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雪
今天也许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天了。
周六帮朋友搬家,那天的前一天晚上开始下雪,不过一直到周六的气温都是比较宜人的,大约在零下五度到零度左右。地上的积雪基本上都已经化开了,留下一滩滩脏乎乎的雪泥。虽然地面环境不大好,但温度上来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感觉就算在室外吹上半小时都不会觉得不适。不过当时朋友提醒我说到了周一可能就都冻上了,那时室外的环境不会很好。
今天也许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天了。
周六帮朋友搬家,那天的前一天晚上开始下雪,不过一直到周六的气温都是比较宜人的,大约在零下五度到零度左右。地上的积雪基本上都已经化开了,留下一滩滩脏乎乎的雪泥。虽然地面环境不大好,但温度上来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感觉就算在室外吹上半小时都不会觉得不适。不过当时朋友提醒我说到了周一可能就都冻上了,那时室外的环境不会很好。
在上一篇文章之后,我在使用自己编译的 Emacs 23 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种经典的编辑器,目前使用的人不多的情况下来说,找一个用户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提问题的正确地方。USENET 新闻组在我的印象里来说一直太正式,让我每次在上面发帖都战战兢兢,因此比较宽纵的 IRC 自然成了一个很好的去处。
我们学校有很多微机房,学生可以用分配的 id 来登录进去使用。其中绝大多数的都是 Windows 机器,但也有少量的 SunOS 机器和 安装了 CentOS 5 的 Linux 机器。不过我们专业也有几个自己的专属机房,其中一个 Windows 机房是我们平时上实验课的时候用的,另外一个 Windows 机房我们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门上的密码锁的密码是通过邮件列表告诉我们的。另外还有 Linux 和 Mac 机房,是老师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会告诉我们机房的门的密码,我们可以进去使用的。
几天没有写文章了,自从后来对于维护一个 blog 的目的有所改变之后,长时间不写文章就让我觉得有点不安心。对于我这种记录生活的 blog 文章来看,短期内最大的功能,就是强迫自己整理思考中的内容了。有很多东西在我脑中一直盘旋着,但就是无法整理成文章表达出来,应该是我的写作功力还是不够,否则的话我应该也能像王小峰一样每天不管大事小事都能写上好几篇。
从上了小学开始到上高中之前,我的生命中是不存在流行音乐的。从小时候的教育,所谓“追星”这种行为被几倍的夸大后成为了学生时代的负面几大洪水猛兽之一被宣传给我们,我那时候的性格比较单纯,与这方面的音乐没有蹭出什么火花,同时我在这段时间之内,对流行音乐也是比较抵触的,首要的原因是那时候学校与家长们灌输的教育,再加上那时候自己本身也学着乐器,反倒对一些流行音乐不怎么理解,所以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里,在流行音乐这个方面,我的认知都是灰白色的。
这时一份未完成的稿件,很久之后没有心情写了,当初要写什么我也忘了。能发出来的就不要浪费了吧,省的继续发霉了。
今年 4 月份,我写过文章,讨论过一个“剧透网”的可能性。之所以希望有这么一个网站,是因为我经常有这方面的需要:想看一部电影,知道大概剧情、或者演员,但无法想起标题来了。或者有时候想知道一部电影的剧情,但没有时间看或者无法下定决心去看,因此想先听听剧透。但目前网上人们对“剧透”讳莫如深,所以很多人都不敢随便乱讲,而更多的网站只是互相复制对方只言片语的宣传介绍,对于剧情的了解帮助很小。而如果有一个类似于维基百科之类的网站,人们可以在一起贡献剧情,用直白的语言,单纯的把剧情描述下来,就好了。如果再加上搜索引擎的索引,搜索起来就更方便了。
在写了那篇文章之后,我看到一则留言说是有一个“剧透网”成立。那时剧透网还是一个 blog,由一位作者在 blog 上写。我后来提议说最好弄成 wiki 的形式,以便多人参与,毕竟电影有很多,靠一个人来整理也不现实。到了今年 7 月,我发现剧透网已经成为了一个
总体来说,我感觉今年的温室效应比去年要明显一些。除了在很早下了一场雪之外,今年降温的时间比去年要晚很多。在这个星期之前,我一直都感觉还可以(我不是很怕冷,因此比一般人来说对冷不那么敏感)。
而从这个星期开始,温度一下子降下来了。这星期开始,我在保暖衣外面和外套里面加上了一件毛衣。每天早上起床时最痛苦,这个星期第一次感觉到出了被窝就很冷了,每次都要拼命挣扎着才愿去刷牙洗脸。在外面等车时,明显感觉一出门脸部就有冻僵的感觉。而且在室外时可能是因为寒冷导致低气压(?),我有种呼吸吃力的感觉。而且感觉在室外不会流鼻涕,因为鼻子里面已经感觉到有像结冰了一样的“固体”。周一时我感到冷之后,在周二早上查了一下温度,看到雅虎天气上说是零下22度。现在我手背上已经有皲的感觉了。
今天早上上完了《密码学》的最后一堂课。标题里说“无聊的听课”,意思是“密码学”本身并不无聊,但我们老师的讲课实在是让人觉得难以恭维啊。
我印象里似乎之前写过文章说过这个老师,但刚才找了一下没找到,就再写一次。这个老师有一摞厚度大约一厘米的讲义(我觉得用“笔记”一词更适合一些)打印稿,也不知道是他之前自己写的还是前一任老师留下的。每次上课就按照讲义来讲,主要是把讲义的内容写在白板上,然后我们在下面记录下来了事。有的时候他还会把讲义抄错,让我感到很纳闷,难道老师就是抄笔记的工具吗?当然老师本身的知识能力应该是无可厚非的,至少对我们来说都绰绰有余了,但讲课的水平和理念都让人感到不解。今天是最后一节课,老师还在讲内容,最后还说这些内容可能会出现在期末考试上。而且还坚持不给我们区分考试范围,意思是从学期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堂课都有可能考到,这样期中考试还有什么用?
忘了今天从哪里看到的了(似乎是在扫 Google Reader 的时候),Google Chrome for Mac 出了 beta 版本了。
我在看到消息的时候想,不知道这次的 Chrome 是不是还是像 Picasa 那样用 wine 模拟的?如果不是的话,试验一下倒也无妨。然后下载下来一看,果然是 Mac 原生程序的样子,于是就运行了一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