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blog 时的背景音乐

5000 マイル
5000 マイル
今天我运行 NewsRack 把长久以来在 Google Reader 里积攒的未读 blog 清扫了一遍,看到了这么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作者老赵讲述了他现在重新拾起小时候被家长逼迫学习的钢琴的经历。我看了之后想到了自己的类似的经历,于是想记录下来。
我从小学的某一个年级开始学习手风琴。具体哪个年级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的我那时对于音乐课上的五线谱感觉非常迷惑,后来慢慢的开始了解了一些规律,然后就开始学琴了。学琴的因由是一次母亲在送我去课外英语辅导班的时候,从另一个教室里看到了有为老爷爷在教手风琴,于是就在课间和对方谈了一下,然后我就去跟那老爷爷学琴了。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换了几个老师,参加考级,然后到上了初中之后就停止了。
老赵在文章中写到他是属于“琴童”的一员。所谓“琴童”,就是被家长逼迫学琴的孩子。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更有竞争力,于是让孩子学琴。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懂家长的良苦用心,于是对练琴非常抗拒,采取各种手段消极对抗,家长劝说无果只有采取究极手段————武力。老赵的经历属于普通的琴童经历,没有发展到极端情况。而我在中学时曾经从母亲的剪报中看到报纸上连载的一篇纪实文章,讲述了各种因为练琴演化到非常极端悲剧的亲子关系,比如说小孩为了不练钢琴对自己的手做出自残行为等等。那个时候我相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
虽然选择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但我本身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情形。甚至老赵说的“常常伴随着耳光皮带拖鞋板,所以我如今皮糙肉厚反应灵敏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没怎么经历过。虽然同是被家长要求学琴,但我没有因为练琴挨揍过。虽然挨训是有的,但现在回想起来,也仅仅限于挨训了。最多最多我现在模糊的觉得貌似是被母亲扭过几把,但实在是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了。
为什么我没有挨揍的经历呢?我在看了老赵的文章之后也在总结自己的经历。我想,一方面我学琴时年龄比较大了,老赵七八岁时就已经感受了练琴的痛苦了,而我开始练琴的时候怎么也有十岁了吧。年龄增长之后就会对客观的事实了解更清楚,比方说知道了不学琴是不行的;知道了没有练好琴去上课时就会被老师训,在同学面前也丢脸;知道了如果不练琴就要去写学校的作业,虽然作业一定要写,但相比起来我还是喜欢练琴……
另一方面,我想和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属于内向性格,比较老实、懦弱,属于家长老师比较好管的那种人。从小到大从宏观上来说是非常听父母的话的,基本上父母让做什么我抗不过就只好去做,自己想要什么父母不给我除了自己难过一阵子也没办法。后来我看到有些孩子会跟家里闹,家长抗不过就给好处了,常常感到不可思议。我同学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我从新闻上接触过,可以理解,但同样感觉不可思议。刘墉在书中分析过“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我看过之后,有时非常羡慕那种“会哭的孩子”,但自己无论怎样都做不到。学琴也是一样,父母要求,我就做了。用另一种话描述我的性格,就是我对人生的要求很低。如果从 0 到 100 来描述这种“生活需求”的状态,在数值上低于一个值,或者说“底线”,人就会觉得“过不下去了”,需要抗争。有的人的底线在 50,练琴在 30,所以就不想练琴而跟家长闹。而我的底线可能只有 10。也就是说,练琴是在我的底线之上的,自然就不会有那种“琴童”的经历。
在上面的两点原因之下,我从开始学琴到最后因为学业而停止学琴,心态一直是“即不抗拒也不热爱”。当中有一段时间因为辅导班没了,我没有摸琴,那时也没有觉得非常失落。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学业一下子紧了,我也坚持了一段时间,我也没有非常抗拒。总之一切都是这么过来的。
