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越来越多的软件要求 Mac OS X 10.7+ 了

今天 Emacs 出了一点问题,很诡异,提示我找不到 org-strip-protective-commas 函数,产生了错误。我用 ack 来搜索我的 .emacs.d 目录,怎么也找不到什么地方调用了这个函数。我只不过通过 ELPA 安装了一个 RVM 包,然后重启了一下,就出现了这个问题。虽然说不是不能用,但是因为没有运行完我的设置代码,所以很多东西都没有,包括 Meta 键的映射,所以估计不会有人喜欢在这里面写程序。

BusySync 无用了

3 月 7 日收到一封来自 BusyMac 的邮件,是一封要我继续购买它们的软件的广告。因为我过去买了 BusySync,因此我在买最新的版本时会有折扣云云。虽然我对这个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它却让我回忆起了五年前的日子。

我怎么又修改了一次 .htaccess 文件?

今天打开了好久没有关注的 Google Webmaster Tools 页面,看了一下我的网站的情况,发现有好几百个 404 链接。看一下描述,结果又是 .html 文件找不到错误。

这是一个很老的问题了。还是年轻时犯下的错误。小时候对于互联网更多是一种娱乐、玩耍的态度,所以对一些事情就比较随意。最开始时我用的 WordPress 搭建 blog,因为刚开始时什么也不懂,在买共享空间之前从网上注册了一个免费的临时空间,在里面上传了 WordPress 的程序(我记得当时好像版本时 1.5),很快的就运行起来了。我当时觉得安装 WordPress 原来这么容易,于是等有了共享空间后就用 WordPress 来写 blog。

提升上传限制

昨天晚上我写了一篇 blog,需要放两张图像。

我现在一般使用我的 Nexus 4 手机拍照,而不是用我出国时带的佳能 IXUS 800 IS 数码相机。主要原因是用手机可以很方便的传到电脑上,而用相机不能。我的相机用的是 SD 存储卡,我的 MacBook 上没有读卡器。唯一可以用来读卡的设备是从国内带来的一台数码伴侣,它是一个移动硬盘,加上可以读许多类型的存储卡的读卡器。所谓数码伴侣是上面有一个按键,可以把存储卡里的数据(主要是照片)复制到硬盘里,而不用连接到电脑上手工操作。可惜这个功能做的比较阳春,只有在硬盘的第一个分区是 FAT32 格式的情况下才有效,现在早就是 NTFS 格式了,所以我一次也没有用过这个功能。

Domain Registry of Canada 生财有道

今天回家时从信箱里收到了一封来自 Domain Registry of Canada 的信。信封是棕色的,跟我平时收到的各种机构寄来的信封挺像。我想起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注册域名的网站提到,注册 .ca 后缀的加拿大域名时会有一个加拿大的机构来联系你认证身份,我猜可能是跟我的域名有关的问题,虽然我没有 .ca 域名,但域名信息上写的地址是加拿大的。

Emacs 24.3 全屏和奇怪的 NEWS

Emacs 24.3 比 Emacs 24.2 好了多少?其实我说不清。Emacs 主要是在 Linux 环境下开发的,到了 Mac 平台能增色多少功能,其实很少。但从源代码编译安装习惯了之后,我常常看到有了新版本就忍不住要更新,这其实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可惜改起来挺困难啊。

MoinMoin 用了一年多了

今天编辑了我的 wiki 之后,顺手点了一下 RecentChanges 页面,看到了我的编辑记录,发现我这个用 MoinMoin 建的 wiki 已经使用了一念多的时间了。创立这个 wiki 的时间是 2012 年 2 月 1 日,现在想起来感觉就像是前几天一样,让我惊叹时间真是过的飞快啊。

浏览器还有什么不能干的吗?

过去我对 JavaScript 非常不感冒。原因估计是刚开始学的时候的心理阴影。

最开始在我的印象中,JavaScript 是一种给网页提供动态效果的工具,这跟我一向的“内容最大”的观点相冲突。由于我开始上网后有好几年都只能用慢速的电话线拨号上网,为了节约流量,提升速度,我特别讨厌网页上的花里胡哨的效果,重点关注的只有内容。早期的一些国内的网页,尤其是新浪、搜狐提供的 blog,很多人非常烂俗的在里面添加各种效果,比如动态背景、背景音乐等等,这些在像我这样用慢速网络上网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种灾难,从那时我就对这些东西深恶痛绝。连带着对 JavaScript 的观感也不好了。后来出国后有了高速的互联网连接,但我这种“抠门”的习惯是改不了了。现在我的浏览器也一直用着 NoScript 插件。

移动设备上的互联网应用

我有自己的手机的时候比较晚,有了当代的智能机的时间就在去年,因此我比较晚才开始接触并考虑移动设备上互联网应用的问题。

经常在描写日本年轻人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他们对手机的应用。不得不说,日本的手机应用真的很发达。不仅是硬件的建设比较成熟,日本人对手机的应用和接受程度也比较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