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重启的人生》
本文正文包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这本书是我在微信读书里听完的。前段时间,我骑自行车上下班路上,听腻了播客和音乐,就恢复听书。一些想抽空认真阅读的书没有选,就找了一本差不多的来听。扫了题目和简介,我就选了这一本《我正在重启的人生》,这也导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有了偏差。我扫了简介,说 35 岁负债 400 万云云,以为是作者自述自己如何从负债到翻身的过程和心路历程。后来济南进入不适宜骑行的天气,我听书也自中断了。这周一开始,天气渐爽,我周一到周四骑行上下班,在周一早上继续开始听,到了周四晚上听完了这本书。
周一的时候我发现了不对——这故事是不是有点高开低走了?怎么从投资暴雷导致全家生活失据到考公上岸,仿似故事就要结束了?继续听下去,故事竟然换了主人公,讲述了一位孕妇在剖腹产手术时腹部感染细菌造成糜烂,之后求医过程百般困难的故事?我这时候才发现,这本书不是一本自传,而是一本合集,讲述了 9 个人生遇到挫折后重新振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不是作者,相当于是对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由别人进行的整理。这些人也不都是 30 多岁人到中年遇到了危机,各种年龄的都有;甚至有个故事也不能算作是遇到了危机。现在回忆,或许说他们都看透了人生算是相对准确的概括吧。
既然是这样,我想还是用我自己的语言来简单叙述一下这 9 个故事吧。
《杀不死的小镇做题家》
讲述人在前期工作顺利,有存款有投资,过着相对奢华的生活;生活适意,有家庭有孩子,和睦美满。直到投资爆雷,前期投资的本金、一切透支的信用卡等债务有 400 万之多,他们全家一度前往投资公司要回资金,自己不惜以跳楼相逼,只要回来少数本金。在明白剩下的部分打水漂之后,讲述人也发现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选择考公,最终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压力,在家人的鼓励下,成功上岸。他的笔试成绩自己感觉比较一般,结果成绩第二;因为之前做过相对高职,面试成绩自我感觉不错。之后故事就这样终止,对讲述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他们家也获得了比较安稳的结局,至少债务可以慢慢还清了。
《夹缝中的病人》
讲述人在做剖腹产手术过程中腹部感染了细菌,开始时没感觉严重,只是腹部伤口部位没有按时愈合,也能摸到小硬块,于是回到妇产科问诊。所在地河南的医院大夫推测可能是缝合线没有正常消化,残留的线头导致的,于是重新开刀查找,此时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给讲述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没有找到残留线头,推测是细菌感染,但细菌培养没有结果,无法确定具体细菌,也就无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来治疗,只能非常痛苦的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向伤口里塞纱布进行杀菌,每天一次,每次让讲述人痛不欲生。
为治病,讲述人各处求医,有老家中医给的土办法,一听就很不靠谱,也去了北京的大医院,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伤口细菌感染,但拒绝收治,要讲述人会原手术医院治疗,讲述人陷入两难境地,原医院无法治疗,北京医院不收治。最终经过艰辛寻找,终于北京一家没有透漏名称医院收治了她,她也遇到了非常好的主治医师,又是经历了各种不便,最终使用了负压等新技术,排除重重困难,赶在腹部细菌感染小肠之前(那种情况下要终生缀着粪袋,基本没有生活质量)做了手术,得到痊愈。
《鹤岗房产中介的理想》
讲述人老家广州,毕业后做了销售,按照薪资水平不可能买房,父母也无力支持。一次得知东北的鹤岗是全国房价最便宜的地方,几万就能买一套房,于是独自踏上陌生旅途,在基本没出过广东省的情况下,踏足鹤岗,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有房后人生一下轻松许多,有了着落,在打了两个月游戏放松之后,在网上做博主,拍广东人在东北的故事,也在直播中讲述了自己买房的经历,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之后有当地房产中介联系他有偿推广,逐渐发展为自己开房产中介,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
讲述人分析了在他这里买房的客户人群,有单亲妈妈等各种百态人生,各有各的故事。讲述人也讲了自己的事业向其他城市拓展的困难,以及家人对他在东北买房的看法。总体而言是个相对乐观向上的故事。
《从“整形十科”到“妇科整形中心”》
