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很高兴中国厂商也走出了这一步

今天晚上读 RSS,看到了爱范儿的这一篇《在开发者大会,华为给每个「走得慢的人」留了座位》,里面是华为开发者大会关于科技辅助残障人士的一次研讨会的视频报道,还有文字版

我立刻想到了大概五年前左右的时候,一位名为顾伶磊的视障人士,在少数派发表了几篇文章,讲了视障人士如何使用手机。那段时间,他也集中出现在我听的一些科技播客的访谈里。通过他,我多少了解了视障人士可以通过 iPhone 的辅助功能来使用手机,这种可能性对没有了解过相关知识的门外汉是难以想象的。在当时,顾伶磊主要介绍了苹果手机的无障碍功能。我还有印象他在一期播客(好像是 Checked 的一期)中说道,有些以情怀我宣传的国产手机厂商,实际上在无障碍方面做的并不像宣传的这样有情怀。

苹果在这一方面向来起步早,也喜欢将它当成一个卖点。苹果有个广告让我印象很深,讲了几位残障人士如何使用苹果的设备来完成和普通人一样优秀的事情,而剪辑这个短片的人是一位脑瘫患者,看着她以普通人视角略显诡异的面孔,通过头部来撞击靠枕两边的按钮来完成视频的剪辑,实在是再震撼不过的了。还有几年前的一个介绍苹果手机无障碍方面的中文视频,我一开始记成是早年还有内容的何同学制作的了,查找未果后又猜测可能是影视飓风,到最后才找出了六分超超的这一个视频:《这才是iPhone的最强功能,不接受反驳——视觉无障碍功能体验》:

视频里介绍了当时苹果手机中的放大器这一功能。我一开始也对这个应用的存在感觉相当困惑,视频里 up 主发掘了它的真正功能——当开启旁白时,放大器中捕获的画面,会被苹果手机用英语讲述出来,相当于为视障人士描绘出眼前的场景。我记得当时我躺在床上,跟随着视频弹幕里一片片的“卧槽”、“泪目”、“你是我的眼”……而激动不已。

因此,当我过去听到顾伶磊说国产手机的无障碍功能这方面的开发还有差距的时候,心中也在想,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实现了基础功能的富足之后,大概也会涉足辅助功能这一方面,让残障人士们也能享受科技的便利。今天看到华为开发者大会上这一个讨论,让我很欣喜的看到,中国的手机厂商也在向这一方面努力了。或许华为不是第一个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但体现了,国人的目光已经看向了这个方向。

我不喜欢苹果 Apple at Work 系列最新广告

前两天在 YouTube 首页看到了这一个广告,不确定是什么时候推出的了,凭感觉来说应该是最新的一期。它属于 Apple at Work 系列的一集广告,主角是一个小团队,似乎是设计制作包装盒的几个人。每一期广告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在家工作等等,展示苹果的当前主流设备和应用在工作中的妙用,比如 iPhone、iPad、iMac、FaceTime、iMessage。这一期的题目是 Out Of Office,明显属于远程办公的范畴,其中一人因为脚受伤没有跟团队出国,在家中用上了 Vision Pro。

刚刚看到这个视频还处于一个标签页上,我就把整个影片看了一眼,给我的感觉的确展示了苹果的系统在工作当中的作用,当然,他们用作展示的工作以设计与协调为主。但看了下来,我感觉对这个广告影片背后的文化很不喜欢。

从一开始,他们从老板 Chad 那里接受任务,就给人感觉是老板给了一个几天内生产多少个成品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知道在美国这样一个讲求人权的国家,是不是对于 Mission Impossible 有什么执念,完全没有对任务的正面抗拒,不管团队内部如何抱怨,最终解决都是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当中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还有老板随意改需求,给任务加码等剧情,或许这是乔布斯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老板帮员工挖掘了他们的潜力?这么 PUA 的剧情,或许只有苹果能做出来吧?

