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

读一点感性的书

又是星期六的深夜,是我不想睡,也可以晚睡的时光,也是一周短暂的属于我自己的略微宽松的时间。这次想写一点文字,记录一下近两天的心情。

周五上午有一上午的培训,那天早上匆忙之间忘记带书包上班,电脑、iPad、耳机全都没有带去,应该写的党员笔记也写完了,我只好无聊的听着。穷极无聊间,我打开了微信读书。我因为 Kindle 的关系不大喜欢其他阅读软件,有些书实在没办法,电子版只在微信读书上有,我用它读过少数一两本,但直到 Kindle 退出中国市场,我才真正把微信读书作为我严肃阅读的一个途径。

[][1]
《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封面
上周五我打开微信读书后,看到之前看到的,已经加在了书架上的《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是一本漫画书。我加它进书架就是因为对它感觉不错,希望将来读它。首先,它画风不错,是我可以接受的卡通;其次,它篇幅不长,不会像马荣成的《风云》系列需要经年累月的阅读:第三,它的标题和风格让我一眼就能望到头,不会给我带来过多的心智负担。第三点我特别在意,我现在感觉读一本书就是去体验或者介入书中人物的感情,这对我来说很有压力,年纪大后就越发感觉自己失去了这方面的能力与勇气。喜欢阅读,但我现在宁愿把已经看过的书再重新回味,也不愿意翻开新书了,比如《三体》,很想读一下,加入这个读者组织,但尚不能鼓起勇气扑上去融入他们,也是甚为可惜。

这本漫画书的主题不出我的所料,就是这样一种故事,讲了几个人生的痛苦,已经人们如何应对的故事。有些故事捎带着讽刺了一些东西,但我感觉也不是重点。重点是里面的主任公们都算是比较乐观的,或者说三观很正,哪怕到最后仍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依旧精神满足。读完全书,没有过瘾的情绪,心头那淡淡的伤感也不致命,只能说不多不少刚刚好,适合小时内打发时间。在读这本漫画的时候,我脑海中随机播放着 BGM,最终停留在 FIRE BOOMBER 的 My Soul For You,我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总之似乎这首歌淡淡的忧郁曲调特别的适合这本漫画吧。

读完《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后在笔记本上画的记录。

看完之后,想再继续看看其他书架里的书,却发现微信读书到期了,好些书都没法继续读下去,于是就只好乱翻,翻到一本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第一章的试读是可以读的,我于是就把它也给读了。读这一章节的心情和收获是新奇的,作者讨论了自己成为小说家并且坚持用这种方式来养活自己,总结出自己的独有优势,是一种十分反直觉的笨拙。这本书我很早之前就想看了,村上的小说我在大学时期开始涉足,读了三、四本之后,这几年基本没有碰过。也是出于害怕受到情感冲击,轻易不敢看新的书。反倒是村上的散文集,我更加感兴趣。之前看过一部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和《无比芜杂的心绪》,这些散文谈论的是他自己,有部分甚至带有自传的性质,是我特别喜欢的。过去在 Kindle 上,很奇怪村上的书都没有电子版上架,没想到反而在微信读书上读到了更全的。我于是就续费了微信阅读会员,接着往下面读。后面写村上成为小说家的经历,以及对得奖、写作方面的讨论,从题目上看就够有趣了。

今天下午在家,因为需要干活,我尝试性的体验了一下听书。身边的同事们都有尝试过上班路上听书,我因为有播客听,所以从来没体验过。今天是第一次,发现听书跟听播客完全不同,我听这本书到了第五章,可以吸收接纳的也只有了了不足 20%,其余的都没往脑子里去。而且,听之下来,我反而对这本书也失去了兴趣。就在刚才,坐在椅子上,我心想我越来越能体会到钱钟书关于母鸡和鸡蛋的比喻了。村上在谈论芥川奖的时候也表达过,隽永的是文学作品,从来不是它的奖项。从我的角度上看,有价值的是这一篇小说,而它的作者是好是坏、是美是丑、写作是一泻千里还是冥思苦想,对读者来说,除了满足一点好奇心,还有什么更深刻的价值吗?这样一想,这本书对我似乎都不存在价值了。我感觉这样不大好,不管怎样,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希望自己可以认真的读进去的。

