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希望思源笔记可以给我带来一段良好体验

今天,完成了我的年度笔记库从 Obsidian 向思源笔记迁移,还购买了 148 元的年度订阅。

说起来也就是这一星期的事情。目前,市场上的笔记应用层出不穷,我也只了解其中几个,对思源仅听过名字,但没有实际用过。Obsidian 是我近几年使用时间最长的,算是最深得我心的,也被它的同步折磨过多次,目前基本上是我的必备记录仓库。使用思源的契机之一是上个周末在家把手机和平板升级到了鸿蒙 NEXT,一些没有原生支持的应用,特别是原本不被华为安卓软件商城支持的应用,都被划进了出境易下面。虽说日常使用还是不影响的,但总感觉隔了一层,还是更想用原生的应用。于是就从软件市场里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原生应用,看到了思源,之前对它虽说不了解,但观感是正面的,就深入的了解了一下。

了解的过程还是存在阵痛的,但不多。比如我不知道怎么给笔记新建个文件夹,摸索半天才发现文章和目录在思源里是一个东西。解决了这一点就可以尝试把 Obsidian 仓库里的东西迁移过来了。之后发现了日记功能,虽说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让标题加上周几,但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让我感觉从 Obsidian 跳过来更有动力。

昨天开始逐步的把我 2025 年的仓库逐个文件夹的导入进思源,在今天把笔记的附件也导入进来后,同步时被提示超出了试用账户 128MB 的同步限制,就买了一年的订阅。订阅时要求绑定电子邮箱,我使用的是域名邮箱,被过滤无法绑定,心想要不就此放弃。心有不甘之下,去他们的论坛找了找,看到可以给客服发邮件,让对方手工绑定,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发了邮件顺便吐槽这个过滤政策,下午收到邮件说绑定成功了,然后我的购买也成功了。

我看中思源笔记的一点,除了它原生支持鸿蒙外,主要看中它的同步。前面说 Obsidian 的同步折磨了好几次,我在博客里也写过几次同步带来的同步与心智负担。我印象里因为同步失败导致的数据丢失有三、四次,每次发生了都让我追悔莫及,谁让我喜欢把日常记录 all in Obsidian 呢?同步错误经常是些低级错误,就是哪个时间点脑子犯浑,做了本不应该发生的低级的事,就让数据这样眼睁睁在我眼前消失,恨不得抽自己耳光的那种难过。

我在 Obsidian 用的同步方式是 Remotely Save 插件,通过 Webdav 使用的坚果云的服务。

Obsidian 官方提供了同步服务,效果非常好,我使用期间,不但没有遇到过数据丢失,它还有贴心的历史版本功能,可以方便的回滚到之前的版本,也救过我的命。唯一的不好是价格较高,尽管我目前还能享受早鸟价,一年的普通费用是 24 美元,高级费用是 48 美元。24 美元档只给一个库的同步,48 美元给的范围更高。我曾经买过两年左右的吧,最终当我配置好了 Remotely Save 插件后,还是没有接着订阅。Remotely Save 在多数情况下工作的很好,还支持端到端加密,但对文件版本的判断比较机械。比如我在电脑上写了一大篇当天的记录,在手机上打开,忘记先同步一下,直接点编写当日记录,结果就给我创建了一个新的空文件。然后后端同步发起,它对比两个重名的文件,发现手机上的版本虽然字数更少(甚至字数为 0),但它的编辑日期更新,于是就把它当作最终的版本,覆盖了电脑上原本的版本。所以,虽然思源笔记有第三方的同步,但我还是花钱买了官方的同步服务。毕竟如果 Obsidian Sync 也是 148 元人民币一年,我早就用上它了。

到现在位置,我对思源笔记总体满意,很多功能都还在探索。现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Obsidian 与 Notion 的结合。如果只用基础的功能,把它当成 Obsidian 来用其实也不错,其他的高级功能容我继续探索。思源笔记的滴链社区我看讨论比较繁荣,至少上面的文档我还没有看完,虽说知乎上有些人说这个社区有些氛围不是那么友好,我还没有探索到这么深入。现在,我的第一要务就是找到自定义日记标题的方法,想让它像我之前在 Obsidian 里配置的,以 “2025-07-02 周三”的形式来当作日记标题,但要么就给我生成 “2025-07-02 周一”,要么用英文设置就只能显示 “2025-07-02 Wed”,实非我所愿。等解决了这个小问题,我再深入研究。

我可能真的不适合用窗口管理器

近期我发现了一个宝藏 up 主,B 站账号为 unixchad,他发布了一系列 Linux 桌面相关的介绍视频,即实用又有趣。他日常使用的桌面就是自己深入配置的窗口管理器,之前是 Sway,现在是 River。除了他之外,我之前关注过的几个 YouTuber,也是窗口管理器的使用者。比如说 DistroTube 之前是 Xmonad 的用户,现在他切换到了 Qtile。还有 Chris Titus Tech,他 7 天前发布的一条视频,显示他在使用 Hyprland。

