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的演绎
这篇文章本来是昨天该写的,可惜由于太忙,因此到晚上回家就忘了这个事。今天其实过的也算蛮失败的,但亡羊补牢一次。我是昨天吃完早饭+午饭后,坐同学的车去学校的路上考虑这个问题的,当时胃部忙于消化,脑部供养不足,在车上昏昏欲睡,因此思考的也没什么逻辑。
这篇文章本来是昨天该写的,可惜由于太忙,因此到晚上回家就忘了这个事。今天其实过的也算蛮失败的,但亡羊补牢一次。我是昨天吃完早饭+午饭后,坐同学的车去学校的路上考虑这个问题的,当时胃部忙于消化,脑部供养不足,在车上昏昏欲睡,因此思考的也没什么逻辑。
这篇文章是我之前的一篇文章《Web 2.0和熵》的延续和补充。
在那篇文章里,我说混乱是互联网的趋势,因为世界趋于混乱,人心也趋于混乱,混乱符合大众的要求,因此帮助人们制造混乱的工具会火。于是Facebook火了、Twitter火了,不止如此,他们的一众模仿者也都或多或少的火了。然而今天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观点只描述了事实的一半。世界趋于混乱是真的,但我们还是需要秩序的,只有两者在维持一定平衡的状态下,世界运转才正常。不止网络如此,这应该是普适的真理。
这篇文章描述的是我昨天下午回家前的突然感受。那是下午四点半左右,因为我前一天晚上和再前一天晚上熬夜准备第二天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凌晨三点半才上床的,早上十点左右就起床去学校,每天靠三杯咖啡来撑着。把这个星期熬过来后,昨天下午我终于无法再坚持了。一般每天我都要在学校呆到十点到十一点之后才回去,但昨天下午四点开始我就无法集中精力了,虽然不是很困,但感觉很烦躁,于是就提前回家。
自从我写的那篇关于Google Wave的文章被人们在网上分享后,我的blog的浏览人数升高了不少。这是我写文章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写blog始于看一些名家的blog,因此在blog建成初期,我总是希望访问量上升,最好能像keso、王小峰那样有影响力。但希望总是希望,我的blog的主题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习惯了之后,觉得这样子不错,写blog本身就不纯是为了给人看的。一段时间后能回顾过去发生的事情、脑中的想法,blog起到了日志的作用,对我来说就足够了。而每天平均50的访问量,多也好、少也罢,对我来说不过是blog的附加价值了。
昨天从Google Reader上看到某人分享了一篇Solidot上的文章《大多数博客已放弃更新》,当时想想确实如此。我在2007年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当时人们对blog并没有很大的热情。当时我希望在几年后这一情形会有所改善,结果没想到由于微博、Facebook之类的东西的逐渐强大,现在不光国内,国外的blogger也越来越少了。
当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一直想提炼出来写成一篇文章,一直到晚上躺到床上之后才和“熵”联系起来。我不是物理专业的,没有系统的学过“熵”有关的概念,不过也大体的了解作为热力学的单位之一的“熵”能度量“混乱程度”。因此“熵”在我的印象中就是来衡量“混乱程度的”。
“迭代细节”一次,是我根据“iteration detail”直接翻译过来的。中文名词里是什么,我不清楚。
我们项目的第一阶段终于完成了,最后的任务就是填写迭代细节表格:包含了用户需求、使用案例、估计时间与风险时间、任务说明以及最后的迭代细节。其它的部分我们一开始都填好了,但迭代细节我们一直留着没填。这本来应该是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填写的,为什么留到现在才弄呢?
在我这个学期学的三门课中,一位老师用PowerPoint,另外老师手写板书。其中一位在传统投影仪上写,另一位在tablet上用OneNotes。这两位老师都不在网上贴notes,全靠我们自己抄。
昨天在CTEX中文论坛搜索如何设定ConTeXt的双倍行距时,找到了一篇帖子,名为《對中文 LaTeX Companion 的意見及建議》。第一眼扫了一下没有我要的东西,但里面对于中文TeX的发展的讨论我比较关心,于是在解决了我的问题后,仔细的看了一下那个帖子,有点百感交集的感觉。
先描述一下帖子大意。这个帖子是CTEX中文论坛的管理员Neals在另一篇发布lshort中文翻译的帖子里面提取出来的一个由scyfo引起的讨论。scyfo认为TeX对于新手来说还太难,没有好的入门文档。scyfo理想的“入门文档”是“像龙族,番茄,深度,这些论坛发布的软件”所带的文档,有截图,有箭头指点该点那个按钮……在几位用户回复后,scyfo接着说
我在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Google Wave的震撼》里感慨“国内的网络用户弱智到连电子邮件都不会发”,写了这句话后觉得似乎有点过份,不过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确实是比较恼火的,于是没动就直接留在上面了。发布后没想到有人留言说“国内用户用不着email,这不叫弱智”,看来是觉得自己被冒犯到了,嗯……:)
一段日子前,我在Google Reader的好友分享里看到了一篇名为《The 10 Biggest Tech Failures of the Last Decade》的文章的中文翻译,其中就有YouTube。文章给出的理由是YouTube消耗了Google很多带宽成本,但给Google带来的利润却不成比例。十天前,同样是在好友分享里看到有人分享优比客的一篇文章《广告模式的成本与收益》,在文章中,作者比较了YouTube的“草根模式”和Hulu的“精品模式”带来的利润差异。作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