晚上我找出了买的第一本村上的书——《村上春树作品集》,里面收录了《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两个长篇和几个短篇。我在大学的小书店里买的,我想应该是盗版,因为里面印错的字很多,好几处“木月”都给印成了“本月”,让我一度非常困惑。不过托它的福,我得以接触了村上。那时他的小说是显学,读书的好多人都读,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结果读的困惑又迷茫。读完《挪威的森林》,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反而是对初美的描写,我当时还那笔把这一段圈了起来,认为是非常深刻的描写。

大学时读《挪威的森林》一书时唯一圈出的一段。
《挪威的森林》尚且可以让我读懂文字,而《寻羊冒险记》就更加让我不得要领了,前面关于耳朵的描写还好,后面的奇幻的部分直让我晃到腰。还有就是翻译的锅,“困觉”到低是什么意思?和“睡觉”有没有不同?这也让我十分困惑。这个词我之前只在《阿 Q 正传》里读到过,阿 Q 跪在吴妈面前喊“我和你困觉!”,我当时猜测是“睡觉”,或者说是“上床”、“性交”的意思,不过也不能确认。鲁迅那个年代用这个词,在当代,就不必要用那么老的词了吧?

今天晚上,我拿出这本书,先是《挪威的森林》,从后往前过了一遍,发现十多年过去,我已经忘记了太多的情节,算是重新回顾了一下。因为之前应受的精神冲击我已经受了,所以这还是温习旧书的范畴,不算读新书。去年下半年在 B 站上看相机评测的时候,有个 UP 主发了个讨论《挪威的森林》的视频,我看了之后也有些收获,特别是那些主人公们所指代的内涵,据此也能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自杀了。这次重温,自有一番感受。之后我从前往后快速翻了《寻羊冒险记》,有别于第一次看,我这次了解了更多的背景,至少不会把“鼠”当成真正的老鼠了。对于我们这种正常人来说,村上的书里经常有莫名其妙的剧情,作者明白些什么但不说,弄得我也很困惑,比如喜喜的不辞而别,我读过《舞!舞!舞!》,在这本书里再次被提及时竟然已经是被掐死的状态了,这没有几年的精神病史想不出这种剧情来吧?不过,这也正是村上春树作品的魅力。

除此之外,我又选择性的读了一下书上收录的几个短篇。最有名的《百分之百的女孩》我的印象也最深,简单的回顾一下文字即可。其他的我发现都记不清甚至忘记了,《雪梨的绿街》我还有印象,记得点男主人公的背景,当时读的时候对“雪梨”这个地名很是奇怪,心想怎么起个这么怪的地名,后来得知也是悉尼的中译之一,可也让我震惊不少。其他的短篇我完全没印象了,其中《冰男》这一篇我想起来之前读过,重新看了一遍又有所体会,大约也在隐喻一些社会体制之类无形的东西吧。至于《五月的海岸线》、《1963/1982 年的伊帕内玛姑娘》、《看袋鼠的好日子》这三个短篇,我无论如何都没印象了,感觉似乎也不曾读过。好再也不怎么受影响。

村上的写作风格,对一些物件会描写的很认真,比如《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清楚的写了自己刚开始想写小说时,去了哪里哪个店,花了大约多少钱,买了什么样的稿纸和写乐牌的笔,后来还用过一支万宝龙的笔,以及写《听风的歌》那时用过一个什么牌子的打字机,至少品牌都写得清清楚楚。小说中频繁出现过古典、爵士音乐的名称、演奏者的姓名,主人公爱读的小说作者,如菲茨杰拉德、妥斯妥耶夫斯基,还有威士忌、啤酒的品牌、水野牌的鞋(其实更流行的翻译是美津浓)、香烟品牌,村上都没有吝啬笔墨去描写。这简直都可以往数字尾巴上发表 EDC 了。我很喜欢这样子,也是看了他的小说,而越发的想尝试威士忌与啤酒。