我自己也用过一段时间的窗口管理器。也可以说,我玩 Linux 桌面的开端就是窗口管理器。此处删除 400 字,因为我发现我不知不觉写了一些之前写过的经历,可能我也到了容易吹当年的年纪了吧。总而言之,因为正式使用 Linux 之前,就读了王垠的文章,心里一直想尝试窗口管理器。而我可以用 Linux 当桌面后,前后使用过 FVWM、i3、Awesome 这三个窗口管理器。其中使用时间最长、感觉最顺手的还是 Awesome,当中有各种原因,包括玄学,比如它比 i3 要复杂也是我选它的原因。后来我换了一次电脑,买了一台 X1 Carbon,在上面只跑过 Windows,那之后我再买回来的 Linux 电脑,我就懒得再去弄 Awesome 了。另一个原因是 Wayland 开始流行,前面提到的窗口管理器只能跑在 X11 上面。而我经过尝试,感觉 GNOME 和 KDE 的使用体验,也足以达到我的日常需求,于是我基本上就在这两大桌面环境之间转悠。期间有几次被网上的人们吸引,想换回窗口管理器,都以失败告终。而这次,就是最新的一次失败。

我上周一因为升级 Arch,造成了系统无法启动了,经过尝试也没有修好,而且我感觉在我配置的 btrfs 那么多快照,也没起到什么作用,最终重新安装了一遍系统。这次因为之前看了不少 unixchad 的视频,也在 KVM 虚拟机里体验了一番 Sway/River/Qtile,于是安装的时候就没有安装 GNOME,直接跑 River。其实基本上配置的也差不多了,除了 bar 感觉很难配置。之后体验了 Sway、Qtile,也找了 dwl 来试,最终其实把基础的东西动弄出来了,除了 bar 还不算美观外,实际上已经基本可以完成大多数工作。

但到了周三,我在折腾加考虑了半天后,在中午十分安装了 GNOME,顿时感觉一阵省心。这不仅仅是功能方面的,还有一种窗口管理器无法满足我日常使用的压力。这段时间实际上没有遇到窗口管理器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隐藏的心理压力,就好比墨非定律,好似头顶悬着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你总是担心有哪一天会有个问题,让我搞不定,耽误了我的工作。这一层心智负担,听上去来得毫无缘由,而我直到今天才多少想明白这个问题,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顺便给我与窗口管理器的缘分盖棺定论。

想较于一个完整的桌面环境,窗口管理器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成法”。你不必按照桌面环境的设计人员给你设计的方式来使用你的计算机,你可以使用窗口管理器给你提供的基础功能,任意的,甚至肆意的来操作你的桌面,真正的获得操作你的计算机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并非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希望一些事情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都遵守这样的规矩,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当然也让我们让渡了一部分的自由,但这让我们这类人感觉很舒适,而当有人想打破这种规矩时,我们轻则脚趾扣地,重则群起而攻之。这有点像今天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质的比较。桌面环境就像是有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我可以按照规矩来完整各种事情,而当我想要超出这个框架的东西,那就想办法把它转换一下,纳入这个框架来完成。有些人觉得这是习以为常的,有些人则不喜欢这样,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意识到这一点,是我今天中午看了 unixchad 最新的视频《解读我的river配置(wayland版dwm+bspwm)的时候。我因为上周刚经历了配置 River 失败,因此认真的看了一下他的配置方法。事实上我在做配置的时候,已经参考了他的 dotfiles,而我主要想了解一下他的配置思想。当他在讲解他做的一些快捷键配置的时候,我心想我永远也记不住这么多的快捷键,甚至切换 fcitx 的输入法状态,都有三个快捷键,这在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随后,我猛然的意识到,这或许就是我与 unixchad 之间性格的不同。我希望有一套成熟的方案,我觉得合我的口味,就直接拿来用。而他是直接推翻了原作者的思路,完全以自己的习惯来配置了一套自己的东西。正式我的性格原因让我有了前面说的心智负担,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总卡在配置 bar 这一步,因为我老是在不同的选项之间犹豫,比如内存是显示用了多少、剩下多少、还是使用的百分比?用拿种方式都似乎有一定道理,也似乎都有缺陷。而 bar 的宽度就那么多,我又不希望过于拥挤,就总是配不满意。我在看第一段提到的那些人的视频,总感觉他们的 bar 配得都很漂亮,但让我用同一种,又觉得不大对劲。这种纠结的心态,如果不能克服,就让我无法真正的放下顾虑去使用窗口管理器。

