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说的太对了!
今天(2023 年 6 月 28 日)晚上看到这篇和菜头的文章《重开博客》,实话说还是挺吃惊的。确切的说是看到和菜头的博客竟然还在,让我很吃惊。我原本以为像他那一批人,已经过了写博客的阶段了,比如李笑来、罗永浩、洪波他们。
今天(2023 年 6 月 28 日)晚上看到这篇和菜头的文章《重开博客》,实话说还是挺吃惊的。确切的说是看到和菜头的博客竟然还在,让我很吃惊。我原本以为像他那一批人,已经过了写博客的阶段了,比如李笑来、罗永浩、洪波他们。
这篇文章想写一下红米 K60 Pro 的使用体验。
当我要卖掉华为 Mate 50 Pro 的时候,我意识到除了要回到 iPhone 外,我还需要一台备机,因为我有两个微信号,都是必须要保持在线的,iPhone 不支持应用双开,我只能重新回到过去两个手机的状态。
一个选择是保留我目前在用的 Mate 50 Pro 作为备机,我简单想了一下就打消了这一想法。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对 Mate 50 Pro 这台手机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原本就可以在手机上双开微信,现在竟然只能完成一半的工作,感觉上有点不是很舒服。
二是 Mate 50 Pro 不能安装谷歌框架,我希望有一台手机可以方便的使用谷歌应用商店来安装应用。
三是 Mate 50 Pro 可以卖掉的价格,如果买一台小米手机,还有剩余。
正好近期小米发新机,小米 13 外观挺符合我的观感,我用的 iPhone Pro 也是小版的,跟小米 13 应该挺搭。红米 K60 Pro 从外观上看也不错,好处是比小米要便宜,我之前买过红米 K30 Pro,虽然手感上差一点,点性能不虚,目前在给我妈当备机。至于其他的品牌,OPPO 用过一段 Find X3 Pro,不想再用一个了,据评价也比较一般。Vivo 新出的 X90 外观也不错,特别是红色的版本挺漂亮,但评价上主打拍照,又不是我的需求。虽说我对 OriginOS 也挺有兴趣的,最终还是没有选它。我上网搜了一下评价,最终选择了红米 K60 Pro,主要原因是便宜,可以买一个 Pro 版本的,而小米 13 要上 Pro 版要更贵,况且除了外观没有其他吸引我的特性。而且我对拍照没什么需求,主要想用系统,红米的 K60 系列的 120W 快充也挺有意思的,我也想尝试。在京东上下单,几乎也是当天就送货,24 期分期免息也减轻了我的压力。
我还考虑过一个选项,就是三星 S22 系列。目前 S22 的价格降的很 available 了,也是原生就能用谷歌框架。但毕竟是旧处理器,而且根据评测,对国内的应用还是有点水土不服。还有就是续航很差。我最喜欢的 S22 Ultra 的价格可以让我在它和 iPhone 之间二选一,把它当备机压力还是大一些。S23 也快要出来了,但是出来后价格肯定也会很高,因此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
去年 10 月份我换了一部华为 Mate 50 Pro 手机,把当时在用的 iPhone 13 Pro Max 和 Apple Watch S7 都给出掉了。换华为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多年使用 iPhone 再次发生了审美疲劳,特别是 iPhone 14 没有让我兴奋的点,我本来打算放弃今年的年年焕新的机会了;二是俄乌冲突导致西方科技企业对俄罗斯发起制裁,让我心有戚戚;三是我很长时间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身边的同事在安卓环境下那么自在呢?身边同事朋友华为 Mate 手机居多,20 的、30 的都有,不过没有 Mate 40 系列的。今年我看到 Mate 50 发布,于是等了一段时间有货,买了一台 Mate 50 Pro。
