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现在的苹果电脑的硬件质量不大好了

或者就不曾好过?

苹果笔记本的质量,我一直是认为是计算机硬件的典范。之前我有过两台苹果的笔记本,一台是 2006年初购买的 MacBook,当时还是白色的塑料机身。这台电脑严格来说也并不是那么的完美,这种材料本身就是易于老化的材料,电脑的掌拖的边缘部分曾经开裂过,当时尚处于保修期,我去维修点给我免费更换了 C 面。后来因为电池老化,发生了鼓包的现象,后来一直没再用过了。另外一台,是我在 2013 年秋季买的 MacBook Pro,这是我用的第一台 Unibody 的苹果笔记本,这台电脑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一直认为是坚固的象征。我用着特别满意。

之后因为一些情况,我把这台电脑卖掉,买了一台 ThinkPad X1 Carbon。之前我还买过一太 ThinkPad X250,那一台电脑从硬件质量上来说,比 X1 Carbon 还差一些,这台 X1 Carbon 的质量真是没说的。不光是坚固,而且还特别的轻便。自从用了这台电脑之后,我再去苹果商店试着掂量新发布的机型,感觉压手了不少,这时候我就对苹果电脑硬件的印象打了折扣了。

之前的 MacBook Pro 也沉,我心里的感觉是厚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而现在我的这台 Mac Book Pro,可能是 15 英寸的关系,感觉这重量有点偏重了。更大的体积也导致了我的手在抓它的时候没法更加靠近重心,杠杆原理下导致手更加的累,体验也很不好。

更加不好的是,我发现除了屏幕之外,外壳也十分的脆弱。之前我用老的双肩背包来装它,有一次出电梯的时候,背包里的电脑碰到了电梯门,然后再一看,边缘处就磕了一个小口子,让我心疼了半天。

我想了一下,我用上一台 MacBook Pro 的时候,没有感觉苹果电脑的外壳也能这么脆,不确定是不是最近这几代带 touchbar 的版本才有的。

当然更不要提屏幕了。之前我一直自己用电脑也没感觉,但自从我在闲鱼上卖了几台电脑,才知道屏幕上是有一层镀膜的,键盘上粘上手上的油,会在合上盖子的时候让键盘上的油腐蚀屏幕上的镀膜,导致再打开的时候能看到屏幕上的一块一块按键的方块痕迹。这种腐蚀是不可逆转的,之前我从来没有想的屏幕不磕不碰的也能有这么多的道道。苹果在这上面,质量一直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

我最近的 Windows 经验

公司因为一些事情,给我额外配了一台电脑。这台电脑原来的主人是公司一位离职的领导,因此屏幕比我们用的电脑稍微大一点。机器运行的是 Windows XP 系统,因此感觉非常流畅。

我不喜欢的地方是电脑被一些无良软件污染了,比如打开 IE,标题栏竟然有百度字样,还去不掉,我萌生了趁还没有太多文件,重装系统的想法。之后心想,要不干脆就装 Windows 10,从网上看 4G 的内存说是够用,而且机箱上的授权标志上写着 Windows 8 的授权,也说明生产商认为这台电脑的性能足够跑 Windows 8,网上说 Windows 10 的硬件需求比 Winodws 8 还要低,所以我想装 Windows 10 没问题。

安装的过程比较顺利,从 MSDN Itellyou 下载了镜像,用 rufus 写到优盘里完成安装。之后我买了一个 TP-Link 的无线 USB 网卡,插在这台机器上,连上可以上外网的 WIFI,调整了一下路由表,就可以内网外网两不误了。

之后我安装了一些过去一直想尝试的软件,比如 Wox、Everything,当然还有 Total Commander。输入法我安装的是小狼毫,不过安装的时候没有选项,装完自己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 TSF 的,我上网查了说是 Windows 的两种不同的输入系统,问题是给我的麻烦不少。Windows 10 切换输入法不是切换最近的一个,而是所有的不断循环。装完小狼毫后,我有三个输入法,一个英文、两个小狼毫。我按 Win+空格切换到中文输入,当我想切换回去的时候,会切换到小狼毫(TSF),需要再切换一次才能到中文。这两个输入法不能删除一个,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我干脆卸载了小狼毫,安装小鹤输入法的官方版本,强制使用鹤形,降低重码率。我经过习惯,感觉还好,遇到不会打的字,就用 Ctrl+Alt+i 来查,这几天用下来感觉还可以。

