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ics

比特新声第 92 期有感:关于隐私

比特新声第 92 期的标题是“手动点掉 7000 多条通知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我在 1 月 22 日晚上听了一部分。昨天晚上开车的时候,把剩下的部分听完了。最后主持人提到了网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Apple takes your privacy seriously even when you’re dead”,内容是在加拿大的一位苹果用户在去世后,他的遗孀出于某种原因,希望获取他的 Apple ID,经过出具死亡证明、关系证明、诉诸媒体等长期的努力,终于让苹果将 Apple ID 给了这位遗孀。两位主持人说这篇文章的语调对苹果还算正面,体现了苹果对你隐私的注重。然后表达了希望苹果进一步加强隐私,希望能确保即使在自己死去后,也不会泄漏。

博弈

今天早上看到keso在Google Reader里推荐的《制度的神圣》这篇文章,发现其中的一些话非常精辟,浅显易懂的表达了我之前总结的笔记[1][2]。

制度是用来干什么的?教科书早有答案了:调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再说直白点,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博弈需要一个游戏规则。但制度本身,是不容博弈的。如果一个制度出台,最终演变成了本该被规范的人和它之间的博弈,这个制度,永远无法得到”神圣”二字。而制度的一切合法性,就在于”神圣”。

讲一下对隐私的保护

今天下午上课前写了篇文章谈了一下我们伦理学老师的一些我们看来的”偏执”行径。巧的是下午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好在谈论加拿大公民隐私的问题。

加拿大官方有隐私保护机构,名为Privacy Commissioner of Canada,网址是http://www.privcom.gc.ca/。这个网站包含很多非常详实的法规条文,比方说隐私保护最重要的两部法律[1][2]。其中第一部是传统的隐私法案,大概颁布与1968年;第二部是2001年之后颁布的关于信息技术的法规。

有趣的是,这个网站还有一个答题系统,可以检测你对隐私的了解程度。老师在课堂上演示这个系统时,有一道题问道你访问WWW网站的时候你的位置能不能被侦测到。答案是能,但老师说网站上对于答案的解释是有问题的──网站上说WWW网站通过cookies可以获得你的位置。

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演示了两种追踪访问来源的方法。一种是我们学校课程网站使用的nTreePoint系统自带的统计功能,另一种是Google Analytics给出的访问统计。两种方式都可以得到访问者的IP地址、访问这个网站前访问者是在访问什么网站。而Google Analytics直接能给出访问者的地理位置。

统计结果与伦理行为

limit周一的那节伦理课我们进行了一项游戏。老师拿了一个盛了许多豆子的塑料罐子,说里面有600至6000颗豆子,让我们估计里面有多少个。

我当时估计了单个豆子的体积,估算一下一层豆子大概有多少个,然后估计罐子里盛了多少层,得到结果后取一个相近的整数,得到2000颗。答案是2047颗。

我很赞同Windstorm在“社会的自私化发展—博弈论分析二”一文(也就是上一篇文章中介绍囚徒问题的文章之一)中的这么一段话:

当然,上面所有的分析都是天真而理想的分析。事实上,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文明,让人不会,至少短时间内不会陷入全背叛状态。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合作,事实上,人类文明社会就是一个在重复不断相互作用—–你也可以说利用——的人群,而某些作用必然会在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这就是一种博弈的平衡。

A better example of ethics and moral impact

On the just finished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Computer Science” class, my instructor shared us a better exampl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thics and moral.

On the yesterday’s CBC News, he heard that a Manitoba lesbian couple was rejected by a family doctor from Egypt for religious reasons. This matter happens in Winnipeg, the city I’m living in. It is so near for me to feel such 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