上手前我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一些困难也可以克服。之前我也用过安卓手机,之前的一部红米 K30 Pro,之后用的是 OPPO Find X3 Pro,在上面安装上科学上网的工具,剩下的慢慢都能弄好。不过在华为这里我没有成功安装 Google 服务框架,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方法都没有成功,最后放弃。之前那两个手机是我在用 iPhone 时候的副机,有一定的娱乐搞机性质,我可以放心的在上面折腾。而这部华为我是把它当作主力机来用的,还是以稳定为主。后来我安装了 Gspace,算是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使用起来并不是很顺畅。
我拿到手机后,把我目前在用的一些软件和服务迁移了过去。现在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微信双开,可以让我的两个微信号在一台手机上同时登录。过去我没有什么感觉,但自从我不得不开通两个微信号后,我感觉这样的功能实在是太需要了。有了这个功能,我第一次正式考虑卖掉我的副机,只用一台手机来完成生活与工作的不同需求。实际上,之后的两个来月,我也是这样做的。只用带一台手机的感觉,一开始稍微有些不习惯,觉得有点不安全感,后来习惯了之后,我感觉这样其实挺爽的,少一台设备,也少了一点心智负担。我有段时间在北京住院,一台手机管理所有也让我有种安心的感觉。当然有一定负面效果,一台手机的电量总是比不得两台手机。
我直接使用了系统自带的小艺输入法。不管鸿蒙下面什么输入法最优秀,我的主意是先把官方的摸透再说。结果出乎我的意料,非常好用。我使用小鹤双拼,至少在双拼环节,小艺输入法使用起来比较舒服。偶尔有些多音字选择,我感觉有些选项在滑动状态下不会显示,需要把选单拉开才能找到,不过没有仔细验证过。另外就是按住空格键语音输入,太好用了,我后来渐渐的习惯了这样来回复微信信息,速度非常快,正确率也非常高。
比起 iPhone 来,这些安卓系统的小的功能,非常好用。屏幕边缘滑动返回,当然不是华为的专属功能了,但习惯它之后,我都有些不想再用回 iPhone 的感觉了。华为的这个功能设计的也不算完美,因为这个手势跟侧边栏工具箱重复了,滑动的多一些时间,就会换到工具箱。但有少数时候,我想划出工具箱来快速录音,结果怎么也出不来,也是让我很着急的。总体来说,这已经是安卓系统上的一点核心优势了。
又是一个安卓系统的优秀功能。一开始我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自己总是没有习惯来用这个功能。不过在一些情况下,小窗非常方便,解决了很多痛点问题。比如微信发比较大的视频文件,这时候把微信放后台,往往会让发送卡住,但在前台等着它发完又很无聊,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放小窗,同步进行。但华为的小窗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弄明白,一开始那个小窗口的状态,一旦我在里面操作一下,就变大了,再怎么还原到小窗的状态,我还没摸索出来。点击最小化就成了一个小圆球,就不能是小窗的状态了,这一点我还是非常困惑的。
总结了一些优点之后,我有一些缺点不得不说,有些也是我最终把这部手机卖掉的关键原因。
拿到手机那一晚,我第一时间把之前在 iPhone 上的常用应用给迁移过来。几乎是当晚,我就有种头上被浇上一盆冷水的感觉。简单说来,拿到手机不做任何设置,打开华为的应用商店,看看里面的那些软件,让我有一种群魔乱舞的感觉——都特么什么玩意!充斥了游戏、在线交友一类的应用,看得我心想,这就是中国安卓手机市场的最高水平?
