字末笔不拆“一”,因此字根是人旦,这与小鹤音形完全不同。死是一些合体字在笔画小于等于 5 的时候可以不继续拆,比方说古、兄、克、云、公等情况,他们在当作字根时,算是一个完整的字根,在小鹤音形中,需要拆到末笔。
除了拆分规则之外,字根的分布也有些差异。我在 Obsidian 里维护了一个目录进行记录,目前发现的就是双人旁,小鹤音形中将它按照“彳”的读音,放在i键上,而在墨奇码中,将它归类为“人字旁”,放在了r键上面。其他的主要和拆字原则有关,比如既然的“既”字,拆成艮旡,“月”字,拆成*⺆二*,都和小鹤音形差异巨大。剩下的有待进一步挖掘。
安装后默认开启的几个方案中,墨奇万象+小鹤双拼·墨奇和墨奇万象+小鹤双拼·小鹤两个方案的区别总算也都弄明白了,就是上面描述的拆字规则和字根不一样。
目前,我保留在默认的墨奇万象+小鹤双拼·墨奇方案,期待可以完全形成肌肉记忆。与四码上屏的小鹤音形相比,墨奇码的方案给出的结果更多一些,短时间我还不大容易练成盲打,但比起全拼或者纯双拼来说,已经好了很多。在当中做出一个取舍,折中考虑我是可以接受的。此外,更重要的是不影响句中要输入英文的情况,这就比官方的小鹤音形好了很多。还有就是,可以实现整句输入,而且可以随意的给句中任何一个单字补充形码以降低重码率,这既实用又有趣。
说到有趣,我之前从全拼换成双拼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有趣,不然每天写材料也太无聊了。学习了小鹤双拼之后,我逐渐了解到还有其他的输入法方案,有些方案还更加复杂,比方说虎码、星空键道这些。我曾经也想学学,可最终没成功。没有了一开始学习小鹤的心气与动力,再加上小鹤已经足够好用,我感觉也萌生了知识障,也影响了我进一步接触其他输入法方案。这次转向墨奇码,就是为了好玩,在原本的基础上,小方向转向,偏离一下航线,是我目前尚可以比较轻松做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