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

很高兴中国厂商也走出了这一步

今天晚上读 RSS,看到了爱范儿的这一篇《在开发者大会,华为给每个「走得慢的人」留了座位》,里面是华为开发者大会关于科技辅助残障人士的一次研讨会的视频报道,还有文字版

我立刻想到了大概五年前左右的时候,一位名为顾伶磊的视障人士,在少数派发表了几篇文章,讲了视障人士如何使用手机。那段时间,他也集中出现在我听的一些科技播客的访谈里。通过他,我多少了解了视障人士可以通过 iPhone 的辅助功能来使用手机,这种可能性对没有了解过相关知识的门外汉是难以想象的。在当时,顾伶磊主要介绍了苹果手机的无障碍功能。我还有印象他在一期播客(好像是 Checked 的一期)中说道,有些以情怀我宣传的国产手机厂商,实际上在无障碍方面做的并不像宣传的这样有情怀。

苹果在这一方面向来起步早,也喜欢将它当成一个卖点。苹果有个广告让我印象很深,讲了几位残障人士如何使用苹果的设备来完成和普通人一样优秀的事情,而剪辑这个短片的人是一位脑瘫患者,看着她以普通人视角略显诡异的面孔,通过头部来撞击靠枕两边的按钮来完成视频的剪辑,实在是再震撼不过的了。还有几年前的一个介绍苹果手机无障碍方面的中文视频,我一开始记成是早年还有内容的何同学制作的了,查找未果后又猜测可能是影视飓风,到最后才找出了六分超超的这一个视频:《这才是iPhone的最强功能,不接受反驳——视觉无障碍功能体验》:

视频里介绍了当时苹果手机中的放大器这一功能。我一开始也对这个应用的存在感觉相当困惑,视频里 up 主发掘了它的真正功能——当开启旁白时,放大器中捕获的画面,会被苹果手机用英语讲述出来,相当于为视障人士描绘出眼前的场景。我记得当时我躺在床上,跟随着视频弹幕里一片片的“卧槽”、“泪目”、“你是我的眼”……而激动不已。

因此,当我过去听到顾伶磊说国产手机的无障碍功能这方面的开发还有差距的时候,心中也在想,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实现了基础功能的富足之后,大概也会涉足辅助功能这一方面,让残障人士们也能享受科技的便利。今天看到华为开发者大会上这一个讨论,让我很欣喜的看到,中国的手机厂商也在向这一方面努力了。或许华为不是第一个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但体现了,国人的目光已经看向了这个方向。

还得是 Fastmail

前两天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邮件服务的切换,涉及到邮件与日历两项目前国内已经快属于“非主流”的业务,值得一记。

事情的起因是我换了华为 Mate 70 Pro+,其实去年换了荣耀 Magic V3 之后,邮件与日历就没有配置好。邮件的问题是官方的应用不支持修改发件人地址,日历是官方应用根本不支持 caldav。我下面分别说一说。

我使用的邮箱是自己购买的域名托管在邮件服务商的那种形式。使用自己的域名邮箱是为了确保个人的邮箱地址可以保持不变,否则我也不能说换邮箱服务就换,也基本杜绝了将来邮箱服务商关门跑路的可能。而且自己的网站也是用了自己的域名,给域名加几个 MX 之类的解析也没有额外费用,况且这个独特的域名也十分短,远好过邮箱服务商现在可提供的后缀。使用托管服务是因为邮箱的配置还是比较复杂,涉及到反垃圾邮件等一些机制,已经数据安全等领域,我没有信心自己维护好。我一直在用的邮件服务商是 Fastmail,看了一下之前的文章,从 2015 年 8 月初用到现在,差不多有 10 年了。这是我目前可以找到的最符合我需求的邮箱了,中间折腾过几次想换到别处也没成功。