一开始我劝服自己,有些华为下面没有的应用,大不了就不用了!我不是也想试试为什么同事可以把华为用的那么顺畅么,这也是计划的一环。于是在那些天,我远离了 RSS 阅读软件,有需求就直接用 Inoreader 官方的应用,当然,是从 APKPure 下载的。但这种劝服实在无法持久,当我在北京住旅馆等待健康宝解弹窗期间,我无比庆幸我走之前把一台很老的 iPhone 6s 带上了,没成想它成了我的救星。后来有一次我实在觉得不是那么个味,就找到设置,在个人倾向里面把一些游戏、情感之类的标签删掉,应用市场总算能看了,但比起 iPhone 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今天,我感觉我的手机瘾是彻底的渡过了。
事情发生的也算比较突然,大概是在一个月之前吧。那个时候我已经在用三星的 Galaxy S8+ 手机了,感觉一直不错,但心中莫名的生出一股不甘心的感觉,总想尝试一下其他手机。这个手机我不打算很折腾,特别是知道了三星的 KNOX 有熔断机制之后,我担心造成手机不能保修,因此解锁、越狱什么的都没有尝试过。现在用的是国行的手机,系统自带 Google 的服务,我只要能访问到网络,就可以自由的安装 Play 商店的各种应用了,总体来说我十分满意。
但最近看了一些厂商发布新手机的新闻,我也是有些动心。之前去公司的物流帮忙的时候,看到那里的一位同事拿了一款手机,颜值十分打动我,虽然我没有向他询问手机的品牌和型号,但我知道这是一部国产安卓手机。从那之后,我就对国产的安卓手机上了心。
这次首先对我产生吸引力的是锤子 Pro 2,看发布会之前我真没对它抱什么希望,发布会也从未关注,第一次正经的看它是在《值不值得买》开箱那一期,感觉外观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至于系统,之前从来没有用过,只是对九宫格有印象。这几次在京东上流连了许久,手机也有货,不过也没有真正的去下单。我想主要是手机性能不是那么强悍吧。目前用了处理器最快的三星旗舰手机,再要前几代的手机有点不是滋味。
第二个吸引我的是华为 Mate 10 Pro。Mate 系列说实话有些混乱,印象里 Mate 9 一代的屏幕宽度和指纹识别的位置和 Mate 10 这代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怎样,Mate 10 Pro 的外观也很出色。我看评论有人说正面还行,背面很垃圾,我从照片上看一直觉得很好看。我最欣赏灰色的版本,蓝色的次之,金色的那些就算了。这手机的配置有让我纠结的地方,比如存储卡,Mate 10 支持而 Mate 10 Pro 不支持,屏幕也是一样,Pro 的不如普通的。我理解 Pro 是更高一级的意思吧,没想到配置方面反而不如 Mate 10。我想这应该是华为的定价策虑,但就是让人这么的蛋疼,一步到位不好吗?有全面屏的没有扩展,有扩展的没有全面屏?当然,所谓一步到位,我没有把保时捷设计版本算在里面。
第三个吸引我的手机是小米 6。这个完全是因为 MIUI。小米 6 手机的外观没有很出彩的地方,因为推出的早,因此没有上全面屏,广告中宣传的四曲面让我觉得就是把应该的东西拿来说,接缝处能塞进一张 A4 纸的新闻也传了好久了,还有就是手机重量也是缺点之一。MIUI 之前我也用过,早期在用三星 Galaxy S4 的时候,我在上面刷过 MIUI,从那时起,它给我的印象就是挺丑的,那种色块的风格实在不合我的口味。刷机后我用了它的云,把我的通讯录头像给搞得一塌糊涂,我在那一篇文章里也说过,因此对它的印象挺烂的。这次它引起我的兴趣,一是我登录了它的云,结果发现了我当年备份的短信都还在。我换了几次手机,最早的时候用 SMS Backup+ 把短信和电话记录同步到 Gmail 邮箱里,后来渐渐不用了,但当年在 MIUI 里备份过。这次我居然找到了我早年给妻子发的第一条短信,那时候我和她还没有什么交集,这算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开始;二是 MIUI 的本地化在国内的一系列改装系统里做的最好,我也很想体验一下这些功能。但 ADUI 的负面消息也让我挺反感,再加上手机外观不抓我眼球,让我一直没有下决心收入。
基本上我一直在这三个手机之间纠结,其他品牌型号都没有让我很满意的。一开始锤子有些出局,毕竟配置比较低。虽说我自己不玩大型游戏,应该是不需要这么好的性能,但毕竟有了更好的,买了低配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小米和华为我犹豫了许久,小米好处是便宜,而且基本有货,华为更漂亮,EMUI 做的也不错,但基本抢不到。当然有一个更大的障碍是我目前手里的三星 S8+,我不习惯拿两个手机,之前刚买 S8+ 的时候,我手里还有 iPhone 7,那个时候我也想像有些同事一样,尝试一下带两个手机,结果总是不习惯,iPhone 最后放在家里吃灰,直到我处理了它。