在《乔布斯传》一书中,有好几段故事讲乔布斯对广告的精益求精。有时候甚至花了大功夫拍好了广告,最终却没有使用。我想,这个系列的广告会是乔布斯喜欢的广告吗?有些难说。尽管乔布斯有 PUA 职工的名声,但乔时代的广告,极少给我这中不愉悦的感受。在乔布斯时代的广告中,苹果的产品总是给人们带来愉悦,从来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没有打工人百般克服工作难题的剧情。

WWDC 2024 感想

播放当天我错过了时间,把时间想成了节后上班的第二天凌晨,实际上是第一天的凌晨。因此虽然由于某些原因,那天晚上我并没有睡着觉,但依旧没有看直播,直到第二天早上看到了消息,于是在这两天断断续续看完了视频。

看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想,有些其实也多少淡忘了,记在这里。

iPhone 界面个性化

这两天正好在看 Vivo 的 OriginOS,过去我对蓝绿两厂的手机都是敬而远之,后来尝试过了 OPPO Find X3,近半年对 Vivo 的手机萌生了兴趣,产生兴趣的点就是它的系统。虽然没有实际上手,但从各个视频的介绍看就会感觉挺不错的。但要是说哪个功能对我来说是刚需也说不大出来,只是从界面上给我的感觉挺好。

有一个功能是几乎所有人都会介绍的,就是界面的定制化。虽然我个人对这种功能不甚感冒,但我在看 iOS 18 的桌面图标颜色调整这个功能时,想到的就是 OriginOS。有些人有能力把桌面配置的很个性,又对自己的使用没有影响,甚至还会更加顺手。我就没有这个能力,自己尝试过调整,后来总是感觉还不如厂商的默认配置来的好。其实我感觉,厂商作为生产者,不可能不如你一个人了解自己的系统吧,可能差的就是不了解你一个人的使用习惯吧。但是个体的使用习惯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吗?至少在我的角度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因此我往往只是使用系统的默认选项,一旦自己调整了,总会担心忘记来改动的地方,会落下些什么,反倒影响自己的使用。

不过,即使这样,也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今年 iPhone 在系统上更多的借鉴了安卓。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说明苹果在沿着更加开放发展的道路前进。

新功能

这次上了几个新功能,其中计算器看上去十分惊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呢?如果它不是苹果做出来,而是第三方开发的,我感觉会不会让人用着更加放心一些呢?但话说回来,要真是第三方开发,估计是肯定要收费的,苹果可以做出来免费给我们用,对消费者来说是很不错。

这就给我带来了一个矛盾,就是苹果作为操作系统的开发商,近年来退出的功能都是应用层面的,不确定是不是合适。苹果这么多产品线,会不会造成有些应用的开发进度偏慢甚至最后被砍掉?如果做的太好也会让我们警惕,WWDC = World Wide Developer Cry 的梗说了好几年了,今年苹果甚至把 Keychain 改名为 Passwords,跟 1Password 的名字重合率达到 90% 了,也是一个危险信号。

我至今仍然记得过去有一年,Craig 演示 macOS 新功能的场景。当时的内存压缩、Power Nap 等功能可都是操作系统层面的杀器呀,当时看的我那叫一个激动,这可不是操作系统开发商可以做的,也只有他们可以做的功能吗?还有就是推 Touch Bar 的时候,Craig 邀请 Phil 上台演示指纹切换用户的功能,虽说 Touch Bar 本身有各种问题,但单从功能上来说,苹果来做这个是十分恰当的。

而这次介绍的功能,我感觉全部可以让第三方来做,有些甚至可以做为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

Apple Intelligence

犹记得过去听到过一个观点,苹果死活不会提及“人工智能”这几个字。这次提到了 AI,但却是苹果智能,也算有趣。对于这一项发展,现在看来网上众说纷纭,主要是我们所在的这个比较特殊的区域,将来对这方面的功能是否可以正常使用还是未知数。首先上说,苹果坚持把所有的功能都做在本地,其实不存在数据上传到境外服务器的情况,但话说回来,归根到底这项功能无法被纳入监管,因此将来会怎样也未可知。

从我的角度上说,我最期待的还是把语音识别再做的更好一些。目前苹果的语音输入的可用度,我感觉才是到了60%,每次回复消息,特别是当我手不大方便的时候,总会让我有特别烦躁的时候。比起当前安卓手机输入法的结果,差距实在是太过明显了。苹果对隐私的坚持让它不能使用在线识别功能,这是它的缺陷,如果它可以攻克这一难关,那就是巅峰了。

说到隐私这一点,这次发布会上也提到了好几次。这让我萌生了一个问题,苹果的本地模型,莫非要在 iPhone、iPad、Mac 上面分别生成一次吗?还是说会通过 iCloud 进行同步呢?