之前有段时间手机客户端一直配置不成功,苹果安卓都不灵,之后我惊讶的发现,在我这里,如果 Fastmail 走魔法流量,竟然不能访问 IMAP/SMTP 服务器,后来我在梯子上特意加了针对 fastmail.com 域名的直连规则,问题就解决了。在荣耀手机上面也能使用自带邮件客户端,唯一不行的是无法设置发件邮箱。我在 Fastmail 上注册的账号是 liuf@mm.st,登录 IMAP/SMTP 服务器只能用这个,使用域名邮箱是不行的。在有些客户端上,可以让我配置发件人的邮箱,因为这在 SMTP 协议中是开放不受限的。但荣耀、华为的邮件客户端没这个功能(不会是藏的很深我没找到吧?),造成我发的邮件发件人是我不使用的邮箱,显得很奇怪。

比起电子邮件,在国内电子日历似乎就更加成了一个小众玩意。原本我们就不大有个人记录日程的习惯,手帐这个东洋舶来品,至今依旧拥有浓厚的“小资”标签,网上相关的 KOL 也逐渐减少。企业中的数字日历工具,除了在一些很少数的公司中看到过之外,其他地方也是基本看不到。像我们公司,应该算是国企,这些年搞新零售、数字化转型,钉钉打卡、企业微信都涉猎过,应用的就是一个建群、考勤打卡、事项审批之类的东西。至于日程?领导日程多变,也不是下面员工能关心的;员工有个屁日程,领导安排你干啥就干啥。至于我个人,使用日历一方面当作记录,另一方面也仅限个人的一些固定日程需要记录,比如固定时间的会议、孩子的课程安排之类的。

当然,在一个开放的手机系统上,没有什么是安装应用做不到的。但我期望,有些基础的功能,还是用官方的应用或者服务更好。而且与系统整合的更加紧密,比如语音助手,如果使用第三方的应用,很有可能就不行。如果系统本身没有这一项服务,我自己安装也是可以,如果系统原本就有了,我再安装一个一样的,就感觉有些重复了。

因此,这次的起因是我惊讶的发现,荣耀、华为等国产手机厂商自带的日历应用,居然不支持 caldav。据我这几天调查,似乎只有小米可能支持一些。其他的是宁可支持 Exchange,也不支持 caldav。Caldav 是开放的协议,实现起来对他们没有难度,我猜测也只能是厂商认为没有需求有关吧。倒也不是说国内用户没有使用日历的,但每家的日历都相对封闭,其实也加大了切换的壁垒,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要不是 IMAP/POP3/SMTP 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我想或许电子邮件也不会让你用其他的服务器吧?

正路跑不通,就找一些其他方式。从网上搜索了一些,一个是使用 DAVx5,可以在不支持 caldav 的安卓手机上,通过安装应用的方式,访问 caldav 服务器把日历拉下来,然后模拟一个日历应用可以访问的后端,间接解决问题,这也是 Fastmail 的帮助文档里提出的“官方”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找个支持 Exchange 的邮件服务。前者需要安装应用,而且将来万一升级到鸿蒙 5.0 会有兼容性问题,所以我的第一选择是换服务。首先是我同时在用的 QQ 邮箱,设置里面有 Exchange 的支持,而且可以缴费以支援域名邮箱。我一开始最倾向它,因为它的可访问性一定是最高的。但是测试下来,或许我第一次使用 Exchange 服务不了解的原因,竟然只能同步一个日历。原本 QQ 邮箱的日历功能就十分阳春,但只给一个日历,我难道要把个人、工作、子女、宠物等不同方面的事项都写在一起吗?这也太不符合我的使用习惯了!