读书

最近写博客很少了。看了看我近期的记录,除了上一篇外,其它的都是我谈女朋友之前留下的,也许身边有了一个人,就没有时间与心思去做过去的事情了吧。没有话题是另一个方面,之前我一定要让 RSS 阅读列表里的未读数量经常为 0,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心绪了,偶尔快速扫一眼爱范儿就已经足够了。少了阅读的兴趣,最近读书自然也少了。6 月份女朋友来看我,带给我一本村上春树的《无比芜杂的心绪》,收录了村上的杂文、一些前言、和一些讲话稿。其中有一些让我很感兴趣,我当时想很快看完,结果看了一个上午,之后就又丢在了一边,直到今天周末,坐在书房的沙发上,我又拿它看了起来。

过去我写过村上春树,我对这个作家挺感兴趣的。他的辞藻一点不华丽,也不觉得洗炼,有时还让人觉得有点啰嗦。但看他的文字让我觉得心情平淡,我想象中读他的文字,要么在夜深人静里,要么在一个类似咖啡馆的环境,耳边有带给人静谧感觉的爵士乐或轻音乐或钢琴曲,整个人猫在柔软的沙发里,前面的木桌上当然不能少了咖啡,冰热皆可,不过最好是热的。速溶咖啡、home brew 或者拿铁都不错。可惜今天没有这样的环境,书房里的小沙发是从家里的大沙发群上多出来的一个,坐垫粗糙,勉强可以一坐。咖啡就不用想了,家里不喜欢我喝咖啡,嫌贵,也不健康,音乐我电脑上有,不过我翻开书就懒得再去卧室把电脑搬来,况且我觉得没有音箱,在一个屋子里发出的声音未必美妙。唯一可以令我慰藉的是今天的温度不错,凉风一吹也甚为清爽,是个读书的好天气。

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我想用的 iPhone 5s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买,相反日常手机从 Galaxy S4 换成了 S5。不是我想要的,不过中国移动在 4G 领域的速度还不算慢,我过去在家里上不了 3G,但这次上 4G 却没有问题,测了一下速度,下行每秒 4M,让我很感动。而像我上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用手机,我渐渐的也算是接受了 S5,虽然心里一直惦念着 iPhone 5s。今天花了一些美元,其中一项是受够了国内对 RSS 服务的封锁,于是买了 fever 自己架站,勉强可以用,使用上比不了 feedly 那些,不过有客户端。iOS 下能找到一堆,可惜 Android 没有,30 美元的费用算是百花了。另一项是续费了 LastPass 的服务,本来我电脑上已经用了 1Password 4,只等着有了 iPhone 装个手机客户端一劳永逸,结果手机没了,只好继续用 LastPass,也算是缘分吧。

iPhone 6 快出来了,据说屏幕面积有很大变化,不知道老乔在世会不会做出这个选择。可是我在经典的 iPhone 时代错过了拥有一部,现在想来甚为遗憾。

读了《东京奇谭集》

今天停车的时候忘了把手机带回家,于是我在中午吃完饭之后有机会读了一遍村上春树的《东京奇谭集》。这是一本村上的五篇短文的合集,我从中间随便翻了一页开始,很快的就把整本书给读完了。这本书我在出国之前就买了,当时读了的内容现在早已忘记,所以这次算是复习。

村上的书我读过几本,回想起来好像都是林少华翻译的。我不会读日语,所以大概无法享受原汁原味的村上的文字了。林少华的翻译我一开始非常不习惯,是该说他的文字洗练还是什么的,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在读鲁迅时代的文字,措辞有些淡淡的荒诞,这就是我的感受。后来我渐渐的习惯了,才可以从中文译文的字里行间挖掘村上的原意。

《东京奇谭集》这本书跟村上以往的风格类似,说是“奇谭”,但实际上并不是奇幻小说,有些文章,比如第一篇《偶然的旅人》,里面的“奇谭”指的仅仅是一些巧合。而真正精华的部分在于传统的村上文字。现在总结起来我看过的他的几本书,他的文字的特点就是平平淡淡的叙述,中间穿插的一些惊人的文字。从这个方面看来,《东京奇谭集》是一本典型的村上的书。