用怀旧的语气说,在我那个年代,小孩学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我们家让我学琴也可以说是受那时周围的人的影响。那时家里住父亲公司的宿舍,大院里有至少 10 户人家的孩子在学琴,多数是钢琴。我学琴的起步时间算晚的,但相反坚持的时间也算最长的。现在想来,应该跟我上面总结的两点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孩子到后来都停止了学琴,而我却一路考级,最后弄了个全国八级山东省九级,虽然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毕竟也算是小时候的一点小成就了,心里还是有些开心的。长大了之后看到 90 后的那群人,小时候竟然在课外不学英语不学琴,在那时让我甚至在某一瞬间对社会的未来失去了希望。
我对于音乐的态度也有些奇特。在小学前,家里有卡拉 OK 的播放机,父母有时候周末会打开来唱一天(现在回想起来我有些好奇他们那时的心态,现在估计没人好意思从自己家里干这个了吧),我有时也会唱几句。那时的歌曲都是典型的台湾流行,比如《花心》、《星星点灯》之类的通俗歌曲,那时我自己抱着麦克风对着电视在家人面前演唱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到了小学后我就再也没有接触过流行音乐,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那时的学校风气和正统的社会风气以及家庭风气的影响,总之心里自己也是厌恶,但到同学在迷“四大天王”什么的就觉得幼稚(我到了高中之后才渐渐明确了“四大天王”具体是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了初中。上了高中之后我才在一个同桌的影响之下开始听 Beyond,一开始的时候坚持只听这一个乐团的音乐、其它的拒绝涉猎。直到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听其它更流行更现代的音乐,然后瞬间觉得这些我错过的音乐都是那么的美好。之后我才能用比较平和的心态来欣赏流行歌曲、以及各种歌曲。
我在回顾了自己欣赏音乐的历史之后,对比我身边的年轻人,比如我表妹,就会有种非常羡慕的感觉,也对自己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她从小学高年级就可以开始喜欢、追求、收集各种歌手的磁带及周边产品(海报、贴纸等)。虽然那时侯的社会风气明显对于这些东西都是负面的评价,她的家人也对此没有正面的态度,但她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用各种方式去偷着搞这些东西,也没有像某些人宣传的那样对她的人生有什么负面影响。反而我自己在小学到初中那段时间之内,与主流思想同步,没法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或试着感受一种现象,现在看来非常不幸。我在最近看过一部日本的轻小说《我的妹妹不可能这么可爱》,书里讨论了日本的御宅族现象以及关于这种现象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冲突,对于我国那个年代的关于对待流行音乐的思想也非常相似。
到了大学之后,我接触的音乐多了起来,我就想着一种轻便一些的乐器。手风琴可以演奏很多种音乐,但太过于沉重,也不像钢琴那样在多数礼堂都有配备。到了后来我选择了 10 孔布鲁斯口琴,从极重到极轻来了个大转换。小时候看过一个小品,里面爷爷给在课外辅导班学手风琴的孙子送琴,路上给朋友说“当初早知道会这么麻烦,还不如让他学个口琴呢”,后来我自己竟然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之所以想会一门乐器,一方面是对过去练琴的缅怀,因为我发现如果现在再给我一架手风琴,我也就能拉出《粉刷匠》之类的儿歌了;另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即将出国,我想找一个比较方便的娱乐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我还是费了一段时间才可以吹奏出正常的歌曲。虽然多数是国语的流行音乐,但总是聊胜于无了。我看到老赵最后贴了一段视频,录制了他练习钢琴的成果,我非常羡慕。要是让我恢复到那个程度,我的话估计要费很长时间。
所以说现在我吹口琴已经是出于兴趣了。没有了压力,我经常在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吹两口。我电脑里存了一些谱,我虽然没有完全记住,但经常乱吹一通。虽然不成调子,但胜在清新,反而比强迫自己按照复杂的谱子吹要更好的调理情绪。另一方面,这样吹一通下来,音感也大大的增加了。
我常常想,我在小时候为什么不能保持这种状态呢?有没有可能我们在小时候就开始对音乐产生兴趣,然后自己主动的来练琴呢?结果很悲剧,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下,很难。绝大多数中国的小孩学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考级,升学的时候加分。这样学琴练琴的过程就纯粹的成了应试教育了。
