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摄影器材购买的经历(八)
这个系列的上一篇文章写于今年 6 月,记录的是我回归索尼摄影系统的感受。实际上购买 A7M4 的时间是 2024 年 2 月底,买了它之后,我都用它拍了些什么呢?
说实话,我没什么很深刻的印象。打开 Lightroom,通过元数据过滤一下照片,我发现主要去了这么几个地方:青州、上海、南京、西宁、珠海、澳门,中间穿插了一些带女儿参加比赛、以及家里家人、猫猫的照片。要不是去翻看了一下之前拍过的照片,我其实也没法这么明确的记忆起我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什么时间去了哪个城市。或许不会忘记,但具体的会议一定远没有这么清晰。
其中的原因,我想我在前两天写的大连游记里写过,目前我对出门旅游处于一种倦怠的状态,每去一个城市都感觉到大同小异,连前往都觉得没什么意思,更别提拍照了。像上面说的几个城市,唯一让我感觉眼前一亮的有南京、澳门。南京是因为是过去的首都,有一些历史、政治方面的建筑,让我很感兴趣,虽然南京博物院非常拉胯。澳门是属于异域风情,和我所在的北方城市有很多差异。珠海原本有长隆属于特色,但奈何前一年我们去了广州长隆,珠海又显得大同小异了,因此也落榜了。之后的日子,我想或许只有国外会让我继续拾起拍照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对摄影器材进行了思考。原本我对 A7M4 已经很满意了,它再网上升级,对于普通玩家来说,也就是 A7R5 了吧。本来我想等等它过几年降价,但它有它的问题。虽说 A7M4 属于重量比较轻的全画幅微单了,但实际上还是有些赘手,而 A7R5 比它还要重。这重量再不控制,慢慢就达到了过去单反的水平。事实上,我在购买 A7M4 的时候,A7C2 和 A7CR 已经上市。当时我短暂的想过 A7C2,它的对焦比 A7M4 有升级,其他的就是阉割了。双卡变单卡、手感下降,这些因素在当时的我感觉中,似乎是属于不可接受的因素,所以虽然 A7M4 的价格或许更高一点,我还是没有选择 A7C2。
今天已经与往时不同,或许是出与网络上的 KOL 的鼓吹,之前 A7C2 的“缺点”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的不可忍受了。不过奈何我已经有了 A7M4,再去降级换到 A7C2 似乎是一种傻缺行为。事情的转机也很偶然,我月初的时候突然在小红书刷到了一个名为“肖May先生”的博主,目前她还处于评测、体验数码产品的阶段,其中就有关于她对 A7CR 的看法。里面讲到 A7CR 高像素给她带来更大的裁切空间,以及可以使用 Super 35 模式拍照,相当于一颗镜头两个焦段使用。这一点一下子打动了我。我心想,如果我以轻量化的标准,携带一台这样的相机,然后配一支 40mm 的镜头,不就相当于有了 40、60 两个焦段了吗?这不也与我期望相机轻量化的想法一致了吗?
这个念头一旦萌发就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我在 8 月 7 日下单了 A7CR,并在次日下单了索尼 40G。也是为了希望能在大连旅行中用上,所以卡在那个时间点,还下单了屏幕保护膜,和美本堂的全套贴纸。也是为了满足相机轻量化的需求,我还买了优篮子的小隼背带,之前的 Peak Design 的背带是为了配尼康 D850,因此是宽版,之后一直期望买条与微单适配的 Slim 版,无奈 Peak Design 的售价昂贵,一直凑合着用。这次原本也考虑过 Peak Design,后来看到小隼、PGY 都有了类似的平替产品,看网上 KOL 的介绍质量也过得去,因此最终选择了小隼(也是因为之前用了它家的快挂,想继续组个全套)。
从大连回来后,我最终下定决心,把 OM-1 和两个镜头给回收了。我想以后我会压制住想体验 M43 规格相机的想法了吧。至于剩下的 A7M4,我估计也会找个时间回收掉,然后保留 1635PZ、适马 2870 和新入的索尼 40G 三颗镜头。目前 1635PZ 用的很少,不确定哪天我会想拍视频,看看将来是否还能保留住它。
上述是我第八次买设备的体验,总体而言,现在就像是上了年纪的男人对性爱的想法,已经有些感觉索然无味了,我想这或许就是网上说的“电子阳痿”。我有的时候都在想,把手里的相机都出掉,完全退烧,因为目前手上的手机拍照效果已经不错了。只是回想起手中第一台相机时的感觉,回想起到达神户的那天下午在酒店平台上使用连拍拍摄兴奋的女儿的照片时的心情,那时候可真是快乐啊。这种感觉让我怎么能轻易割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