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绿坝创建更和谐的互联网

自从我写的那篇关于Google Wave的文章被人们在网上分享后,我的blog的浏览人数升高了不少。这是我写文章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写blog始于看一些名家的blog,因此在blog建成初期,我总是希望访问量上升,最好能像keso、王小峰那样有影响力。但希望总是希望,我的blog的主题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习惯了之后,觉得这样子不错,写blog本身就不纯是为了给人看的。一段时间后能回顾过去发生的事情、脑中的想法,blog起到了日志的作用,对我来说就足够了。而每天平均50的访问量,多也好、少也罢,对我来说不过是blog的附加价值了。

Web 2.0 和熵

昨天从Google Reader上看到某人分享了一篇Solidot上的文章《大多数博客已放弃更新》,当时想想确实如此。我在2007年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当时人们对blog并没有很大的热情。当时我希望在几年后这一情形会有所改善,结果没想到由于微博、Facebook之类的东西的逐渐强大,现在不光国内,国外的blogger也越来越少了。

当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一直想提炼出来写成一篇文章,一直到晚上躺到床上之后才和“熵”联系起来。我不是物理专业的,没有系统的学过“熵”有关的概念,不过也大体的了解作为热力学的单位之一的“熵”能度量“混乱程度”。因此“熵”在我的印象中就是来衡量“混乱程度的”。

谷歌翻译辅助系统好棒

今天早上看Google Reader的时候,从Google黑板报上看到了“谷歌翻译辅助系统”(Google translate toolkit)发布的消息。开始的时候我没在意,只是顺手点了一下产品的链接,继续看其它文章了。等进去一看,却让我吃惊的有点合不拢嘴──这正式我想了很久的东西了。

我过去曾经翻译过或多或少的英文计算机相关的文章,一来锻炼英文,二来也算“造福大众”。在今年2月左右,我翻译了几篇Guido van Rossum写的《Python历史》。那时Guido刚刚开始写,我本来想的好好的,Guido出一篇,我就翻译一篇。不过翻译了几篇后我的进度就再也跟不上了。最后的一次是Guido似乎那一阵子比较闲,放出一大长篇后,没几天又放出一大长篇。Guido的英文风格让我看来有点过于复杂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母语是荷兰语的感觉,翻译他的文字比翻译标准英语母语的人(比如Andy Hertzfeld)要吃力。

Twitter不能访问时的更新方法

今天早上,看到Twitter上的同学说Twitter不能访问了,后来从另外的同学那里得到了确认。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想个办法来让国内的同学可以更新Twitter。

办法很简单,就是让国外的同学来帮忙代发,只要国外的同学得知了国内同学要发布的消息就帮忙发送到Twitter上就OK了。另外,国外的同学可以帮忙代取Twitter上的消息,让国内的同学看到,也算解决了浏览的问题。Twitter开放API,很容一就可以写一个完成这种操作的小脚本,放到cron里面自动运行。小规模操作起来应该没有危险,而如果单单发布的话,就算是已经被墙了的国外主机也可以完成。

浮躁的loser

昨天在CTEX中文论坛搜索如何设定ConTeXt的双倍行距时,找到了一篇帖子,名为《對中文 LaTeX Companion 的意見及建議》。第一眼扫了一下没有我要的东西,但里面对于中文TeX的发展的讨论我比较关心,于是在解决了我的问题后,仔细的看了一下那个帖子,有点百感交集的感觉。

先描述一下帖子大意。这个帖子是CTEX中文论坛的管理员Neals在另一篇发布lshort中文翻译的帖子里面提取出来的一个由scyfo引起的讨论。scyfo认为TeX对于新手来说还太难,没有好的入门文档。scyfo理想的“入门文档”是“像龙族,番茄,深度,这些论坛发布的软件”所带的文档,有截图,有箭头指点该点那个按钮……在几位用户回复后,scyfo接着说

中国的网民用不用的到电子邮件?

我在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Google Wave的震撼》里感慨“国内的网络用户弱智到连电子邮件都不会发”,写了这句话后觉得似乎有点过份,不过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确实是比较恼火的,于是没动就直接留在上面了。发布后没想到有人留言说“国内用户用不着email,这不叫弱智”,看来是觉得自己被冒犯到了,嗯……:)

Google收购YouTube是不是个败笔?

一段日子前,我在Google Reader的好友分享里看到了一篇名为《The 10 Biggest Tech Failures of the Last Decade》的文章的中文翻译,其中就有YouTube。文章给出的理由是YouTube消耗了Google很多带宽成本,但给Google带来的利润却不成比例。十天前,同样是在好友分享里看到有人分享优比客的一篇文章《广告模式的成本与收益》,在文章中,作者比较了YouTube的“草根模式”和Hulu的“精品模式”带来的利润差异。作者说:

停止使用Plurk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一个星期前就写下的。不过上一个星期都非常忙碌,于是拖到现在。从七天前开始,我就下决心不在更新我的Plurk帐户了。

网络上功能相同的应用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了。自从几年前由Twitter引领起来的微博,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出现了很多复制品。其中很多我都试用过,不过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了几天后就不用了,我在正式使用Twitter前,就做过类似的事情考察Twitter、饭否、和叽歪de三家微博服务,最终确定了Twitter作为我的微博工具。我算是比较有环保意识的,我之后不再用的网络服务,如果可以删除帐号,我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删除了这个帐号。我有些朋友就会觉得多个帐号不压人,反正不要钱,就任由那个帐号荒废掉。我的想法是在不用服务的时候注销帐号,不仅为别人提供了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生活更加融入网络中,结果是网络不再像从前一样,只是一种免费的娱乐器械。有些网络服务供应商可能觉得提供给用户注销帐号的选择,会导致用户的流失。可我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看,提供注销帐号的提供商,不仅显得大气,还显得他们的服务更成熟。在我的那篇比较三种微博服务的文章里,叽歪de让不让删除帐号我忘了,饭否是不行,Twitter有这个功能。结果最后我还是选择了Twitter。而我在饭否上的那个帐号上的更新不超过一页,以后有想用liufeng作为用户名的人也无法再使用这个帐号了,不能不让人觉得很垃圾。

全Mac团队

今天讲一件我前天发生的事情。

这学期我选了一门《软件工程》课,课程要求我们组成5人或6人的开发小组完成老师布置的项目。小组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软件开发进行XP编程:小组中的一人充当用户,由他在老师给下的软件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我们关于软件要求的问题也问他;另外的人分成两个小队,分配任务后进行结对编程。前天正好是我们小组约定第三次开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