Total Commander 值得一提,我早听说过这个软件,不过没有觉得自己需要它。这次安装上了它,主要是觉得好玩。不过几天下来之后,我觉得我开始喜欢上了它,并计划在合适的时机购买它。另外一个让我惊喜的软件是 Listary,我一开始安装的 Wox,我感觉不大适应,作为启动器,它无法调整顺序,我要开 CMD 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讲述人,非常容易错误的打开。Listary 可以和资源管理器、Total Commander 合作,这一点非常好。

到了周末,我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在 iMac 上打开 Parallels Desktop,在里面的 Windows 10 虚拟系统里玩。

我在购买 Office 365 的时候,里面带有 1TB 的 OneDrive 的空间,我的办公电脑上,我每一年的工作内容都放进一个文件夹里。我把这几年的文件夹都移动到了 OneDrive 的目录里,全部都保存在了云端,在家里和在单位办公就可以无缝连接了。这样搞下来,我感觉我完全可以切换到 Windows 啊。

MacBook 啊

因为我周六参加了公司的劳动,按照公司的制度,我今天有一天的休假。上我办理了一件时间超过我的预期的事情,中午来万达广场的 Burger King 吃汉堡,饭后去了楼下的星巴克,在里面读书,算是消耗一个下午。

本来我想今天是工作日,那应该人不会很多吧,没想到进门后,人数超过我的预期,不过还是有让我坐的座位。进门后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里面有好多的 MacBook 啊。这让我一下子有些感触,我一下子有点怀念 MacBook。上一次我有了一天的假期,我就去了美莲广场的星巴克,带着的就是我在 2013 年买的 MacBook Pro。而今天我带着的,是一台 ThinkPad X250,而我的那台 MacBook Pro,我前几天已经卖掉了。一刹那间,我萌生起一股自卑感觉。当然我知道这是没有道理的,但不知为何,这种感觉就是这样的产生了,现在想来真是诧异。

前几天,我考虑过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过这个想法。那时候我想的是买一台最新的 Windows 电脑,主要是我想用上面的 Office 软件。后来我把我的 X250 重新装了 Windows 10,删掉了 Gentoo,使用了一段时间。结果前几天,我还是把 Windows 给删掉了。从那个时候,我就转换了想法。

我一开始有一台台式的 iMac,一台 MacBook Pro,一台 ThinkPad。我想这是我能够使用的电脑的极限了吧,要是再买一台 Windows 电脑,我就有一种用不过来的感觉,所以我要卖掉一台电脑。考虑之后,我放弃来那台 MacBook Pro。其实我心中的第一选择大概是那台 iMac,那种形式对我来说是一种累赘。有一年,我和妻子去拜访一位同事,他当时在家里的一台放在客厅的 iMac 电脑上打游戏,那时候,我和妻子同时迷上了这台电脑,决定在新家里也要放置这么一台。现在感觉这种形式其实并不方便,放在桌子上,感觉不如操纵一台笔记本舒服。大号的屏幕在过了一开始的新鲜感之后,也没有让我觉得十分的有用。相反,即使是在家里,我还是觉得两台笔记本电脑更加好用。我觉得如果能把它换成一台大的显示器,可以把笔记本电脑接在上面就好了,当然如果没有的话其实也没事。

所以当我卖掉了 MacBook Pro 后,我又非常的怀念苹果笔记本电脑,尤其是当我在看苹果的宣传网页的时候。但是看了网站之后,总让我很叹息。相比起 2013 年,现在的苹果笔记本电脑完全难以调动我的激情了。一方面,网上对于新型 MacBook Pro 的这类 bug 到现在也没有好消息,另一方面,看看那些产品,总让我觉得很怪异,我现在没有很想拥有它们的欲望了。再加上它们不菲的价格,让我一直望而却步。

我在每天想买 Windows 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心里想得是 HP Spectre X360。后来看到 Intel 出了 8 代的 CPU,心想再等等,再之后,我就不想再买 Windows 笔记本了。前几天,我在安装了 Arch Linux 后,我的 X250 笔记本出了一些问题,在前一天文章里面已经说过了。我这段时间看这台 X250 怎么都不顺眼,一开始,我在买这台电脑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要一个玩具,只要能跑 UNIX 就可以,没想要配置多高、多好,也不想要很大的屏幕,所以 X250 特别适合。现在总觉得当时买差了,当时看到 X1 Carbon 这样的电脑,心里想这太疯狂了,而现在看到 Linux 圈子里别人发的使用体验后,心里觉得还是这台电脑会才会更加舒服。

