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想停用 Foursquare

最近我想停止使用 Foursquare,因为里面的互动交流在国内还是太少了。

我最早得知 Foursquare 是从 Twitter 上看到的,有人把他们在 Foursquare 上的内容同步了上去,在 Foursquare 上 check in 后,就自动的在 Twitter 上发布一条消息,这样就可以比较好的公开自己的行进路径。我当时看的很有趣,就也注册了一个账号。可惜当时我还没有大屏幕的智能手机,手中用的诺基亚 E50 也没有开通互联网服务,而 Foursquare 又是一个天生的移动平台,所以我最后只好放弃。后来我买了 Galaxy Nexus 后,就开始用它了。

现在 Mac 的体验更好了

ME865 到手也有几天了,这几天使用下来,让我感触良多——我没想到几年的发展之后,Mac 的使用体验竟然会达到如今这个水平。

我第一次详细的了解 Mac,是在一个名叫 OS X Leopard: Apple’s Official Guided Tour 的视频(movzip)。这是苹果官方推出的 Leopard 宣传视频,当时 10.5 系统刚刚推出,这个视频中介绍了各种 10.5 系统的新特性。其中一些特性深深的吸引了我,比如 Spotlight,那段时间我对系统搜索比较痴迷,尤其是看了 Nat Friedman 录制的 Beagle 的演示视频后,我就一直想在我自己的电脑上弄上这么一套系统。到后来我在用 Linux 的时候也弄了 Beagle,虽然那时候已经没多少人用了,它本身的效果也不怎么样。后来看了 Spotlight,我突然感觉到一个把搜索功能集成到系统级的操作系统,一定不错。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比较贴心的功能也很不错,比如从收到的电子邮件里直接提取出约会的日期并自动在日历应用里添加项目,还有通过 iChat 聊天时,可以分享桌面,替对方操作机器等等。这个视频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看的津津有味,也就是这个视频,让我对 Mac 系统的印象一下子从非常遥远拉近了很多。

印象笔记和个人 wiki

昨天晚上我找到了解决 Launchbar 不索引文件链接的方法。事情是这样的,我通过 Homebrew 安装 Emacs,之后 Homebrew 会把 Emacs.app 文件软链接到 /Applications 目录下,这样就可以在 Launchpad 里找到它运行了。可 Launchbar 不索引这样的文件链接,导致我过去基本没法通过 Launchbar 来启动 Emacs,只能把 Emacs 的图标拖到 Dock 上,用鼠标点击运行。当然 Launchbar 也不是完全不能启动 Emacs,我进入 Launchbar 后,先找到 /Applications 目录,再按方向右键,然后再搜索 Emacs 就可以了,不过这样也就失去了用 Launchbar 的意义了不是。

印象笔记是成品化的 Google Docs?

过去我是 Google 产品的忠诚用户,基本上 Google 的每一个产品我都用过,就算现在没有需求,我也要先试试再说。Google Docs 就是这么一款产品,当时看到了可以在浏览器里随时用 Office 的功能,真是让我觉得惊为天人,这是 AJAX 的高级成果啊。后来 Google 将 Docs 进化成了 Drive,还出了客户端。我曾经想着将我的所有文件都放进去,这样既可以云端备份,也可以在浏览器里编辑。后来我渐渐的发觉我从来没有需要过编辑过这么多的文件,然后渐渐的就没有再用它了。

人品有问题啊

前几天收到了一封来自哲思的邮件通知,有人发了一篇帖子,是一篇转载王垠的博客文章《我和权威的故事》。转帖的部分算是前半部分,没有王垠自己的留学经历。我看了之后,真的是非常感慨。

