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我也谈谈吴柳芳事件

前言

虽然这件事情让我思考了挺多,不过我很大几率懒得写一篇文章来谈这件事。只是意识到最近在更新博客这方面有些过于懒惰,导致了我的写作能力逐渐弱化,因此我还是逼迫自己整理出一篇文章来保持逻辑思维的能力。

这件事情本身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了,相关的信息也基本上被大家熟知,虽然消息的真伪尚无法验证。但我也不打算就事情的对错进行评判,也不需要对消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只谈我对现有事件中的想法与思考。

感性想法

我是一个不喜欢随大流的人,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持哪一方的立场。我有好几年没有像上学期间那样关注奥运会了,更别提体操项目的锦标赛,因此事件双方的当事人我都不认识。最早我当作小报新闻来看,也是一眼就过去的事。在这种作为第三方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容易被带节奏,因此我现在都不在心里下定论了,就当双方都不是好人,狗咬狗好了。在这个阶段,我不认为吴柳芳的行为有什么大错,肯定是不违法,但未必那样的符合公序良俗,也确实处于规则的边缘,总归不在我应当批判的范围。但看到评论的截图里,管晨辰对她“扣屎盆子”的指责,我感觉吴柳芳的回复是优秀的,放我在那个位置上,或许已经骂、呛起来了。

我甚至上了抖音去找到了吴柳芳的账号,看了一下她发过的视频。这种风格不算是少见,在抖音、特别是小红书上,可以见到更多更加哇塞的视频或照片,更何况推特、电报上的福利姬了、女菩萨了,因此我也没有关注她(以至于几天后账号不允许关注,让我十分后悔)。之后渐渐开始引发讨论,据我听网上的人们说,抖音、知乎上多数人支持吴,小红书上更多的人批判吴。我上抖音少、上小红书多,也的确看到很多批评吴的言论。一些骂抖音上发评论的人“用 jb 打字”等这些言论就逐渐让我很火大了,也让我更加的偏向于支持吴的立场(原本我是中间偏一点吴的)。经过近几年上网的经历,让我形成了这些人百分百无法沟通的结论,所以尽管有少数几次我也想下场对一些评论进行回复、反驳,最终都是打了一些字后又全部删除了的。他们输出的不是观点,而是情绪,这之间没有沟通、讨论、说服的空间。与其花时间进行无意义的讨论,我想还是直接用最肮脏的语言对对方及家人进行辱骂来得更痛快些,甚至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得到对方在现实中的身份,开着吉普车狠狠的去撞他们。

理性思考

当然,上面的内容只是我情绪化的输出,不能算数。从理性角度,我无意分辨别人对吴柳芳的观点是正面还是负面,我不是当事人,也不是她的亲人,对方怎么想她对我无关紧要。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写的是,我从别人论点中看到的,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国家队擦边?

这是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就是吴柳芳擦边可以,但不能打着国家队的名号擦。

这个观点很好理解,因为网上比吴柳芳更过的多得是,也没有被拿出来公开批评。所以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不批判你擦边,我们批判的是你以前国家体操队员的身份擦边,给体操队的抹黑,甚至给中国抹黑。

一开始我是直接去反驳的:吴柳芳的前国家队队员的身份是客观存在的,不管她怎么说,是明说还是暗示,这都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不会被抹去。在我看来,只有一种情况是错误的,就是吴柳芳刻意否认自己前国家队队员的身份,这或许是持有本条观点的人们所期望的?设想一旦如此,这群人会表扬吴柳芳为了“国家大义”去撒谎吗?可行性极低,因此我认为这里存在逻辑冲突,这一条观点不成立。

支持与权利?体育饭圈化!

之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变得更开放——为什么国家队前队员就不能擦边呢?擦边行为不违法这是当前的共识(否认这一点的人们连沟通的前提都不存在,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因此如果吴柳芳仍是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体操队可以有规定不允许这样做,但后果也仅限于辞退,不能判定吴柳芳违法。现在吴柳芳没有任何国家层面的身份,人民批判她的论据也只有擦边不道德,给国家队抹黑这一点。

我想,就算吴柳芳给国家队抹黑,轮得到网友对其进行批判吗?谁给网友这个权力,来替国家队的相关人员来讨伐吴柳芳呢?有人说这个权力是天然的,因为我爱国、我支持国家队,所以我有权力维护国家队的形象,进而维护国家的形象。或许把对象设为国家队不是很好想象,我们不妨把国家队换成爱豆,把这些人换成粉丝,这是不是就说得通了。尽管法律上规定人们婚姻自由,可一旦爱豆爆出恋爱、结婚,竟然可以当成黑料,被判定为塌房,这其中的必然中,也带有我这个 80 后理解不了的荒谬。我感觉这是一种典型的饭圈文化,看着跟前即日网上对陈梦的无端指责没什么两样。

官方已经发声抵制饭圈文化进入体育领域,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粉丝们不讲逻辑、没有道理。立场决定一切,爱豆的一切都是好的,但有些禁忌爱豆也不能碰,比如婚恋。在吴柳芳事件里,国家队成了人们心中的爱豆,哪怕别人都能擦边,但吴柳芳因为与国家队有关系,所以她擦边不行。

国家队员身份的边界

我们假定国家队前队员拍摄擦边视频是错的,那有什么问题呢?我的想法是边界模糊。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边界,把边界模糊化,会带来扩大化的问题。

如果说穿国家队队服擦边是给国家队抹黑,那我也可以说顶着亚洲人的面孔擦边是给亚洲人抹黑,以后要擦边还是去整个容,把自己整成美洲、欧洲、非洲人再来擦吧。如果觉得我说的荒谬,那我反倒问你,是看不起亚洲人自己的血统吗?为什么对中国队的一件衣服那么关心,对自己身上的皮肤那么漠视呢?这又有歧视与反歧视的拳可以打了。

对其他国家队现役及退役人员的影响

有人用这一点指出了吴柳芳带来的恶劣影响,发出了其他国家队女队员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下面的评论,说等着看她的擦边舞蹈。以此来指责吴柳芳犯下的错误。

之前的主流观点可不是这样的。女性在酒吧等场合被男性冒犯,哪怕那个女的穿着再暴露,男方都是被踩进臭泥巴中的角色。往往这被一部分人认为在外面穿漂亮的短裙是女性穿衣自由、是女权的体现。甚至小红书上还有发穿鲨鱼裤背身照片的,有些照片、视频旁边注上一句可笑的“正常穿搭,无不良影响”,似乎就变得光明正大了。而吴柳芳的视频就相当于女性的短裙,现在体操队其他队员被冒犯,不是发评论的人员素质低的问题,这时候反倒成了吴柳芳的错,这不是妥妥的双标嘛!