说到大模型,我又想起前两天看到了 Vivo 的人工智能服务,包括优化照片、生成图片等,这些苹果的手机也能支持了吧。听到这个消息,我想我大概没有必要再一直眼馋 Vivo 手机了,其他还有没有我期待的手机呢?目前还想不到。

一次 macOS 软件问题带来的售后服务体验思考

今天偶然遇到了一个 macOS 上邮件应用的问题,在自己解决不了,并在网上也没有找到问题答案的情况下,从苹果官网的客服那里进行了询问,结果一连跳了三级客服解决了问题。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苹果客服体系的了解,也对他们的客服质量有所思考,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先描述一下我遇到的问题。我在读取邮件的时候,想起之前在推特还是哪里看到,有人说 macOS 系统自带的邮件客户端有他意想不到的功能,他把自己常用的 mailbox 用拖拽的方式,放到了快捷栏上面,感觉这种界面简捷又方便。我也是 macOS 官方邮件客户端的老用户,于是也想尝试一下。在很久之前,邮件客户端是有快捷入口栏的,后来不知道是哪个版本开始,界面样式有了变更,这个快捷工具栏给隐藏了。想起这一点,我尝试把邮箱从左侧往上面拖。拖到想要的位置也没见到有工具栏出现,我信箱大概不是这个方式。这个时候我拖动的“所有收件箱”的图标上出现了一个叉号标志,我没有在意,于是就松了手。结果这个邮箱就像在 macOS 的启动台里把应用图标拖进垃圾筒卸载应用一样,噗的一下就消失了。我这时按 command+Z 也没法恢复,于是就找找办法。从界面上点了点,没有找到对应的入口,又去了网上搜索了一下,可能也是言不达意,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于是就信箱干脆求助苹果客服吧。之前看苹果宣传的天才吧,给用户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想我的问题应该可以得到解答吧。

于是我选择了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来询问。连通之后,我给客服描述我的问题:“我不小心删除了邮件应用中的所有收件箱这一项,怎么恢复呢?”,客服给我的答复很明显是从固定话术中来的:

  • “明白邮件中有很多重要的数据,现在丢失了一定非常着急,接下来会尽全力帮助到您”
  • “为了给您提供正确的帮助,了解一下,咱们是在这款电脑上删除的 MacBook Pro 对吗?”

虽然很明确这是固定的话术,但我猜测这是所有话题的固定流程,也没在意,结果客服得到我的确认之后,给了我这样的答复:“首先这个情况,咱们需要登录网页版的邮箱中查看收件箱里面的邮件是否有丢失”。

看到这个答复的刹那,我的感觉是好笑。很明显,这位客服把我的意思领会错误了——他把我说的邮件应用当成了我的远程邮箱账号了。方向错了肯定解决不了问题,我于是也没有顺着他的话说,直接打断了他,“不对,我删除的不是iCloud邮件里的邮箱,而是邮件客户端里的邮箱,相当于一个包含我所有邮件账号收件箱 邮件的一个智能邮箱。跟网页版的iCloud邮箱没关系。”

之后,对方跟我确认是不是客户端里配置的第三方邮箱,我告诉他是 iCloud 邮箱和 Fastmail。然后对方问我操作系统的版本并告诉我查找的方式,我直接截了“关于本机”的截图发了过去。接着又是一些话术,说明白我的邮箱丢失肯定非常着急之类的,其实跟我现在的情况完全不符。最后说他们只有添加邮箱的相关操作,没有删除邮箱的相关显示,说可以为我升级到高级产品专家,通过屏幕共享远程指导看看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问我的联系方式,我于是把手机号码报了过去。对方说问题都详细备注到了这次的案例中了,稍后会有同事跟我联系。

不到一分钟,我接到了上海的电话,接听后果然是苹果的客服。例行的语音提示问我服务语言以及是否同意录音后,很快接通了人工客服,是一位女同志,上来问有什么可以帮我。我这个时候其实让上一位客服搞的有点不耐烦,于是就直接问刚才你同事有没有给你传案例?对方于是看了案例也明白了我的问题。然后给她描述问题后,对方请求开通了屏幕共享,把我的 iCloud 账号告诉她,电脑上就弹出了提示。给对方比划了一下我的操作,其实事后看我描述的也不准确,所有收件箱原本是在个人收藏下面的,我记成了邮箱那个分区。然后对方说她也不知道怎么解决,需要问一下她的同事,让我等待别挂电话,然后是一段音乐。大概等了 10 分钟不到,电话重新接通,说同事也没找到解决方案,需要联系更高一级的客服。我现在记不清当时她是怎么描述同事的职务的,我想她是高级产品专家,那更高一级的岂不是要到超级了?

