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明白了搜狐的blog有多么弱
同宿舍的小董想搞个blog和他老婆写私人日记,便从搜狐上建了一个。有天他问我如何把blog加密,我文怎么了?他说为了“取经”,他去了几个过去同学的blog上面看了看,他们也用搜狐blog,结果被那些同学知道了这个“私密”的地址,结果搞的他很郁闷。
同宿舍的小董想搞个blog和他老婆写私人日记,便从搜狐上建了一个。有天他问我如何把blog加密,我文怎么了?他说为了“取经”,他去了几个过去同学的blog上面看了看,他们也用搜狐blog,结果被那些同学知道了这个“私密”的地址,结果搞的他很郁闷。
这两天脑子发昏,一直在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问题。学习计算机已经算是定下了,计算机领域下面的学科很多,具体研究哪个方向还没有决定好。因此这两天就一直在考虑这些东西。
说道新闻联播里的故事,我就来气。这不,写完了上一篇文章《人不能忘本》,我还没说够,要接着说。
同样是今晚的新闻联播的事,说到了重庆一家新华书店里一位员工的绝活:摸一摸书的厚度,掂掂重量,他就知道是哪本书。新闻联播借此来表示这位员工业务精良,潜台词是要求我们向他学习。看到这里我真想骂,这样的本事有个屁用!谁买书要闭着眼睛用手来选择?
这两天新闻联播上总报道矿嫂党素珍的事迹,好让大家学习她“全心全意为矿工服务”的精神。我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有些痛心疾首。
电视上说她为了为矿工们服务,不得不舍弃照顾自己的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照顾自己。电视上还采访了她的女儿,女儿说小时候别的小朋友回到家都有一位知冷知热的妈妈照顾,自己却只能自己做饭,有时候还会空着肚子上学。从这一点上,我说党素珍没有尽一位母亲的义务。换句话说,她忘本了。
我写出这个话题要感谢我的物理老师。他的一大特点是课堂上会说道很多与物理没有关系的社会问题。有时我会感觉他话多,但多数时候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至少他是一个有着“终极关怀”思想的人。这种人,就是我的同道中人。
比尔盖茨在清华园里演讲并被授予名誉博士和名誉校董,算是近几天颇受大家关注的一件事。前天小董还在网上苦苦搜寻盖茨演讲的视频。我想盖茨的演讲还是值得听听的,盖茨带来的“美国化”的思考学习方式对中国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然而盖茨被授予各种所谓的名誉头衔,不谈也罢。很明显清华大学拉来比尔盖茨做广告。人家的母校还没说什么呢,就让盖茨糊里糊涂的在中国获得了学位,想想就觉得丢人。相比起国外的一些大学的高风亮节,当年辍学创业的成功人事今天花多少钱都买不来一个学位,中国的大学巴巴的求人家来做名誉博士和校董的行为真是让中国的学者抬不起头来。
今天发现邮箱里有blog系统发来的邮件,通知我有新的关于《好的blog阅读习惯》这篇文章评论。我发现其中有一篇Trackback是来自Pure Pleasure的。我愣了一下,意识到这不是李笑来老师的blog吗?顿时我的心跳直奔90次/分。我赶紧打开blog看看具体内容。
昨天夜里和ZH在QQ上胡扯,它突然问我在哪里找到这些技术牛人的blog。我立即“文思泉涌”,便通过QQ一句话一句话的给他说“好的blog阅读习惯”。说完之后,我意识到这几乎是一篇文章了,便把聊天记录整理了一下,形成了这篇文章。许多人对blog这种交流方式理解不深刻,无法做到快捷有效的阅读blog,因此损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想这篇文章对这些人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便放到blog上,希望看到的人可以有收获。
首先要明白blog和一般网页的区别。我的blog中一篇文章写“蔡依林的部落格”事件,那是我引用了别人的文章,而原作者的意思是蔡依林的那个所谓的“部落格”,只不过是一个网页+留言板。除了留言功能,其他的blog的功能如RSS、Trackback之类的统统没有。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blog不是一般网页。我们不能用看网页的方式来读blog,因为这样效率很低。所以我们应当学会使用RSS与阅读器。当时我第一次使用Google Reader时,我感觉极度兴奋。因为所有的内容都被提取出来,整齐的放在那里等我们去读。而页面上那些flash、音乐之类的“垃圾”一点没有。这样不但提高了页面载入效率,也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效率。
QQ、迅雷等程序里,用户分级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QQ自然不必说了,大家都很熟悉,等级高的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功能,比如建立一个群之类的。而交费用户还有更多的增值服务。而迅雷,一个下载软件,设定用户分级,就让我有些不解了。官方网站说是更高级的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可我们平时用迅雷下载并没有感觉资源多了很多。再者说了,从迅雷下载的资源,难道非得从迅雷下载不可吗?用Google,我们一样可以搜索的到吧。当然,要是更高级的用户可以得到更高的带宽,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Blog这种媒体在中国普及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愿意花时间阅读的人仍然很少。
随着电视这种媒体的普及,在中国出现这种情况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多数人把看电视当成一种休闲方式,而把阅读当做一种事情来做。这种情况也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在中国的学校里,绝大多数的学生要通过课本来获取知识。而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的教育方式在中国的学校里几乎无法见到。这样的话,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会把看电视作为放松的方式,对于报纸、书籍则被认为是最可恶的“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