是否支持自己家人擦边?

有一种论调很气人,说:你支持吴柳芳擦边,那么希望将来你的女性亲属擦边,你也能这么支持。

这似乎抓到了吴柳芳支持者们的软肋,对方也对此很得意,但仔细想想,这里面也隐藏了一个很大的逻辑漏洞,就是少了前提。前提是吴柳芳的生活并不富裕,她也尝试了其他工作,都没有得到如此成功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吴柳芳拍视频直播,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入,难道不可以吗?确实这个前提容易被人忽略,但总是故意把前提忘记,单拿擦边出来说,我觉得有一定的带节奏的嫌疑。

我很高兴评论中有有识之士说出了这个论调的本质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毫无疑问,这在今天看来是吃人的封建伦理,比较有名的就是海瑞因为自己女儿接受了仆人的饼,就说她失节,强迫她自杀(还是饿死的),反正是非常残忍,而现在被一些人用做吃人的工具。如果我的女儿将来吃不上饭,有条件跳这种舞蹈来谋生,我会支持还是反对呢?我想我会支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

有种论调,含糊其辞,说吴柳芳不是没工作,广州给她做了不错的就业安置,她恋爱脑跟追随前男友去了浙江省,导致丢失了编制。意思是她不是穷得吃不上饭,现在来搞擦边就是出来卖,和卖淫女没本质区别。

中国传统上对安贫乐道有有情怀加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从《论语》起就被至圣先师所赞扬。甚至,在公开场合上,“富裕”成了贬义词,很多人心中都向往富裕,却有耻于说出来。但是在今天,至少从官面上,我们不再赞美贫穷。邓小平的一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把当时的中国的生产力从意识形态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才有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党的目标可不仅仅是让全国人民脱贫、吃饱饭,怎么能仅仅用吃饱作为标准来苛责吴柳芳呢?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追求富裕,难道不能光明正大吗?

结尾

一条一条的写,没想到写了这么多条,而正因为多,我也不清楚是否把我这两天想的都写全了。我想就此停笔,因为已经足够多了。

对于吴柳芳的职责,或许网上有人说到点上了,就是很多人在道德层面“宽以律己,严以律人”。今天我们严格“依法治国”,倡导“以德治国”,就是因为法律是有明确定义的,而道德往往是模棱两可的。我们都承认“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虽然是“低”的,但至少它是有明确标准的。以没有明确标准的东西来规范人,道德卫士难免演化成文革时期整人的红卫兵,这是我对此感到反感,并且对“道德卫士”保持警惕的原因。

从现在起我血烦 game 点这个词!——对《喜人奇妙夜》的感受和对它点评的感受

先做个预防,本文中含有我心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有一些我这些天心中积攒的不满,字里行间可能不会招一些人喜欢。

起因

几周前的一个周五,我和妻子吃坐在电视机前吃盒马生鲜买的小龙虾,妻子请我打开了电视机,她在手机上投屏了一个马东主持的娱乐节目。我之前没怎么听过,看名字叫《喜人奇妙夜》。看了一下我感觉应该和《欢乐喜剧人》差不多的性质,其他的一概不了解。一开始我没什么跟踪节目的兴致,后来边听边看,看完了第一个作品《熬人奇妙夜》之后我产生了兴趣,加上里面参加演出的有我之前就知道的刘旸,所以我就这样看了下去。看的过程中我得知这个节目是刚开始播,我算是比较早的观众了。

因为是网络节目,时间比较充沛,因此一个个节目看得比较过瘾。每一期分了上下集,我现在有些记不清前两集我是怎么看完的了,第三和第四集分别是前天和上个周五晚上看完了的。从上个周五看完了第三期,我不满足于在微薄上看演员们发表的内容和在知乎上看大家对节目的评价,心想刘旸会不会在《无聊斋》播客中说一些参赛的经历呢?于是我在小宇宙上对它进行了搜索,找到了一些探讨它的节目。我选了一些 shownotes 写的比较完整的听了一些。这些人的讨论观点,有些给我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有些让我感觉想阴阳怪气,加上这些天知乎上评论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让我有些情绪不吐不快,于是把想到的一些点积累起来,写成这一篇文章。下面分段展开。

我无意对每个节目和每个选手逐一点评,但有些印象深刻或者我的想法和其他人争议比较大的,我会写一写。

马东

之前听说他的时候,对他的印象就是马季的儿子,长相与其父有神韵上的相似之处,其他的点都不了解。对他有比较直观的印象,是《奇葩说》。关于《奇葩说》,我也曾经想说一说,后来想也没啥意思就算了。这次《喜人奇妙夜》在马东这个角度上面给了我相同的印象,我想有必要点一下。

马东做的《奇葩说》,一开始我会说是一个电视辩论节目,后来每当我用辩论赛的视角去观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浑身不得劲。到后来几季我说它是以辩论为基底的娱乐节目,然后到最后我拒绝承认它与辩论赛的关系,认为它就是纯粹一档的娱乐节目,这样我觉得自己会少上些火。《喜人奇妙夜》也有类似的感觉,你说它是纯粹的小品、喜剧节目吗?给我的感觉终极目的还是娱乐。至于你作为基底的东西是否成立,我感觉马东不会关心。