也许有病

昨天晚上看到了 Parallel Desktop 发行了版本 12,于是就升级,顺便把我原先在 MacBook 上的虚拟机复制到了 iMac 上,解决一下笔记本空间不足的问题。看了一下新版本的,看到新建虚拟机页面上默认的一些选项,心中产生了一种把他们都装上尝试一番的想法。

于是我安装了 Fedora、Chromium OS 等,结果 Chromium OS 需要翻墙才能登录,结果失败。Fedora 我试了一下,觉得比较一般,以至于我现在都没有印象了。Fedora 上我用的是 Gnome 桌面环境,我想尝试一下 KDE,印象里 OpenSUSE 对 KDE 做的比较好,于是就下载了它的网络安装盘镜像,安装后没法安装 Parallel-Tools 导致显卡不能正常使用,最后我也删除了。

这时也勾引起了我对桌面环境的想法。我从 2007 年 12 月份把我当时的笔记本电脑上的系统由 Ubuntu 换成了 Gentoo 后,就一直没有使用过 Linux 下的桌面环境。那时用的是 FVWM,后来电脑坏了,不得已换成了 Mac,再后来有了这台玩具 ThinkPad,我开始用 i3,之后换成了 Awesome。我在 2008 年 3 月的时候,想尝试一下 KDE4,结果电脑正好那时候坏了,所以从那时候就没有接触过。现在想想,时间也挺长了吧。

我后来想到了前几天看到 YouTube 上的一个视频,母子俩从易用性的角度上评论了一些操作系统,其中 Linux Mint 获得了不错的评价。而且 DistroWatch 上 Linux Mint 的成绩也排名第一。这个消息几年前我就知道了,当时得知竟然还有比 Ubuntu 排名还高的发行版,让我很惊讶,查了一些它的资料,也没有觉得如何,后来也没有继续关注。

这次也是一个好机会,我下载了它的镜像并安装在了虚拟机上。一开始让我很困惑,因为它同时有四个版本:Cinnamon、Mate、XFCE、KDE。后两个我知道,前两个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分别是 Gnome 3 和 Gnome 2 的 fork。我的机器性能足够,我当然要用高版本的,所以就下载了 Cinnamon。安装超级容易,而且虚拟机里也不需要设定什么东西,几乎 5 分钟不到就安装好了。首先它是一个 LiveDVD,进去后有一个图形化的软件来负责安装系统,这和 Ubuntu 没什么不同。不过这个软件把选项都精简了很多,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只需要简单的几步就安装完了。在执行分区、复制文件的同时,软件会问你创建用户帐号,等他装完了我惊呼竟然这么快,真是不可思议。

圆梦 Funtoo

前几天,我收到了一封邮件,说 mutt-1.6.2 发布了,这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之前买了 iMac 后,我有了两台 Mac,之前安装了 ArchLinux 的 ThinkPad X250 就一直没有用。我觉得留着这台电脑就没什么用了,正好那几天试用了 OneNote,就把那台电脑改装成了 Windows 10。虽然当中遇到了一些波折,但到后来还是安装成功了。

用了一段时间后,除了用它来看一些 PBB 加密的视频和玩 CS:GO 外,就没有其他的用处了。这次由于看到了这个邮件,就又想在这台电脑上恢复 Linux。因为之前用过了 ArchLinx,对它已经消除了神秘感,加上很怀念过去用过的 Gentoo,就决定在上面安装 Funtoo。我够买这台电脑的时候,就是为了运行 UNIX。当时的第一选择是 FreeBSD,不过由于驱动问题,就想安装第二选择 Gentoo/Funtoo。不过由于很久没有用了,Gentoo Handbook 有了一些更新,比如 OpenRC 和 Systemd 的选择,让我感觉头大,结果走到了编译内核的那一步,我就放弃了。后来安装了 ArchLinux,意外的很成功,于是就这么用上了。