我其实不是很想这么评价王垠,毕竟我有很多东西都算是王垠介绍给我的。我在初中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的去到了他的网站。当时他的网站还在清华的服务器上,里面写了很多我过去从来没有听过的东西。当时我也就知道个 Linux,至于 Emacs 什么的,我还没有见过模样,Scheme 跟 TeX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当时我的感觉就好像是眼前开启了一扇大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段时间给我的启发真是相当的巨大,很多思想方面的东西都是那时形成的。我到后来也从他的网站上获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到后来我终于可以用上 Emacs 和 FVWM 的时候,我都是照着他的网站配置的。后来我学 TeX、Scheme、bash、wget 等等也是从他的网站上的材料入门的。他的网站对我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当他退学后,他的网站被关闭,我为此难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些资料再也难找到了。到后来我发现 huihoo 保存了他的网站的镜像,非常高兴。当时我已经会用 wget 来镜像整个网站了,于是就把这个网站全站给镜像了下来,一直保存着,到后来换电脑我也一直带着。王垠在文章中说他一开始崇拜某些权威,我在当时应该也算是崇拜王垠的吧,当时我没有自己的计算机,用家里的,当然不能装 UNIX 系统,最多的一次我在父亲的笔记本上用虚拟机装过 Fedora Core 4。所以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向他一样使用计算机。

许可证惊魂

昨天早上我买的 ME865 到货了,我开始把一些东西从旧的 MacBook 上转移过来。多数情况下都没问题,自从 Mac App Store 推出后,我都金肯能的用它来安装应用。购买 MarsEdit 的时候我是忘了,结果还要输入一遍许可证号。好在它的许可证号可以方便的从软件中查看,因此十分顺利。

用印象笔记写博客草稿更好

从我在青州时用手机写过两篇博客文章时,我开始养成了在印象笔记中写博客草稿的习惯。

最早我写博客是即兴的,脑中有了想法后组织成大体文章,就找时间写出来。后来有时会有脑中有不止一个话题的情况,还有有时有想法但没时间写作的时候,我会把想法记到草稿纸上。我那时写作业、记笔记什么的有很多背面可以写字的纸,在上面记下几个话题非常方便。有时我会在一张纸上记录好几个话题,有时间慢慢的写,能写上几天。后来还有一种情况,我写一篇没有时效性的文章时,可能在没写完又暂时不想写的情况下,就发布成草稿。不过这种方法不大好,我又好几次存了草稿后就一直没有继续写完的情况,最后导致失去了写下去的兴致,也忘了当初想好的写法了。

看到了 OmniOutliner 的介绍视频

前几天我偶尔看到了 OmniOutliner 的演示视频,感觉很有意思。

OmniOutliner 是一个用作收集整理想法的工具。它可以让你把你的想法条理的记录下来,再通过整理输出成成品的文章。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成文章的模式。思路繁杂,我很难在大脑中直接整理妥当。看我的博客或许能觉得我写作比较混乱,就是这个原因。博客是一种记述生活的地方,所以不用太严肃。我写比较严肃的文章时,喜欢来回调整。有 OmniOutliner 这样一个专业的程序,来做这种事情比在编辑器里复制粘贴要好多了。

更深刻的认识了 Evernote 和印象笔记的不同

昨天夜里,跟远在美国的 @izh 同学聊了几小时的天。因为我最近写了一些关于印象笔记的博客,所以他问了我一些关于印象笔记的东西。

当时我正好有个笔记,想跟他分享一下,于是就找到了分享功能,用电子邮件给他发了一个链接。结果他收到后点进去,说是要注册印象笔记的帐户。我说在登陆里应该有个可以切换的地方,然后就可以用 Evernote 的帐户登陆了。结果他登陆成功后,却不能看到我分享的笔记。

太可怕了

昨天我开车送我表妹去驾校练车。我们到了后教练车上的人已经在马路上开车联系呢,我们就在那里等着。等了一会觉得时间差不多了,表妹就下了车,让我先回去。我刚开起车来看到了有一辆教练车的车牌似乎就是表妹告诉我的,我就想给她打个电话。掏出手机来,进入通讯录,却找不到她的号码,很是奇怪。然后我仔细一看,通讯录里竟然只有六、七个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