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 Apple Special Event 感想
在所有的科技产品发布会之中,苹果的发布会是我唯一一全程看过的。这当然要得益于乔布斯,他关注营销的习惯让他把产品发布会做成了一种艺术。从他之后,很多国产手机也学习苹果开一场发布会,但从观感上来讲,比起苹果发布会那种演讲的风格还要差老远。哪怕新东方出身,以段子手自居的罗永浩的锤子发布会,我看过片段,那种说话状态看上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水平。
话说回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不再能熬夜,加上这两年苹果产品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我就不再看发布会的直播了,反正到了白天,看一下 RSS,就能看到很多总结的文章。去年的发布会,我恰巧有空,想着关注一下,结果躺床上,把 iPad 放枕头边上等着开始,再一睁眼已经凌晨四点多了。上一次的苹果发布会,就是公布 26 系列软件的那一次,我半睡半醒之间看了一小半。这一次的发布会,我同样比较有精力,恰巧中途醒来的时间是凌晨一点,我便稍稍克服了困意,看了 + 聆听了 90% 的内容,因此写一写我的感受。
按照发布会的顺序来说产品吧。
AirPods Pro 3
提到说听感方面更出色了,有耳塞部分的画面,一闪而过上面有些洞洞,猜测隔音效果会更加升级。这次重点宣传的是在耳机上加上了健康方面的检测,这让我有点看不懂。如果耳机可以监测健康了,那手表还卖吗?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是锦上添花的利好,原本不戴手表但戴耳机的,可以多出了健康检测的功能。而如果消费者真的很在意健康方面,那他或许已经是 Apple Watch 的用户了,这样岂不是重复了?
另一个功能是实时翻译,对我而言有些鸡肋。看上去很有科技感,可现实是,我现在几乎没有时间和经济实力出国,而在国内又有多少机会遇到需要与外国人语言交流的情况呢?其中又有多少的比率是英语无法解决问题的呢?或许只有多语言的欧洲这类地方,这种功能才会有市场。
Apple Watch 11 & Ultra 3
没有什么新东西,本来对 Ultra 有点兴趣,因为我之前考虑过购买 Apple Watch Ultra 2,来替换当时在用的 Apple Watch 8。这次先介绍了 Apple Watch 11,上来说了运动方面的新功能,我怎么感觉上次的发布会上就已经介绍过了?然后是健康方面的宣传,此次依然有挺大一块时间用来播放 Apple Watch 用户的采访视频,讲 Apple Watch 如何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虽然给人传递了“苹果真的十分在意用户健康”的理念,增加一些人文关怀之外,每次都要提一次确实让我有点听腻了。从功能上来说,这次加了血压检测的功能,非常些微,甚至不值一提,甚至这功能在国内能否上市也是一个疑问。发布会结束后我睡不着,看到网上有人做直播在介绍这次发布的产品,里面做了 Apple Watch 10 和 11 的对比,好像除了续航提升之外没有任何新功能,因此这次的 Apple Watch 11 算是一个鱼腩产品。
我最关注的 Apple Watch Ultra 系列,这次推出了第三代。我感觉没有特别让我兴奋的地方,因为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处于半梦半醒的阶段,就这么听过去了。稍微有点印象的是多了卫星通讯,我想这大概是把华为手机的天通卫星通讯从手机上移到了手腕上。在我心里,这个功能只有极少部分的极限运动人士会用的到,属于一个秀肌肉的东西,对普通用户来说,只有满足虚荣心一个作用,因此被我忽略了。这样一想,Apple Watch Ultra 3 的新特性,对我吸引力最大的应该就是它的续航,达到了 42 小时,甚至不是两整天的 48 小时,依旧有些尴尬。因为如果不能做到国产大手环那样一、两周一充的水平,那无论如何都需要找到适配自己的充电节奏。过去我的 Apple Watch 8 是一天一充,如果 42 小时续航,我是否可以做到两天一充呢?是否可以习惯这种偶数日不要忘记给手表充电的日子呢?