另外一个马东节目的特色,就是光明正大的念广告。我不确定是不是这几年没看电视落伍了,过去我以为广告应该植入,或者用一些跟节目相关的东西自然顺滑的引入,结果到了马东这里似乎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我明摆着告诉你,我节目需要赞助,我就是需要把广告念出来,至于效果怎样,咱们都知道,心照不宣,懂的都懂。

还有一个点,在第三期开始的时候,马东带这嘉宾们玩起了“当然了”游戏。我一开始还心想是不是多少得有点创新,结果万万没想到就跟韩国《情书》节目里的“当然了”环节一模一样,只是没有面对面站立以及胜负的部分。这让我感觉实在是太 low 了。你说国内的跑男引进韩综 running man,好歹是个流行的节目,你米未搞个节目,居然用了人家二十年前用过的点子,这可真是一言难尽。

总之,我对马东的印象随着当年看《奇葩说》已经起起伏伏了。一开始感觉他做出这样的节目真是挺牛逼,后来慢慢的感觉也就那样,算是祛魅了吧。

嘉宾

这个点是我听《硬核说》播客《喜人奇妙夜:用喜剧解构一切!让春晚汗颜!》这一期节目中感觉很赞的一个点。包括我自己,看到的评论也好,播客也好,都是对各组参加比赛的表演进行点评,但跳出这个思维,对节目嘉宾进行点评的我还是第一次在这里听到。而就像这个播客节目中说的那样,这些嘉宾并非一点问题没有,确实他们贡献了比较特色的评论和表现,但依旧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比较有问题的一点是,以他们作为资深演员的角色说,他们应该对参赛作品进行比较专业的点评。

而贾冰在这一季喜提“碎碎冰”的称号,从情绪上陷入了表演之中,自然无法犀利的点出不足。而塑造了很多经典喜剧角色的黄勃,据播客里说或许经过了节目前两季,跟很多选手都熟了,在点评方面就有些顾虑了。秦昊在第一集特别犀利,好几个我感觉不错的节目都没有得到他投票。后来有一个环节,秦昊讲述了他的投票标准,据他说他要求同时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达到标准他才会投票。开始的时候我感觉会有些不近人情,后来我也慢慢理解并接受了,以致于到了第二集,秦昊的打分放松了,我还感觉有些不平。另外很多人对节目要求秦昊非要给伊能静打电话感到不满,实际上确实如此。高圆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明星观众,来谈感受居多,专业评论较少。

傲慢给我的负面感受

这是听了这几期播客,以及近期看知乎上给我的感受。有很多观众给予节目的评价,是从相对比较专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比如“结构”、“底”、“game 点”、“上番”、“一番”、“两番”等等。用这些行话来评价一些作品,我感觉就已经有些不爱听了。一顿天花乱坠的对作品进行分析,说作品多么多么符合喜剧的结构,但为什么最终就是无法把我逗笑呢?说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看台湾综艺节目中,黄国伦对黑涩会美眉中一个队员唱歌的评价:“你唱歌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好听”,何其经典?用比较中式的语言来说,就是太“曲高和寡”,用这么多学院派的理论拼凑出来的结果没有生命力,甚至不如乡土的民间作品更有生命力,过去我们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吧?

如果说这些我可以忍,不爱听我可以不听,但有些播客或者知乎上的评论说起“sketch 喜剧”、“漫才”、“吐槽”这些名词,我是真的觉得有些反感了。从开始的“sketch”来说,很多人对一个作品上来的评价是“它根本不是 sketch”,“一喜的时候不是 sketch 都不让上”,我心想这节目也不叫《Sketch 奇妙夜》呀?第一集还是第二集里一个嘉宾,可能问了一句“什么是 sketch?”,节目里也对它进行了解答,我依旧没有听懂。我之前听过不少单立人的播客,能理解这是一种喜剧的形式,但我没明白它高贵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一个作品偏“小品”而非“sketch”就不行?

听了一些评价之后,我感觉这是一种傲慢,用不客气的语言说,就是“听喜剧听出优越感来了”。特别是一些观众,从《一喜》、《二喜》一路看过来,甚至之前也看过线下的一些表演,言必称“一喜”、“二喜”,这一季水平比前两季降得厉害,是古非今的不要不要的。人本身是一种喜欢划分阵营的生物,这我理解,但这种言论对我这样没看过前两季的人完全是一种暴击,似乎在哀叹我生不逢时,没有看到前两季真正优秀的作品,只能受到第三季这种冲击,真的让我感觉到一种优越感的不适。

还有就是一些人,不知道脑子怎么长的,把日式喜剧跨上天。他们特别喜欢土豆、吕严的表演,说是典型的“漫才”。首先我想说,“漫才”这种喜剧形式,在中国大陆并不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表演。我也看过二次元,杉田智和配音的一些典型角色我也看过,从来没觉得“吐槽”有什么可笑的。一个人装傻,另一个扮演正常人进行吐槽,恕我百分百 get 不到笑点。当然我尊重“漫才”这种表演形式,前提是他在日文语境与文化中,从小培育了受众。作为日本的民族特色我是认可的,但你要把这一套强加在我这个北方中国人身上,我是轻则地铁老人脸,重则红脸。从小没有这种文化的氛围影响,你漂洋过海西渡中原,首先要进行的是教育市场。通过二次元作品潜移默化的教育一部分人是可以的,但现在这些评论给我的感觉是强制教育:告诉你吐槽的时候就必须笑,这放谁身上谁不难受?

