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Ethics versus Morals

Today, on course COMP 3620, *Professional Practices in Computer

Science* (actually, or to be more precisely, the course name

should be Computer Ethics), we continue talking about the

concepts about ethics vs morals but much deeper.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still can’t figure out how helpful of

this course to your ability of computer science. Just think about

our course topic today. It’s hard to believe that knowing the

Where Are We?

I have a course this term named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Computer

Science*. It talks about the ethic issues in computer science area.

During the course, our professor read some paragraph from a book named

[Computer

Ethics](http://www.amazon.com/Computer-Ethics-3rd-Deborah-Johnson/dp/0130836990),

written by Deborah Johnson. In the Preface, Johnson mentioned that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book was released when she gave birth to her

daughter about 25 years ago. And now (about 2001), her daughter had

幻灭恢复更新kenwong.cn

曾几何时(这句话显得好沧桑啊),幻灭的麦克风是我每天必读的blog之一。每日都有更新的它是我扩展视野的好地方。

后来,幻灭去了GSeeker,虽然文章数量有所增加,但明显能感到更商业化了。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时GSeeker不支持全文输出,使得阅读幻灭的文章变成了每天最痛苦的事情。GSeeker花哨的页面的载入速度可远远比不上Google Reader里直接读,而且我也很不习惯GSeeker的布局,因为感到文章只是边栏的附属品,无法专心致志的阅读(现在情况略微好转,但还是不好)。虽然包括幻灭,大家都很无奈,我也就退订了GSeeker。GSeeker终于支持全文输出,我由衷的高兴了很长时间。

由WriteRoom想到的理想桌面环境

很久没有更新blog,是因为最近没有什么有趣的经历或想法。而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为了一篇post而矫揉造作的造句是令人不快的,因此我便心安理得的看着这里荒废下去。有时我在想,既然这里这么冷清,干脆就把blog整合到传统网页上去好了。但一来这个想法还没有很明确,二是我还没有找到一款好工具来实现这个想法,因此就这么不了了之下去了。

Let’s Play Frisbee!

frisbee前天和Garson去了一趟学校的书店。他是一直想弄点回国的纪念品,而我是搬家后一直找不到一个钥匙扣(哪怕一个环也好~)决定去书店看看有没有类似工艺品。结果我们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我的钥匙扣和一个飞盘。

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一直以来想表达我对国内所谓“愤青”们的感觉,今天看到RFA对王千源的采访里王千源说的一句话,感觉十分恰当的表达了我的想法,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中国人现在这种很奇怪的“愤青”状态是心理不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变态的所谓爱国方式,但实际上绝对不是在爱国。他们标榜自己,攻击别人。

敏感

今天穿过University Centre回家,刚进门看到们里面冲着我的另一个方向摆着一块牌子,旁边站着一个面容不善的大汉。

当时我正纳闷,结果一拐发现过道的另一端也摆着一样的牌子,旁边站着两位女士。当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牌子上写着“Free Tibet”。万一这帮人缠着我给我讲西藏问题怎么办?当时在往那边走的途中,我脑里想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该怎么回答都想了不少,像“我想我比您更了解中国的情况”、“我对政治没有兴趣”和“我不了解具体情况,不想参与”之类的。可想而知的是,我越往那边走就越紧张,攥紧了拳头……

见证一个开源项目的成长

老六的blog上有一句话,”见证一本书的诞生和成长”。意思是当年老六办《读库》的时候,在自己的blog上几乎是全程的发布工作流程。他的读者们可以从一开始就了解《读库》的点点滴滴。结果是这些读者对《读库》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读库》就想是邻居老六家的小孩,大家从小看他长大。后来老六说这种感情成为了《读库》这个圈子间的纽带,把圈子里的男女老少联络了起来(大意如此)。

其实何止是一本书?在我感兴趣的领域里,这种事情算是比较常见的。开源项目即是如此。开始的时候,作者或许仅仅有一个rough idea,把它quick and dirty的实现了出来,公布到网上。然后有人使用它、关注它、渐渐的提出改进意见或者直接给作者寄patch。从此,这个项目在大家的关怀下逐渐完善。与《读库》不同的是,开源项目里大家多了一点互动,但进入的门槛高了许多。

失败

最近经历了一连串失败。

主要是围绕着blog来的。首先是想恢复因为Twitter而松懈下来的blog。本来很久没更新就放在了那里苟延残喘,后来服务器受攻击,结果我的目录下的东西都没了。恢复后放了一个首页,加个Twitter Badge和几篇垃圾论文凑合着。想想也挺可惜,就想把blog恢复了。

然后就是最近看了些敏捷开发的东西,想借这个机会试试Ruby on Rails或者基于Python的Django。用它们来开发一个blog也是件挺酷的事情。况且最近新进了MacBook,TextMate,对RoR的支持不错,就找了几篇文档来看。结果实践下来,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无法解决,最后终于气馁。恰值WordPress 2.5发布,之前用着也挺顺,就用它凑合了。

在Linux下写论文

当初我想用Linux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想使用Linux下发展起来的工具。尽管Emacs、gcc等工具有Windows下的移植版本,但它们往往不能完全正常的工作。自从使用了Linux以来,我一直没有机会再用过TeX。最近我们要交期末论文,我便有了机会体验在Linux下写论文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