这次到是很快,一秒中接通,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的声音传了出来,倒是意外的顺利。简单的确认了我的问题后,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的告知了我解决办法。而且他应该对这个应用很熟悉,猜测是为了照顾很初级的用户,用很直观浅显的语言指导我点哪个位置,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问题。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把鼠标指针指在左边列表“个人收藏”的位置上,它的右边会显示一个圆圈中有加号的符号:第一步

点击之后弹出的窗口中把所有收件箱选中点“好”就可以了:第二步

挂断电话后我心里不免在想,苹果的客服的配置是好还是不好?一开始其实我感觉这样挺费事的,特别是第一个客服,把我的需求方向理解错了,一个挺初级的失误让我感觉水平还不如我呢,直接影响到我的满意度。但等心情平复之后,把这次解决问题的经历放在市场上横向对比,却发现我没有遇到过其他的厂商可以在这样的时间内解决好我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在入职初期也做过大半年的客服,其实也深知客服工作的难做。对苹果客服来说,第一级的客服肯定要面对最庞大的客户群体,相信这一部分的客服工作人员数量一定也是最多的,要把这么多的人员培训到能够解决任何一个细分的问题,想想也觉得很难做到,所以这一级别的客服念话术也就可以理解了。对于技术问题,我猜这一级的客服也主要是做到一个分流作用,除非有特别初级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们行业的情况,也基本是一样的。我最早所在的部门负责接收处理所有济南地区的来电,除了行业的热线电话外,还要每天负责处理 12345 政府热线转办的跟我们行业有关的来电。现在对外客服的工作从那个部门脱离了出去,由专门成立的客服中心来处理,不过工作流程也差不多是一样的。为了提高处理效率,也为了减少我们的工作量,市政府热线办要求各行业提供一个知识库,总结一些可以当场回答的问题以及答案,比如许可证办理条件、办理方式等,这样负责接听 12345 热线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答复来电人,在知识库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将转办给对应的职能单位,由我们处理之后热线办再去回访。市政府热线办的人肯定不具有各行业的全部知识,因此也只能按照知识库来念答案,多了的其实也没法办理,只能转办。这样一想,其实我这次的苹果客服经历还是很好的。

在个人电脑客服行业,除了苹果外,真的没有见到哪个厂商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客服。当然这跟软硬件行业的市场布局有直接关系。苹果公司的端到端控制策略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这次,我问的问题不涉及第三方软件,直接找苹果的客服合情合理。如果我使用 Spark 等第三方客户端,我想只能去找找他们官方的客服邮箱发邮件询问了。如果在 Windows 世界,我不知道遇到问题还能找谁。首先微软的邮箱客户端我很久没有使用,我也感觉缺少一些功能不满足我的需求。就算我的确遇到了微软邮箱客户端的问题,我也感觉很难去找微软的客服寻求帮助,至少从印象上来讲,微软的 2B 业务似乎更重一些,2C 的业务似乎基本没有,想买 Surface 产品连直营店都没有或者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们 2C 客服能做到多好。事实上,我过去遇到过一些问题,也搜索到了微软的客服论坛,界面做的很差,问题回答也很不专业,基本上没有条理,我早已不报希望了。

至于硬件厂商,首先软件的问题找他们感觉很不对路,其次以我之前的经验,在我所在的城市济南,除了戴尔有上门或者线下门店服务点外,哪怕是联想,线下服务点也都不大好找,售后维修方面的服务不能说没有,但实在是太过简陋。一是面向消费者的工单查询服务基本没有,我在保修期内找联想修理过一次 ThinkPad X250 的键盘,当时是一个键帽脱落的问题。结果我千里迢迢跑去离家远、难停车的位于科技市场的维修点,把机器交过去后,石沉大海了快两个月,没有任何可以查询进度的地方,我只能打电话询问,结果维修点也是要等配件。当时可不是后来疫情那几年,物流都延迟的时候。另一方面,不管这些售后服务点起多么高大上的名字,授权服务点之类的,总给人一种草台班子的感觉,完全没有确定性可言。在这种情况下,软件问题要寻求帮助,想都不用想了。