我在 Kimi 等工具中进行提问,得到除了 QQ 邮箱外,还有 Zoho 以及微软的收费业务。微软是 Exchange 的开发方,他家提供的服务应该是最完善的吧,可惜就是费用比较高昂,比来比去我还是放弃,尝试一下 Zoho 吧。这一家我之前也试用过,可惜他没有比过 Fastmail,具体原因我记不清了,但界面一定是一个问题。我不大喜欢 Zoho 那种什么都放上的界面,Fastmail 那种更加简洁、专注的界面更加符合我的口味。这次再次尝试 Zoho,选择了国内版。上一次我体验的是国际版,在国内使用,我还是选择更加本地化的服务,而且还以人民币结算,更加直观方便。Zoho 的好处是非常便宜,价格比 Fastmail 要低至少一倍。不过从官网调查了一下,发现明确说了 “Exchange ActiveSync 仅支持企业付费计划。不为个人帐户提供支持。”而我就是为了 Exchange 功能来的,只好购买 150 元每年的 WorkPlace 方案,多了我完全用不到的在线文档、表格、演示、通讯、会议、协作这些功能,想来也是挺亏的。不过这个价格比 Fastmail 依旧便宜,更好的是 Zoho 对这个方案提供 15 天的免费体验功能,我可以先测试,确保符合我的需求再下单。

华为又行了

前几天我去一位同事家做客,他也住我们小区。在他家看到他用的手机是华为 Mate X2 折叠屏,就聊起了这个手机。谈了它的厚度、重量等原因,我也说了那天白天在万象城的荣耀直营店时的情况。我当时对荣耀的 Magic V3 这个手机挺心动的,特别是手感,之前也在店里体验了系统,也出乎我意料的顺手。唯一一点顾虑是它和华为的关系,因为之前我用华为在录入小区门禁的时候遇到过挫折,在店里直接问店员一个问题——你家手机的 NFC 功能对小区门禁的支持与华为有区别吗?结果店员说没有区别,我当时也特别失望,不轻不重的怼了店员,说这样的话我不会考虑买这款手机。结果晚上遇到了用 Mate X2 的同事,我也说之前我用的华为,包括同事用的 Mate 60 Pro,都无法录入我们小区的门禁。结果同事说他录入成功了,这一下子又点燃了我的希望。经过追问,他说小区最早的那一批定制方形门禁卡卖完了,之后给的门禁是圆形卡片,他是用的那一种录入成功的。我推测是不是新的门禁卡没有那么强的加密?

前天下午终于去店里买了荣耀 Magic V3 手机,当时是用手中的红米 K60 Pro 折抵的,清理系统之前,先用背靠背的方式把原先录入的几张门禁卡都复制到新手机上。其中一个小区门禁没有加密,一秒钟就过来了。而我们小区的加密门禁,复制时会提示这是一张加密门禁卡,是否深度复制?之前我和那一位用 Mate 60 Pro 的同事试过,在她手机上也遇到这类提示,选择深度复制会卡在 25% 左右,另一种普通复制可以走完进度条,但无法开门。这次我也尝试选择深度复制,结果 25% 那里直接就过去了,在百分之九十几停了一小会,然后也过去了,全程半分钟完毕。晚上回家我特意试了一下,可以刷开们。

昨天,拉着之前[写过的]使用华为 Mate 60 Pro 的同事上下班,回家路上说起了手机 NFC 模拟小区门禁的事。我给她说,我新换的荣耀手机可以复制之前红米手机上的门禁,昨晚测试了可以刷开小区南门。结果她在车上又尝试复制了一次我新手机上的门禁卡,这次没有卡住成功了。我们猜测是否与华为荣耀之前的关联有关系。结果打脸的是,她在小区北门下车,测试了门禁依旧无法刷开。我也下去用我的手机试了试,同样不行。门禁上的红色提示变成了绿色,但门没有反应。经过我总结,小区的北门和南门可能是安装时间不同,导致同样的门禁模拟,在两个入口那里效果不一样。

今天下午,同事给我发信息,说是她重新复制了一次门禁,结果成功了。在华为的手机上,复制完后需要选择所在小区,之前她的这一步一直没选对,导致总是出问题。而这一次,她解决了她的问题,再尝试就成功了。我心想既然她成功了,那我其实也可以试试复制实体门禁卡再看看,于是回家后也尝试添加了一次。在荣耀系统里,不需要选择小区,录入后设置好名称和图案就结束。我到了门口试了一下,果然这次成功,可以刷开了。同样我还测试了荣耀手表 4 Pro,也可以成功刷开。

经过这次体验,我小区的加密门禁可以成功复制的手机品牌又多了两家,目前有红米(猜测小米可能也行)、三星、荣耀、华为,之前用 OPPO X Find 3 Pro 的时候测试过,结果失败,不确定目前 OV 两家是否可行。或许经过几年的技术发展,或许几家主流手机厂商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吧?