别的乐器考级我不了解,但手风琴考级绝对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全国和山东省的考级流程都是一样的,进了考场之后首先把这个级别的音阶练习拉一遍;然后拉一首练习曲,多数是车尔尼系列;之后拉一首复调,多数是巴赫系列;然后拉一首曲目列表里的中国乐曲,拉了一页谱子之后考官说停止,然后从大概倒数一页谱子那里继续拉到结尾;最后拉一首曲目列表里的外国乐曲,拉了一页谱子左右考官说停止,然后考级结束。
这样的考级流程,老师、学生、家长很容易从里面钻空子。中国乐曲和外国乐曲都不是全考,所以只需要练习一部分就可以了。这样的应试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同样学出来的也不会有什么技巧。对于我来说,学琴之后放下了这么一段时间,那时候的练习基本上都还给了老师,剩下的也只有对于音乐演奏的可怜憧憬。
现在我依然有些憧憬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演奏家,因为从网上看 Jason Ricci、Adam Gussow 之类的口琴演奏者是在是让我感觉热血沸腾。可我毕竟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练习口琴了。当然口琴并不是一门需要很长时间练习的乐器,所以我也许可以在 50 岁的时候自如的演奏口琴,但钢琴等其它乐器也许就不那么容易了。年纪大的人就算想把琴练好也会感觉有心无力,一些节奏比较快速的曲子也许就没法弹了。老赵在文章里也说过:
但是,几次重新接触琴键,唯一的感觉还是只有痛苦。这样的痛苦尤甚小时候初学钢琴时,因为我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双手,技术也已经远不如童年的巅峰时期,一些基本的音阶琶音和弦已经完全无法跑下,只想剁手。
我想小时候如果对音乐产生了兴趣的话,主动练琴也许在长大时的成就远高于长大了之后再开始练琴,虽然长大了之后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兴趣要远高于小时候。或许一位音乐家或演奏家必须要从小开始练琴,但没有兴趣又很难练成,所以也许只有少数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在小时候对音乐产生兴趣,也有条件学习音乐,然后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音乐家。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像几百年前那样了。从全球角度来讲,生活的富足也不会让一些孩子从小就选择弹琴这条路,像过去的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很多都是出身于乐师家庭,现在“宫廷乐师”这种职业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吧。我在国内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看过一本古典音乐杂志,上面有评论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作曲家,现在乐队演奏的还是几百年前先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也许所谓古典音乐就是在这个时代应该消亡的音乐。
中间睡了一觉,思路断了,写不下去了,也乱了。也许我也没有当作家的潜力……
今天下午脑海中浮现出了过去听过的一首歌的旋律,我感觉比较简单,应该可以用口琴吹出来。但由于时间长了,一些细节我记不住,所以就想把这首歌找出来听一听。
我记得这是我买的某一张英文名曲合辑 CD 里的一首曲子,但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哪一首了,于是只好一首一首的找。终于被我找到,是 Ralph McTell 唱的 Streets of London。
听了几遍这首歌,看了歌词,我立刻就被吸引了。之前从随身听里整张专辑的听,那是英语水平也不大行,所以没有关注歌词。这次听了歌词的内容,没想到歌词居然写的这么有内涵。歌词如下:
`
Have you seen the old man
In the closed-down market
Kicking up the paper,
with his worn out shoes?
In his eyes you see no pride
And held loosely at his side
Yesterday's paper telling yesterday's news
So how can you tell me you're lonely,
And say for you that the sun don't shine?
