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大脑》

昨天读完了《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我是从十一假期开始读的。现在读书的速度还是比较慢,这本书也不是那种很容易一扫而过的那种。

总体来说,从笔记、个人管理角度,这本书是一本比较经典的基础类读物。近几年推出了不少相关的书籍,有点“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感觉,大家互相引用,各自独有的知识点很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这么想,上手读了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完全不是,它属于那种基石类的作品,介绍了不少原初概念。比如 PARA,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了,应该就是这位作者最早创造的。

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三章讲述了第二大脑概念的来历以及基础概念;四五六七分别就信管法则(抓取、组织、提炼、表达,CODE)四个步骤进行讲述,PARA 系统就是组织这一步骤中的方法论;第八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第八章从“发散”和“聚合”的角度讲述了一项创意工作的生产过程,给你三个策略来推动工作“聚合”完成,第九章从比较整体的角度,给了三个具体方法,可以照抄来知道日常工作,第十章相当于作者对整本书讲述概念的再次安利,并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用一句比较俗的话,这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 :) 书中给了一些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方法论,比如第九章给的项目清单、周月复盘的方法,就属于 SOP。你可以直接先用着,等熟悉了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也有一些需要理解内化的概念,除了需要阅读的,也需要反复练习。比如 PARA 的概念,我感觉还需要从网上找一些介绍视频,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才能比较好的弄明白。

还有一点,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很多书籍都是对一些别人观点的解读与演绎,这本书虽然有很多原始观点,但书中也引用了一些经典书籍,比如《子弹笔记》等,也是值得一读的材料。此外,配合本书还有一个网站,对书中的未尽事宜有所补充,适合关注查阅。

这篇文章写完上面的部分,我就发布了。当时感觉似乎意犹未尽,但也没有啥好写的了。然后在阅读一些 PARA 文章的时候,逐渐想起来当时阅读这本书,心中想到了一些可以实践的事情。于是赶紧将这篇文章收回,再补充一些内容。

尽快发布

由于我的笔记本是读这本书的后期开始用的,因此我有些名词记不清楚了,凭记忆写一写。《大教堂和市集》中提到了“早发布、常发布”,我感觉是类似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作品,都不必在十分完美之后才发布。在当中有半成品的时候,就可以先给身边的人阅读,通过交流获得改进的意见。有句话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作者也持类似的观点。

十一假期前我在重点度《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有了不少思路,本打算在读完这本书后写一篇博客文章(我目前读到了全书 60%~70%),读了这一部分我感觉完全可以根据当前的心得体会,总结成一篇文章。将来有了更多的体会可以再多写新的文章。因为等到我把全书读完,我不一定还能记得之前的多少心得了。

半熟素材

作者认为,创作不是线性的,而是可以离散、并行开展的。好比写一份材料,不同的章节可以作为不同模块,你那一部分有灵感有思路了,就可以跳到那一部分,不必坚守从头到尾的顺序。结合上一条内容,这个创作的过程可能持续时间比较长,其中的每一部分就叫做“半熟素材”,日常累积这样的半熟素材,在创作的时候不必从零开始,这对创作来说帮助巨大。那么半熟素材从哪来呢?

提炼方法

作者提出的信管法则(CODE)中的第三项,就是提炼(Distil)。作者给出了“渐进式归纳法”,用四个层级来对我们抓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第一层是抓取的笔记段落;第二层是加粗文本,就是在抓取的笔记段落中,把提纲挈领的关键词、介绍写作背景的备注以及让你产生强烈共鸣的金句用粗体或下划线标出来;第三层是高亮文本,在第二层的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中最新奇有趣的要点标亮;第四层是纲要,是用自己的话,根据二、三层的内容写出概括性的总结,用项目列表的形式,只列举最重要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整理,将我们日常收集的原始材料,转化成了日后可以使用的有用素材。

我从网上收集了很多资料,目前基本上都保存在了 Cubox 里面。我想找机会,按照这个提炼方法,把里面的内容都过一遍。说来惭愧,Cubox 里收藏的内容我只整理过一次,还只是给收藏的文章进行了粗略的分类。Cubox 支持多种颜色的高亮,也支持记录笔记,我目前感觉是实施这种方法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