很高兴中国厂商也走出了这一步

今天晚上读 RSS,看到了爱范儿的这一篇《在开发者大会,华为给每个「走得慢的人」留了座位》,里面是华为开发者大会关于科技辅助残障人士的一次研讨会的视频报道,还有文字版

我立刻想到了大概五年前左右的时候,一位名为顾伶磊的视障人士,在少数派发表了几篇文章,讲了视障人士如何使用手机。那段时间,他也集中出现在我听的一些科技播客的访谈里。通过他,我多少了解了视障人士可以通过 iPhone 的辅助功能来使用手机,这种可能性对没有了解过相关知识的门外汉是难以想象的。在当时,顾伶磊主要介绍了苹果手机的无障碍功能。我还有印象他在一期播客(好像是 Checked 的一期)中说道,有些以情怀我宣传的国产手机厂商,实际上在无障碍方面做的并不像宣传的这样有情怀。

苹果在这一方面向来起步早,也喜欢将它当成一个卖点。苹果有个广告让我印象很深,讲了几位残障人士如何使用苹果的设备来完成和普通人一样优秀的事情,而剪辑这个短片的人是一位脑瘫患者,看着她以普通人视角略显诡异的面孔,通过头部来撞击靠枕两边的按钮来完成视频的剪辑,实在是再震撼不过的了。还有几年前的一个介绍苹果手机无障碍方面的中文视频,我一开始记成是早年还有内容的何同学制作的了,查找未果后又猜测可能是影视飓风,到最后才找出了六分超超的这一个视频:《这才是iPhone的最强功能,不接受反驳——视觉无障碍功能体验》:

视频里介绍了当时苹果手机中的放大器这一功能。我一开始也对这个应用的存在感觉相当困惑,视频里 up 主发掘了它的真正功能——当开启旁白时,放大器中捕获的画面,会被苹果手机用英语讲述出来,相当于为视障人士描绘出眼前的场景。我记得当时我躺在床上,跟随着视频弹幕里一片片的“卧槽”、“泪目”、“你是我的眼”……而激动不已。

因此,当我过去听到顾伶磊说国产手机的无障碍功能这方面的开发还有差距的时候,心中也在想,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实现了基础功能的富足之后,大概也会涉足辅助功能这一方面,让残障人士们也能享受科技的便利。今天看到华为开发者大会上这一个讨论,让我很欣喜的看到,中国的手机厂商也在向这一方面努力了。或许华为不是第一个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但体现了,国人的目光已经看向了这个方向。

退订了少数派

今天凌晨时分睡不着,拿起手机读 Feed,终于做了考虑了几天的事情——退订了少数派。

做出这个决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我依旧有一丝不舍,毕竟已经订阅了至少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今天虽然很少从里面摄取有用信息,但就好比曾经爱国的两人最终无法走到最后,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

订阅少数派的那段时间,恰逢中文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时期,微博为代表的短内容已经成为气候,带来两个影响:一是人们都不再写长一点的文字了,二是平台进一步封闭,RSS 也越来越少了。在这个时间段,我遇到了少数派,可以说是解救我于水火,我总算可以比较集中的读到一些比较正式的、和数码设备相关的文章了。尽管因为里面苹果内容较多,有段时间它被人戏称为“苹果派”,但我还是对它宠爱有加,因为除了它之外,中文互联网上少有同类的内容了。

后来少数派集中了一批比较知名的作者,他们的理论、实践、以及写作水平成为了标杆,一度把少数派推动的比较硬核。这几人干脆成立了一个播客,再然后他们从少数派脱离单干,也是进几年的事情。少数派也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平台,除了发表文章,也会制作一些专题的课程来出售,我在上面购买过几期。开始其实和我期望的差不多,但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少数派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封闭。比如推出了手机应用,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在上面阅读,甚至答疑社区也从 Slack 等专业应用迁移到了上面。

也是随着这个进程,少数派的内容也向多数发展。作为读者的感觉,就是随着主题的扩展,有些文章就渐渐的比较水了。比如说至今依旧有一个系列,少数派的编辑们近期买了什么。其实在早期是一个比较精彩的新品推介版块的,但其实想想也能明白,好东西其实也就那么多,这种系列撑死写个一年,时间再长了,就会给人滥竽充数的感觉。像现在有的时候是一款车,确实也符合系列的名称,的确是少数派编辑当中比较富裕的一人,但这个系列本身就变了味道。到了这个阶段,正文里的内容我就不怎么阅读了。它依旧在我的 RSS 订阅列表里,更新的也很频繁,我会在每次打开阅读器的时候,扫一眼新文章的标题,有让我感兴趣的我就点进去阅读,剩下的大多数我就一键清理了。