今天我下楼遛狗,正好想去地下室去看看,之前想找的一样东西是不是在那里。地下室的钥匙在车里,我拿起来也方便,就带着我的狗——曹操,去了地下室。找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了要找的东西,然后就顺便看看其他东西,结果让我莫名的发现了这个:
我掂了掂盒子,觉得挺轻,心里怀疑是不是真机在里面?结果打开一看,竟然还在呀:
我看到后,立刻就把它带上,拿到了家里。找到了两节 7 号电池,装上之后,开机。虽然功能上还能正常用,但屏幕已经有些老化,点阵屏幕有几条竖线不工作了,留下了空白的区域。背面有支触控笔,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个尖细的笔尖,如果不用笔,直接用手来点,也没有任何不同。
我简单的试用了一下,它已经非常落后了——这至少是十七年以前的产品了。每一步操作都要等一段时间,估计现在市面上功能最弱的手机,也要比它速度快。那个时候,不知道父亲还是母亲通过什么渠道得到了它,自己不用,就把它藏在书橱里。有点时间放书橱的房间成了我的房间,我有时会在夜里忍受不住诱惑,把它拿出来,小心翼翼的装上电池,打开来摆弄一会儿,然后把一切还原,放回书橱里。那个时候我很盼望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这个东西,当然我估计没有用到它的时候,但它代表了那时的我对一件私人的电子产品的渴望。而现在,我随身带着最新的 iPhone 7,似乎对于那个时候对于这种物品的悸动都有些遗忘了。
现在再一次看到我童年时憧憬的事物,不免有些失望,虽然我清醒的认识到,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时,我对父母这代人的这种思想也很不以为然。也许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父母有了好东西,第一个想法就是贮藏,他们的理由是,也许有一天会用到,或者自己需要、或者当礼品赠予来积累人情,但总不会自己试用,也决不可能给自己的孩子用上。他们对我们这代人对待物品的观念嗤之以鼻,我也对他们不以为然——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稍微放几年立马就成了白菜的价格,买不了几个钱,贬值很严重,而这件 PIM 不是他们放过期的第一件电子产品了。
我还想起了我的另一件憧憬的事情。上大学第一年寒假,我在北京上新东方的时候,萌生了买一台 iPod 的想法,回家后和母亲去了科技市场,货比三家,买下了一台第五代的白色 iPod,30G 空间。我把之前在 iTunes 里收集的所有音乐,以及买的英语电视剧录音都拷了进去,随身携带着,非常珍视它,因为它是我正式拥有的第一件电子产品。有一天我听室友和别人谈话,谈起假期在回家的火车上看到旁边有人在玩 PSP,他借来看了看,说和 PSP 比起来,iPod 就是个屎。我当时心里挺不忿的,心想 PSP 就是个游戏机,我又不玩游戏,所以它对我来说没用。所以在 iPod 和 PSP 之间,我选择 iPod。选择的标准是我想象中的一个场景,夜里,我躺在床上,关着房门,在自己的空间里,只开着台灯,手里拿着 iPod,戴着耳机收听里面的内容。那个时候我完全不考虑交互的需求,只要有信息的输入,我就很满足了。
在大学时,身边很多同学都有了手机,我一直没有,虽然也想有一个,在上不愿听的课的时候,也借过同学的诺基亚旗舰机来玩游戏,也把玩过几位同学的不同式样的手机,但一直没有什么理由向家里要,我也觉得我不会有和别人打电话发短信的需求。一直到出国前,我才挑了一个便宜的诺基亚 E50。我也想要台好的旗舰手机,但那个时候我一直对家里的经济条件没什么概念,考虑过很多经济方面的因素,也考虑过父母愿意给我在买手机上花多少钱。
有的时候我也想过,在我想象的场景中,让我从 iPod 和手机当中选择一个,我也许会选择手机吧。不过那时我没有手机,心里便可以不承认这一点,还是我心爱的 iPod 最好,因为它是我的第一台拥有的数码产品。
题外话:出国后,我终于也买了 PSP2000。这个和学习无关的东西,是瞒着家里偷偷买的,它陪我度过了一些快乐的时光,我用它和室友的 PSV联机打侍魂;平时用它在侠盗猎车里杀人解闷;有时在实况里把计算机的水平调成入门来虐;死神也是个不错的打发时间的工具;看了超时空要塞后在 Macross 里操纵剧情人物完成任务会很开心;还有我最喜欢的皇牌空战里开飞机,满足我的梦想。不过,它毕竟是见不得光的,到了回国前夕,我有一次在马桶上玩一款游戏,因为一些失误,气急败坏的我把它扔到了墙上,落到了干枯的浴池里,一些零件接着就掉落了,我也就继续暴力破坏,让它彻底不能用了。之后我有些后悔,因为没得玩了。不过我想,如果不是到了要毕业回国的时候,我也不会破坏它吧。潜意识里,我估计只是想和他说再见了。
到了 5 月 1 日的凌晨了,我的中国移动 4G 流量终于恢复了。(哭)