这一篇我听了一半到了单位,衔接的不是很好,因此记录有疏漏。
讲述人从女性阴部整形这个市场空白入手,探讨了这一细分领域的空白故事。部分女性先天小阴唇肥大,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在相关知识缺失的情况下,去了一些全科医院妇科诊治,小阴唇全部被切除,带来不可逆的结果。有些妇女在生产后,盆底肌没有得到修复,造成漏尿、器官从腹腔掉落等病症。讲述人听来的故事,一位听她讲座的听众的母亲,生了好多个孩子后,下体缀下了一团红色肉球,在不知道是什么的情况下也无法就医,但给生活带来巨大负担,最终老太忍无可忍,自己将肉球切掉,失血致死,最终确认那是她的膀胱。
此外,讲述人还对前来就诊的女性做了大量的调查,从样本统计出中国女性阴唇的平均形态,发表了论文,在全球属于领先医学成果,因为之后几年,美国等其他国家纷纷发表了本国女性阴唇外形的统计数据。
《深陷贫困危机的富二代》
这一篇是我在外单位检查,在等待的过程中听的,疲惫下睡着了,漏听了一部分。
讲述人是富二代,其父做矿产生意,在赌桌上出手阔绰。讲述人希望自己赚钱,与人合伙开了清吧,因为开的早,一度有不错的收益。后来周边同类竞品造成发展停滞,讲述人希望调整风格加餐饮,合伙人不同意,最终清吧关门。之后直播卖吉他,生意也很差,之后试遍各种生意都没有起色。但在外地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之后父母双双罹患癌症,化疗药物昂贵,父亲的矿产生意在当前环境无法维系,还有赌债,最终在父母病逝后,讲述人反而背上了父亲留下的债。
《当一个女孩决定割肝救父》
讲述人的父亲是做工程行业,母亲的生命围绕着父亲旋转,帮助父亲做工程。年幼时讲述人对父亲都比较陌生,因为他常年在东北跑工程,一度让母亲和她以为父亲在外面有了小三。到大学前自己偷偷跑去看父亲,跟着父亲住了一段时间,了解到父亲是个非常拼命、朴素的人,日常住非常简陋的工地,和工人一样吃非常没有味道的饭,工人都睡了自己还在夜里看图纸。父亲在业务上非常精深,在施工队里属于凭业务水平服众的那种人。父亲给家里亲戚各种帮助,结果亲戚全是白眼狼,甚至有叔叔跟着父亲要账,对方叫来了黑社会,叔叔跑了,留父亲一人被绑在椅子上受折磨,到最后反而侵吞了对方给的工程款、医药费的事情,结果在过年聚餐时亲戚反倒指责父亲没本事。
父亲得了罕见的致命肝病,大小便失禁直至昏迷,肝移植手术是唯一能保命的手段。理论上说兄弟姐妹是最适合的肝源提供者,可亲戚开始时嘴上说的好听,到后来都不提此事了。讲述人决定自己给父亲提供肝脏,原因是有很多工程上未收回的款项,父亲昏迷情况下难以讨回,甚至可能会被亲戚冒领,反而让她家背上债务。做手术需要让双方体重接近,在她增重的过程中,母亲在医院看护时,一度担心影响女儿,瞒着讲述人给医院表达了想要保守治疗的意愿,又横生波折。克服此事后,手术最后一道槛落在讲述人丈夫身上。术前谈话,给讲述人谈的很简短,给她丈夫谈的时间很长,当时丈夫没有透露谈话内容,手术后才知道医生给丈夫说做移植手术,讲述人腹部会留下伤疤,之前有案例捐赠人的丈夫说伤疤影响“性”致最终离婚,如果丈夫对此有顾虑,医生会找个理由终止这场移植手术。丈夫也没想到全过程最后一道关口落在自己的头上,最终说他们就是为了治病,没有顾虑,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后,父亲改变了生活习惯,更加注重身体,也和家里的亲戚断了来往。母亲也在讲述人的支持下,转移了生活重心,不再完全围绕父亲生活,否则讲述人认为如果父亲这次去世,母亲应该也撑不过太久。母亲找到了商场销售的工作,虽然工资低,但性格更加开朗了。
《退休的中国大妈,垄断美国按摩市场》
讲述人是中年女性,在国内是银行中层,曾任过支行行长。工作作风认真,但基本不受上级、下级喜欢。曾做出过限时拉存款达 1 亿的成绩,但压力过大,影响正常生活与健康,造成她最终辞职。讲述人本以为以自己的水平,可以很容易找工作,却发现已经 45 岁的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已经不再吃香。
讲述人经历了多段婚姻,第二任丈夫是派出所民警,有次要送女儿上学,女儿拒绝她的电驴要去找爸爸坐汽车,结果被爸爸从派出所赶出来的场景,让讲述人有所感触,不满足自己银行柜员的职位,发生转变努力拼搏。第三任丈夫离婚后给她留下了 60 万的负债,为了还债及供女儿上学,她离开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只身前往美国,从事按摩师行业。
在美国按摩需要脱光衣服,对讲述人是第一个刺激。后来凭借她的认真服务,以及之前在银行磨炼的交际作风,她的小费逐渐增多,被同行举报涉黄服务,最终离开了最早去的按摩店。之后讲述人自己开店,慢慢做大,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收入,直到美国疫情加上黑命贵游行,生意做不下去,讲述人也逐步转型。在有了原始积累的情况下,生活逐步丰富。女儿在国内因为初中班主任不喜欢她的英语成绩,在国内学校生活艰难,讲述人把女儿接到美国,慢慢克服了语言关,逐渐成为尖子生。女儿考入了满意的大学,打工也有了不错的收入,母女生活逐步重回正轨。
讲述人也谈到了之前做按摩时的工友,有的因为生吧了儿子自己出来打拼,借此讨论了国内女性受压迫及反抗的精神。
《她决定捐出全家人的遗体》
