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这本是近期买的一本书。之前我对这个方向的书不大关注,也基本上不看纸质书。不过今年因为陪孩子去了几次万象城里开的西西弗书店,我也渐渐的对纸质书和逛书店重新燃起兴趣。这本书是在 9 月份去西西弗的时候,我专门想找工具书和讲修炼的理论书,在书架上看到了这一本。它不是我最想看的那一类,因此放到现在再看。它也不是我从书店买的,因为我从京东上用扫码购拍了一下,网上有便宜更多的,我就没在西西弗买。
《阅读的方法》这本是近期买的一本书。之前我对这个方向的书不大关注,也基本上不看纸质书。不过今年因为陪孩子去了几次万象城里开的西西弗书店,我也渐渐的对纸质书和逛书店重新燃起兴趣。这本书是在 9 月份去西西弗的时候,我专门想找工具书和讲修炼的理论书,在书架上看到了这一本。它不是我最想看的那一类,因此放到现在再看。它也不是我从书店买的,因为我从京东上用扫码购拍了一下,网上有便宜更多的,我就没在西西弗买。
昨天读完了《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我是从十一假期开始读的。现在读书的速度还是比较慢,这本书也不是那种很容易一扫而过的那种。
总体来说,从笔记、个人管理角度,这本书是一本比较经典的基础类读物。近几年推出了不少相关的书籍,有点“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感觉,大家互相引用,各自独有的知识点很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这么想,上手读了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完全不是,它属于那种基石类的作品,介绍了不少原初概念。比如 PARA,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了,应该就是这位作者最早创造的。
这个国庆假期,我在读《打造第二大脑》。第 82 页这里,属于将内心思想具象化的惊人收获一节,基本内容是鼓励你用自己的语言,把脑中的想法写下来。后半部分,作者讨论了将内心思想加以具象化的好处,其中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所谓的(负面)反应循环(reactivity loop)”。

本文正文包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这本书是我在微信读书里听完的。前段时间,我骑自行车上下班路上,听腻了播客和音乐,就恢复听书。一些想抽空认真阅读的书没有选,就找了一本差不多的来听。扫了题目和简介,我就选了这一本《我正在重启的人生》,这也导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有了偏差。我扫了简介,说 35 岁负债 400 万云云,以为是作者自述自己如何从负债到翻身的过程和心路历程。后来济南进入不适宜骑行的天气,我听书也自中断了。这周一开始,天气渐爽,我周一到周四骑行上下班,在周一早上继续开始听,到了周四晚上听完了这本书。
我越来越喜欢数字化阅读,无论在手机上还是平板上读书,给我感觉是既便捷又酷。便捷是两方面的,一是可以在一台设备里携带无数本书,并且可以在不同设备间同步进度,另一方面,如果想划线、做笔记,电子版的图书相对更容易一些。至于酷,我想不用过多说明吧。
上周六去好事多磨喝咖啡,那天一共喝了四杯,喝到后来感觉力有不逮,于是在那坐着休息。店里有书架,我从里面看到一本《素食者》的书。因为我那段时间正好看了一些饮食方面的文章,对素食有点兴趣。我以为这是一本将素食健康的书,于是就抽出来翻看了一下。在看到封底上介绍作者是韩国人,我更加加深了这是一本讲健康饮食的书的想法。
晚上,我读完了《读库 2500》。
今年 1 月下旬,我在 flomo 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篇文章:《flomo × 读库:2025年全年阅读计划》,因为我同时是这两样的用户(或者用过),因此第一时间点进去。里面推广的是 flomo 和《读库》的联名套餐。我是《读库》的早期读者,已经 10 多年没有碰它了,这次被唤醒了之前的情怀,于是就订阅了 2025 年的《读库》M 计划,准备重新恢复《读库》读者的身份。没有买这个联名,是因为我用 flomo 也不多,而且还有近一年的 Pro 订阅,在《读库》的天猫旗舰店里用了优惠价格更便宜。
这一篇博客我也想写了好久,最近有些懈怠,拖了半个来月吧。之前那段时间我骑车上下班,路上因为不想听播客了,于是就以听微信阅读的 TTS 读书为主。正好听到了彼得森教授的《人生十二法则》一书,有了这一次的感想。
注:这篇文章是今早读杨绛先生《我们仨》的感受,标题是目前心中郁结的文字。另外本文有些许剧透,请有选择性的阅读!
今天早上早醒,打开微信阅读。之前读的一本昨天刚好读完,心中想起了上周和妻女去西西弗书店时,看到的那本杨绛女士的《我们仨》。当时正感慨现在书也更贵了,在里面没见过低于 50 元的书,然后这本书进入我的眼帘,不到 30 元的价格似乎在向我展示老一辈文学家的良心。当时想买下它,因为我从初中起就看到过这书,多次想读总是各种机会错过,后来看微信读书上有,就没有买纸质版。
[1]这本书,可能我的印象有误,似乎是他博客内容的总结,之前是已经公开的内容。刚才重新搜索了一下他的网站 xiaolai.com,发现他很多著作在网站上都公开了,也包括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