Let me take you by the hand and lead you through the streets of London
前几天写了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新歌──《恋愛症候群 ~その発病及び傾向と対策に関する一考察》,并在 YouTube 上找到了一些人制作的音乐以及歌词。在写了那篇文章的第二天,我在 YouTube 上发现了这首歌的作者以及演唱者さだまさし在 1985 年的 live 演唱(YouTube 地址)。
之前找到了这首歌的资料上显式,这首歌最早就是さだまさし在 1985 年发表的,而黄舒骏的《恋爱症候群》发表于 1989 年。不过那个时期的视频还真是难找,这次能找到 1985 年的 live 完全是运气了。
在视频里,さだまさし似乎在参加一个歌唱性节目,在场的除了他之外,还有两名女性。我对日本 80 年代的女明星没有任何了解,但通过与这个视频的相关节目里面的人的长相对比,我感觉坐在离さだまさし近的那个披散头发的女性应该是另一名歌手,名叫岩崎宏美。我查了资料,岩崎宏美出生于 1958 年,17 岁出道,目前年龄为 51 岁。而在 1985 年的视频中,27 岁的她还显得很年轻,从 Google Images 上查看她目前的照片,比对起来真是觉得岁月不饶人啊。岩崎宏美与さだまさし有过合唱作品《精霊流し》,也是さだまさし的作品。在视频里面看到さだまさし拉小提琴、吉他也弹的这么好,真是厉害啊。
另外一点,是さだまさし和黄舒骏的两首歌在录音方面都用了同样的方式,就是类似现场演唱的形式,里面都夹杂了观众的笑声,在黄舒骏的版本的开始的时候,还有黄舒骏的一段“口白”。我虽然知道さだまさし版的日文歌词的大概含义,但对观众的笑声也还不是很理解,而黄舒骏的版本中夹杂的观众笑声,我就觉得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自己听的话是绝对不会笑的,夹杂了观众的笑声反而觉得添乱。而我在看几个さだまさし的《恋愛症候群 ~その発病及び傾向と対策に関する一考察》现场演唱的时候,都看到了观众在发笑。一个就是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的有人在新人的婚礼上演唱这首歌,里面的观众在听到一些歌词的时候都在笑;另一个就是这次的这个 live 视频,里面的两位女性在听到一些地方也都笑了,因此我推断这些部分的歌词是真得好笑,群众的笑声也是发自内心的,这算是另一个收获了。
从上了小学开始到上高中之前,我的生命中是不存在流行音乐的。从小时候的教育,所谓“追星”这种行为被几倍的夸大后成为了学生时代的负面几大洪水猛兽之一被宣传给我们,我那时候的性格比较单纯,与这方面的音乐没有蹭出什么火花,同时我在这段时间之内,对流行音乐也是比较抵触的,首要的原因是那时候学校与家长们灌输的教育,再加上那时候自己本身也学着乐器,反倒对一些流行音乐不怎么理解,所以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里,在流行音乐这个方面,我的认知都是灰白色的。
在上了高中后,我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下开始听 Beyond,这才开始渐渐的接受流行音乐。就像是人们最终总要还清自己的债务一样,我就像补课一样,迅速吸收着流行音乐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有些落后,但已经不在像之前那么无知、排斥了。
我在小学之前还算接触了一些当时的流行音乐(我 1993 年上小学一年级),那时在大陆比较主流的是周华健、郑智化那一批歌手。我现在觉得,以那个时期的大陆的气氛来说,大众应该也只能接受这些“大路货”吧,而一些“非主流”的歌手,在那时候我们应该也不曾听说过,至少我们家的情况就是这样。
第一次比较规模性的认知黄舒骏,是在今年夏季的两个学期之间的假期之中,看到了王小峰在博客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黄舒骏:像写论文一样写歌》。在那之前我应该是听到过“黄舒骏”这个名字,但几乎没有任何认知,我甚至都不确定他是不是唱歌的。不过,从那篇文章上来看,王小峰对于黄舒骏是推崇的,从文章中的描述里,我也觉得这个黄舒骏应该是不错的歌手。文章里提到了像《恋爱症候群》这样的歌曲,我于是就从 YouTube 上找来听,几乎是立刻就喜欢上了。虽然和我想象中的不同,但这首歌还是足以特别的让我印象深刻。首先就是那接近千字的歌词,其中的一些像“食慾不振歇斯底里四肢萎縮神經過敏發抖抽筋”这样的句子,我在听了好几遍之后还是觉得很拗口。不过,这种复杂的东西就是越听越有味道,于是这张专辑就一直在我的 iPod 中放着。
