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红米 K60 Pro

这篇文章想写一下红米 K60 Pro 的使用体验。

当我要卖掉华为 Mate 50 Pro 的时候,我意识到除了要回到 iPhone 外,我还需要一台备机,因为我有两个微信号,都是必须要保持在线的,iPhone 不支持应用双开,我只能重新回到过去两个手机的状态。

一个选择是保留我目前在用的 Mate 50 Pro 作为备机,我简单想了一下就打消了这一想法。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对 Mate 50 Pro 这台手机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原本就可以在手机上双开微信,现在竟然只能完成一半的工作,感觉上有点不是很舒服。

二是 Mate 50 Pro 不能安装谷歌框架,我希望有一台手机可以方便的使用谷歌应用商店来安装应用。

三是 Mate 50 Pro 可以卖掉的价格,如果买一台小米手机,还有剩余。

正好近期小米发新机,小米 13 外观挺符合我的观感,我用的 iPhone Pro 也是小版的,跟小米 13 应该挺搭。红米 K60 Pro 从外观上看也不错,好处是比小米要便宜,我之前买过红米 K30 Pro,虽然手感上差一点,点性能不虚,目前在给我妈当备机。至于其他的品牌,OPPO 用过一段 Find X3 Pro,不想再用一个了,据评价也比较一般。Vivo 新出的 X90 外观也不错,特别是红色的版本挺漂亮,但评价上主打拍照,又不是我的需求。虽说我对 OriginOS 也挺有兴趣的,最终还是没有选它。我上网搜了一下评价,最终选择了红米 K60 Pro,主要原因是便宜,可以买一个 Pro 版本的,而小米 13 要上 Pro 版要更贵,况且除了外观没有其他吸引我的特性。而且我对拍照没什么需求,主要想用系统,红米的 K60 系列的 120W 快充也挺有意思的,我也想尝试。在京东上下单,几乎也是当天就送货,24 期分期免息也减轻了我的压力。

我还考虑过一个选项,就是三星 S22 系列。目前 S22 的价格降的很 available 了,也是原生就能用谷歌框架。但毕竟是旧处理器,而且根据评测,对国内的应用还是有点水土不服。还有就是续航很差。我最喜欢的 S22 Ultra 的价格可以让我在它和 iPhone 之间二选一,把它当备机压力还是大一些。S23 也快要出来了,但是出来后价格肯定也会很高,因此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

华为手机使用体验

去年 10 月份我换了一部华为 Mate 50 Pro 手机,把当时在用的 iPhone 13 Pro Max 和 Apple Watch S7 都给出掉了。换华为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多年使用 iPhone 再次发生了审美疲劳,特别是 iPhone 14 没有让我兴奋的点,我本来打算放弃今年的年年焕新的机会了;二是俄乌冲突导致西方科技企业对俄罗斯发起制裁,让我心有戚戚;三是我很长时间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身边的同事在安卓环境下那么自在呢?身边同事朋友华为 Mate 手机居多,20 的、30 的都有,不过没有 Mate 40 系列的。今年我看到 Mate 50 发布,于是等了一段时间有货,买了一台 Mate 50 Pro。

上手前我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一些困难也可以克服。之前我也用过安卓手机,之前的一部红米 K30 Pro,之后用的是 OPPO Find X3 Pro,在上面安装上科学上网的工具,剩下的慢慢都能弄好。不过在华为这里我没有成功安装 Google 服务框架,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方法都没有成功,最后放弃。之前那两个手机是我在用 iPhone 时候的副机,有一定的娱乐搞机性质,我可以放心的在上面折腾。而这部华为我是把它当作主力机来用的,还是以稳定为主。后来我安装了 Gspace,算是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使用起来并不是很顺畅。

优点

应用双开

我拿到手机后,把我目前在用的一些软件和服务迁移了过去。现在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微信双开,可以让我的两个微信号在一台手机上同时登录。过去我没有什么感觉,但自从我不得不开通两个微信号后,我感觉这样的功能实在是太需要了。有了这个功能,我第一次正式考虑卖掉我的副机,只用一台手机来完成生活与工作的不同需求。实际上,之后的两个来月,我也是这样做的。只用带一台手机的感觉,一开始稍微有些不习惯,觉得有点不安全感,后来习惯了之后,我感觉这样其实挺爽的,少一台设备,也少了一点心智负担。我有段时间在北京住院,一台手机管理所有也让我有种安心的感觉。当然有一定负面效果,一台手机的电量总是比不得两台手机。

