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0 年与阅读焦虑

晚上,我读完了《读库 2500》。

今年 1 月下旬,我在 flomo 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篇文章:《flomo × 读库:2025年全年阅读计划》,因为我同时是这两样的用户(或者用过),因此第一时间点进去。里面推广的是 flomo 和《读库》的联名套餐。我是《读库》的早期读者,已经 10 多年没有碰它了,这次被唤醒了之前的情怀,于是就订阅了 2025 年的《读库》M 计划,准备重新恢复《读库》读者的身份。没有买这个联名,是因为我用 flomo 也不多,而且还有近一年的 Pro 订阅,在《读库》的天猫旗舰店里用了优惠价格更便宜。

还得是 Fastmail

前两天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邮件服务的切换,涉及到邮件与日历两项目前国内已经快属于“非主流”的业务,值得一记。

事情的起因是我换了华为 Mate 70 Pro+,其实去年换了荣耀 Magic V3 之后,邮件与日历就没有配置好。邮件的问题是官方的应用不支持修改发件人地址,日历是官方应用根本不支持 caldav。我下面分别说一说。

《哪吒之魔童闹海》观影感受

注意:本篇讨论的是刚今年上映不久的电影,以下内容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上一篇写了《哪吒 1》的观影感受,今天陪女儿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后文简称《哪吒 2》),也是我自己看的第二遍,把观影感受记录下来。说实话随着《哪吒 2》电影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出色,我感觉这电影也逐渐变得不好说了。说好话似乎理所应当,说坏话似乎有破坏国产动画电影的嫌疑。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我在第一次看完后的一些比较强烈的心情也逐渐平复,似乎再拖下去就写不出什么来了。

《哪吒 1》观影感受

昨天晚上,为了看目前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后文简称《哪吒 2》),我和老婆在家预习了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文简称《哪吒 1》),想谈谈感想。

笔记烦恼

年初,我的老途观置换了一台理想 L9,因为家里之前有一辆特斯拉,因此就计划不安装理想充电桩,与特斯拉交替使用之前的特斯拉充电桩来充电。我之前在公众号上看过,说现在的特斯拉充电桩可以给第三方车充电,这次研究一下方法。当年安装充电桩的时候,安装人员告诉了我 SSID 和密码,也说了充电桩与我们的特斯拉车绑定了,只能给这台特斯拉充电。

联想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售后经历

拖了几个月了,终于下定决心今天去解决联想 ThinkPad T14p Gen 2 充电器故障的问题。

这台机器我在今年四月末购入,置换了上一台联想 Yoga 14s。当时我在外地参加公司组织的网络攻防培训及竞赛,学一些 CTF 比赛相关的内容。我带去了 Yoga 14s 和 MacBook Pro M2 Pro,两台电脑均是 16G 的内存,跑 CTF 所需的一些虚拟机时经常会有些捉襟见肘。于是我就在拼多多上下单了一台 32G 内存的笔记本,选了一路最终选了 ThinkPad T14p Gen 2 核显版。当时回收旧电脑的时候,我问了一句旧的充电器要不要回收,结果回收的人不要,我就正好保留了两个联想的电脑充电器。旧的是 95W 的,新的是 100W 的,基本没差,我就一直用着旧的,舍不得用新的。

该怎么形容目前的人机验证呢?

应该是失望吧?

为了确保资源服务于人类,而不是爬虫等程序,人机验证的存在是必要的。大概在 2005 年前后,互联网上的人机验证机制就比较常见了。当然,最早我们在 Google 那种风格的登录窗口上可以看到,会给你显示两个英文单词,一个写的很清晰,一般是正式的印刷体,另一个比较潦草,也是印刷出来的,但有一定的扭曲。作为用户,正确的输入这两个单词,就代表你是一个正常的人类。这种验证方式背后还有一项很“浪漫”的目标——这两个单词是从扫描纸质的印刷物的过程中取出来的。有些部分扫描质量很好,机器可以辨认出来,有些部分扫描的质量较低,比如靠近装订的那一部分。把两种类别的单词放在一起,用户正确的输入可以清晰识别的那个单词,证明了他是人类,然后输入用户辨认的不清晰的那个单词,在大数据的作用下,辅助人们将不好辨认的英文单词人工来校对。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不清楚是谁最早说的这句话,它在网上流行了不断的时间。早期在 B 站的一些视频里看过,视频里集合了一些“世界漏洞”的案例。后来渐渐意思有些变化,意思是身边一些实体的运作看上去光鲜,结果深究发现,实际上也是凑合、应付……各种不靠谱,让你觉得它运作到今天还没有垮台实在是运气好到家了。

我也谈谈吴柳芳事件

前言

虽然这件事情让我思考了挺多,不过我很大几率懒得写一篇文章来谈这件事。只是意识到最近在更新博客这方面有些过于懒惰,导致了我的写作能力逐渐弱化,因此我还是逼迫自己整理出一篇文章来保持逻辑思维的能力。

关于林海雪原“手”的讨论

前几日读林海草原的一篇文章《广东大学生请假事件分析》,我就文章中提到“社会的戾气”这件事发了一条评论,进而与作者讨论到背后引导社会的“手”。作者发了我他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警惕背后的那只手——读和菜头《重开博客》有感》(后面要提它,简称《警惕》吧),里面对“手”有所讨论,我这篇文章是我进一步的答复。

早上我打开《警惕》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发现这篇文章我之前读过。文中对互联网、app、博客等的观点我很赞同,不过作者对文章中“手”的讨论我一扫而过,没有深入思考,因为这类话题含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立场性,前者导致它很难被我想得明白,后者导致讨论到最后还是归因于立场,所以我没有敢深入去想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