所以,不得不说,苹果的售后克服在今天应该算是数一数二的吧,至少在体验感上甩其他厂商好几条街,这也是我在今天选择苹果电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令人作呕的精英味

John Gruber 评小米 14 Pro 钛金属版screenshot-of-grubers-article

我不知道我更感到惊讶的是什么:小米这家无耻的模仿大师竟然没有跳过一个数字,将这款手机称为“15 Pro”,还是莱卡竟然愿意与他们有任何关联(我猜小米的支票开得足够大)。

Gruber 文章的白左视角经常引起我的不适。我知道他是忠实的苹果用户,也不否认小米确实复制了苹果的一些设计思路,但这句话从粉丝而非艺人口中说出来,让我觉得反感。

有的时候,“岁月静好”真的好像一种罪恶。

谈 iPhone 15 系列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 1 点的苹果发布会,我不出意料又一次错过。本来今天上午就要我上台发布一项成果,我提前感觉这种情况应该不适宜我熬夜看发布会。结果因为这几天的加班,前几天睡的挺晚,到了 11 点多我又感觉非常疲倦。当时正在准备第二天的发布,多读两遍避免台上讲话卡壳,心想也许我还有精力看苹果发布会的直播。到了 11 点多,我特别疲倦的时候,在床上躺下了,心想躺一会再起来干活,Apple Watch 还没有充好电……再次睁开眼睛,已经是今天早上六点多了。

下床前打开了苹果官网,看了一下发布会的介绍。白天也看了一下 RSS 订阅,有很多关于发布会内容的整理,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在发布会之前考虑过换机的事,因为有年年焕新计划,总觉得不好浪费。当时心里想的是换 iPhone 15 Max,因为 Pro 系列多一个摄像头的这些功能我用的不多,数字系列应该会更轻,而且 14 Max 是上一代 iPhone 中续航最持久的。结果看了下 15 的各机型配置,不由的再次咒骂该死的厨子,刀法真准,搞得我不上不下。我之前考虑过,以 iPhone 这样耐用,以及算力的过剩程度,我应该不用每年都换新机,所以今年干脆换个配置好一点的多用两年。但数字系列砍掉的这些 feature 如果要等几年之后再升级,心理也是有点别扭。所以,目前想的是要换 15 Pro 或者 15 Pro Max。钛合金机身看着很漂亮,就是不知道背板滑不滑。过去我因为背板太滑,上大号的时候放在大腿上,有几次摔机的经历,最终选择带套。如果 15 Pro 背板可以粗糙一些,我还是希望在买了 AC+ 的前提下裸奔的。

至于 Apple Watch S9,我还有一点没有搞明白,就是手指双击的手势。目前网站上和我看到的中文博客都没有说的很清楚,因为我目前在用的 S8 就已经有手势的功能,主要是方便单手操作,默认是关闭的,需要在辅助功能里打开。我用的也不多,主要是用来关闭我已读的通知,目前已经习惯了。其他的操作,需要多次捏手指、握拳,还是有些繁琐的。我想苹果不会拿一个已经有的功能来进行宣传,因此一定有什么我不掌握的点,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对于 Apple Watch S9,我的升级欲望不是特别强烈。当然本地可以运行的 Siri 很好,我不确定可以给我带来多大的提升。

我还想谈论一个略有敏感的话题,就是华为在半个月前突然推出的 Mate 60 系列。目前网络上的发酵已经到了恰到好处的时候,小红书、B 站随手一翻就能看到大量的关于 Mate 60 系列的视频。对于这些媒体或者自媒体的评论,我多数情况下是批判性的看的,不过从评论区,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讨论。或许这些评论里有部分水军,不过总体的风向是固定的,大家对 Mate 60 系列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排除掉国家情怀来说,我对 Mate 60 系列手机有个疑惑,就是它真的那么好吗?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讲,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是 Mate 50 Pro 的用户,在去年国庆节之后买到手,用到了今年元旦。期间我给它配了华为 WATCH GT 3 Pro、FreeBuds Pro,拿着它去了北京住院做手术,在入院前的双十一买了华为 MatePad Pro 全家桶。到今年一月我把他们全出掉的时候,痛骂自己大冤种。其中,MatePad Pro 有其自身设计上的原因,不在本次讨论范围,主要还是 Mate 50 Pro 手机。