中文输入

我直接使用了系统自带的小艺输入法。不管鸿蒙下面什么输入法最优秀,我的主意是先把官方的摸透再说。结果出乎我的意料,非常好用。我使用小鹤双拼,至少在双拼环节,小艺输入法使用起来比较舒服。偶尔有些多音字选择,我感觉有些选项在滑动状态下不会显示,需要把选单拉开才能找到,不过没有仔细验证过。另外就是按住空格键语音输入,太好用了,我后来渐渐的习惯了这样来回复微信信息,速度非常快,正确率也非常高。

返回键

比起 iPhone 来,这些安卓系统的小的功能,非常好用。屏幕边缘滑动返回,当然不是华为的专属功能了,但习惯它之后,我都有些不想再用回 iPhone 的感觉了。华为的这个功能设计的也不算完美,因为这个手势跟侧边栏工具箱重复了,滑动的多一些时间,就会换到工具箱。但有少数时候,我想划出工具箱来快速录音,结果怎么也出不来,也是让我很着急的。总体来说,这已经是安卓系统上的一点核心优势了。

小窗

又是一个安卓系统的优秀功能。一开始我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自己总是没有习惯来用这个功能。不过在一些情况下,小窗非常方便,解决了很多痛点问题。比如微信发比较大的视频文件,这时候把微信放后台,往往会让发送卡住,但在前台等着它发完又很无聊,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放小窗,同步进行。但华为的小窗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弄明白,一开始那个小窗口的状态,一旦我在里面操作一下,就变大了,再怎么还原到小窗的状态,我还没摸索出来。点击最小化就成了一个小圆球,就不能是小窗的状态了,这一点我还是非常困惑的。

缺点

总结了一些优点之后,我有一些缺点不得不说,有些也是我最终把这部手机卖掉的关键原因。

应用生态

拿到手机那一晚,我第一时间把之前在 iPhone 上的常用应用给迁移过来。几乎是当晚,我就有种头上被浇上一盆冷水的感觉。简单说来,拿到手机不做任何设置,打开华为的应用商店,看看里面的那些软件,让我有一种群魔乱舞的感觉——都特么什么玩意!充斥了游戏、在线交友一类的应用,看得我心想,这就是中国安卓手机市场的最高水平?

一开始我劝服自己,有些华为下面没有的应用,大不了就不用了!我不是也想试试为什么同事可以把华为用的那么顺畅么,这也是计划的一环。于是在那些天,我远离了 RSS 阅读软件,有需求就直接用 Inoreader 官方的应用,当然,是从 APKPure 下载的。但这种劝服实在无法持久,当我在北京住旅馆等待健康宝解弹窗期间,我无比庆幸我走之前把一台很老的 iPhone 6s 带上了,没成想它成了我的救星。后来有一次我实在觉得不是那么个味,就找到设置,在个人倾向里面把一些游戏、情感之类的标签删掉,应用市场总算能看了,但比起 iPhone 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想用 Journey 不容易

通过 Proxifier,总算在 Windows 下面成功登录了 Journey,可以把手机上的条目给同步过来 了。近几年,自从我有了安卓手机,我就在Joruney 和 Day One 之间反复横跳。

Day One 在苹果的系统上跑的都比较不错,现在也可以在安卓平台上使用,但会出现地址定位非常不准的问题,不过这也比几年前好多了。然而,Windows 平台上依旧没有客户端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

Journey 在我几年前开始尝试的时候,看它的介绍功能挺丰富的。当时我感觉它也是能购替代 Day One 作为我的日记工具的,结果还是有一些问题。之前几年我遇到了 Day One 的条目无法导入的情况,这次倒是成功导入,但我发现 Journey 里的插图都比较蛋疼,一篇文章里的插图都在一块,而不是像 Day One 里面那样插再文章的正确位置。还有一个问题让我挺头疼,就是我导入的 Day One 的条目,标题显示都不大正常,需要我进入编辑界面,在第一个字之前按一下退格键才能正常显示,就好像那里有一个看不见的字符一样。我已经有了好几百篇文章了,一个一个手动操作不大现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Journey 里的定位也不大准,这简直太令人头疼了,或许只有国产的日记应用,才能正常使用这个功能吧。Journey 的客户端非常丰富,Windows、Linux 下面都有。只是 Linux 下面需要使用 Snap 来安装,实在讨厌。另外,我在 Ubuntu 虚拟机里面一直也没有搞定登录,还没有找出给 Journey 设置代理的方法,又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说到 Day One 有在安卓上无法获取准确定位的问题,其实 Journey 的问题一样很严重,可以算是没法使用。定位直接给弄到我的 VPN 主机的地点,是香港的一个地方,实在是让人头疼。我手动拖到我目前所在的地方,无法识别当前地点的名称,只写一个中国。我知道这其实是谷歌地图的识别问题。在 iOS 下没有这个问题,因为用的是苹果合作的高德地图,可以把位置识别的大差不差,手动输入地址也能识别到我单位的名称,非常方便。