华为怎么就不行呢?

月初的时候,我成功的让妻子的三星 Galaxy Z Flip 6 录入了我们小区的门禁卡,这让我感觉很激动,我觉得换掉手中红米手机,尝试一下其他品牌手机的日子不远了。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我想了两种方法来验证其他手机。第一种复制实体门禁卡的方式需要走到小区大门口验证,比较麻烦,因此我一直没有实施。前两天尝试了第二种方式,让和我住同一小区,用华为手机的同事来复制我红米手机里的 NFC 卡,让她看看能否刷开小区大门,结果这种方式失败了。

据同事说,之前我们尝试过这种做法,结果失败了。我们这次删掉了之前录入的卡,又尝试了一次。华为钱包提醒我,这是一个加密门禁,有可能复制不成功。问我选择哪种复制模式,具体名称记不清了,意思是一种是深度复制,另一种是只复制卡表面上的号码等信息。我一开始选择深度的那种,结果进度条到了 25% 就不再继续了,我们一直等了都快 5 分钟来还没有变化。我用三星手机复制的那次,几秒钟就复制完毕,因此我想这种方式肯定有问题。于是我又选择了浅度复制,这次到是很快。

结果同事晚上反馈我,说依旧无法刷开小区的门禁,这让我们大为沮丧。同事也挺早就不想多带一个实体门禁了,而我感觉之前的美好想法破灭了。我十分郁闷,因为华为手机给我一惯的感觉,是更符合中国宝宝体质,NFC 刷门禁应该也算是中国市场的独有需求。之前我测试过 OPPO Find X3 Pro、华为 Mate 50 Pro 都失败了,直到目前在用的红米 K60 Pro,第一次成功实现了手机模拟我小区的门禁。之前上网搜索各种方法,也是感觉都说华为模拟 NFC 的能力更强,结果多次被打脸。其实之前我尝试失败,也不是不能接受,单一一项功能小米做的一骑绝尘也属正常,但这次是被大家认为中国大陆水土不服的三星手机成功了,本土好学生华为手机做不到,这可真是让我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

华为眼镜?

我的同事在休产假期间买到了华为眼镜,今天是回来重新上班的第一天。落座之后,给我们展示了一下她的眼镜。我过去对华为的这个产品没有进行过了解,一来因为华为没有进行很大的宣传,似乎不是什么重点产品,二是对数码眼镜这个品类,我感觉应该不会超过 Google Glass 的窠臼,华为没有点出来,我感觉不至于让我十分惊艳。

同事给另外的同事试用眼镜的时候,我就站在一边。之所以没有抢第一个尝试,是因为我问了她一句,你会在镜片上看到什么内容吗?给我的答案是不会。只有声音反馈没有视觉反馈,这样的电子眼镜能有怎么样的吸引力呢?

果然随着同事的介绍,我明白了,华为眼镜,实际上是把一个骨传导耳机做在了眼镜上。同事给我们演示了收到微信后,声音会把来信念出来,还有接电话,以及双击挂断的功能。临返回我的工位上,我又嘴欠的问了一句,你收到微信后,可以用眼镜回复吗?答案又是否定的。

剩下的我感觉也不需要多说了,我的 AirPods Pro、OPPO Enco X 在功能方面没有什么不同。1699元的价格,本来我还说,一副眼镜加一套骨传导耳机,还意外的挺有性价比。结果反应过来,眼镜片需要自己去眼镜店去配,那就完全不值当了。