对于很多评论,几乎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评论者都认可的,土豆吕严《父亲的葬礼》这个作品,我找来了录像看了一下。我是抱着朝圣的心情来看的,结果看下来简直让我出离愤怒了。的确,这个作品是非常标准的“漫才”风格,也符合他们点评的结构,以一个很清晰的低,一番一番的往上翻,还有大家津津乐道的土豆吕严那种所谓“无厘头”的脑洞大开的那种风格,但是,我想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感觉到好笑吧?我个人看下来,只有一点点的冷笑,完全没有发自内心的笑出来。当然,我不会以此否定其他人喜欢这个作品,但大家都在推它,让我感觉智商有点被侮辱。

说到喜剧理论与形式,我之前在听单立人的播客听到过一些。我从《日谈公园》知道了石老板,之后认识了单立人喜剧,知道了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也从网上购买并观看了刘旸的专场《庄谐不二》,在那个专场开头第一次对徐志胜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我很喜欢单立人的一点,是他们在讲喜剧理论的时候很自然,完全没有这几天听的那种“秀名词”的不适感。从他们接底气的聊天过程中,我对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没有那么高端的滤镜,可以接受一些场很炸、一些场会冷掉的这种情况,因为他们表演者自己就有清晰诚恳的定位。刘旸的那次专场就不会每个段子都让我笑出来,也没有说让我感觉特别好笑的内容,这也让我对脱口秀对我的逗乐程度有所认知。后来因为一些单立人的成员参加了脱口秀大会,我也看了一些这些节目的节选,有些情况让我特别不解——明明让我很平静的段子,嘉宾席上都笑得特别疯癫,比如大张伟他们,我实在是猜测是不是当中有表演的成分?所以,我一直对脱口秀、sketch 这些表演形式保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当没有了他们一定会搞笑的预设之后,我再看一些作品,以及当镜头扫到观众席上大家的捧腹场景时,我收获的更多的是尴尬。

关于上价值

一些播客中的点评中,有一项我比较在意,就是关于上价值。确实经过几年春晚小品的洗礼,多数人对上价值这事比较反感,但如果见到上价值必反对,我感觉也是陷入了教条主义。关于第一集的几个节目,比如年终大奖、小品的世界、八十一难这些本身成绩不错的节目,评论们也都对上价值这事给予了批评。我听了这些观点,感觉似乎就是对乱来的评价高,但凡能让观众悟出一点意义来,都是不好的。

我的想法是,感情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有些剧情,只要不是特别浑的,其实到了那个点,自然而然的就要流露感情,否则事情就不能往下进展下去。比如《年终大奖》,其实整个剧我看着大多数时间都会感觉尴尬,不怪刻意这样,而是演员演得太好了。当为代入到职工或者老板的角色,事情发展到那个阶段,我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收场。节目中的收场形式即有温情,也很自然,否则我能想到的只有老板翻脸员工辞职这一种可能,到这里尴尬就到达了顶峰。而有很多评论就批评这个节目到了结尾上了一波价值,不管把上价值这事描绘的多么可以掩盖创作的不足,在这个场景里,剧情走向温情,我觉得是自然的选择。如果不选择自然的道路,只能沦落到追求刻意,我觉得反而落入了下乘。

关于老观众及场外因素

前面可能提到过这个观点。我是从今年《喜人奇妙夜》开始看的,而网上的评论中很多人从一喜、二喜就开始关注这个节目了。在评价的时候引用前两季的作品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让前两季的场外因素来影响了节目的评论,我是觉得不好。比方说作品《断片山》,这个节目我感觉太过于单薄,单薄到我觉得承受不住上面的这些梗,让我全程没有笑出来。很多人的评价也是这样,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到了他们组合的名字“又一轮”,提到了他们两人在前两季第一轮就被淘汰的事,说这一次的表现上去了,因此给了这个节目比较高的得分。我对这种观点非常不感冒,或许我就是没有看前两季,对这个团队没有这种悲情滤镜,也许一旦我有了这种滤镜,我会作出相同的评价?但这些都是假设,未发生的事情。从我现在站在新观众的角度,我感觉场外因素干扰了对节目的评价,这也是不专业的。从客观角度,不好笑就是不好笑,get 不到箫点就是 get 不到笑点。

还有一个作品是《导游老师》,这个作品我看了特别不喜欢,更别说把我逗笑了。在我接收的剧情里,节目前半段对老师风格的导游进行了讽刺,让旅客会觉得非常尴尬,而到了后半段,感觉导游的身份被抛开了,阎鹤祥成了单纯的老师,之前带过的“学生”都回来了,营造了一种老师桃李满天下的气氛。但别忘了,他本质的身份还是一个导游,这样前面贬低,后面捧高的做法,让我十分困惑——你是批评还是表扬?我感觉这个节目不行,但评论中还听过说阎鹤祥、李丁两位资深相声演员,用于跨界探索新的喜剧形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戏外我觉得可以说两位创作者很勇敢,值得表扬,但这不应该影响对这一个节目的评价。节目让我笑不出来,我只能说他们这次的跨界失败了,不能说因为“哥哥”努力了就说他的作品好,这是饭圈行为。

关系户

有部分作品,我个人是 get 不到笑点的,但无论是嘉宾、得分、还是播客、知乎上的评论都比较积极,比如《史上第一大劫案》。我听来的评论多数是对于表演者酷滕和天放,他们的那种搞浑的风格会吸引人来笑。谦虚一点说可能是我对这种形式接受程度不高,有些人会称为“无厘头”,我不知道这是粤语来的还是哪来的,但过去我们说周星驰的电影“无厘头”,但他的电影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种莫名其妙。周星驰之所以被大家认可,是因为他的幽默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管用,不存在观看的门槛。而在大家评价《喜人奇妙夜》的时候说的“无厘头”,真切的让我有懵逼的感觉。以至于让我感觉到酷酷的天放这个组合是“关系户”的感觉,嘉宾、主持都在捧他们。不过到了第三集,他们的作品《质子的愿望》我看着不错,在我这里倒是消除了一些这样的印象。

