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课趣事
上周六下午,我们生物实验的内容为“植物的多样性与结构”。老师带领我们从山东大学校园里转了一个大圈,途中带领我们观察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进行了讲解。
上周六下午,我们生物实验的内容为“植物的多样性与结构”。老师带领我们从山东大学校园里转了一个大圈,途中带领我们观察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进行了讲解。
昨天夜里和ZH在QQ上胡扯,它突然问我在哪里找到这些技术牛人的blog。我立即“文思泉涌”,便通过QQ一句话一句话的给他说“好的blog阅读习惯”。说完之后,我意识到这几乎是一篇文章了,便把聊天记录整理了一下,形成了这篇文章。许多人对blog这种交流方式理解不深刻,无法做到快捷有效的阅读blog,因此损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想这篇文章对这些人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便放到blog上,希望看到的人可以有收获。
首先要明白blog和一般网页的区别。我的blog中一篇文章写“蔡依林的部落格”事件,那是我引用了别人的文章,而原作者的意思是蔡依林的那个所谓的“部落格”,只不过是一个网页+留言板。除了留言功能,其他的blog的功能如RSS、Trackback之类的统统没有。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blog不是一般网页。我们不能用看网页的方式来读blog,因为这样效率很低。所以我们应当学会使用RSS与阅读器。当时我第一次使用Google Reader时,我感觉极度兴奋。因为所有的内容都被提取出来,整齐的放在那里等我们去读。而页面上那些flash、音乐之类的“垃圾”一点没有。这样不但提高了页面载入效率,也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效率。
今天下午我们生物实验的内容是了解植物的种类与结构。之前的两个小时里,老师带领我们在山大校园内转了一圈,带我们观看了各种植物的特征。
在我们经过一片三叶草时,我稍微找了一下,便找到了一颗四叶三叶草。于是把它摘下来,放到了书里。
中午下课后看到学校里来了血液中心的采血车,便有了再次献血的打算。想起一年多前的上次献血的经历,心中不免又激动了起来。
吃完饭后,我径直走到采血车前办公人员那里,要填写献血表格。还没等我填写,大夫就问我眼睛多少度。我心中感觉有些不妙,便假装有些记不清,然后犹犹豫豫的说好像是七百多吧。结果大夫立即拒绝了我的要求,说这样会出危险。我哪愿意轻易放弃这么好的体验机会,便求大夫说少献一点行不行。大夫丝毫不为所动,依旧拒绝了我的请求。我只好怏怏的走回宿舍。
给我们上写作课的外教Barton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我们写一封信。他要求我们用计算机打印出来,因为他无法忍受我们那难看的英文书法。
我在今天上午就把信写好了。信是用emacs写的,因为我最近重新读了一些关于自由软件的文章,希望在生活中杜绝使用非法软件。之所以说是非法软件,是因为我并不太赞同自由软件社区中人们关于“商业软件是反人类”的这一观点。我用开放源代码的自由软件,除了它们的功能强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廉价。我甚至可以一分钱不花(除了上网的费用)就合法的使用它们。
QQ、迅雷等程序里,用户分级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QQ自然不必说了,大家都很熟悉,等级高的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功能,比如建立一个群之类的。而交费用户还有更多的增值服务。而迅雷,一个下载软件,设定用户分级,就让我有些不解了。官方网站说是更高级的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可我们平时用迅雷下载并没有感觉资源多了很多。再者说了,从迅雷下载的资源,难道非得从迅雷下载不可吗?用Google,我们一样可以搜索的到吧。当然,要是更高级的用户可以得到更高的带宽,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Blog这种媒体在中国普及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愿意花时间阅读的人仍然很少。
随着电视这种媒体的普及,在中国出现这种情况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多数人把看电视当成一种休闲方式,而把阅读当做一种事情来做。这种情况也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在中国的学校里,绝大多数的学生要通过课本来获取知识。而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的教育方式在中国的学校里几乎无法见到。这样的话,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会把看电视作为放松的方式,对于报纸、书籍则被认为是最可恶的“课外作业”。
昨天我在Google Reader上阅读网志时,就发现明明显示“周曙光的网络日志”有新文章,可点进去又说没有新文章。因为当时显示“没有新文章”后,我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其它blog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当时我还没有想到Zola会因为报道“维权户事件”而被“墙”。
今天在QQ上与高中的一位同学聊天,本想告诉他“蔡依林的部落格”事件让他也乐乐,不料却得到了他对blog质疑的答复。他的观点是有什么事要写的话大可以往本子上写,把各种事情放在blog上成了公开个人隐私了。我当时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来辩解,只是说他的观点与我过去时完全一样,认为blog毫无意义。
说实话,现在我依然没有好的理由来告诉那位同学blog是个好东西。当年我确实是这么看blog的,认为它毫无用处,无非是一些没有专业(此指计算机专业)的人想建网站而没有技术时搞出来的替代品。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当初我错了。事实上,有很多人跟我情况差不多,有的人到现在也依然认为blog无用。我之所以有所改变,大概是因为我在平日与网络接触比较多,得知了它的好处后态度便有所改变。
这篇文章说的是我过去的blog:Smart: vulgar blog,它现在被“墙”了,我顺便再次纪念它一下。
今天我要上蔡志浩的Taiwan 2.0,便从google上直接搜索“蔡志浩”三个字,从第二个地址找到了我要的Taiwan 2.0的地址。我有个习惯,就是搜索完词语后喜欢向下看看还可以搜到那些页面,一般这些页面就是对我要找的关键词的评价。不过这次映入我眼帘的是第九个结果,标题为:“Smart: vulgar blog: 蔡志浩:网络上的耕耘者”,这正是我去年七月份首次浏览蔡志浩的blog后在自己的blog上发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