但应该是今年,不确定是什么时候开始,少数派进一步调整了 RSS 输出策略。之前几年就已经在 RSS 里没有全文输出了,只有几行摘要。虽然那个时候可以用阅读器的功能,把全文给拉回来。而今年调整后这个功能就失效了,一开始我发现 tt-rss 里这个功能的失效,后来换用 Inoreader 试试看,效果更差。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我遇到一次就在考虑将它退订。虽然心中不舍,但考虑下来,在今天中文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已经有很多,少数派已经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了。我理解它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做出了这类调整,但在一个效率主题的网站,它的内容不能通过 RSS 来阅读,我认为还是比较可笑的。

退订其实是一瞬间的事。别看退订之前内心戏那么复杂,但退订了之后其实也就那样,没有任何的留恋。

20250626 更新:今天调整文章的时候,想看看之前在 tt-rss 的提示是什么样的,于是又登录了 tt-rss,那里面的少数派我还没有退订。今天竟然发现,它又全文输出了,不确定期间是我 tt-rss 切换了页面布局的原因(不大可能吧),还是少数派那边的 RSS 输出策略有所调整。我在 Inoreader 里已经退订了,也不大打算重新订阅检验一下。因此这篇文章可能从今天起就不再适用了,不过一千来字已经写完了,那就这么着吧。

又一次的 Obsidian 同步失败

今天下午我抽空实践了一下之前想的一个事,就是把我近几年的 Obsidian 仓库整合起来。我的 Obsidian 是每年一个仓库,之前是想便于整理,因为直到目前,我仍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整理方法。每年一个仓库,差不多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但这样也带来了不足,时常想找一个信息,我清楚的记得我在 Obsidian 里面记录过,但搜索却又找不到。半天反应过来,这条信息应该是在往年的仓库中。于是我想的是,在还没有进化我的整理方法之前,我创建一个“历史记录”的文件夹,把每年的仓库按照每年一个大文件夹的方式,都复制进这个“历史记录”的文件夹之中。

所以下午,我在电脑上进行了这样的操作。其实感觉还挺不错,我整理了往年有些缺陷的地方,以及没有来得及编辑的索引,顺便在大脑中回忆了一下之前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挺美好,直到我尝试同步。

我使用 Remotely Save 插件,通过坚果云的 webdav 服务进行同步 Obsidian 仓库。这个插件我几年前就知道它,当中尝试过三次左右,总算是摸清了它的使用方法,当中也经历过多次踩坑,造成我的记录丢失的情况。今天我整理好本地仓库点击同步时,发现总是报错,报的错误记忆中是 500 错误,也就是服务器出问题了。我心想几年没遇到过坚果云服务器出问题,或许这次碰巧了,不如等一会儿估计可以自行恢复。结果总是不行,心想或许是触碰到了 webdav 服务的限制。于是去查了一下,发现坚果云对第三方的 webdav 设置了限制,单次数据量不能超过 500M。而我从 2022 年以来的仓库一合并,刚好超出了这个限制十几 MB。

我看了一下,一时也没找到其他可以替代的服务,于是心想不如自己用 docker 在 VPS 上跑一个。自从我会用 NPM 进行配置后,我的网站上的服务都已经 docker 化了,也比较有信息。我于是问 AI 给我提供了一份 docker-compose.yml 文件,然后就装上了。因为时间长了比较生疏了,安装好后总是提示我域名无法解析,反复试了多次后才想起来,配置完 NPM 后,还需要给二级域名配置解析,我配置好后,就成功了。

配置好之后,确实可以同步到我的 VPS 上面了。我找的这个配置不包含网页端的验证,因此谁都可以访问我的 webdav 页面,查看上面的文件。虽说我在 Obsidian 的同步里配置了端到端加密,但总归是不保险吧。我尝试在 NPM 上加上了访问控制,结果 Obsidian 也没法同步了,只得将这个选项先关闭。

之后我在手机上进行配置,这时候灾难发生了。我轻浮的直接在手机上进行了同步,边同步边在手机上欣赏关系图谱的变化。然后我惊讶的发现,关系图谱的节点不是逐渐增多,而是在逐渐减少,我意识到了不对。当我终止同步时,电脑和手机上的仓库只剩下了文件夹框架,里面的内容文件一个不剩。我其实心里也不是很慌,因为坚果云里面还有加密后的档案,只是麻烦点,但是这种情况让我很恼火,搞得我一晚上心情都不是很愉快。但没办法,数据最重要,只好一点一点先把数据恢复再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猜测可能碰到了坚果云的什么规则,好几次遇到了 503 错误提示,需要等一段时间才恢复,偏偏这个时候,坚果云网页端的下载功能也不起作用了,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段时间。等终于把坚果云上面的数据恢复了下来,再想同步到自己的 webdav 服务器上时,也发现了问题,速度比坚果云要慢很多,我等到很晚,才只同步了不足一半,最终我也只能放弃。