果然,和手机一样,华为在让我失望方面,从来不会让我失望。最后,我没有尝试她的眼镜。

谈 iPhone 15 系列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 1 点的苹果发布会,我不出意料又一次错过。本来今天上午就要我上台发布一项成果,我提前感觉这种情况应该不适宜我熬夜看发布会。结果因为这几天的加班,前几天睡的挺晚,到了 11 点多我又感觉非常疲倦。当时正在准备第二天的发布,多读两遍避免台上讲话卡壳,心想也许我还有精力看苹果发布会的直播。到了 11 点多,我特别疲倦的时候,在床上躺下了,心想躺一会再起来干活,Apple Watch 还没有充好电……再次睁开眼睛,已经是今天早上六点多了。

下床前打开了苹果官网,看了一下发布会的介绍。白天也看了一下 RSS 订阅,有很多关于发布会内容的整理,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在发布会之前考虑过换机的事,因为有年年焕新计划,总觉得不好浪费。当时心里想的是换 iPhone 15 Max,因为 Pro 系列多一个摄像头的这些功能我用的不多,数字系列应该会更轻,而且 14 Max 是上一代 iPhone 中续航最持久的。结果看了下 15 的各机型配置,不由的再次咒骂该死的厨子,刀法真准,搞得我不上不下。我之前考虑过,以 iPhone 这样耐用,以及算力的过剩程度,我应该不用每年都换新机,所以今年干脆换个配置好一点的多用两年。但数字系列砍掉的这些 feature 如果要等几年之后再升级,心理也是有点别扭。所以,目前想的是要换 15 Pro 或者 15 Pro Max。钛合金机身看着很漂亮,就是不知道背板滑不滑。过去我因为背板太滑,上大号的时候放在大腿上,有几次摔机的经历,最终选择带套。如果 15 Pro 背板可以粗糙一些,我还是希望在买了 AC+ 的前提下裸奔的。

至于 Apple Watch S9,我还有一点没有搞明白,就是手指双击的手势。目前网站上和我看到的中文博客都没有说的很清楚,因为我目前在用的 S8 就已经有手势的功能,主要是方便单手操作,默认是关闭的,需要在辅助功能里打开。我用的也不多,主要是用来关闭我已读的通知,目前已经习惯了。其他的操作,需要多次捏手指、握拳,还是有些繁琐的。我想苹果不会拿一个已经有的功能来进行宣传,因此一定有什么我不掌握的点,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对于 Apple Watch S9,我的升级欲望不是特别强烈。当然本地可以运行的 Siri 很好,我不确定可以给我带来多大的提升。

我还想谈论一个略有敏感的话题,就是华为在半个月前突然推出的 Mate 60 系列。目前网络上的发酵已经到了恰到好处的时候,小红书、B 站随手一翻就能看到大量的关于 Mate 60 系列的视频。对于这些媒体或者自媒体的评论,我多数情况下是批判性的看的,不过从评论区,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讨论。或许这些评论里有部分水军,不过总体的风向是固定的,大家对 Mate 60 系列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排除掉国家情怀来说,我对 Mate 60 系列手机有个疑惑,就是它真的那么好吗?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讲,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是 Mate 50 Pro 的用户,在去年国庆节之后买到手,用到了今年元旦。期间我给它配了华为 WATCH GT 3 Pro、FreeBuds Pro,拿着它去了北京住院做手术,在入院前的双十一买了华为 MatePad Pro 全家桶。到今年一月我把他们全出掉的时候,痛骂自己大冤种。其中,MatePad Pro 有其自身设计上的原因,不在本次讨论范围,主要还是 Mate 50 Pro 手机。

