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安卓手机而是骁龙手机?
今天看到了高通发布骁龙 855 的新闻,基本上我订阅的三个科技新闻类的博客都被这个新闻给刷屏了。引起我注意到是晓龙 855 处理器支持了屏下指纹识别。
我过去的感觉是指纹识别这类东西应该是第三方厂商制造的,而且根据目前的安卓手机界,屏下指纹识别已经是一些手机的卖点之一了。说实话,如果骁龙 855 处理器集成了屏下指纹识别的功能,那岂不是造成了这项功能的泛滥?随便哪个厂都可以加上一个识别器完成这项功能。当然这没什么不好,只是给我的感觉是安卓手机的进一步同质化。
今天看到了高通发布骁龙 855 的新闻,基本上我订阅的三个科技新闻类的博客都被这个新闻给刷屏了。引起我注意到是晓龙 855 处理器支持了屏下指纹识别。
我过去的感觉是指纹识别这类东西应该是第三方厂商制造的,而且根据目前的安卓手机界,屏下指纹识别已经是一些手机的卖点之一了。说实话,如果骁龙 855 处理器集成了屏下指纹识别的功能,那岂不是造成了这项功能的泛滥?随便哪个厂都可以加上一个识别器完成这项功能。当然这没什么不好,只是给我的感觉是安卓手机的进一步同质化。
今天在车上听《日谈公园》播客的第149期,题目是《vol.149 断腿,归乡路,三和大神,故事背后的故事》。这一期嘉宾是《故事 FM》的主播,其中引用了一些在《故事 FM》里播出过的录音。其中有一段录音,是《日谈公园》李叔在《故事 FM》做嘉宾时讲述自己的故事。开始时我没有听清,虽说声音很像,但我以为是另外一个陌生人,于是就直接沉浸在了故事当中。
从博客上看到陈晓卿导演的《风味人间》的消息,是一个美食节目,我挺有兴趣的。
知道陈晓卿是在他拍《舌尖上的中国》成名之前,我看王晓峰的《不许联想》博客,陈晓卿是王晓峰的朋友之一,和老六张立宪他们一并被我们熟知。后来我在国外的时候,国内出了《舌尖上的中国》,据说非常火爆,我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看过。后来得知了总导演是陈晓卿,心中因为王晓峰的原因,天然感觉陈也是自己人,因此有中与有荣焉的感觉。不过后来我有机会看了几眼《舌尖》,感觉自己并不喜欢这类节目,里面介绍的“美食”乡土气息居多,好吃的原因在于原生态,在于古法传承,从视觉画面上来讲,一点都没有食欲。因此我没有多看这部片子,后来听说第三季换了导演,陈晓卿出走央视,我也没有什么感觉。
之前说好的 Pixel Watch 智能手表,也许已经被 Google 抛弃了 [https://www.ifanr.com/1094445?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2
看到这个消息,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之前没用过 Apple Watch 的时候,心中也是对智能手表有一种因神秘感而产生的向往。后来戴过一段时间的 Apple Watch 第一代,刚开始因为新鲜感,什么事情都想在上面完成,后来意识到自己举着手腕,费力的用另一只手点来点去,是一种很傻的行为。和软件运行的速度没关系,在手表上操作,速度再快也不过是和掏出手机来操作持平。有人提到运动、心跳记录,不过他们更像一种被动的行为,而非主动去操作。总体来说,在手表上做看时间以外的行为,都是一种装逼。
今天,我在爱范儿读到一篇文章《英雄已死:老国货钢笔走在抄袭的不归路上》,虽然心中对钢笔的命运有些唏嘘,但文章本身的笔触虽然忧伤,但没有让我产生遗憾的想法。因此我想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钢笔的感情。
从个人历史上说,我开始用钢笔启始于小学一年级,之前都是用铅笔的。第一支钢笔就是英雄,那个时候我们能买到的也只有英雄了。全班包括老师和所有同学的钢笔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包头的钢笔,我一直觉得很丑。小学时候一直是懵懵懂懂,也不大知道笔的好坏,写字也没有什么心得。直到上了初中,看我们班的班长写字,领悟到了书写时的抑扬顿挫,写字这件事情似乎第一次变得有趣起来。那个时候父亲给了我一直派克的钢笔,我特别喜欢。首先它的外壳就很美观,不像之前用过的那种千篇一律的包头钢笔。派克的外壳很有特色,特别是笔的尾端,辨识度很高。之前我见识过其他的派克笔,这只是我的最爱,因为外壳不是派克经典的金属银色,而是蓝黑色的塑料。后来这只笔的外壳渐渐老化,螺丝口那里开裂,渐渐我也不用它了。
这个周末因为岳父母来了,所以我晚上不用全程照看宝宝。在拿了快递、倒了垃圾之后,我感觉外面天气凉爽,于是就到外面散步。我拿出来了三星 S8+ 附带的耳机,戴上它一边听博客一边走,非常惬意。
从青州参加了省公司组织的一次培训,培训的目的是选拔参加全国行业培训师比赛的参赛选手。获得这次机会非常匆忙,我没有充分的准备,因此也没有入围的想法,抱着重在参与,学习充实自己的想法,我参加了这次活动。
因为国家的一些安排,要求我们公司把 7 月份前三天的销量统一放到六月份的最后几天,要求一天之内访销三天的客户,导致了物流不堪重负,因此公司安排我们机关人员去物流帮助工作。安排到我的时间是 6 月 30 日的晚上五点到次日凌晨。
今天晚上,我终于能静下心来,整理一下我的个人维基了。我已经有很久没有编辑我的维基了,上次编辑还是去年十月份。
这次主要是折腾了几次系统,有写知识点想记录下来,但到最后总是懒得弄,所以拖到了今天。另外,和妻子在楼下的餐馆吃饭的时候,也说道要把所有点过的菜都记录下来,最终把菜单上的菜都尝一遍,这个事情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就做过,至今维基上还有记录。这些心里都想着要做,最后总是因为懒惰,没有及时之行。
我想到这个主题已经好几天了,想写一写关于这方面的想法也有好几天了。今天时间、环境都还差不多,我就简单的描述一下。
我在挺早的时候就挺迷恋数码化的工作的。我曾经看过一本书,是凌志军对新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写的一个算是传记的东西,书名是《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我之前在《Email 的没落》一文中也写过这些东西,就是微软对电子邮件的使用。我到今天都没有见过公司有这方面的实际进步,日常是在使用 OA,但关键的东西还是要纸质版,人们从思想上就对落到纸面上的东西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