最终,我设计了一个方法,就是分成两个仓库,一个是 2025 年的记录,另一个是历史记录,两个仓库目前都不超出坚果云第三方客户端的同步限制,算是可以正常使用了。虽说比我一开始设想的都放在一起的方法要麻烦一点,但总是可以实施的了。我还想了一个方法,就是在 2025 年仓库的基础上,分批次的把历史的记录挪进来,同步了之后再挪一部分,老鼠搬家的方式最终把两个仓库合并。这只是一个猜测,不确定是否可行。就算可行,在需要给新机器同步的时候,也会比较麻烦吧。

我依旧十分怀念 Obsidian Sync 这个官方的同步服务,除了价格贵之外,我基本上没有遇到数据丢失、冲突的问题,我想应该是在开发的时候考虑到了很多种情况,免费的解决方案还没看到有功能差不多的。

还得是 Fastmail

前两天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邮件服务的切换,涉及到邮件与日历两项目前国内已经快属于“非主流”的业务,值得一记。

事情的起因是我换了华为 Mate 70 Pro+,其实去年换了荣耀 Magic V3 之后,邮件与日历就没有配置好。邮件的问题是官方的应用不支持修改发件人地址,日历是官方应用根本不支持 caldav。我下面分别说一说。

我使用的邮箱是自己购买的域名托管在邮件服务商的那种形式。使用自己的域名邮箱是为了确保个人的邮箱地址可以保持不变,否则我也不能说换邮箱服务就换,也基本杜绝了将来邮箱服务商关门跑路的可能。而且自己的网站也是用了自己的域名,给域名加几个 MX 之类的解析也没有额外费用,况且这个独特的域名也十分短,远好过邮箱服务商现在可提供的后缀。使用托管服务是因为邮箱的配置还是比较复杂,涉及到反垃圾邮件等一些机制,已经数据安全等领域,我没有信心自己维护好。我一直在用的邮件服务商是 Fastmail,看了一下之前的文章,从 2015 年 8 月初用到现在,差不多有 10 年了。这是我目前可以找到的最符合我需求的邮箱了,中间折腾过几次想换到别处也没成功。

之前有段时间手机客户端一直配置不成功,苹果安卓都不灵,之后我惊讶的发现,在我这里,如果 Fastmail 走魔法流量,竟然不能访问 IMAP/SMTP 服务器,后来我在梯子上特意加了针对 fastmail.com 域名的直连规则,问题就解决了。在荣耀手机上面也能使用自带邮件客户端,唯一不行的是无法设置发件邮箱。我在 Fastmail 上注册的账号是 liuf@mm.st,登录 IMAP/SMTP 服务器只能用这个,使用域名邮箱是不行的。在有些客户端上,可以让我配置发件人的邮箱,因为这在 SMTP 协议中是开放不受限的。但荣耀、华为的邮件客户端没这个功能(不会是藏的很深我没找到吧?),造成我发的邮件发件人是我不使用的邮箱,显得很奇怪。

比起电子邮件,在国内电子日历似乎就更加成了一个小众玩意。原本我们就不大有个人记录日程的习惯,手帐这个东洋舶来品,至今依旧拥有浓厚的“小资”标签,网上相关的 KOL 也逐渐减少。企业中的数字日历工具,除了在一些很少数的公司中看到过之外,其他地方也是基本看不到。像我们公司,应该算是国企,这些年搞新零售、数字化转型,钉钉打卡、企业微信都涉猎过,应用的就是一个建群、考勤打卡、事项审批之类的东西。至于日程?领导日程多变,也不是下面员工能关心的;员工有个屁日程,领导安排你干啥就干啥。至于我个人,使用日历一方面当作记录,另一方面也仅限个人的一些固定日程需要记录,比如固定时间的会议、孩子的课程安排之类的。

当然,在一个开放的手机系统上,没有什么是安装应用做不到的。但我期望,有些基础的功能,还是用官方的应用或者服务更好。而且与系统整合的更加紧密,比如语音助手,如果使用第三方的应用,很有可能就不行。如果系统本身没有这一项服务,我自己安装也是可以,如果系统原本就有了,我再安装一个一样的,就感觉有些重复了。

因此,这次的起因是我惊讶的发现,荣耀、华为等国产手机厂商自带的日历应用,居然不支持 caldav。据我这几天调查,似乎只有小米可能支持一些。其他的是宁可支持 Exchange,也不支持 caldav。Caldav 是开放的协议,实现起来对他们没有难度,我猜测也只能是厂商认为没有需求有关吧。倒也不是说国内用户没有使用日历的,但每家的日历都相对封闭,其实也加大了切换的壁垒,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要不是 IMAP/POP3/SMTP 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我想或许电子邮件也不会让你用其他的服务器吧?