CP

作品中有一类让我很困惑的,就是男女情感类的。这一季刘思维和朱美吉组成了“思念成吉”组合,专门搞 CP 类的喜剧。第一集的《爱在飞机降落前》与第三集的《渡口》都是这样莫名其妙的作品。在作品中炒 CP 我没意见,但我们演的是喜剧,这两个作品都让我笑不出来,我实在是给不了高分。《爱在》这个中间好歹还穿插了一些笑点,而《渡口》我就感觉在 CP 上更用力,导致了中间的笑点没有发挥效果。

我看了这些喜剧作品,感觉搞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零碎的,可以放在作品的任意位置,随时就能把人逗笑,还有一种是放在结尾的大招,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把前面的梗层层推进,到最后来一个大的。两者能够结合,会是喜剧精品,而有的节目可能开发的不是那么完善,只做到了第一种,那我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虽说是虎头蛇尾,但也可以说是好的喜剧作品,至少可以把我逗笑。《爱在》有种第二种的感觉,中间有些笑点,虽然让我笑得很矜持,《渡口》就是让我全程笑不出来。但偏偏这种形式会很让观众上头,比如贾并评价《爱在》,看得他泪眼婆娑,说十分种让他再次相信了爱情。但这是喜剧,怎么让悲情来裹胁着送出高分呢?

另一对 CP 高颖刘洋的《如果爱》和《给你惊喜》在我这里得分会更高。特别是《如果爱》,那种表演形式、节奏把握,让我有特别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当中插的男女之间观点差异的梗,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可惜的是很多评论对这个作品评价非常一般,我还是感觉是人群问题。只有男女同居一段时间后,这些问题才会让人有所共鸣,而对于没有同居,甚至没有感情的人来说,节目中的点或许过于缥缈,无法引起共鸣。

现场观众投票的效果

在《喜人奇妙夜》节目里,每个作品的得分根据现场观众投票来计算,每人投一票是一百分。嘉宾和马东的票的权重与普通观众是一样的一百分,但如果五个人都投了票,在前两集可以让节目进入下一轮,之后相当于有头两票的权利。除了嘉宾他们,单说普通观众他们,我会感觉到有被节目引导的可能。比如一个节目,到结尾的时候煽情,会让观众不由自主的上头,给节目投票。有几个节目,比如就是炒 CP 那种的,最后让观众看得眼含热泪,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情况,因为节目本身让我没有想笑,只是让我有点想哭。但毕竟这个节目是喜剧,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比较脏的招。

《喜人奇妙夜》与各作品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听播客的时候想到的视角。如果《喜人奇妙夜》给我们看的是纯享版,其实就是一个节目跟着一个节目,没有中间串场的废话,我感觉是一些参赛节目的整合。但现在,《喜人奇妙夜》自己是一个节目,因此包括马东、嘉宾,甚至宋木子,他们讲话的出发点,我甚至感觉跟单纯的喜剧是有差异的。现在这个主题经过了一天,我多少有些淡忘了,所以暂时先不展开讨论了。

关于融梗

我看的第一个节目,也可以说是我的入坑作,是《熬人奇妙夜》这个作品。我因为看了它觉得挺有意思才继续看的《喜人奇妙夜》,而且和身边的朋友讨论,他们都很喜欢这个作品。奇怪的是,我在听播客和看网上别人的评价,都给它比较负面的评价。这个节目在播放的时候,现场观众投票总票数是 20000 票,很多人感觉这个分数虚高。他们给差评的点是这个节目把一些网上流行的梗合起来,造成了这些梗没有时效性。或许今年看着很搞笑,但是五年之后这些梗的热点过去了,就无法引起大家的共鸣了。但是我的感觉是,这个节目表现的是喜剧,不能说是五年后不搞笑了,就说它现在不是好的喜剧作品。

我不喜欢苹果 Apple at Work 系列最新广告

前两天在 YouTube 首页看到了这一个广告,不确定是什么时候推出的了,凭感觉来说应该是最新的一期。它属于 Apple at Work 系列的一集广告,主角是一个小团队,似乎是设计制作包装盒的几个人。每一期广告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在家工作等等,展示苹果的当前主流设备和应用在工作中的妙用,比如 iPhone、iPad、iMac、FaceTime、iMessage。这一期的题目是 Out Of Office,明显属于远程办公的范畴,其中一人因为脚受伤没有跟团队出国,在家中用上了 Vision Pro。

刚刚看到这个视频还处于一个标签页上,我就把整个影片看了一眼,给我的感觉的确展示了苹果的系统在工作当中的作用,当然,他们用作展示的工作以设计与协调为主。但看了下来,我感觉对这个广告影片背后的文化很不喜欢。

从一开始,他们从老板 Chad 那里接受任务,就给人感觉是老板给了一个几天内生产多少个成品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知道在美国这样一个讲求人权的国家,是不是对于 Mission Impossible 有什么执念,完全没有对任务的正面抗拒,不管团队内部如何抱怨,最终解决都是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当中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还有老板随意改需求,给任务加码等剧情,或许这是乔布斯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老板帮员工挖掘了他们的潜力?这么 PUA 的剧情,或许只有苹果能做出来吧?