华为手机使用体验

去年 10 月份我换了一部华为 Mate 50 Pro 手机,把当时在用的 iPhone 13 Pro Max 和 Apple Watch S7 都给出掉了。换华为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多年使用 iPhone 再次发生了审美疲劳,特别是 iPhone 14 没有让我兴奋的点,我本来打算放弃今年的年年焕新的机会了;二是俄乌冲突导致西方科技企业对俄罗斯发起制裁,让我心有戚戚;三是我很长时间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身边的同事在安卓环境下那么自在呢?身边同事朋友华为 Mate 手机居多,20 的、30 的都有,不过没有 Mate 40 系列的。今年我看到 Mate 50 发布,于是等了一段时间有货,买了一台 Mate 50 Pro。

上手前我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一些困难也可以克服。之前我也用过安卓手机,之前的一部红米 K30 Pro,之后用的是 OPPO Find X3 Pro,在上面安装上科学上网的工具,剩下的慢慢都能弄好。不过在华为这里我没有成功安装 Google 服务框架,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方法都没有成功,最后放弃。之前那两个手机是我在用 iPhone 时候的副机,有一定的娱乐搞机性质,我可以放心的在上面折腾。而这部华为我是把它当作主力机来用的,还是以稳定为主。后来我安装了 Gspace,算是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使用起来并不是很顺畅。

优点

应用双开

我拿到手机后,把我目前在用的一些软件和服务迁移了过去。现在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微信双开,可以让我的两个微信号在一台手机上同时登录。过去我没有什么感觉,但自从我不得不开通两个微信号后,我感觉这样的功能实在是太需要了。有了这个功能,我第一次正式考虑卖掉我的副机,只用一台手机来完成生活与工作的不同需求。实际上,之后的两个来月,我也是这样做的。只用带一台手机的感觉,一开始稍微有些不习惯,觉得有点不安全感,后来习惯了之后,我感觉这样其实挺爽的,少一台设备,也少了一点心智负担。我有段时间在北京住院,一台手机管理所有也让我有种安心的感觉。当然有一定负面效果,一台手机的电量总是比不得两台手机。

中文输入

我直接使用了系统自带的小艺输入法。不管鸿蒙下面什么输入法最优秀,我的主意是先把官方的摸透再说。结果出乎我的意料,非常好用。我使用小鹤双拼,至少在双拼环节,小艺输入法使用起来比较舒服。偶尔有些多音字选择,我感觉有些选项在滑动状态下不会显示,需要把选单拉开才能找到,不过没有仔细验证过。另外就是按住空格键语音输入,太好用了,我后来渐渐的习惯了这样来回复微信信息,速度非常快,正确率也非常高。

返回键

比起 iPhone 来,这些安卓系统的小的功能,非常好用。屏幕边缘滑动返回,当然不是华为的专属功能了,但习惯它之后,我都有些不想再用回 iPhone 的感觉了。华为的这个功能设计的也不算完美,因为这个手势跟侧边栏工具箱重复了,滑动的多一些时间,就会换到工具箱。但有少数时候,我想划出工具箱来快速录音,结果怎么也出不来,也是让我很着急的。总体来说,这已经是安卓系统上的一点核心优势了。

小窗

又是一个安卓系统的优秀功能。一开始我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自己总是没有习惯来用这个功能。不过在一些情况下,小窗非常方便,解决了很多痛点问题。比如微信发比较大的视频文件,这时候把微信放后台,往往会让发送卡住,但在前台等着它发完又很无聊,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放小窗,同步进行。但华为的小窗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弄明白,一开始那个小窗口的状态,一旦我在里面操作一下,就变大了,再怎么还原到小窗的状态,我还没摸索出来。点击最小化就成了一个小圆球,就不能是小窗的状态了,这一点我还是非常困惑的。

缺点

总结了一些优点之后,我有一些缺点不得不说,有些也是我最终把这部手机卖掉的关键原因。

应用生态

拿到手机那一晚,我第一时间把之前在 iPhone 上的常用应用给迁移过来。几乎是当晚,我就有种头上被浇上一盆冷水的感觉。简单说来,拿到手机不做任何设置,打开华为的应用商店,看看里面的那些软件,让我有一种群魔乱舞的感觉——都特么什么玩意!充斥了游戏、在线交友一类的应用,看得我心想,这就是中国安卓手机市场的最高水平?