村上的文字吸引我的另一点,我今天想起来,也许跟日本文化的吸引有关系。我印象里最早接触的所谓“日本文化”,就是我在看霍元甲系列里的日本人的切腹。我有记忆中最早的一个画面是在梁小龙演的《陈真》里,陈真有个对手,是位日本武士,名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叫柳生静云。虽然是日本侵略者,但人品比较正直,跟陈真虽然立场对立但互相尊重。好像因为跟陈真比武失败而切腹谢罪。切腹仪式上还是一位汉奸来念一篇“祭文”,说“柳生家族之柳生静云……”,然后柳生那女朋友给他雕刻的木刀切腹。这是我最早知道有切腹这件事,虽然不怎么理解好好的居然就自杀了。之后我查找资料,知道了这跟日本文化中的一种“求死”的风气有关。

村上的书里面,有一些自杀的情节。我读过的这些情节,那个人自杀的原因,村上都没有交代,但字里行间的意思多是对生活的失望。也许跟成文时日本的国内氛围有关。不过在我看的时候常常会感觉莫名其妙,比如我看的村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著名的《挪威的森林》,一开始回忆“我”的好友木月时,就说了他跟“我”打了台球之后,就在汽车中自杀了,好像也没有遗言,留下女朋友也不管,当时看的我真是糊里糊涂,当然现在我也没有完全理解,只能用“对生活失望”这个比较空洞的解释来给自己解惑。

这本书里面,也有一个自杀的情节。最后一片《品川猴》里,女主人公中学的学妹,各方面都非常的优秀,是人人羡慕的对象,在有一天去了女主人公的宿舍,跟女主人公讨论了“嫉妒”的话题,并把自己的名牌托付给并不是很熟悉的的女主人公后,自己在树林深处割腕自杀了。没有遗言,没有人知道原因。当然自杀的人只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的高潮,在我看来是女主人公知道了自己会经常忘记自己的姓名的原因是被猴子偷走了名牌后,猴子说它偷名字时也会带走名字主人的负面因素,也有好处。女主人公询问自己被带走的负面因素,猴子的回答一下子让故事生动起来了。前面女主人公的生活都有交代,她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非常的平淡,整篇文字也带给人一种淡淡的平淡的感觉。但猴子点出了女主人公的母亲和姐姐并不爱她,一次也没有,中学时让她去外地的寄宿学校也是为了把女主人公从身边赶开。女主人公自己也有所意识,但自己把这些感情封印起来了。这次被猴子揭开,不仅是女主人公,就连我这个读者都感觉非常的伤心。情绪波动之后就是一阵的过瘾和满足,伴随的还有充满忧伤滋味的回味,这就是村上的书的魅力。

还有一篇故事也是这种模式,《哈纳莱伊湾》。女主角幸十九岁的儿子在哈纳莱伊湾冲浪的时候被鲨鱼攻击溺水而死,开头就给人一种沉重的打击。幸一个人去了美国,火化了儿子,游览了儿子最后冲浪的地方,并在之后的十多年中,每年都在同一时期来这里生活。后面介绍了幸的生平,她有用钢琴模仿别人的音乐的天赋,因此去美国学烹饪的她在酒吧弹琴。后来被遣返,嫁给了一个人品不高的音乐人,丈夫后来因为吸毒死在了别的女人的床上。幸一个人把儿子带大,虽然幸知道自己虽然爱儿子,但作为一个人,儿子却让她无法喜欢。儿子去世对幸一定有很沉重的打击,但文字中十年一闪而过,开始的伤心在十年后也成了淡淡的回忆,总之一切都很平淡。后来有一次她帮助了两个搭车的日本人,他们来这里冲浪,再次遇到幸时提到他们看到了一个独腿的日本冲浪者,跟她儿子一样没有右腿,两人看到了几次,但想打招呼时却找不到他。之后幸在小镇上寻找了几次,都没有结果,在回日本的前一晚,躺在床上,听着壁虎的叫声,幸意识到自己哭了。看到这里,之前淡淡的忧郁——儿子的死亡,人生的际遇——一下子像发酵一样,变得强烈起来,那种感觉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整本书有五篇,除了中间的一篇《在所有可能找见的场所》比较无聊,我没有理解,里面让我有点兴趣的就是有人在从 24 楼上 26 楼之间失踪,二十天后在外地被发现,没有当中的记忆。从文章的感情角度没有能给我冲击的地方。其它的几篇都是非常好的文章。平淡的日常描述,临近结尾时突然间的一个小剧情,让文章的感情一下子丰满起来,给读者冲击,这都是典型的村上风格。