在《乔布斯传》一书中,有好几段故事讲乔布斯对广告的精益求精。有时候甚至花了大功夫拍好了广告,最终却没有使用。我想,这个系列的广告会是乔布斯喜欢的广告吗?有些难说。尽管乔布斯有 PUA 职工的名声,但乔时代的广告,极少给我这中不愉悦的感受。在乔布斯时代的广告中,苹果的产品总是给人们带来愉悦,从来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没有打工人百般克服工作难题的剧情。

iPhone 13 Pro Max 感想

近几年我基本上不会写关于手机的感想一类的文章,但是这次使用 iPhone 13 Pro Max 的经历对我而言是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个想法,因此萌生了写一篇感想文章的意愿,一为整理,二为记录。

购买前

购买之前我在犹豫与坚定中徘徊,虽然我内心深处明白,我是会换新手机的。之前买 iPhone XS Max 的时候,我贪图便宜,在第三方下的订单,之后想加入 iPhone 的年年焕新计划,于是打电话购买了 Apple Care+,结果发现这样是无法加入年年焕新的,必须是在线下门店购买手机的同时,购买 Apple Care+ 才算加入年年焕新计划。于是我去年购买 iPhone 12 的时候,特意驱车前往苹果的门店购买的机器。因此,今天无论如何,让我尝试一下年年焕新的感觉吧。

看了苹果的发布会之后,我对 iPhone 的升级的确比较失望。我对手机厂商都在拍照功能上发力这件事感觉不大好——我的微单岂不是白买了?而且手机拍照,做的再出色,成像质量是无法与专业相机媲美的。手机拍出的小照片,看上去大概可以,但放大后就露馅了,很多手机拍出的照片,涂抹痕迹非常严重,实在让人头疼。iPhone 之前的成像质量,已经基本满足我的需求了,我对今年新增的电影镜头效果,没大有想法。之前几代手机,我日常连人像模式都很少使用。

说到参数,今年的 120Hz 屏幕刷新率也是一个卖点。但如果不把两台机器放在一起滚动屏幕,是比较难发觉的。话说滚动屏幕也是日常使用中很少的一个点,因此我对这一点认为没有很大的需要。

除了一定要使用年年焕新之外,我对当时在用的 iPhone 12 还有三点不满意。一是内存小,有个场景,我平时给孩子录制舞蹈作业时,先给孩子播放微信群中老师的示范,然后启动照相机录像,然后再切换会微信,这时微信的地球启动画面就出来了——微信被杀后台了。进入微信后,我需要再去找到舞蹈课的微信群,然后从一堆聊天记录中找到老师的示范,非常麻烦。我妻子在用的 iPhone 12 Pro Max 没有这个问题。

二是续航时间短。这绝对是大问题,当时我贪图 iPhone 12 的重量、价格,还有骚气的克莱茵蓝,于是买了 iPhone 12,而不是我一惯在用的 Pro 系列。当然,Pro 与 Pro Max 在摄像头上也有不同,也是一个原因。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使用 Max 系列 iPhone 的经验。结果,iPhone 12 的续航能力让我非常头疼,续航焦虑可以说是充斥在我用这台手机的全程。几次焦虑之后,我决定下一台手机,要买一台 Max。

三是缺乏长焦摄像头。虽说我对摄像要求不高,但至少要拍的到吧。之前用的 iPhone 11 Pro 的 0.5x、1x、2x 的配置我感觉非常自然,特别是孩子上课时,用个 2x 的长焦录像,效果非常好。有几次我用 iPhone 12 给孩子录像,孩子在画面中小小的样子,效果非常一般。总体来说,我比起广角,更喜欢长焦,这也是一个我一定要换手机的原因。

以上三点,总结起来,我感觉 iPhone 12 Pro Max 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我不是一定要换 13。我甚至打算用我的 iPhone 12 换一台 iPhone 13 Pro Max 给妻子用,妻子目前在用的 iPhone 12 Pro Max 因为背壳碎裂,也有 Apple Care+,其实可一换一台新的 iPhone 12 Pro Max,给我来用正好。后来妻子拒绝了。

想说再见的播客——《模糊地带》

今天我第一次想要退订一个播客,名字叫《模糊地带》。它的网址的副标题是“用新鲜的范式讨论性别与文化”。关于播客的描述为“用质疑一切的方式,谈论感受,回顾经历,关注身体,讨论语言。在重新理解性别中,消解约束人的框架。”

当时看到这个播客的网页时,我考虑一下就订阅了。特别是看到一些节目的标题,我感觉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不过重点是我还保留着过去纪念对播客的珍爱。早些年想找一些好的中文播客真的很困难,有些播客做了几年,但我完全没有兴趣听,比如《糖蒜电台》、《段子来了》。他们坚持了很久,内容应该很丰富,但我就是无法入门。有些我比较喜欢听的播客,后来渐渐停播了,然后渐渐的,我也在探索新鲜播客的过程中,放宽了选择的标准,有些内容还可以但是语音质量太差劲的播客我也坚持听了下来。因此,出于广泛收集播客的目的,我把它订阅了。

因为我订阅的播客数量较多,过去还积攒了一些节目没有听,因此当我听到《模糊地带》的节目的时候,还是昨天。我按照时间从旧到新听,第一个听的节目是“6: 被家暴和谈论感受的难度”,第二个听的节目是“7: 山大学伴事件的两个失语群体”,我目前就听过这两个节目。

想说退订是因为我感觉播客讲述的内容实在有点三观不合。我听了这两期节目,对主持人 Brook 感觉还没那么突出,只是觉得他关于自己跨性别的角色理解太过稚嫩,跟我从别的播客比如《凹凸电波》、《神爱玩财》里那些主播比起来,太过小儿科了,尚未建立起坚定的性别观,让我听上去非常别扭,甚至一度有些尴尬。对于两期节目的嘉宾说的一些话,实在是击中我的“呕点”,让我很反感。分别举两期节目的例子:

  1. 第六期“被家暴和谈论感受的难度”中的嘉宾讲到:目前在大学期间,对宿舍要求学生晚上回来的时间限制表示了不满。她的大学宿舍要求学生晚上11点前要回来,而这位嘉宾又特别喜欢晚点回来,回来时要敲传达室的门,而传达室的大妈经常对她的晚归表示不满。这位嘉宾对这个情况非常不满,认为是制度设定的不合理。她并没有想表明自己晚归的原因的合理性的想法,我感觉她是认为学校任何时间都不应该限制学生归宿的时间。

  2. 第七期“山大学伴事件的两个失语群体”的嘉宾讲到,她小时候对有女性气质的男生和有男性气质的女生很有好感,有一次聚餐时,恰巧有一位男生特别符合她的审美,于是她(据她自己描述)天真的对那位男生说“你好娘”,那位男生当时没有表示什么,但同桌的朋友非常生气。嘉宾认为这是因为社会很_操蛋_,把自己的好意曲解成了恶意。

