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疯狂的博客》
今天在Google Reader里看到了王小峰的文章《关于DV》,大概是长期远离国内人民的生活,视频网站只看YouTube的原因,一时间没有想起里面说的“鸡巴6”到底是说的谁。于是上页面上看留言找提示。找到答案后,顺便往后面拖了一下,发现有长篇留言,仔细一看马上就被吸引住了:
话说王三表答应好好考虑一下新浪博一客的建议,其实他真的很认真地考虑了,因为这不单是钱的问题,而且是很多钱的问题。…… 期间王三表还出了《文化@私生活》,但那些平时在网上叫得老响的粉丝抠得厉害,只喜欢到他博客来看免费的,不愿意到书店把它买回家,即使有到了书店,也是左脚站着看”给你自由过了火”,右脚站着看”人人都爱塞林格”,然后蹲着看”十面埋妇”,最后揉揉大腿回家去。…… 王三表给老六发了一条短信—-老六,如果我不去牛博而跟老罗翻脸,你还当我是朋友吗?少倾,老六传回两个字—-嗯哼 ……
CSS裸奔日
刚看到iLoveMac.cn的文章才记起了今天是CSS裸奔日。忘了去年有没有做了,不过依我的习惯,我大概是没做。
之所以没做是因为一直喜欢清爽型的模板。过去用WordPress的时候,基本上自从建立这个blog,就在用1024px-10这个模板,浅蓝色基调、白底黑字,非常适合我的口味。这次搞搬家,结果恢复blog后发现模板总工作不正常。印象里两年前我花了不少时间修改了这个模板的一些细节,以符合我的审美。所以虽然可以上网上重新下一个原始的1024px-10模板,但我实在是懒得再像两年前那样修改了,而且经过两年,我修改了哪些地方我都忘记了。于是趁这个机会尝试了一下Movable Type,目前正在摸索中。Movable Type 4的默认深红色模板我也挺喜欢,但底下是白底的,显得banner”太重”,略微有点压抑。过去我一直不会修改甚至更换Movable Type的模板,这次自己试着挑了一个比较喜欢的换上,感觉还不错。
做了一个新的favicon
从小对图像不是很敏感的我,对网络上的一些图形应用有点排斥。昨天和同学通电话的时候还听说另一位同学用Flash做了挺牛的东西,我之前也确实见证过他在10分钟左右就从零开始(不包括素材)用Flash软件作出让我艳羡的动画。这方面我就不行,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Photoshop这类软件我怎么就不开窍。而Emacs之类的“简陋”工具对我则有致命的吸引力,因此我的空间上的东西都是纯手工写HTML弄出来的。
博弈
搬家
今天早上,网页和blog终于搬家完毕。
其实大概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搬家,因为两个空间都在Dreamhost,只是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而已。我不知道有没有方便的自动搬家方法,于是就用了纯手工的方式。Dreamhost居然没有提供lftp工具,原始的ftp我用不习惯,幸好我在SDF那里注册过终身ARPA帐号,有这么一点空间和shell帐户。于是就先在SDF的主机上用lftp来mirror老的Dreamhost上的文件,在mirror -R上传到新的Dreamhost主机上。好在之前我就是备份在SDF上的,因此直接上传也没有话多少时间。
小虚惊一场
2007年的三月份我在淘宝上买了两那年别人的Dreamhost虚拟主机共享计划,中间虽然出过一次问题,但总体来说体验还是不错的。那之前我对网络这方面完全是小白一个,现在明显感到经验提升了许多。在经验增长之外,虚拟空间确实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方便。除了可以让我安心的搭建blog而不用担心速度和被封锁的问题外,配合ssh、lftp等工具后自己转移、备份小型的档案更是相当方便。
了一桩心事
人生如泡茶这个页面在我的Safari打开的页面里放了很久了,一直舍不得关掉,因为它记录了我两年半前的一段回忆。
当时从花儿开了的一篇文章上看到了社会化网络VOX的介绍。当时我的blog由于种种原因似乎不想再用了,估计是页面太花哨,速度太慢了吧。之前很喜欢用的Blogger也被河蟹了。正愁找不到地方,看到istef这么大力的推荐VOX它的母公司又很硬,于是就试验了一下。VOX提供一个二级域名,后缀很短,于是我也在那里“安顿”下来了。
讽刺的是,我只在那里发了一篇文章。还没等我构思第二篇文章的内容,VOX在国内也无法访问了。当时的感觉真是欲哭无泪,印象里从那时起我就暂时放弃了blog的写作。不过这不是重点。
讲一下对隐私的保护
今天下午上课前写了篇文章谈了一下我们伦理学老师的一些我们看来的”偏执”行径。巧的是下午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好在谈论加拿大公民隐私的问题。
加拿大官方有隐私保护机构,名为Privacy Commissioner of Canada,网址是http://www.privcom.gc.ca/。这个网站包含很多非常详实的法规条文,比方说隐私保护最重要的两部法律[1][2]。其中第一部是传统的隐私法案,大概颁布与1968年;第二部是2001年之后颁布的关于信息技术的法规。
有趣的是,这个网站还有一个答题系统,可以检测你对隐私的了解程度。老师在课堂上演示这个系统时,有一道题问道你访问WWW网站的时候你的位置能不能被侦测到。答案是能,但老师说网站上对于答案的解释是有问题的──网站上说WWW网站通过cookies可以获得你的位置。
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演示了两种追踪访问来源的方法。一种是我们学校课程网站使用的nTreePoint系统自带的统计功能,另一种是Google Analytics给出的访问统计。两种方式都可以得到访问者的IP地址、访问这个网站前访问者是在访问什么网站。而Google Analytics直接能给出访问者的地理位置。
母体外的人
还有半小时计算机伦理课就要开始了,这次我想写写我们这门课老师的一个特点。我相信他的这个特点蛮普遍的,就是:活在母体(matrix)之外。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把互联网形容成电影《Matrix》里面的matrix再适合不过了。虽然程度上并不是那么强大,但现今的互联网上总能或多或少的找到某个人的某些信息。Google的发展壮大固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心态上的变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我们比过去更加不惧怕在网上公开自己的信息,Twitter、Facebook、校内网的壮大就是依赖于我们的这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