Apple Watch 的性能让我吃了一惊

昨天给母亲修手机,修手机的地方据说路边停车有贴条的,正好离万象城不远,我就把车停到万象城的地下停车场洗车,步行过去。因为妻子临时预约了洗车,我没有带特斯拉钥匙卡片,于是就把 iPhone 手机留在洗车点了。

我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为了精简口袋,只带了 AirPods Pro,没法听另一台安卓手机上的播客,本来想着不如就外放吧,虽然效果不大好,但是总好过没有声音默默走路。之后我灵光一闪,AirPods Pro 和 Apple Watch 也可以配对的,我于是打开 Apple Watch,从上面找了一些声音节目播放。之前没有遇到过这种没有手机只有手表跟耳机的情况,所以第一次使用也没大有经验,从音乐 app 里选择了一张 Taylor Swift 的专辑,路上听着解决了问题。

我的这一块 Apple Watch 是 Wi-Fi 版的,没有蜂窝网络,我离开了万象城的 Wi-Fi 环境,也可以听音乐,说明这张专辑是之前存进手表里的。我之前没有刻意进行操作,因此也不确定是按照什么逻辑下载的。我猜测跟我点了红心有关?

说实话,这种感觉还是令人更加安心的。在不考虑电量的情况下,手表是比手机更加贴身、更加不容易离开身边的设备。手表可以做的事情更多,对用户来说总是更好的,哪怕我只有这一次的极限环境。

上周我刚看了电影《闪电侠》,里面巴里艾伦也有块电子表。一开始有他表盘在手心一侧那种蹩脚的(或者说中国传统女性常见的佩戴方法)佩戴方式的镜头,巴里用来检测身体的能量。一开始手表是这个功能,后来我看还有巴里操作手表来摘下头套等操作,看来手表还融合了更多的高科技功能,估计也是韦恩科技的产物吧。随身携带的计算设备,如果将来哪天手表配上 AR 眼镜,应该是我想象中的未来科技的场景吧。

iPad Pro 办公体验

之前的一篇文章写到,我最近再尝试使用 iPad Pro 连接外置设备来办公。几天测试下来,有少许心得,简单记录。

连接之接口方向

我一开始不确定我的 iPad Pro 是否可以接外设,因为我曾经用它来连过。当时印象里这一台是支持的,可当我把它连到我的绿联 dongle 上时,发现没什么反应。直到我看到这个视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我又做了尝试。发现我之前通过 Magic Keyboard 的 USB-C 接口连接时,可以充电,但是没有任何反应。只有插到 iPad Pro 自己的 USB-C 口上面,才起到作用。这一点虽然无奈,但我不大喜欢,因为 Magic Keyboard 的 USB-C 口和 iPad Pro 的正好相反,可以做到左右各一个。这样桌面走线会很自由。只能 iPad Pro 来插,差了点意思。而且如果可以做到的话,完全可以把 Magic Keyboard 当作 dongle 的一部分,移动设备改成 iPad Pro 本身,这样从便携的角度上也有了发展进步。

连接之开盖

我想象中的使用方式,是连上线之后,iPad Pro 随意放置,结果发现如果不打开 iPad Pro,那屏幕还是黑的。没办法,只能把屏幕打开来用。原本我还考虑和合上盖来用更加符合想象中的场景,iPad Pro 的放置也更加自由一些,结果算盘落空。

连接之稳定性

在使用的过程中,我几次遇到了突然黑屏的情况,等待了长短不一的时间之后,又能恢复使用了。我判断是这种连接方式有稳定性的问题。不知道问题出在我的绿联设备,还是 iPad Pro 本身的问题。鉴于之后可以自动恢复,我想 iPad Pro 本身的问题更大一点。