这两件事让我听了,感觉非常的不舒服。我过去了这个劲之后,仔细的分析了一下这件事情。我感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这两位嘉宾说的不能算“十恶不赦”,只是作为一个相对正常的成年人,我觉得他们很自我,甚至自私。我喜欢听的那些播客的主持人们,都应该是思维比较成熟的。所谓成熟,就是懂得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有同理心,对社会表面上的不公、歧视,都可以以平常心去看待、分析,说出来的话都会让人比较信服。上面两位嘉宾,给我的感觉就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没长大的孩子,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我想就是说的这个阶段。


我是 1987 年生人,今年年龄 33 周岁。我感觉在听播客方面,这个年龄有些尴尬。在几年前,我习惯于听年龄比我长的主持人讲的话,感觉他们的水平总是比我高,我(几乎)可以不加筛查的全盘接受。我想我再年长几年,可以用一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眼光看待那些播客的内容,能够游刃有余的辩证的去听。现在的我正处在这两个状态交界的时期,我感觉这个转换的过程比较困难,今天萌生想退订这个播客的想法,相比也来源于此。

不过,最后我还是没有退订。因为我感觉第七期的嘉宾谈论山大学伴事件的时候,还是颇有真知灼见的。

个人建站

『一天世界』博客,《给我一个老派网站》:

我们真的要问问「个人建站」出了什么问题,尤其是在中文世界。为什么在网上拥有一个自由而快速的老派网站——而非「社交网络账号」——是这么难,难到足以让对技术兴趣不大的人望而却步。 排除文化与政治原因,个人建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出花钱时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中文互联网中充斥大量的免费内容,『数字消费』在今天中文互联网内也还没有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有了消费的欲望,购买域名是一个门槛,在国内备案应该是个大槛,购买主机,上传 HTML,每一步对于初学者都是一个难题。本专业的人在实践一次之前也未必能百分之百顺利完成。

2000 年之前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那时读电脑报看到过一则广告,产品名称大概是“我爱我家”之类,说是用这个软件在网上给自己建个小窝。现在想想就觉得搞笑。苹果有过 iWeb 软件,也是给入门人员建站用的,这是基础设施搭建之后的事了。比起今天普遍流行的 WordPress 软件,那些都逊毙了。但今天能用 WordPress 的人还有多少,在一大堆博客平台关门之后?

相比起当前的社交网络,起步就大不一样。现在电子邮件都不需要了,一个手机号码收一个验证码就搞定了。现在微信也能授权、QQ 也能授权,注册账户就更简单了。

从另一方面,中文互联网圈的网民有对社会问题发声需求的比例实在太低了。当前的网络环境是娱乐至上,除了微博、头条、公众号之外,还有什么个人建站需求呢?

爱范儿:『中国手机厂商正在组建另一个「Google Play」?』

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第一个感觉是支持。我上一次使用安卓平台终止到2018年12月,当时的安卓平台依旧存在软件市场泛滥的情况。除了每个手机厂商都有一个软件商店外,还存在一些第三方的软件商店,而且还有一些应用自己就可以给你装新的应用。如果有一个统一的软件商店,应该会缓解这个难题。

但我有一个疑惑,这些应用的来源是哪里呢?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清楚国内的软件商店里的应用的来源。中国互联网圈有搬运的传统,我还没有明确见到过国产应用商店有提交自己开发的应用的渠道。实际上,与其说是软件商店,不如说是又一个华军软件园,软件商店组织一群人从各处手机资源,然后放在上面供人下载安装,实际上是一个聚合的功能。哪怕杀病毒等安全审核功能做的再出色,依旧是别人的应用。

这篇文章里,我找了两遍,通篇没找到盈利的内容。Google Play我比较放心,因为它是谷歌官方的商店,开发者可以提交自己的应用,并且设定价格,供用户购买。谷歌从中间抽成也好,不抽成也罢,总归是一个完善的渠道。我不相信目前所有的应用都免费了,或者全部都改成了订阅制。文章里说了有曝光率的收益,估计是广告收成吧,目前国内的环境,似乎只有这一个比较稳妥的渠道。

因此,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软件商店里的应用是否为正版软件,我目前持保留观点。

2013年12月,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到我回国后换了移动版本的三星手机,没法安装Google Play商店,于是在国产的软件商店里安装了应用,但我之前花钱在谷歌商店购买的解锁高级功能的钥匙不能用了,但反而在国产的软件商店里找到了不用花钱的高级版。一位网友评论说我还是助长了盗版,没有考虑开发人员的劳动成果。我不是那种以用盗版软件为豪的人,因此初次看到他的评论感觉也无从反驳。后来想明白了,首先我在国内没有渠道购买正版,其次我之前已经购买了正版,授权是针对我的谷歌账号的,不是针对特定的一台手机的,因此我有资格继续使用。但购买正版的好处我没有得到,因为我不确定我在国产商店里安装的版本是否安全没有后门。

所以,我时特别期望能有一个官方的商店推出的,主要解决我之前遇到的问题。但是,文章里没有说明是否有合理合法的购买正版的渠道,我推测是没有,多数中国人也不愿意为正版付费,特别时轻易能免费用盗版的情况下,估计开发软件商店的人也懒得做,重点还是放广告挣钱。但是,后果是这些商店永远没有培育起优秀的软件生态,说白了还是白嫖Android,生态的建立全靠外国驱动。现在国产安卓手机都搞去Google化,但生态还是依赖Google的,这让我对这个国产商店的期望有所降低了。

