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

上周六去好事多磨喝咖啡,那天一共喝了四杯,喝到后来感觉力有不逮,于是在那坐着休息。店里有书架,我从里面看到一本《素食者》的书。因为我那段时间正好看了一些饮食方面的文章,对素食有点兴趣。我以为这是一本将素食健康的书,于是就抽出来翻看了一下。在看到封底上介绍作者是韩国人,我更加加深了这是一本讲健康饮食的书的想法。

警告:后面的内容有剧透!

说明:书是咖啡店中的,我粗粗的读了,中间一段甚至都没有读。后面的内容凭印象来写,剧情未必准确。

但当我翻开之后,我发现错了,这竟是一本小说,且似乎是一种探索女性主义的小说。前面的内容在我看来的确有点夸张,以一个丈夫的视角讲了他的太太因为一场梦而拒绝吃肉,连家里的蛋、奶都扔掉了。丈夫的视角说的还不明显,虽然让我感觉夫妻之间似乎是不能透彻的交流,让我作为旁观的第三人称视角看得又迷茫又着急——女主人到底为了什么就不吃肉蛋奶了呢?后来写到家庭聚餐的部分,作者的想指出女性在家庭中受到结构性压迫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夫妻二人回娘家聚餐,开始时岳父、岳母、姐姐、姐夫因为担心妻子不吃肉导致健康受影响,用各种语气、理由的劝说,已经让我感受到气氛的压抑。我考虑作者是不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然后想在韩国的环境中,家庭的君臣关系更甚于中国,因此或许这里其实是写实也说不定。之后矛盾进一步冲突,岳父表现出了父权和男权的压迫,先是打了妻子一耳光,之后又指使其他人按住妻子,强行把肉塞到妻子口中。妻子夺过一把刀自杀,印象里是割腕。

读到这里,我固然因为岳父这中行为作风而感到惊讶,又奇怪于丈夫的叙事语气。因为作者是以丈夫的视角来叙述这一切的,站在丈夫的立场,在事件中把自己的作为进行美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书中的叙事中,丈夫在岳家的聚餐中就好似一个透明人,对妻子的遭遇也没有表示同情,也没有表示“罪有应得”;对妻子被岳父扇耳光没有进行阻挡、安慰,对妻子被他人按住手脚也没有阻拦,当然也不确定他是不是按住的一员。甚至,对整个事件似乎只是惊讶,但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评价,这让我很奇怪。我不确定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表现丈夫实际上是实施男权压迫的一环,还是文笔、翻译问题造成的疏忽,我猜测是前者。

之后我忘了因为什么原因,我没有连着读下去,或许是感受到压抑,我想看看后面的剧情。结果翻到后面更让我大吃一惊,丈夫在故事中消失了,故事为第三视角来叙述,妻子与姐夫发生了性行为(出于妻子的情况,我感觉用“不伦”这个词来描述不大恰当)。这剧情展开的太奇怪了吧,前面家庭聚餐时妻子自杀,丈夫还提到姐夫曾经当过兵,体力好,在送医过程中帮了大忙。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聚餐过程中,姐夫这个角色也多少是个透明人,怎么会与妻子交媾呢?于是我再往前翻一翻,大体了解了一下事情的原委。

