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Mate 2.0什么时候能出啊
最近用着Movable Type的感觉还不错,但有一点是我特别不习惯的:就是页面预览。
我不喜欢用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一是因为用起来很麻烦,远不如Markdown来的直接方便;二是在一个在线的网页里用这种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的速度也实在是慢;三是不兼容,因为编辑的时候编辑器要parse页面的HTML代码,不同编辑器的parser不同,因此用Frontpage编辑的页面,再用Dreamweaver来编辑就不是很容易。
最近用着Movable Type的感觉还不错,但有一点是我特别不习惯的:就是页面预览。
我不喜欢用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一是因为用起来很麻烦,远不如Markdown来的直接方便;二是在一个在线的网页里用这种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的速度也实在是慢;三是不兼容,因为编辑的时候编辑器要parse页面的HTML代码,不同编辑器的parser不同,因此用Frontpage编辑的页面,再用Dreamweaver来编辑就不是很容易。
今天弄好了blog的CSS后,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既然header的背景是用一张照片的顶端,那为什么不把那张照片的底部截取出来当作style的footer呢?于是回家后就弄了一下。不过由于我在处理header的时候颜色参数是胡乱调的,因此footer的参数我也是胡乱弄的。两者可能不是很统一,不过应该没有太大影响。
随着对Movable Type的theme的了解的加深,我发现一个theme其实是很简单的。无非在一个目录下包括了screen.css和需要的资源图像,以及thumbnail.gif和thumbnail-large.gif文件用于后台系统的style切换的style缩略图。我照着相同的规格,把我自己的东西都放到了另外一个目录下,并做了截图,果然Movable Type的后台出现了我做的style。不过style的名字却显式未命名。我看了一下其它style,原来在screen.css这个文件的开头有注释来表明这个style的名字、作者资料等等。我把我的资料加上了后就一切OK了。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网页页面设计的爱好者。原因大概是我足够懒,对于像页面设计这种精细的工作很不擅长,而且我对美工没有天分,从小美术课上鉴赏还行,自己动手画就不行了。或许是这个原因同时也导致我对网页的关注的重点一直在内容上。可能是性格使然,我特别痛恨那种”过度设计”的页面。一方面过于花哨的页面元素降低了页面的载入速度(我发现即使我们从电话拨号上网的5K/s下传速度进步到500K/s的宽带下传速度,仍然有人在制作更花哨的页面),另一方面太花哨的页面也确实不美观,反而显得内容不正式,适得其反。
嫌在浏览器里用海词太麻烦,写了个Perl脚本来提取单词的解释。使用时把单词通过参数送进去就OK了。支持词组。查无此字时理论上不会有输出。
没有使用任何“高级”技术。通过LWP模块把网页弄下来,找到解释所在的位置,通过正则表达式提取出来就差不多了。本来想连例句一起弄出来,但只能做到一条例句的情况,如果例句多了只能显式第一条。如何完美的显式所有例句,还需要再想办法。
过去有有一段日子在使用feedburner,当时把blog首页上的feed提示也该成了feedburner的链接。后来feedburner一度在国内不能访问,当是考虑到把RSS输出放在别人的域名下终究不安全,后来feedburner被Google收购后,果然域名的前缀也给改了。
“内容与格式分离”是新一代网页的基本要求之一。网页设计者坚持这一项要求,可以大大的减少网页维护的麻烦。目前多数自动化的网络出版工具都已经支持了这一要求,如Movable Type,在后台的发布页面编辑文章时,不需要作者来编辑HTML代码(尽管Movable Type支持这样做),在发布的时候自然会有程序来王文章里面加HTML标签。其实不止是网络出版,任何在发布前需要程序进行处理的出版方式都只这一要求的支持者。从SGML生成HTML,从.tex文件生成.pdf文件,都是如此。
Movable Type是不是一个伟大的blog发布工具,Six Apart是不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似乎不需要讨论。作为最早的几个blog发布工具和它的公司,它们服务了不知多少blogger。Six Apart公司的创办经历也颇为有趣:Mena Trott在2001年四月开始了一个blog–dollarshort.org,当是用的是Blogger的服务。Mena想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blog,就和她的丈夫Ben一起用Perl写了Movable Type。通过Internet Archive Wayback Machine,我们可以看到,Mena的blog在2001年十月2日就已经用上了Movable Type了。然后就是夫妻两人发现了Movable Type的商业价值,于是接受了风投,创办了Six Apart。Mena Trott现任Six Apart的主席。
今天看了Yochai Benkler在TED的演讲“Open-source economics”,里面他提到2004年中期IBM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刚刚超过了日本产的DEC”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但与此同时,另外”一台”超级计算机也在运行着—-“SETI@Home”,由全球450万个人电脑用户通过互联网贡献他们的空闲运算力而组成的超级计算机。而这台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超出了IBM蓝色基因的三分之二之多。这有点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故事,但有些许的不同。人们没有像我们过去那样,贡献自己所有的精力,而只是把自己零碎的运算能力贡献出来,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就完成了更大的计算。
Twitter上follow谁?今天看了月光在Google Reader上分享了一篇来自”望月的博客”的文章《45+或许你想follow的twitter帐号》后,突然有了明确表述的想法。当然,我不是Twitter专业用户,讲得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并不客观。
首先我想说一下”微博”的作用以及由于作用所带来的它的性质。与传统网站、新兴的论坛、blog一样,微博的作用同样是发布信息的媒体。他们之间的区别是成本不同:传统的静态网页需要发布者有编辑的权利,而论坛、blog则只需要一个帐号。Twitter则把这种成本进一步降低,可以说是使成本无限接近与一个标准。这里的”标准”,被我不严谨的描述为”越接近这个标准,人们越有意于发布一篇文章/帖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