应用生态

在办公场场景需要的应用,iPad Pro 倒是已经比较齐全了。办公软件有 Office 和 WPS Office,交流工具有完整版微信,这一方面已经比较完备了。在一些稍微小众一点的使用场景中,一些应用还是缺失的,比如 MarsEdit,不过有其他的应用可以替代,比如 MWeb 我已经十分满意了。另外,有些 iOS 下面的应用,我感觉比 macOS 上的还要好用,例子是科学上网工具。macOS 下的 v2rayU 太简陋了,常用的刷新功能挺麻烦的,反而不如 iOS 下的火箭。

也谈 Final Cut Pro for iPad Pro

今天从 YouTube 上面看到了苹果的广告,说是苹果推出了 Final Cut Pro 和 Logic Pro 的 iPad Pro 版本。我一开始没有意识到是今天的新闻,结果稍后从 RSS 阅读列表里看到了很多介绍的文章,才明白这是今天的消息。

那个广告时长 2 分钟多一点,我自然是马上就看了,里面的功能介绍让我挺兴奋的。虽然泛泛的看上去没有很深入,但一些特性,比如使用 Apple Pencil 画波形,给画面带来一些影响。对我来说,可以从 iPad Pro 上面把视频编辑能力随身携带,是挺有诱惑力的事情呢。

我购买了 Final Cut Pro X,花了 2000 多元。看这个广告的时候我在想,iPad 版本会怎么收费呢?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购买了 Mac 版的用户们,估计苹果未必会免费开放使用。果然,从其他外国 blog 的介绍里看,苹果给的是订阅的方式,每个月 5 美元,一年是一个价格。看上去这个价格比起 Mac 版来很有优势了。

对于本地版的应用,我一直觉得订阅制是有点耍流氓。苹果这样的定价,我不确定会否提供远程的一些计算辅助功能,否则为什么不给买断呢?不过,这一类生产力软件,厂商一贯的收费比较狠就是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跟同事讨论过这个,他跟我一样,也是 Final Cut Pro X 的购买者。我们感觉 FCP 是一个很好用的生产力软件,把这些厉害的功能都提供给我们,收取这个费用也算合理,虽然如果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包就更加经济了,不过在苹果公司的定位中,FCP 本就不是大众类的娱乐软件,我们也无可指摘。不过,现在已经不是 FCP 刚诞生的时代了,在国内,剪映已经被我们大范围的使用,一些不用那么高级别的剪辑需求,使用剪映完全可以更加方便的完成,苹果的软件已经不再是必须的了。

所以,虽然我手里有 iPad Pro 最新版,也有一定的视频剪辑需求,但我不一定会购买这次的软件呢。

MarsEdit 5

刚才升级了 MarsEdit 5。最直观的感觉是和上一篇文章有关系,一些过去用过的软件,我希望可以再次用起来。尽管我电脑上安装了 MarsEdit 4,但 MarsEdit 升级有优惠,我因为上一篇文章的关系,直接就下单了。

我近期用 MacBook Pro 少了,因此都有点记不清楚上面安装的应用。MarsEdit 我安装的 5,竟然是从 MAS 安装的。而我的 1Password 上记录的版本 4 的序列号,明明是在 Red Sweater 官方网站购买的。我尝试恢复购买,结果失效,后来才想起来正确的升级方法,删除了 MAS 的版本,从官方网站下载了最新的应用,通过输入序列号的方式完成了升级。

升级之后,我想起了这不是我第一次看这个升级的网页。之前我其实已经看过这个页面几次了,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购买。今天写了上一篇文章,也算是一个契机吧,于是就不再犹豫,直接下单了。其实 MarsEdit 这种老用户优惠升级的方式挺吸引人的,为了把许可延续下去,就不得不追着升级,不过我感觉这也比一个本地应用改成订阅制要好很多了。我同样搜索了一下博客,我是在 2020 年 5 月 20 日前后购买的版本 4,到今天差不多是三年的时间。三年时间一个大版本许可,想想看也觉得值得了。

购买这个许可的另一个想法,跟移动办公的软件有关系。上一篇文章提到,我这两天在尝试使用 iPad Pro 作为移动办公的主力,测试下来的结果是,我与其使用 iPad Pro,还不如用 MacBook Air 来工作的好。所以,目前我的心态有点更加倾向于笔记本上办公,所以 Ulysses 似乎就没有那么的重要了。这个主题可以总结一篇文章,等将来有时间的话我会尝试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