正路跑不通,就找一些其他方式。从网上搜索了一些,一个是使用 DAVx5,可以在不支持 caldav 的安卓手机上,通过安装应用的方式,访问 caldav 服务器把日历拉下来,然后模拟一个日历应用可以访问的后端,间接解决问题,这也是 Fastmail 的帮助文档里提出的“官方”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找个支持 Exchange 的邮件服务。前者需要安装应用,而且将来万一升级到鸿蒙 5.0 会有兼容性问题,所以我的第一选择是换服务。首先是我同时在用的 QQ 邮箱,设置里面有 Exchange 的支持,而且可以缴费以支援域名邮箱。我一开始最倾向它,因为它的可访问性一定是最高的。但是测试下来,或许我第一次使用 Exchange 服务不了解的原因,竟然只能同步一个日历。原本 QQ 邮箱的日历功能就十分阳春,但只给一个日历,我难道要把个人、工作、子女、宠物等不同方面的事项都写在一起吗?这也太不符合我的使用习惯了!

我在 Kimi 等工具中进行提问,得到除了 QQ 邮箱外,还有 Zoho 以及微软的收费业务。微软是 Exchange 的开发方,他家提供的服务应该是最完善的吧,可惜就是费用比较高昂,比来比去我还是放弃,尝试一下 Zoho 吧。这一家我之前也试用过,可惜他没有比过 Fastmail,具体原因我记不清了,但界面一定是一个问题。我不大喜欢 Zoho 那种什么都放上的界面,Fastmail 那种更加简洁、专注的界面更加符合我的口味。这次再次尝试 Zoho,选择了国内版。上一次我体验的是国际版,在国内使用,我还是选择更加本地化的服务,而且还以人民币结算,更加直观方便。Zoho 的好处是非常便宜,价格比 Fastmail 要低至少一倍。不过从官网调查了一下,发现明确说了 “Exchange ActiveSync 仅支持企业付费计划。不为个人帐户提供支持。”而我就是为了 Exchange 功能来的,只好购买 150 元每年的 WorkPlace 方案,多了我完全用不到的在线文档、表格、演示、通讯、会议、协作这些功能,想来也是挺亏的。不过这个价格比 Fastmail 依旧便宜,更好的是 Zoho 对这个方案提供 15 天的免费体验功能,我可以先测试,确保符合我的需求再下单。

可以看下你的电脑吗?

我一直很喜欢看 The Setup。曾经有个中文模仿网站我也比较爱看,似乎和即刻有关系,名字叫什么我忘记了,不过不重要,因为它已经关了。这一类的网站发表一系列采访文章,每篇文章的格式相同,被访者书面回答三个问题:简要介绍自己的工作、当前在用什么硬件软件、以及你梦想的配置。

看这一类的文章主要为了娱乐,不过多少也能获得一点新知。我自己特别喜欢看软件的部分,硬件的价格不是我可以随便就添置的,而软件方面的介绍更加具有想象力。可以说我更加感激这个网站的创办者,过去我感觉有机会窥探一个人使用电脑的方式是难以想象的,而现在直接由用户本人整理出来告诉你,我感觉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拓展思路的方式。

今天,计算机越来越跟隐私挂钩,很多时候窥视他人使用计算机是不道德且被忌讳的。不过我的确很好奇,甚至不光是在计算机方面,甚至手机的使用我也非常想看一看。像我之前就写过,我非常好奇身边使用华为手机的同事,他们使用我认为不顺手的工具完成了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到底怎么用的?不过这属于更加隐私的东西,不是关系好基本不会给你开这个口子。我有时和他们交流一些用法,但很少直接观察他们使用的情况。

这两年,我们公司的省一级公司的一把手换人了,新领导是从武汉调动过来履新。比起上一任,他有非常明显的数字化工作风格。很多次会议,看到他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其他人发言他就在那里敲键盘记录,然后到他讲话的时候,就直接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提示来讲。这种做法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在他这种级别领导上看到的,其他领导很多都是由文字秘书给弄好了稿子,上台来念,大领导的工作作风给人更加务实的感觉。我非常想看看他的电脑是如何用的,可惜级别差太多,没有机会观摩。我猜他的电脑是公司配的,是一般个人使用很少买的 H3C 品牌。我有时心想,领导与其给我们上课开会,不如讲讲他是怎么使用电脑的,这样对基层职工来说多少会有收益吧。

之前还遇到过一个数字化办公的领导,不过他有些特殊,职务也没到我们省级公司一把手那么高,是前几年我们与广西的工业企业合作创办互联网+联合实验室的时期,他作为广西那边带队的负责人,带队定期来给我们做指导。不光是他,他带的团队基本上也是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苹果和 Windows 笔记本的比例临近 50:50。他们这个性质让他们使用数字化办公设备变得很正常,不过也给我带来眼前一亮的新颖感觉。在定期的沟通会上,这位领导做过几次讲话,他把自己用的 MacBook Air 投上屏做一些展示。有时会拿一个现成的 PPT 来边放边讲案例,如果是他自己原创的讲话,一般用 XMind 做思维导图,然后直接把导图展示出来,讲到哪个点就聚焦放大到哪里,这也是从未见过的。从这位领导身上我也学到了演讲的松弛感,当然也是建立在自己肚子里有真货才会让他这么自信。