一开始我劝服自己,有些华为下面没有的应用,大不了就不用了!我不是也想试试为什么同事可以把华为用的那么顺畅么,这也是计划的一环。于是在那些天,我远离了 RSS 阅读软件,有需求就直接用 Inoreader 官方的应用,当然,是从 APKPure 下载的。但这种劝服实在无法持久,当我在北京住旅馆等待健康宝解弹窗期间,我无比庆幸我走之前把一台很老的 iPhone 6s 带上了,没成想它成了我的救星。后来有一次我实在觉得不是那么个味,就找到设置,在个人倾向里面把一些游戏、情感之类的标签删掉,应用市场总算能看了,但比起 iPhone 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渡过了一波手机瘾

今天,我感觉我的手机瘾是彻底的渡过了。

事情发生的也算比较突然,大概是在一个月之前吧。那个时候我已经在用三星的 Galaxy S8+ 手机了,感觉一直不错,但心中莫名的生出一股不甘心的感觉,总想尝试一下其他手机。这个手机我不打算很折腾,特别是知道了三星的 KNOX 有熔断机制之后,我担心造成手机不能保修,因此解锁、越狱什么的都没有尝试过。现在用的是国行的手机,系统自带 Google 的服务,我只要能访问到网络,就可以自由的安装 Play 商店的各种应用了,总体来说我十分满意。

但最近看了一些厂商发布新手机的新闻,我也是有些动心。之前去公司的物流帮忙的时候,看到那里的一位同事拿了一款手机,颜值十分打动我,虽然我没有向他询问手机的品牌和型号,但我知道这是一部国产安卓手机。从那之后,我就对国产的安卓手机上了心。

这次首先对我产生吸引力的是锤子 Pro 2,看发布会之前我真没对它抱什么希望,发布会也从未关注,第一次正经的看它是在《值不值得买》开箱那一期,感觉外观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至于系统,之前从来没有用过,只是对九宫格有印象。这几次在京东上流连了许久,手机也有货,不过也没有真正的去下单。我想主要是手机性能不是那么强悍吧。目前用了处理器最快的三星旗舰手机,再要前几代的手机有点不是滋味。

第二个吸引我的是华为 Mate 10 Pro。Mate 系列说实话有些混乱,印象里 Mate 9 一代的屏幕宽度和指纹识别的位置和 Mate 10 这代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怎样,Mate 10 Pro 的外观也很出色。我看评论有人说正面还行,背面很垃圾,我从照片上看一直觉得很好看。我最欣赏灰色的版本,蓝色的次之,金色的那些就算了。这手机的配置有让我纠结的地方,比如存储卡,Mate 10 支持而 Mate 10 Pro 不支持,屏幕也是一样,Pro 的不如普通的。我理解 Pro 是更高一级的意思吧,没想到配置方面反而不如 Mate 10。我想这应该是华为的定价策虑,但就是让人这么的蛋疼,一步到位不好吗?有全面屏的没有扩展,有扩展的没有全面屏?当然,所谓一步到位,我没有把保时捷设计版本算在里面。

第三个吸引我的手机是小米 6。这个完全是因为 MIUI。小米 6 手机的外观没有很出彩的地方,因为推出的早,因此没有上全面屏,广告中宣传的四曲面让我觉得就是把应该的东西拿来说,接缝处能塞进一张 A4 纸的新闻也传了好久了,还有就是手机重量也是缺点之一。MIUI 之前我也用过,早期在用三星 Galaxy S4 的时候,我在上面刷过 MIUI,从那时起,它给我的印象就是挺丑的,那种色块的风格实在不合我的口味。刷机后我用了它的云,把我的通讯录头像给搞得一塌糊涂,我在那一篇文章里也说过,因此对它的印象挺烂的。这次它引起我的兴趣,一是我登录了它的云,结果发现了我当年备份的短信都还在。我换了几次手机,最早的时候用 SMS Backup+ 把短信和电话记录同步到 Gmail 邮箱里,后来渐渐不用了,但当年在 MIUI 里备份过。这次我居然找到了我早年给妻子发的第一条短信,那时候我和她还没有什么交集,这算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开始;二是 MIUI 的本地化在国内的一系列改装系统里做的最好,我也很想体验一下这些功能。但 ADUI 的负面消息也让我挺反感,再加上手机外观不抓我眼球,让我一直没有下决心收入。