最近手机的流量不大够用,这在过去是不大可能发生的。我的手机每月的流量有 3G,过去觉得一个月怎么样都够了,可这个就像是一个逐渐堕落的过程,慢慢的用起流量来就开始大手大脚了。我发现最耗流量的还是视频,上个月我发现了 Psyscho Dad 系列,于是迷上了它。中午我喜欢开车到外面睡,在车上就翻墙上 YouTube 看看这个系列的视频,不知不觉流量就用光了。里月末还有几天的时候,流量用光,我收到移动的短信,说可以回复字符串办理 10 元包 100M 的流量,我衡量了一下,就办了,结果一个中午收到邮件说流量用了一半,我于是再也不敢看视频了,改用 iBooks 看电子书了。
上个月开始,我看着流量使用情况,三月份的流量用光,没有结转到上个月。那时我心里想,这个月应该不会用很多流量,到了五月份就可以有结转了。结果五月还没过完,就发生了这个事,好崩溃啊。
回想过去,我开始时从来不用流量。我在大二结束后拥有了第一部手机,诺基亚 E50,那时候手机的网络功能还没发展起来,能上的也就是些 WAP 网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手机上消耗流量来上网。后来有了点移动上网的需求,所以就去网上营业厅办理了流量,大概是 5 元 10M 还是 10 元 5M 的,也是没多久就用完了。之后我不敢再续,因为那时移动上网还不是刚需。
那时候我很快要去加拿大上学。我很期待,因为我觉得北美的无线网络应该很发达,大概不要多少钱就能包月上吧。结果我错了,网络发达的是东亚的日本,北美从来没有像日本这样发达方便的无线网络,至少在 iPhone 被发明前吧。办手机卡的时候问了一下,费油我那时完全不能接受,所以断然拒绝。那个时候我还在用我第一个诺基亚手机,从来没有强烈的移动上网功能,所以就这样用着。直到我毕业后,那个手机也旧的不行了,我买了一台三星 Galaxy Nexus。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办理移动网络,平时用家里的 WIFI 来上网,外出时不上网。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去了 Banff 旅游,在路上一位朋友的话打动了我,于是回到家我办理了每月 10 元 100M 的移动流量,虽然不多,但已经大不一样了。
回国后,我接手了父亲的一台挺新的三星 Galaxy S4 手机,是中国移动的绑定手机。因为我的失误,我误以为移动这时候只有 2G 的网络,所以我把手机卡拔了,插进了我从国外带回来的 Nexus 4 里,因为我还想用原生的 Android 系统。后来发现原来这台三星手机可以上 3G网络呀,才不情不愿的用了三星。之后还随着升级 4G,把手机换成了三星 Galaxy S5,虽然用不到原生 Android,但为了 4G,也忍了。这时我对 iPhone 的期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等 iPhone 6 上市后,买了一台 iPhone 5s。
今天在爱范儿上读到了这篇报道,将一家公司开发了改良了的电话。可惜的是这篇文章也是二手信息,只是介绍了产品用起来是什么样子的,而没有真实的截图,让我可以看看是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将我们的传统给改良。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喜欢电话的人。现在经过职场上的磨练好些了,过去我打电话前都要先在脑中计划一番,想好了与对方的交流是什么样子的,想好了才会拨号。至于听拨号音的那段时间就更别提了。我在去了加拿大留学时,为了省钱,把来电显示业务都给取消了,这样接电话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相反,我见过有很多人电话用的得心应手,有人拿着电话能聊上好几个小时,有人每天下班回家就拿起一个很传统的无线子机查语音信箱,没有屏幕提示,全靠语音提示操作。
对我来说,短信、即时聊天工具是一样更好的工具,因为在输入的时候可以给我足够的时间构思。而且对话不是即时的,也没有很强大的回复压力。
所以,我对能够改良我们电话的东西都有兴趣。
当然,在现今社会里,已经有了一些改良产品改善了办公室里的交流。比如 The Setup 类的站点里,有很多人都推荐了 Slack。还有 BaseCamp 也挺火的。我没有机会试用这样的应用,估计在现单位也不一定有机会用了。
今天整理已经两天没正式看的Google Reader订阅列表,看到李笑来写了一篇《如何拨打工作电话?》,看了之后感觉挺无奈的。不是说李笑来的建议不好,而是我觉得电话这种东西应该早就过时了才对。
电话确实给我们带来过方便。我现在对于电话最早的印象是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放学后和母亲坐公交车回家。到站后离我们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母亲会在出发前给那时候公寓的传达室老大爷打电话,请他告诉父亲大概在几点骑摩托车去什么地方接我们。因为那时候只有公寓的传达室才有一部电话,小小的我对于每家每户都有一部电话没有什么意识,现在想到没有几年我们家就装了电话感觉是相当吃惊的。