工作中两位领导的例子,让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可以向他们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办公的,是有一定教益的。其实不用太多,第二位领导的讲话方式就已经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了。写到这里,又想了一想,是不是这种方式仅对我这种人有效,其他同事或许对此并不感兴趣,给他们讲这些或许也会自讨没趣,因此还只能自己把握机会。

越老越香?

今天读到了少数派的这篇文章《和控制面板说再见:Windows 系统设置的迁移之路》,文章本身探讨了 Windows 系统控制面板的发展沿革和如今分裂的原因,这一部分我的兴趣倒不是很大。但是文章里面有一些很早期版本 Windows 的控制面板的截图,让我陷入了非常深刻的感慨之中。

不知道是不是和我的年龄有关系,我如今依旧会很怀念 90 年代的 Windows 界面,倒不是说有多么美好高效,只是对我个人来说,那是一个有趣的系统。这个感受其实没大有逻辑,但凡是软件,总体趋势一定是越来越好用、越来越漂亮的,我这种对“古代”界面感兴趣一定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人群。我之前考虑过这样的原因,没有明确的答案,我猜或许和我对那段时光的怀念有关系吧?

我小学前在母亲办公室见过台式机,没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对那个显示绿色数字的白盒子也没有产生任何兴趣。之后上小学有微机课,学打字以及 WPS,后来接触了 Logo 语言,也没有感觉会和自己产生任何联系。那个时候我的确会感觉它是有一点有趣的,但老师提问的时候,班上有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回答出开机后老师执行了 js 命令进入了输入界面,我是一丁点的印象都没有。后来是 97、98 年前后家里买了 586 电脑,从那之后我才真正对电脑萌生了兴趣,家里给报了少年宫的班,加上自己读书一点一点学起来的。家里电脑被安装了 Windows 95,我偏不爱用,摸索的差不多后,反而喜欢进入 DOS 环境运行 Windows 3.2。当时在电视上看过连续剧类型的科普节目,里面讲的就是 Windows 3.2。父母给我买了《开天辟地》这套教学软件,我也从里面扒翻 Windows 3.2 的那些知识,看一些 PPP/SLIP 等当时还没有条件实践的知识,纯是为了有趣。

或许我就是这样子的怪人,今天看到几十年前的 Windows 界面,差不多是立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现在想来依旧感觉有趣,这也是我迷恋计算机的初心。现在的 Windows、macOS 对我来说都不有趣了,未必是系统本身有什么问题,可能是我看得多了反而失去了新鲜感。也有大趋势的原因,我那个年代,计算机是一种高端玩意,所有人对它都会报有敬畏感。现今计算机就是一件电器,没有人会小心翼翼的使用它,让它为自己服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少数派的这篇文章后面的推荐阅读里,有这样一篇:《不当赛博文盲,N 个常见问题解决方案不求人》,里面列举了人们遇到的一些电脑“小白”使用电脑发生的让他们感觉崩溃的瞬间。从我的角度看,抛开历史进程,双方都没错,计算机终究是要为普罗大众服务的;但在今天这个历史时期,计算机还行业没有进化到抽油烟机那么方便,80% 的人们使用起来没有任何障碍——使用计算机还是像驾驶汽车一样需要学习的。

不提其他人,我自己面对 Windows、macOS 这样的系统,甚至 Linux 的一些桌面,都没啥敬畏心了,对我这种人来说,计算机又成了一件电器,其中的乐趣自然也少了很多啦。

华为怎么就不行呢?

月初的时候,我成功的让妻子的三星 Galaxy Z Flip 6 录入了我们小区的门禁卡,这让我感觉很激动,我觉得换掉手中红米手机,尝试一下其他品牌手机的日子不远了。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我想了两种方法来验证其他手机。第一种复制实体门禁卡的方式需要走到小区大门口验证,比较麻烦,因此我一直没有实施。前两天尝试了第二种方式,让和我住同一小区,用华为手机的同事来复制我红米手机里的 NFC 卡,让她看看能否刷开小区大门,结果这种方式失败了。

据同事说,之前我们尝试过这种做法,结果失败了。我们这次删掉了之前录入的卡,又尝试了一次。华为钱包提醒我,这是一个加密门禁,有可能复制不成功。问我选择哪种复制模式,具体名称记不清了,意思是一种是深度复制,另一种是只复制卡表面上的号码等信息。我一开始选择深度的那种,结果进度条到了 25% 就不再继续了,我们一直等了都快 5 分钟来还没有变化。我用三星手机复制的那次,几秒钟就复制完毕,因此我想这种方式肯定有问题。于是我又选择了浅度复制,这次到是很快。