前几天我不知道为什么又想起了这首歌,前天我坐在健身房更衣室的厕所中的一个马桶上,认真的又听了一遍,依旧很感动。这几天在家里我也经常在 YouTube 上找来这首歌放来听。今天在听的时候,我往下看了一下下面的留言,结果看到有人说的意思是这首歌是抄的一首日本的歌。往后翻了几页,我才知道了原来他们说的是さだまさし的《恋愛症候群~その発病及び傾向と対策に関する一考察》。虽然这首歌比黄舒骏的《恋爱症候群》更古老,但好在在 YouTube 上也能够找到。令我惊喜的是,这首歌也是让我越听越有味道。
在那首歌的 YouTube 视频上,有它的歌词,我复制在此:
恋と呼ばれる一過性の発情症候群に於ける
その発病及び傾向と対策について考える
年齢 性別 職業 ツベルクリン反応 郵便番号の
如何を問わず 凡そ次のとおり
開き直らねば何もできず ただ暗く爪をかみ
目が点になってため息ばかりの A型
他人のことなど考えられずに 大切な花畑
平気で踏み荒らしてヒンシュクをかう B型
今日と明日では自分同士で意見が分かれて
熱しやすく冷めやすい AB型
その内なんとかなる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っている内に
自分だけ忘れ去られている O型
その他 いきなり優しくなったり急に詩人になるケース
夜中にいなりずしをどうしても喰べたくなる場合
海に向かってばかやろーを叫ぶなどはよくある事で
更に若いのに髪が薄くなる方もある
なにしろ これらがある特定の人にだけ反応するって事は
恋は一種のアレルギーと考えてよい
恋におちたら一部の例外を削除すれば およそ
男は男らしく 女は女っぽくなるものらしい
手相 星座 サイコロ タロット 四柱推命 その他茶柱まで
相性占いなど気になったら もう恋
相手には自分の良い所ばかり見せたくなるものであるし
相手の欠点には気づいても気づかずにいられるし
食べ物 着るもの 見るもの 聴くもの すべて好みが合うと思うし
毎日が二人の記念日になる
処が一年二年とたつうち見えてくるんですよ
恋とは誤解と錯覚との闘い
そのうちなんだかお互い知らない人に思えてきて
次第に疲れて 会っても無口になる
初めは めまい 立ちくらみ 食欲不振で気付いた恋がいつか
注意力散漫 動悸 肩こり 息ぎれ変わり やがて
頭痛 発熱 歯痛 生理痛 すり傷 切り傷
しもやけ あかぎれ 陰金 夜泣き かんむし 田虫 水虫
出痔 いぼ痔 切れ痔 走り痔 えーと えーと えーとせとら
とにかくそんな風に笑っちまった方が傷つかずに済むって
わかってるんだ 誰だってそうだろう
恋は必ず消えてゆくと誰もが言うけど
ふた通りの消え方があると思う
ひとつは心が枯れてゆくこと そしてもうひとつは
愛というものに形を変えること
相手に求め続けてゆくものが恋 奪うのが恋
与え続けてゆくものが愛 変わらぬ愛
だから ありったけの思いをあなたに投げ続けられたら
それだけでいい
おそらく求め続けてゆくものが恋 奪うのが恋
与え続けてゆくものが愛 変わらぬ愛
だから ありったけの思いをあなたを投げ続けられたら
それだけでいい
あなたに 出会えて
心から しあわせです
听这首歌的动机就是看看是不是和黄舒骏的《恋爱症候群》类似。因为这首歌发表的比黄舒骏的那首早,因此如果类似的话,基本上就是黄舒骏抄さだまさし的了。不过在听了曲调以及看了歌词之后,我这种顾虑打消了。虽然说歌词里有一些词语排比的用法使得两者很相似,比如“年齢 性別 職業 ツベルクリン反応 郵便番号の如何を問わず 凡そ次のとおり”和黄舒骏的“不管性別年齡職業體重學歷長相和血型 沒有一個人可以免疫”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从歌词给人的感觉,以及结合曲调给人的感觉来看,两首歌曲应该是没有什么大的关系的。最多就是黄舒骏从さだまさし那里获得了一些灵感罢了。
前天晚上,我从YouTube上在线看了U2在Rose Bowl的演唱会。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实时的看一场演唱会而不是录像,而且还是免费观看的,让我感慨颇多。
我第一次听说U2,相对同龄人来说可能略晚一些。我有一件衣服,是我父亲在很久之前买的,后来给了我。在它的左胸口部位的口袋旁边,有一个U2的标签,照片如下:
我小时候有一次穿着这件衣服和同学说话,对方看到这个标签,惊讶的说:“这衣服还是U2的呢?”我当时还不知道U2是什么,于是向对方请教,才知道是国外一个很有名的乐队。不过我只是知道了,但U2的任何作品或照片,我都没见过。直到上高二之后,有一天同学xuqingsong在学校附近的音像店里买了一盘U2的磁带,印象里封面是左面的图片里那样子的。我当时看到一个小男孩,天真的以为是歌手的童年照,并把U2想象成Aaron Carter那样子的青春偶像歌手。我好像也听了一下xuqingsong的耳机中的U2的歌曲,但也没什么印象了。