以我的视角看(先不提别人对这本书的解读,说作者有什么女权方面的深意,且为方便叙述角色关系,我代入的是一开始“丈夫”的角色),“妻子”因为种种原因,精神出了问题,认定自己是植物,自然不需要肉蛋奶,只吃素。后来进了医院,仍然拒绝吃肉,哪怕“岳母”欺骗她,给她的是素粥(实际上加了肉),“妻子”也能发觉并拒绝食用。还有更严重的,“丈夫”请假来探望时,睡着了。醒来有“妻子”不见了,然后发现坐在医院的喷泉边上,赤裸着上身,好似在进行光合作用。之后对“姐夫”的角色进行了描述,他是个艺术家,家里靠“姐姐”经营商店(美容院之类的)养家,逐渐艺术灵感枯竭。然后一次听“姐姐”说她妹妹(也就是“妻子”)臀部有块胎记,然后逐步引发了对生命力方面的灵感。具体发生了什么我好像正好跳过了,之后“姐夫”在“妻子”身上,沿着那块胎记作画,造成了灵感大爆发。因为画的是花,“妻子”也对这件事很欣然,甚至希望颜料在身上保留。“姐夫”的灵感让他找来了一个男模,和“妻子”两人赤裸,由“姐夫”在他们两人身上作画,甚至需要两人交合,由“姐夫”用摄影机拍摄下来。男模因为感觉这是在拍黄片拒绝了,之后“姐夫”直接在自己身上作画,代替男模与“妻子”交合完成了录像。书中还透露“姐夫”的欲望,开始时是隐蔽的,实际上从一开始“姐夫”就期望男模这个角色,只是后来半推半就、顺水推舟的做了这一切。

后面的这部分剧情,无疑对我相当冲击。因为开始的部分,丈夫介绍妻子的时候,说她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唯一独特的是不喜欢穿内衣。这样一位甚至在情感关系中有些压抑的女性角色,为什么会与姐夫做出有悖人伦的事情呢?当我代入书中丈夫的角色时,我甚至对姐夫的角色产生了嫉妒,因为丈夫在书中就是个透明人,而姐夫则有了如此丰富的剧情。所谓“黑红也是红”,姐夫与丈夫谁更出彩似乎是有所对比。甚至作者的笔触中,姐夫的行为虽然为世人所不容,但未尝不是艺术、诚实、解放的自由派行为。作者为姐夫的行为找好了理由,比如喜欢拍摄或者创作带翅膀的东西,被妻子(指“姐姐”)发现并通知精神病院,来抓他的时候,像鸟一样站立在窗台,甚至有了一跃而下追求自由的勇气,这𬹼描写让我感觉是中性的甚至是正面的,让我作为男性读者有些愤愤不平。

作为已婚男人,我自然是期望夫妻感情良好。哪怕因为一些沟通问题造成了生活不和谐,然后经过一系列事件,或许也经过了一些人物,最终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good ending。这或许是爽文的套路,但不是这本书的套路。中间什么原因,让“丈夫”这个角色消失,可能在我跳过阅读的那一部分,我至今不得而知,只是从结局出发,心里猜测这未必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美好结局。

让我觉得不甚愉悦的是,我代入了“丈夫”的角色。或许丈夫有丈夫的问题,但从更基础的意义上来说,“妻子”、“姐夫”这类人的确是应进入精神病院的患者。有的时候我们戏谑的说“精神病人思维广,脑残儿童欢乐多 ”,固然有骂人、玩笑的意思,但少数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法进入他们的圈子。这就像生殖隔离一样,从思维上给划分了禁区。比方有喻言说,当全世界的人都服了魔药成为疯子后,或许最好的选择就是你也跟着服药。又比方说,当面对一个抑郁症患者,你再想帮助他,也难有成效:首先,你不理解他的症状,不清楚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你说了很多你以为的正面积极的话,或许在对方耳中适得其反。我就有种这样的感觉。在书中,首先,“妻子”和“姐夫”的精神出了问题,两人形成的原因、病情有所不同,但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范畴。“姐姐”在故事的结尾与“妻子”形成共情,但好像也没有提是否理解了“姐夫”。作为普通人的“丈夫”,在那个场合中,无法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书中的丈夫有其固有的冷漠,或许对此不置可否,但我代入了他的角色,这种内心中的压抑感觉就被映射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小众的小说,结果回来后查了一下豆瓣,竟然是一本排名与讨论度都比较高的书。只是其中的讨论,让我看了有些大皱眉头。这种问题,或许哪天有空了,单独写一篇文章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