《作为非现实的梦想家》的感想

前几天我在浏览我的 Twitter list 的时候,看到工头转发了一则新闻,标题为“村上春樹反核大出櫃”。我本以为是讲村上出柜的爆料,结果浏览了一下发现“出柜”是一个类比形容词,于是大骂标题党后关掉了页面。

今天从 Twitter 上看到 Fenng 又提到了村上春树加泰罗尼亚国际奖关于反核的演说,表示“中国所有的著名作家与村上相比,都是狗屎。中国作家都在尽量回避现实,绕开现实,写他爷爷,写他奶奶,写民间传说,写鬼故事…五迷三道,就这一点,他们得不了诺贝尔奖是公平的”,我觉得说的很好。Fenng 给出了村上演说的中文译文链接,我看了之后,不禁想到了我之前一直在考虑的一个论题——日本侵华战争是可以理解的。基于这一点,小泉首相当年参拜靖国神社也是可以理解的

很久之前就有新闻报道,说日本二战老兵来中国就当年杀害中国人一事忏悔。还有新闻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供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是对中国同胞不尊重,有人为此发起地址日货的行动。还有新闻报道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掩盖日本在二战犯下的罪行。还有新闻报道说年老的中国的二战受害者就在二战期间受日本迫害一事去日本打官司。种种报道不胜枚举。

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战争年代,没有上过战场,不了解在战场上杀人的日本老兵在年老的时候会有怎样的痛苦,以至于要到当年的战场上向自己杀死的人忏悔。虽然我怀疑新闻的真实性,但假设这是真的,我站在日本老兵的立场上,大概不会对当年杀人一事感到愧疚。我这么想是曾经在脑中就另一件事经历过一番模拟的辩论。

我非常喜欢看《空中浩劫》这部纪录片,它讲的是民用飞机失事的经过模拟与时候调查。其中有一集讲的是冷战期间韩国的一架客机由于各种失误偏离了原来的航线,飞到了苏联的领空。结果苏联军方判定这架飞机是间谍机,于是派了一架战斗机把这架客机给打了下来,飞机上的无辜乘客全部遇难。节目中讲当年驾驶战斗机攻击客机的飞行员后来接受了采访,从他的角度讲了事件的经过。节目最后提到这位驾驶员到今天仍然相信那架客机上有间谍,有人评论这是这位飞行员为了减轻心理压力而让自己坚信这个事实。

看完了之后,我想了一个场景。作为事件受害者家属,会不会谴责那位飞行员呢?如果我站在飞行员的立场上,应该怎么辩解这件事呢?我的结论很简单,飞行员没有错。如果我是飞行员,我也不需要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而自我催眠。当年处于战争期间,敌我双方都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军人上了战场就要杀敌,杀的敌人越多,得到的荣誉越大。至于敌人是不是无辜,则不是军人要考虑的事情了,而是上级长官和政客门要关心的问题。军人的天则是服从。我看过很多写军队的小说,都说过“军队有了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这么一件事,我很同意。如果军人上了战场还在犹豫要不要杀人这件事,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被敌人杀掉,被敌人杀掉的后果很可能是我要保卫的亲人被敌人杀掉,这个道理很朴素,我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想通。

就苏联飞行员来说,不需要考虑客机上的乘客是否无辜。就算那些乘客真的无辜,那也是下达命令的上级长官的错误,而不是飞行员的责任。如果飞行员没有把飞机拦截下来,那么一旦让间谍把情报传了回去,国家和亲人会受到损失,因此击落那架客机就是必要的事情了。就算后来知道了客机上的人都是无辜的,那责任在于下达命令的长官,对于飞行员来说,不应当承担杀人的责任。