之后的时光流逝几乎让现在的我无法清楚地回忆起什么时候手机开始流行的。抛开上一代人不说,我第一次见到身边的同学用手机的是在初中的时后,而到了高中,印象里学校还是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但高中生用手机已经是相当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比我年纪小的人是什么情况我不知道,我猜现在小学生用手机的情况也很常见了吧,我那个时候要是谁在小学时带手机上学校,已经是“天理难容”的行径,肯定有人会告诉老师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记得“激光手电”这种东西,我现在的感觉是,它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的地位与今天国内小学生带的手机差不多。我则一直以来觉得手机对我来说出了显示自己时髦(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潮”——我今天听到“潮”字联想到的是“潮州”,总感到一种90年代初期的气息,实在难以与“潮流”一词联想起来)以外没有任何功能,于是我到了大二结束出国前才买了我唯一的手机。
之所以用了这么长一段话来说我对手机的印象,是因为我到现在觉得手机对学生来说gadget的成分多一些:一方面手机算是一种便携玩具,满足学生们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手机算是移动版的SNS工具,短信等功能被当作聊天工具来使用。学生们听了“玩手机”一词不会觉得多么奇怪,但听了“玩电话(指电话座机)”肯定会觉得荒诞。因此对于学生来讲,手机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过娱乐意义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想讨论的是电话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的定位问题。最近我越来越不喜欢电话了,或者说我从来就没有喜欢过电话。随着互联网带宽与应用的发展,以及费用的降低,我觉得电话应该处于被边缘化的范围内。
我觉得是电话的通讯本质让我产生了这种感觉。电话是以声音为媒体来通讯的,而人类接受声音基本上是单进程的,也就是说,我们同一时间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种声音上。如果我们周围同时存在多个声音源,我们专注的听某一个音源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其它音源都弱了下来甚至不存在了。另一方面,电话的另一头,也就是说话的人,限于人类发声系统,说话的速度肯定相对的慢。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从电话中接收信息的速度远远低于其它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比如文字(或者脑电波)。
除此以外,语音交流的成本也比文字交流来得大。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类似感觉:当我们要给某人拨打电话谈严肃的事情时会感到紧张,我一般会在脑中先想好要怎么说。但如果给某人发送一封电子邮件的话,就可以好好遣词造句,完全没有这种紧张的气氛。我们无法控制时间,因此说出来的话有错误就很难收回,文字信息的话我可以在发送前反复检查。
高中时我读过一本书,名为《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里面提到微软公司里面电子邮件要比电话用的频繁得多。原因无非是我上面说到的两点导致的:电话浪费时间、层级现象严重等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电话会打扰别人,这一点李笑来的文章里也说过了。我们在拨打电话前无法得知对方现在是否方便接电话,贸然拨打过去至少是比较不礼貌的。这时如果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做一种非即时的交流会好很多。
之前我读过蔡志浩写的一篇文章《我不喜歡手機》,里面蔡志浩解释了他的原因:
我不喜歡手機,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讓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辦法打擾我。平常在家裡,如果沒有預期有訪客,就算有人按電鈴我也是不開門的。家中市內電話,我也都是看過來電顯示,想接的才接,不想接的就轉答錄機。我怎麼可能受得了手機這種侵入性如此高的產品?