现在我常想,如果当年我的笔记本电脑没有坏,也许我会一直用 Gentoo 到回国吧。我还能清楚的记得,我在 2007 年 12 月把 Gentoo 装在了出国前买的 DELL XPS M1330 电脑上。这台电脑购于 2007 年 8 月,是我在出国前几天收到货的。拿到后我就试着用 Ubuntu 免费派送的 LiveCD 引导,结果连启动都没办法。所以只好用机器自带的 Windows Vista。到了 10 月份,Ubuntu 推出了 10.04 Beta 4,我下载了 LiveDVD 刻盘后,高兴的发现可以正常引导,于是就安装了那个版本,感觉挺顺利的,无线、声音什么的都没有问题。我用 Ubuntu 一直到了 12 月,一方面感觉没有了神秘感,另一方面我觉得它运行的也太慢了,所一就开始尝试安装 Gentoo。在克服了一些不懂的地方后,我花了两个通宵让他能用了。而且,我也可以在上面实践很早前受了王垠的蛊惑而一直很期待使用的 FVWM,还有 Ubuntu 中文社区里 eexpress 推广的 ROX。这样我开心的用到了 2008 年 3 月,我决定尝试一下 KDE 4。还没等我编译完,屏幕就显示出了异常。我还记得那是我在学校的某幢楼的大厅上自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也没了心情,赶紧回家。结果情况一直恶化,到了下午已经完全无法显示了。我用室友的电脑查了一下,才知道网上有很多 DELL 电脑质量问题的文章,而且我的这个系列只是国内保修,没有全球联保,当时的心情简直糟透了。好在室友当时新买了一台 MacBook,借给我用。我第一次接触 Mac 系统,觉得非常不错,于是就在 4 月 1 日自己也买了一台,之前的 DELL,让另一个暑期回国的朋友捎回去,由父母联系 DELL 售后维修,修好后给了亲戚用,我没有再接触。从那一直到现在,我一直是一个 Mac 用户。如果当时我的电脑没坏的话,我想也许我到今天还在用 Gentoo 吧。

情怀

今天,经过了许久的调查与犹豫,我下单购买了 ThinkPad X250。我不缺计算机使用,手头上用的是 2013 年中期发售的 MacBook Pro,具有 2.4GHz 的 core i5 CPU、8GB 的内存、SSD 硬盘、Retina 屏幕,跑起来非常流畅,完全足够日常使用。我之所以买 X250,是因为我想有个专门的计算机来跑 FreeBSD。

在上中学时,我想象了一个场景,在一个春夏之交的午后,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当时的家中(一楼,有个自己的 100 平米的小院),我坐在自己的房间窗前的书桌前,对着我可以正常运行 FreeBSD 的笔记本电脑(DELL Inspiron 8000)做各种工作(WM 是 FVWM)。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首先是因为当时我用的电脑就是那个型号。它对 UNIX/Linux 非常不友好,特别是显卡驱动,完全找不到可用的。FreeBSD 安装好后只有命令行终端,Linux 安装时有正常图形画面,安装完毕重启后也歇菜。初中高中之间的那个暑假的一段时间,我直接工作在 console 下,连着慢速的电话线拨号上网,边下载软件包边编译 ports。至于是 FreeBSD,因为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我在知道了 Linux 后,一直没有安装成功过,而 FreeBSD 是我第一个成功安装的 UNIX 系统。我在初三快开学时,在新华书店买了当时的三本中文 FreeBSD 书,其中一本名叫《FreeBSD Handbook 中文版(第二版)》,附带了 4.7-RELEASE 的 CD1,我就用这张光盘安装上了,开启了我的 UNIX 学习之路,同时,给我留下了 Linux 难用的感觉。之后,我钻研的也是这些 FreeBSD 书,对 FreeBSD 有了进一步的喜爱。

关于 FVWM,我在做那个梦的时候,受了退学前后时的王垠的影响不小。他的网站上有 FVWM 的页面,把它夸得很好。我把它打印下来慢慢看,结果有一天凌晨时分,我突然间就开窍了,之后就喜欢上了这个简洁有力的 WM,放弃了对 Desktop Environment 的追求。后来上大学后,我在父亲的 IBM ThinkPad T43 上安装了 VMWare 虚拟机,运行 FreeBSD 6.0,然后在上面跑 FVWM,从头开始配置了一个比较好玩的图形环境。T43 是父亲的,我不能把硬盘格式化来装 FreeBSD,而我的 Inspiron 8000 依然跑不起来 XWindow,所以后来渐渐的我就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