新闻评论《Google 砍掉两款平板设备,它不想再与 iPad 斗了》

原文:Google 砍掉两款平板设备,它不想再与 iPad 斗了

我其实对 Google 的平板比较期待的,不光如此,我对微软的 Surface Pro 也很期待。主要是上学时,我们有些课的老师喜欢带一个 2-in-1 笔记本,打到平板模式,连上投影仪,打开 OneNote,用手写比在上面写板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学计算机组织架构的一节课,老师画一些电路、寄存器一类的图,我们在下面抄。结果一张纸画不开了,老师幽默的一句“我这里可以”,结果把 OneNote 的纸张往旁边一拖,就继续画,留我们在下面流汗。

从那个时候,我就对 Windows 平板上的 OneNote 应用念念不忘。不过专门为了一款笔记应用去买台硬件有点太奢侈了,而 Windows 的其他方面又实在不怎么好玩。于是我只能从网上看一些视频了安慰自己了,比如一写学生或者老师讲怎么用 OneNote 来组织笔记的。虽然眼馋,但无奈自己已经不是学生,哪怕是买了也没有实践的机会。

之后我有了 iPad Pro,一开始 OneNote 还有些兼容性问题,手写起来很难受,而 GoodNotes 的手写体验十分好,我便一直用那个。后来我买了 ThinkPad 笔记本,上面没有 GoodNotes,就勉强在 iPad 上使用 OneNote,渐渐的感觉也可以接受了。后来我卖掉了 ThinkPad,买了 MacBook Pro,OneNote 似乎又没有用处了。

之前我看三星的一些平板电脑还不错,虽然使用安卓系统,但有手写笔。不过我不确定在安卓的 OneNote 上,这根笔是否好用。今天看到了 Google 放弃平板电脑的消息,感觉是一个打击。之前我的同学 @izh 曾经买过一台 Nexus 7,当时特别兴奋的推荐我也入一台。当时我囊中羞涩,没有出手,当然现在如果一台平板不带笔,我应该也是不会考虑的吧。

当然,Google 有他自己的考虑,自从 Google Reader 被关闭,我就对 Google 的产品信心大打折扣了。

PS:虽然我最终没有买 Windows 平板,但从 YouTube、知乎等平台上根据大家的讨论推测,手写体验最好的设备,还是 iPad+Apple Pencil。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狗屁!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有公众号发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为标题的文章,我看了两篇。看第一篇的时候比较仓促,虽然本能的感到反感,但也没有深究原因。今天早上刚看到了另一篇,看完了之后,我想了一下我反感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也是令今人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即儒家学说的虚伪。一个很有名的“罪证”就是“君子远庖厨”,对这句话,有原始解释为“厨师是低贱的职业,君子不屑于做饭”,后来人们认为这样太负面,于是有了“君子不忍心看到、听到动物们被屠杀的惨状,于是远离厨房”,反正总是被解读为虚伪。如果夫子就是这个意思,确实够虚伪的。

想到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新中国成立后,对人们灌输的思想是“分工有不同,但没有贵贱”。一个人干一件光鲜的事业,比干平凡的事业的人更加高尚吗?他们的悲惨命运更加值得同情吗?一个生物,皮毛被做成漂亮的衣服、包包,比被宰杀吃掉更加悲惨吗?有一种社会现象一直被讽刺,一些明星的粉丝们为了明星们展现给他们的命运而伤春悲秋,却从来不会关心身边的不平事。

在我看到第一篇文章时,我脑子里想的是,“你为生而为人抱歉,那你怎么不去死呢?”看第二篇文章后,我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留言了一句“有本事你别吃肉”。不要说人不吃肉就活不下去,科技到了今天,什么营养成分不能人工制造呢?全球有这么多素食者,也没见他们有什么疾病啊?

我又想到了一个讽刺故事。记者采访一个农夫,问他”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愿不愿意捐给国家?“农夫说”愿意!“问他“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不愿意捐给国家?”农夫说“愿意!”问他“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不愿意捐给国家?”农夫说“我不愿意!”问“一头牛的价值比起一百亩地、一百万来说不过九牛一毛,你一百亩地和一百万都愿意捐给国家,为什么不愿意捐出一头牛?”农夫回答“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两篇文章里面有非常多的激昂的留言,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买过真皮大衣、包的?

我现在觉得在第二篇文章下面留言有点冲动了,如果被挂出来一定会被人骂。为何?政治正确而已。

《氪金玩家没有尊严》有感

昨天早上上班前,读到了爱范儿的这篇《氪金玩家没有尊严》,一瞬间产生了无数想法,本想写篇感想记录下来,结果昨天太忙了,到了晚上回家才想起来还有这回事,因此现在忙里偷闲,趁还有印象,赶紧记录下来。

经过一天的沉淀,我也有了一些感触,之前我的想法从旁观着的角度来说应该会觉得有所偏颇,非常不正确吧。观点到现在剩下的非常零散,所以我写的应该也会很零散。

我对于商业公司的道德约束一向不怎么感冒,特别是经过 Google “不作恶”的洗礼之后,更是认清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真理。指望一家商业公司遵守道德,特别是在目前的中国,是缘木求鱼。因此我最烦一些人,不光是在游戏界,遇到一些事情就叽叽歪歪,说这不行那不对。之前网上流行一个用语,叫“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虽然粗俗不堪,但确实是道理十足。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人们渐渐的学会了提议见,但就是不会_用脚投票_,不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利。作为游戏玩家,你可以选择忍受,可以选择玩别的游戏,可以选择不玩游戏,但偏偏要在一颗树上吊死。

既然我标题里说不道德,自然是我认为合法。对于道德方面,我的观点一向是不要强求。商业公司以获得利润为最终目的,所以不讲道德,我在得知后认为受到伤害时,应当提醒自己“对方无可厚非”;在看到说对方“热衷公益”、“不作恶”一类的消息而感动时,也应该提醒自己“这也许只是宣传”。人的感情容易被引逗,如果任由这种感情发酵而不理智的去控制它,则落入了下乘。

写到这里,我心想这篇文章本身不就是一种负面的鼓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