目前我戴的手表是华为 Watch GT 5 Pro,算是大手环,一些智能功能还很阳春,放在前几年我一定对它不屑一顾。现在已经说服自己,用它主要是检测健康指数,以及信息、来点提醒,它的功能倒是满足我的需要。唯一让我很不爽的是,睡眠检测就是不给零星小睡的详细数据。中午午休睡了 30 分钟到一个半小时,醒来一看手机,统一记录成了零星睡眠,中间深度睡眠多长、快速动眼期多久,通通不知道,这件事常常让我很沮丧。苹果在推出睡眠监测之前,我用 AutoSleep 体验非常好,根据苹果手表原生对动作、心率等指标的检测和记录,AutoSleep 在不增加功耗负担的情况下给出了比较精确的睡眠周期统计,已经让我特别依赖以至于都不看苹果自己给出的睡眠统计情况了。如果说现在苹果手表最吸引我的功能,那一定就是 AutoSleep 给我带来的睡眠监测报告了。
iPhone
近些年,苹果对消息泄露已经相当佛系了。之前乔布斯时代有员工将未发布的 iPhone 丢失到了酒吧,曾经引起过很严肃的后续讨论。现在 iPhone 17 系列的外观在发布前两周左右就已经被扒的干干净净了。我对提前了解这方面传闻的兴趣不大,过去也喜欢把惊喜保留在发布会当天,因此这次发布会上新手机给我带来的震惊还是不少的。
iPhone 17 数字系列
iPhone 17 例行升级,性能基本对标上一代的 Pro,这是苹果的惯例操作了。很多人已经克服了松鼠症,可以安心地使用 iPhone 的数字版本,并用的很自在。我也有向这方向努力,但其实还是没有完全克服。当我想到手中设备使用的技术是去年的版本,而今年最新的科技我没有用上,而且我的经济实力完全允许我购买最好的那一款的时候,我的心理总会不自在。不客气的讲,这真的是一种病,是贫乏给予我至今无法消除的不满足感。就像我在购买第一件苹果设备——iPod Class 5th gen 的时候,当时 iPod nano 已经上市了,我对它不屑一顾,心想 5G 的存储空间才能存多点东西?我要的是 30G 的大空间。所以几年来,我往往更倾向于购买 Pro 系列。
iPhone Pro 系列
今年的 iPhone 17 Pro 的外观属于早就爆出来的内容,之前我看了之后,感觉好不习惯。或许是没渲染好,看完发布会后我最大的收获竟然是——iPhone 17 Pro 实际上看起来还不错。至于钛金属还是铝合金我不是很在意,只是早年推出钛金属外壳时宣传的是更坚固、更轻,今年无论是发布会上面还是网页上,都没有宣传 iPhone 的重量。我跟妻子说,它一定相当有分量,否则苹果不可能不大肆宣传。结果晚上看了网上的 KOL 们在现场的体验视频,都反馈很轻。从极客湾的视频上看到,iPhone 17 Pro 重量是 204g,iPhone 17 Pro Max 的重量是 231g,给我感觉都挺不错的。
我在观看发布会的时候,心情还是稍微有些波动的。发布会上对拍摄焦段的说明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说一共有 8 个固定焦段,这不相当于随身带着 8 颗镜头,让我考虑是不是要把相机卖掉之后只用手机拍照。这种兴奋的感觉随着发布会结束竟然消失了。一是今年仍然没有太多吸引我的升级。二是 Apple Intelligence 的缺失。苹果这几年会发布一个宣传页,介绍了当年 iPhone 的比较吸引人的点。今年的页面,大概有 40% 的部分写的 Apple Intelligence,而近年来很多苹果的应用功能,都要依赖 AI,甚至包括上面说的 AirPods Pro 的实时翻译功能。至今苹果的 AI 在中国大陆尚未实现,据传闻要与阿里巴巴合作。阿里的豆包的功能还是不错的,所以现阶段也只好拭目以待。除了 AI 的其他方面,苹果的软件创新有些乏力,基本上轮到苹果复刻安卓手机的功能了。
不过,苹果的乏力仅限于创新,对于传统的软件功能,苹果依旧是我见过软硬件结合最好的。国产安卓系统,有写在宣传的时候听上去挺不错,但用起来会感觉各种别扭,甚至一旦换一家手机厂商就不灵了。这个时候我想如果我用的还是苹果手机,也许会更加舒服一点。以我目前在用的华为手机为例,我时长感叹华为在手机硬件上的创新走的非常远,但软件方面还是差一些。或许是时也命也,现在留给鸿蒙 NEXT 的发展时间和空间都不怎么合适,要想达到传统安卓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更何况是苹果的软件生态了。如果我这次买了 iPhone 17 Pro,那很大的原因就是软件与硬件的融合,给用户非常省心的感觉。但是,苹果的优势也仅仅是软硬件融合,单论软件本身,苹果现在已经落后了。我在考虑购买 iPhone 17 Pro 的时候,想到我目前会失去右侧边返回、来电识别、AI 自动应答这些已经让我有些离不开的功能。以及现在国产安卓手机普遍已经融入的人工智能助理,都让我感觉再用回苹果,似乎不是一个那么好的决定。
iPhone Air
iPhone Air 在发布会之前也差不多被完全曝光,只是我对一款超薄的手机兴趣不大,因为现在手里的手机已经足够轻薄了,甚至今年出的一些折叠屏,更是把轻薄当作卖点。可是轻薄必定会带来功能上的取舍,比如今年的 OPPO Find N5,据说摄像头比起上一代 N3 就有阉割。不过,当看到发布会视频里 iPhone Air 那种轻盈的感觉时,我还是有些心动,心中也不由幻想起自己使用 iPhone Air 是什么样的。说实话,普通手机与超薄手机在手感上的差异,我现在还想想不到,因此也仅仅是在视觉方面感觉或许会很酷,但具体手感上有什么好处我就想想不到了。这种想法随着苹果对它磁吸外置电池的附件介绍而被终结了,尽管苹果强调它的续航支持一天的使用,但既然推出了这一配件,那一定是苹果认为它是有用的。况且,很多实验室测量的续航数据又不是没有水分,将来很有可能会陷入续航焦虑,因此我不会考虑。
早上起来,妻子对我说,这手机真好看,她挺心动。我说,别忘了它的电池容量很低哦,别忘了它只有一颗后置摄像头哦……她不管,她只要好看。或许这就是苹果的卖点。不管实用性如何,先把一批用户骗上车再说。去年妻子迷上了三星小折叠,买回来之后不到一年就受不了重回苹果了。同样是苹果生态,也许今年会好一些?晚上看到 KOL 们的现场视频介绍,也都说 AIR 好看。的确好看,但不足以让我推开 Pro。Pro 的铝合金外壳更吸引我,而 AIR 的闪亮的边框我不喜欢。
发布会上,介绍 AIR 多了两颗自研芯片,让我印象颇深。具体的名字我没有记,作用大概是进有步节省功耗,提升 AIR 的续航。我特意在介绍 Pro 的时候关注了一下,没提这事儿。发布会之后,我上网调查,确定在 Pro 上并不使用这两块芯片。这有点意外,像这种提升续航的好东西,我以为会全部堆到 Pro 上面呢。不确定是苹果认为 Pro 的电池足够用,还是这又是一次苹果精准的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