结果同事晚上反馈我,说依旧无法刷开小区的门禁,这让我们大为沮丧。同事也挺早就不想多带一个实体门禁了,而我感觉之前的美好想法破灭了。我十分郁闷,因为华为手机给我一惯的感觉,是更符合中国宝宝体质,NFC 刷门禁应该也算是中国市场的独有需求。之前我测试过 OPPO Find X3 Pro、华为 Mate 50 Pro 都失败了,直到目前在用的红米 K60 Pro,第一次成功实现了手机模拟我小区的门禁。之前上网搜索各种方法,也是感觉都说华为模拟 NFC 的能力更强,结果多次被打脸。其实之前我尝试失败,也不是不能接受,单一一项功能小米做的一骑绝尘也属正常,但这次是被大家认为中国大陆水土不服的三星手机成功了,本土好学生华为手机做不到,这可真是让我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

测试一下用 Obsidian 来发布博客

今天刚刚想明白了这件事,就是我可以找一个 Obsidian 插件,来帮助我发布博客。也是在读别人的博客的时候,看到他是这么做的。之前我不是没想过,不过因为有替代工具,所以也不感觉紧迫,于是也算是拖到了今天才正式研究这个问题。

其实也是软件生态给逼的,我在苹果电脑上一直使用 MarsEdit 来编辑发布博客,再早期我是使用 Ulysses 来编辑发布的,习惯了之后就心想,如果可以随时随地的编写博客就好了。过去也没这个困扰,因为 Ulysses 有 iPad、iPhone 版本,我都这样操作过,挺方便的。但当我脱离了苹果生态,这事情就不好弄了,无论 Windows 还是 Linux,都没有上面两个软件的客户端,而且从趋势上看也没有要搞的样子。

我是没法锁死在一个平台上的,特别是近年来苹果电脑转向了 ARM 架构,我无法用它来上公司的内部 VPN 网络(没有 ukey 驱动),所以日常在单位,我使用一台 Linux 笔记本电脑。所以,这些年我用 Typora 最多,博客还是以文件的形式,使用 Mega 来同步。这样有个缺点,就是在移动设备上没法操作。Typora 虽然三大平台都有客户端,但在移动端上是没有的。而在移动端,要想用第三方应用来编辑网盘中的文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也只能避免这种情况,只把写作放在 PC 平台端。

而 Obsidian 是一个更加通用的编辑环境,当我开启了官方的同步功能后,它已经取代了我手机上的主流编辑器,我日常的记录全部放在里面了。今天我想到的是,如果以后我的博客都在 Obsidian 里来写,那不就可以全部继续在软件内部进行同步了吗?这样我想编辑就编辑,随时随地。

今天我搜索了一下,第三方插件市场有个 WordPress 插件,可以把文档发布到 WordPress。我虽然还没有进行测试,不过看配置过程,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了,其实还是挺期待可以实现这一过程的。

不过,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在想,这样是一个好的选择吗?Obsidian 的同步功能其实挺贵的,但工作的确实很好。我试过第三方同步的方式,遇到过多次冲突、甚至丢失内容的情况,都是重要的资料,很不放心。我中间也断断续续的取消付款,后来又续上了。我也一直在关注着类似的插件,希望有一天可以取代官方的收费同步。将来如果不用 Obsidian 的同步,或许用 Typora 这样的编辑器是更加灵活的选择?不好说,总之拭目以待吧。

快速后续:暂停

这篇文章我用这种方式发布了,按照推荐,发布的时候选择的是草稿,然后进 WordPress 后台进行编辑,主要是增加标签,插件里没有这一项功能。结果发现博客正文被输出成了 HTML 标签的形式。具体说来,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没有复杂的排版,发布的结果就是每一段开头结尾加上了 p 标签。我一看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我的习惯是博客正文保存成纯 Markdown 格式,在渲染的时候实时转换成正确的 HTML。或许比提前转换好要慢一些(其实也没多少),但好处是我的博客正文不会变化,将来如果我要进行修改、更新,还是在原本的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不是写 Markdown 编辑 HTML 这种割裂的体验。这个习惯在 WordPress 领域大概算比较小众的需求,因为按照我过去的经验,很少有合适的插件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不管描述上多么天花乱坠,基本上在我点击发布的那一刻,就会把我的 Markdown 文本转换成 HTML 保存着。好一点的会保留两份,但这一方面也挺多余,还会有两着的一致性问题,还是让我感觉很不优雅。之前我用的 Markdown 插件有十多年没更新了,后来我找到了 Parsedown for WordPress 这个插件,这是我找到的第二个符合我需求的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