第一次对U2的歌有印象,是我在07年在这边读语言的时候,听力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这首歌。从那之后,我便刻意的从网上找一些相关音像来下载。我看的最多的一部是U2的一个视频选集,基本上是把几首歌的MTV连在一起。其中第一首就是Beatiful Day,因此我对这首歌也很有印象。然后是奥巴马宣誓前,一帮人在林肯纪念堂前搞活动庆祝,U2也上去表演,我才又一次听U2的歌。这便是我接触U2音乐的全部了。
我不是U2的听众,可能是听的少的原因,我能记住曲调的歌曲,也只有上面的那两首。对我来说,Eric Clapton、Eagles那种曲风更吸引我。打比方来说,如果可以把Clapton、Eagles的音乐比喻成文章,那么U2的音乐在我耳中就成了诗歌。我更喜欢读有头有尾的文章,而对于用瑰丽、飘渺来形容的无定体的现代诗,则是需要花费我很强的注意力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所以我对Clapton,Eagles的音乐更有感觉一些。
我前天下午上YouTube的时候,但到了页面最上面多了一条banner,说是会在太平洋时间晚上8:30直播U2在Rose Bowl的演唱会。由于我之前从来没有看过一场真正的演唱会的经验,正好看看时间就是当天,表演的人又是U2,所以我觉得如果能看一下应该会很好。我当时就上网换算太平洋时间和中部时间的时差,结果知道了我们这里比洛杉矶晚两个小时,也就是说,演唱会在我这边开始的时间是晚上10:30。
离演唱会还有不到两个小时的时候,我刷新了一次页面,发现页面上已经有了live播放器的窗口了,因为时间还没到,里面还没有东西。我当时就先干着别的事情,结果一下子忘了时间,等我再看表的时候已经10:40多了。我赶紧戴上耳机,里面已经有了声音了。好在U2还没有上台,屏幕上还有一个倒数的计时器,提示离演唱会正式开始还有18分钟,然后我又看到了U2在台下的准备活动,还有对摄像师的采访。然后有一个类似主持人的人上台暖场,说了一堆,我也没仔细听。这期间xuqingsong在Twitter上发表了多次想看的推,可惜身在大陆,连不上YouTube啊。
根据我在Twitter上的记录,U2出场的时间是9:59。然后到了凌晨12:20,U2在跟大家做告别。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半小时。
在看live的时候,除了给第二天要考试的低年级同学在线辅导了一下Java编程,然后就是惊叹了。
首先是觉得YouTube的服务做的真是牛,这种直播的演唱会应该有很多人在同时看,而它们的服务器还是一直稳定,我在本地看得很流畅,完全没有过去Twitter时常发生的负载过重或firefox3下载日Mozalla的服务器当机的情况发生。当然,这和Google的巨大财力也是分不开的。
然后就是看到了演唱会那满满的观众席。我看的时候就想,如果我知道演唱会的实况会通过YouTube做现场直播的话,我就算有机会也不会花钱去看吧。但演唱会的现场确是坐无虚席,也许只有这种级数的乐团才有如此大的魄力与实力吧。之前我很少听说过谁开演唱会还做现场直播的。
今天在学校的语音室用外耳式耳机听iPod时,感受到了来自Bandari首张专辑Wonderland的震撼。
开始我并没打算听哪张专辑,后来决定把Bandari再复习一遍,于是从第一张《仙境》开始。听的过程中,我忽然想起我又太长时间没有如此仔细的听Bandari了,”仔细听”不仅指享受音乐的优美与恬静,还要仔细体会其中的意境。
我假设自己独自处在一个环境里,周围除了纯音乐什么都没有。我发觉此刻萦绕脑际的是一片很大的山坡,耳际响着和煦的风,小草和淡黄色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在不经意间向我展示了它们曼妙的身姿。几首不同的曲子中有白天、有傍晚、有深夜、也有清晨。
不过奇怪的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我一次也没感受到动物的气息,包括松鼠、小鸟、蝴蝶、蚂蚁、甚至上帝都没出现。有好几次我就连感应到自己也觉得很牵强。在其它事物之间,感受到最多的是风,像水流这样本该在”仙境”中出现的事物则很少。
听说音乐具有发掘人类内心的力量,或许这就是我此刻心中的仙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