我之前看过刘墉写过的一篇文章,讲了将军和士兵的关系。上战场的是士兵,但被人们传颂战功的都是将军,士兵不服气。刘墉说,没有必要为此感到不满,因为战役失败后受罚的是将军,而不是士兵;将来判处战争罪的也是将军,不是士兵。同样,如果日本的二战老兵为在中国战场上杀了中国人而感到愧疚,我觉得没有必要。不过,有一点例外。如果士兵在战场上对平民做了上级要求的杀人以外的事情,到老了之后为此感到愧疚,我可以理解。

回到村上春树的讲话。在讲话中提到了日本严重的的自然灾害:

作为日本人这件事,似乎意味着跟许多自然灾害一起生存。日本国土的大部分,从夏天到秋天的时候,成为台风的通行路。每年都一定有很多的损失,也失去很多生命。各地有活跃的火山活动。然后当然有地震。日本列岛在亚洲大陆东边的角落,骑在四个板块上,用这种危险的姿势坐落在这个位置。让我们来说的话,就像是在地震的巢穴上经营生活一般。 我过去就从许多文艺作品中大概了解到了日本的自然环境。日本的环境相比起中国来非常不好。地小,人多,有自然灾害,自然资源贫乏。如果将来人口增长,这块土地终将不堪负荷。如果我是日本的领导人或者祖先,我会做些什么事情让我的后代可以生活的更好呢?当我发现日本旁边有一块大土地,有 960 万平方公里,面积是日本的二十五倍之多;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度之一——大唐;目前统治这片土地的政权腐朽,军队孱弱的时候,去占领这块土地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当然这事有风险,如果事情失败,我将背负上历史的骂名;但如果成功,我的后代就可以世世代代的生存下去,不需要考虑资源枯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一个选择,作为日本的领导人该何去何从?我觉得答案不算隐晦。当一位日本人得知自己的前辈为了解决日本的资源问题被判处战争罪,受世人唾骂的时候,作为后辈,是不是表示尊敬,去祭拜一下这位前辈,也是合理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正确的,只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上,这件事情是合理的。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不管日本有多么可怜,就算日本岛马上就要沉默了,你来我的土地上杀我的同胞,我就有责任杀你和你的同胞,并在晚年心安理得的为自己沾满敌人鲜血的双手感到自豪。战争本就不分对与错。

要跳要舞

《舞!舞!舞》是我前两天刚刚读完的一本小说,其作家为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分别有一句话和几段描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dancex3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为:”要跳要舞,”羊男说,”而且要跳得优美动人,跳得大家心悦诚服。”小说的名字《舞!舞!舞!》,我的理解为人们与自己的影子相伴,遵循一定的规范来生活,就像跳舞一样。书中不止一次作者提到了这句话。作者把”我”的生活行为比成舞蹈,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着。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段描写,就是”我”与五反田聊天的场景。之所以这几段给我印象很深,我想是它们道出的这个社会的无奈与悲哀,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五反田自己的遭遇就很能体现这一点。他是著名演员,与妻子相爱,而他妻子却迫于娘家的几个别有用心之人的压力,窃取了五反田的财产,使他穷困潦倒。五反田自己虽有很多债务要还,却开名车、戴名表、出入高级酒店、和高等妓女过夜,过着奢侈的生活,因为他的公司要求他花钱摆阔,“反正从经费里出”。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再无任何真诚。这也是五反田为何只与初中同学的”我”交好的原因。只有在”我”面前,五反田才说出许多平日里不能说的话,骂平日里不能骂得人与事。

为什么说这几段引起我的共鸣呢?因为我读这几段时不由得就想起我的高中同学们。虽然现在我与大学同学生活接触很多,我仍感觉我们之间无形的隔阂。阳奉阴违、谎花连篇我见识了很多。想想可以说真心话的几个朋友,竟然都是高中同学。

另外,我十分羡慕小说中的”我”。”我”没有固定工作,却可以为媒体写文章挣足够的生活费。有了钱可以几个月不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妙的是”我”除了对音乐十分着迷之外,并无特别嗜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幸福指数特别高。因此我读完了小说后,我常常憧憬未来自己的生活,甚至画了张自己房间的简图,边看边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