我第一次读这一段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别人敲门也不开,蔡志浩这样做也太激进了吧!”后来每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越来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后来出国读书后,知道如果是在教授规定的接待时间以外去找教授的话要提前发邮件或电话预约,如果我们都有这种提前预约的心态的话,蔡志浩的做法就非常自然了。
蔡志浩解决被打扰的方式使用语音信箱功能,我来加拿大后也发现了这东西的普遍。蔡志浩说台湾人不愿用语音信箱留言,而是喜欢一遍一遍的重播。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假设对方一定会接自己的电话,如果这个时候其实是对方不方便或不愿意接听而故意不接电话的话,就比较令人厌烦了。国内的情况也很类似,不过语音信箱这种东西在我出国前的印象里还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普通人根本没想过用它。到加拿大后,我发现语音信箱的费用不便宜,于是我就把这个功能去掉了,然而这样确实带来了挺大的麻烦。比如我办信用卡的时候,银行会在发卡前给我打电话确认,而我上课的教室在地下接收不到手机信号(我看过当地人在教室里打电话或发短信的,因此怀疑加拿大手机构造和国内不同),又没有语音信箱,于是银行联系不到我就把那张卡给取消掉了——他们打一次电话没人接后居然不少后重播,当时让我相当诧异并恼怒,后来想想在人人都有语音信箱的社会,估计这样做是相当正常的吧。我初到加拿大时住在外国人家里,老外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语音信箱,就像我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电子邮箱一样,而几乎每次老外的语音信箱里都有信息。
我没有经历过商业公司的生活,不知道在里面电话到底有多么的无法取代。从技术上来说,如果一定要通过语言来交流,网络电话已经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电话了。如果一个社会的网络高度发达,人人的skype都在线的话,我们就不需要交电话费了。而skype走得更远,用很便宜的市话费就可以拨打全球所有的电话,而在某些地区可以开通SkypeIn服务,获得一个电话号码,别人用电话拨打这个号码的话,我就可以在电脑上通过skype软件来答复。可惜加拿大的环境不允许,否则我是相当想用skype来代替手机的。我在2007年2月参加的Money&You课程上听到老师林伟贤讲他第一次听到skype这个软件后,让他们公司内部都使用skype来打电话,这样电话费就省下来了,他们的公司在不同国家有分部,因此节约的国际长途电话费用也不少。
商业公司还有可能用到的是“电话会议”这种东西。我听到这个词是在一些国外的开源软件的介绍上,说他们定期举行电话会议来讨论项目方向等问题。在国内我还很少听过,不过我觉得这样也需要专用的设备,并要给电信局额外的费用,如果要视频会议的话费用更高。但在网络上,这些都有免费的解决方案。
上面的几段讲的只是对于手机的困少的解决或替代方案,而我的原意是觉得通过声音来交流的方式应该可以扔掉了。在文章的前部分我也讲过声音交流的不可能解决的缺点,相对于网络这种新媒体带来的并行信息交互,电话带给我们的单一交互显得这么落后。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一天不带手机,到底会有多少不便,而这些问题通过新的工具会不会很容易的解决。在不远的将来,当网络真正能做到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手中的一个互联网终端能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包括语音和文字。iPhone等新一代智能手机就给我们开了一个不错的头(iPod touch的流行正好说明了语音交流并不是人们最常用的)。
从过去的没有电话到未来的我们淘汰电话,我希望这个过程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