基本上我一直在这三个手机之间纠结,其他品牌型号都没有让我很满意的。一开始锤子有些出局,毕竟配置比较低。虽说我自己不玩大型游戏,应该是不需要这么好的性能,但毕竟有了更好的,买了低配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小米和华为我犹豫了许久,小米好处是便宜,而且基本有货,华为更漂亮,EMUI 做的也不错,但基本抢不到。当然有一个更大的障碍是我目前手里的三星 S8+,我不习惯拿两个手机,之前刚买 S8+ 的时候,我手里还有 iPhone 7,那个时候我也想像有些同事一样,尝试一下带两个手机,结果总是不习惯,iPhone 最后放在家里吃灰,直到我处理了它。

纠结的 Android

这些天我又开始看安卓手机的测评,心里又有了一份痒痒。

说不好这种感觉从什么时候又蹦了出来。我曾经以为我这辈子会安安心心的用 iPhone,结果应该是我错误的估计了我的秉性。2015 年之前,我手里唯一的苹果设备是一台 MacBook,到了 2015 年 10 月份前后,我同事去香港,托他稍回一台 iPad mini 第二代,32G 版本,这是我第一台移动苹果设备。之前在加拿大读书,曾经很羡慕那些用 iPhone 的朋友,好几次在购物车里下单,最终没有舍得买。到了最后我带着一台 Nexus 4 回的国。

当时我准备好了,回国后我就办一个联通的号,买台 iPhone 5s 用,结果计划不如变化,我还没到家,父亲给了我一台三星 Galaxy S4,还有一个移动的号。我很不爽,也不大习惯,把手机卡拔下来放进 Nexus 4 里用。后来我发现国行的三星手机可以上移动 3G 网络,而 Nexus 4 是加拿大版的,只能上 2G。这巨大的差距逼得我开始尝试三星,总是不习惯。有一部分是安卓本身的原因,一部分是三星在 ROM 里加了很多自家的东西,我不习惯,更严重的是没有 Google Play,从国内下载到的 apk 总是让我心惊胆颤,不敢用。结果一直到我成功的在上面 root 后刷上了 GApps 才能好好用。

后来随着我上班,这台手机也这么凑合着用着,当中我静极思动,刷上了 MIUI,尝试了 Cyanongen Mod。MIUI 把我通讯录搞的一团糟,CM 用着还不错,不过多数不支持移动的 3G 网络。后来这台手机计划升级,换成了三星 Galaxy S5,防水,有 4G,用着还可以,不过我依旧在盼望着 iPhone。

iPhone 6 发布后,我先给妻子买了一台,然后考虑了半天,给自己下单了 iPhone 5s。当时觉得这辈子没用过小号的 iPhone 有些遗憾,所以没有买最新的。用着其实也很好,算是给我开了一扇大门,我迫不及待的把所有的个人信息往新的生态圈移动。苹果手机有一点好,苹果把持了使用感受上绝对的话语权,买的国行 iPhone 也有 App Store,虽说不同地域的商店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却能保证绝大多数的使用感受。不像 Android,到了国内,变成了安卓,就阉割掉了 Google 的一切。当然,不阉割对于市场意义也不大,在大陆没有多少人能用,但给想用的人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我过去在 Google Play Store 里花钱买过应用,现在唯一的渠道就是用盗版了。我过去信任李开复,因此他公司做出来的豌豆荚也是我首选的软件市场,结果里面也充斥着盗版也让我非常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