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说话
今天看Google Reader的时候,看到一篇提到Ubuntu 9.10发行的文章。然后脑中不由自主的浮现起了伟大的“U盘之父”,令人敬爱的袁爷爷,于是又去袁爷爷的博客上体会了一下自由软件的光芒。袁爷爷这几天又发表了几篇文章,让我看后豁然开朗,让我对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今天看Google Reader的时候,看到一篇提到Ubuntu 9.10发行的文章。然后脑中不由自主的浮现起了伟大的“U盘之父”,令人敬爱的袁爷爷,于是又去袁爷爷的博客上体会了一下自由软件的光芒。袁爷爷这几天又发表了几篇文章,让我看后豁然开朗,让我对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每周一三五的《专家系统》课,原本是我这学期最有期待的课了,现在却让我有些幻灭,每次听课都觉得不舒服。
我最早听说专家系统,是在一本名叫《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的书中介绍李开复的章节里。那一部分讲的是李开复在CMU跟随导致致力于计算机语音识别领域的研究。李开复的导致和很多主流专家认定语音识别要用人工智能来解决,通过建立一个专家系统来模拟人的语言学习过程,然后像教小孩说话一样来教计算机能听懂人话。而李开复独排众议,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时我就对专家系统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如果能建造出有学习能力的系统,哪怕就是像CMU那帮“老家伙”们那种程度,也是挺令人激动的。所以在这学期的开头,终于能够接触这个领域后,我相当兴奋。
想象一下,如果你写了一个程序,输入到编译器或解释器中,然后你的程序被执行的同时,你的代码也被编译器或解释器改成了“更标准的形式”,并覆盖掉了源文件,没有备份原文件,你会不会抓狂呢?这就是我昨天晚上的这一推的来历。
前几天看蔡智浩的新文《Facebook 與我》,上来就看到了这么一句文字:
社群網站 Facebook 最近在台灣大受歡迎,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要玩社交遊戲「開心農場」才加入,種菜也因此成為人們閒聊的熱門話題。
这个问题我想了挺长时间了,但一是没有时间实践;二是之前实践得来的结果,我总是不满意,到现在也没有想出比较好的方案。
所谓用Movable Type做首页,就是把不是blog的部分的homepage,也用MT来处理。当初刚买了域名和空间后,我觉得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界”的人,是应该有一个静态的首页的,这算是一个人的真正门户,然后下面再有其它的资源和blog。当然,如果没有计划走CS老路线的同志,把blog放在域名的根目录下,也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当然对普通人来说这也是正常的做法。
我曾经幼稚的以为C++语言是计算机编程的终极武器,因此在当年没有互联网、信息闭塞的年代,当我还在用BASIC语言的时候,我就一直梦想着的一用上、学会C++,也一直在幻想着,用C++编程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候,我对C++仅有的知识,可能就是从一些计算机普及书籍的前言部分,还有《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光盘中得到的吧。记得上面说C语言当代码长度超过5000行的时候就显得无力,而C++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C++会没有这个问题,只是相信C++是一门更强力的语言。
自从我的blog有了一些人访问后,我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人留言,却不愿意填写真实的用户信息。一般名字就随便起或者用代号;邮箱就胡乱写一个,明显就是不可能存在的域名。当然这种情况下的留言,多半不是什么好话,基本上都是与文章作者持反面观点的,或者直接骂文章作者本人的。
这是一篇“罪己诏”。
今天我刚写了一篇文章,说MT4之前的版本多么多么难找,结果晚上似乎就遭到了报应。我正在电脑前,边看Google Reader边喝一杯冰卡布奇诺,想起了中午的文章,突发奇想,觉得在Google里用英文搜索一下“old version of movable type”会是什么结果呢?
我是从今年四月份正式开始使用Movable Type来作为我的blog的程序的,之前一直都是WordPress。我第一次接触MT是在2007年9月份时,在另一个域名下用MT搭建过一个英文blog,但当时是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完全的菜鸟上来做的,模板、中文字体(所以才是英文blog)什么的都没动,单纯是在上面用英文写日记练英文写作而已,现在那个域名早就没了。而从那时候起我下载到的MT就是4.x的版本了,刚才看了一下过去的记录,似乎没有记录附版本号,因此我也不清楚具体是哪个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