讲述人是红十字会成员,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对遗体捐赠有了基础概念。母亲在她小时候就说将来死后要捐献眼角膜,让自己的生命在世间延续。母亲患癌症后,她怀上了有对双胞胎,结果却在 7 个月早产。承受了剩余的痛苦后,讲述人又不得不做出抉择,早产儿患脑瘫的概率较大,但需要发育之后病症才能逐步体现。在丈夫的支持下,讲述人选择放弃孩子的生命。据讲述人所说,她的生命失去了来处和去处。之后讲述人和丈夫没有继续生育,而是选择做志愿者让爱心有所着落。后来讲述人在家里第一个成为了遗体捐赠者。
讲述人的母亲在患癌症后,心态一直很积极,甚至在患病的情况下爬上了玉龙雪山。从平时母亲对待周边医护人员的态度上,可以感受到讲述人的母亲是个十分温暖的人。讲述人和母亲的相处方式也很让人羡慕,充满了理性,互相不传递痛苦。虽然痛苦需要自己消化,但也避免了痛苦的扩散。比如母亲做完治疗后吃不下饭,但还需要补充营养。母亲给讲述人说,不要劝她,让她缓两天,第三天她会吃饭。结果两天内讲述人没有就此事给母亲压力,到了第三天,母亲自觉的经受着呕吐的痛苦,自己认真吃饭。
母亲去世时因为疫情缘故,眼角膜没有即使取下,因此遗憾的没有捐成眼角膜,但遗体还是成为了大体老师,满足了心愿。签署捐赠协议之后,后事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操办,遗体最终的骨灰可以撒入海中。在当地(大连)将军山公募,有刻有每个志愿者姓名的石碑,每个月有专人扫墓。这个事情让我感觉将来捐赠遗体也不错,可以最大限度的给子女减少负担。
《秘密基地》
讲述人算是一位失足少女。从不幸的家庭关系讲起,父亲奖罚分明却又缺少爱心表达,在讲述人做的不如意时暴力惩罚,让讲述人惧怕,后期外出做生意,较少回家;母亲的缘由着墨较少,似乎天生有躁郁症一般,时长辱骂讲述人,还有一次联合姨妈,把讲述人用铁链捆在床上用铁衣架暴揍。讲述人拼着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让她在家听母亲的话,让她心气丧失。
越发叛逆后,父亲将她骗到改造问题青少年的封闭式基地,通过军训、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改造问题少年。讲述人在这里经过了三期,通过测试毕业后没有好转,在 16 岁时从事夜场陪酒女的工作。第四次被抓回去,按照讲述人的叙述,她反而更加适应基地里的军事化管理的生活。在这一期里,她被任命为班长,管理几个老师也管不了的学员。
就在我以为学员会给她进一步的打击时,讲述人讲了几个学员在她认真聆听、共情下,都改正了自己的问题。不但克服了懦弱、甚至连狂躁症也缓解了。听到这个剧情我有点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总结
周末本想把这篇文章写完,结果忙忙碌碌,周六上午开了个头,到周日晚上做个结尾。一下子把一篇博客文章干到 4000 多字,对我来说已经超出了单次写作的能力范围。实际上,字数的大头在上面的 9 个故事。写的过程中我心想,把 9 个故事分别描述出来是否是必要的。单纯写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其实不用详细描述书的内容就可以。但是,在叙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因为忘记一些很关键的细节,重新打开手机再去看书,相当于重新回忆了一遍这些故事。有些相对比较关键的内容,我骑车的时候听着耳机,其实还是落下了一些信息的。
对于这本书来说,开头我说它是“标题党”,现在看来很可能是我自己的误解。我在自行车上迅速的选择了这一本,实际上再次看看微信读书里对这本书的介绍,已经明确说了里面是 9 个不相关的故事。
对于书中记载的故事,在我看来,记录的比较基础。完全是讲述人怎么说,记录人怎么写。最多加点整理,让语句通顺,这应该也达不到一个记者的需要发挥的作用。对于每个故事,没有任何挖掘,简单说来完全就是讲述人的一面之词。很多事情,讲述人作为当事人,在讲述的时候夹杂了很多自己的主观感情,没有采访其他当事人的情况,故事就有了偏见。有一些地方,我第一遍听的时候没有很多的感觉,在回去复习细节的时候,脑海中反而起了疑问。点进微信读书的评论中,其他读者也和我有类似的疑问。有人评价说故事并非百分百真实,我比较认同这个说法。
除此之外,作为记录人生大起大落的故事,对我还是有相当的意义的。听完一遍故事,就好像参与了一次他们的人生,让我对生死一些事情加强了一个淡然的情绪。我特别喜欢的是把全家人的遗体进行捐献的故事,里面的母亲角色的豁达十分打动我。还有对红十字会对遗体捐赠人后事处理政策的描写,让我都有些羡慕,甚至想调查一下济南有没有类似的政策,将来捐献自己的遗体,不给子女增添麻烦,我感觉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对这本书的总结基本结束,我要把精力投入到下一篇阅读感受的编写计划中去了,那本书不论从社会的评价还是我自己的阅读体验,都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工程,比这一本要大的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