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快照

中译版的 SICP 好难读啊

我最早是在上高中时,从王垠的网站上知道了 Scheme 这门编程语言,后来洪峰的一些文章也提到了不少 Scheme 的功能。那时我比较迷恋 Scheme,一方面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函数式编程语言,Scheme 这种用小括号堆砌出来的代码,比起过程式编程语言来说新奇了许多;另一方面也有 LISP 光环带来的效应。所以当我得知了有一本书,名为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中文名为《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堪称 Scheme 语言的“圣经”,并且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初等课程教材后,我就一直像一窥这本书的风貌。

上士、中士与下士

前几天我给自己换了一个更简洁的域名,之后我开始渐渐的把一些放在我过去域名上的服务转换到新的域名下。昨天我导出了在 Google Reader 里保管的订阅,导入到了新的帐号下,顺便修正了一些失效的链接。中间发现李笑来的博客的 RSS 已经换了,导入了新的之后,正好看到了一篇新文章:《如何用纸巾?》。

Not Conservative

今天在浏览 Google+ 的时候,看到 Linus Torvalds 发了一篇 post,说他在他在升级 Fedora 的时候遇到的 Gnome 3 的问题。

我以为一些老的 Linux 用户都非常保守,几十年如一日的用自己配置好的 .fvwmrc 文件来运行 FVWM。结果 Linus 应该不是这样的用户,很早之前就听说他的桌面环境是 KDE。

我不大喜欢 OS X Mountain Lion

前天我打开 Apple 的网页的时候,看到了页面右下角有下一代操作系统 Mountain Lion 的介绍。后来从网上一查,发现这个介绍已经发布了有一阵了,我现在打开 RSS 阅读器的次数少了,看来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Blog 是什么?

今天关注博客的人少多了

现在讨论“Blog 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搞笑。理论上来说,这个话题应该早在 2006 年就讨论完了。今天再说这个都不是遭人鄙视这么简单的了,现在谁还不知道个博客啊。更何况从实际的技术上来说,blog 早已开始走下坡路了。微博这种东西的发展已经把博客的市场逼得越来越小了,道理很简单,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而写一句话的成本要小多了。或许从一开始人们需要的就不是博客,而是一种表达的方式。相比起传统的网页,博客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的发布信息。而微博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人们要说话,而不是做作文。

来捣乱的 OpenID

前几天看到 Twitter 上关于我的 blog 新文章的提醒似乎有点问题,于是就去 TwitterFeed 上去检查设置,结果登陆的时候让我困惑了好久——我到底是改用普通登陆呢,还是用 OpenID?

我在注册 TwitterFeed 的时候,应该算是处于对于 OpenID 迷信的时期,因此那段时间里注册的帐号,只要支持 OpenID 我都用 OpenID 来注册。OpenID 支持用自己的域名来做帐号,方法是在域名的 index.html 文件的 部分添加几行代码就行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代号,真正认证时其实还是要到 OpenID 的服务器上进行的。我当时知道了这个功能之后,也没有多想,于是就在所有注册的时候尽可能的用了 OpenID 的技术。

注意文明

我在出国前上新东方的托福课时听过很多中国人在外国的笑话,其中有几则时这样的:

许轶在美国留学时,当地的中国人发现洗衣机认的硬币和中国的几分钱硬币很像,投入中国硬币可以代替美元级的硬币使用,后来洗衣机管理员回收硬币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于是这帮人找了日本类似大小的硬币,并且还打磨的可以投入洗衣机使用,来栽赃日本人。

Wiki 和 Blog 对我来说本质上不同

我最早用 MediaWiki 在自己的共享空间里搭建了一个 wiki 之后,曾经有过不知所措的感觉。在用之前觉得自己有一个 wiki 来说应该会很方便,但有了 wiki 之后又不晓得改往上放什么东西。

TechCrunch 与信息混乱

前天早上出门前的一段时间,我偶然间打开了著名的科技 blog TechCrunch。这个 blog 我很早之前就听说了,但我从来没有直接的阅读它。因为它的信息量非常大,而它的主题——一些新兴的计算机科技不是我特别关心的,因此我从来不订阅上面的文章,而是转而关注一些信息量稍微小一些的技术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