昨天晚上从知乎上搜索了一阵子日记应用,唯一让我感觉有使用下去欲望的是格致。说有欲望不是说它的模式非常符合我的感觉,而是因为我之前听说过它,比较有名气,相对来说,我想也会更加稳定。其他的应用,因为我没有接触的原因,我有些不大放心我的数据安全。我小时候还在读电脑报的时代,经常从报纸上看到推荐使用友情强档的,现在上哪里去找?(注:刚刚去搜索了一下,发现还有个 WinPIM 的应用也叫这个名字,看风格大概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不知道还有多少用户)另一个原因就是跨平台,如果不用考虑跨平台,我用 Day One 可以用的很好。Journey 支持 Linux 这个平台比较吸引我,因为我目前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就是 Linux 系统。这些都是我考虑日记应用的要素。还有就是我之前写了几年的文字,最好能够导入新的系统,把它们扔掉太可惜了。

爱范儿:『中国手机厂商正在组建另一个「Google Play」?』

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第一个感觉是支持。我上一次使用安卓平台终止到2018年12月,当时的安卓平台依旧存在软件市场泛滥的情况。除了每个手机厂商都有一个软件商店外,还存在一些第三方的软件商店,而且还有一些应用自己就可以给你装新的应用。如果有一个统一的软件商店,应该会缓解这个难题。

但我有一个疑惑,这些应用的来源是哪里呢?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清楚国内的软件商店里的应用的来源。中国互联网圈有搬运的传统,我还没有明确见到过国产应用商店有提交自己开发的应用的渠道。实际上,与其说是软件商店,不如说是又一个华军软件园,软件商店组织一群人从各处手机资源,然后放在上面供人下载安装,实际上是一个聚合的功能。哪怕杀病毒等安全审核功能做的再出色,依旧是别人的应用。

这篇文章里,我找了两遍,通篇没找到盈利的内容。Google Play我比较放心,因为它是谷歌官方的商店,开发者可以提交自己的应用,并且设定价格,供用户购买。谷歌从中间抽成也好,不抽成也罢,总归是一个完善的渠道。我不相信目前所有的应用都免费了,或者全部都改成了订阅制。文章里说了有曝光率的收益,估计是广告收成吧,目前国内的环境,似乎只有这一个比较稳妥的渠道。

因此,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软件商店里的应用是否为正版软件,我目前持保留观点。

2013年12月,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到我回国后换了移动版本的三星手机,没法安装Google Play商店,于是在国产的软件商店里安装了应用,但我之前花钱在谷歌商店购买的解锁高级功能的钥匙不能用了,但反而在国产的软件商店里找到了不用花钱的高级版。一位网友评论说我还是助长了盗版,没有考虑开发人员的劳动成果。我不是那种以用盗版软件为豪的人,因此初次看到他的评论感觉也无从反驳。后来想明白了,首先我在国内没有渠道购买正版,其次我之前已经购买了正版,授权是针对我的谷歌账号的,不是针对特定的一台手机的,因此我有资格继续使用。但购买正版的好处我没有得到,因为我不确定我在国产商店里安装的版本是否安全没有后门。

所以,我时特别期望能有一个官方的商店推出的,主要解决我之前遇到的问题。但是,文章里没有说明是否有合理合法的购买正版的渠道,我推测是没有,多数中国人也不愿意为正版付费,特别时轻易能免费用盗版的情况下,估计开发软件商店的人也懒得做,重点还是放广告挣钱。但是,后果是这些商店永远没有培育起优秀的软件生态,说白了还是白嫖Android,生态的建立全靠外国驱动。现在国产安卓手机都搞去Google化,但生态还是依赖Google的,这让我对这个国产商店的期望有所降低了。

由 OnePlus 7 Pro 所想到的

许久没有关注我订阅的那些 RSS 之后(闲着没事净看相机了),我看到近期科技媒体在讨论近期发布的一加手机。近期推出的 OnePlus 7 Pro 获得了不错的评价,有媒体说它是目前安卓手机达到的巅峰(大意如此)。也许是近期还没有到达状态,我看到了新相机的参数,心里一片平静,没有丝毫想要入手的冲动。

曾经的一加手机让我十分着迷,顶级的硬件效能配置,并不过分追究拍照功能(符合我对手机的定位),再加上十分诱人的价格,让我在使用 iPhone 的时候感到了一丝沉闷。这一丝沉闷成了千里之堤上的蚂蚁洞,让我心中渐渐的萌生出“好想试试今天的安卓手机”的想法,最终因为一加的限购政策,我没有买它,而是入手了三星 Note 7。当时磕磕碰碰的用了半年,直到它被召回,我重新买了 iPhone,但我从一个坚定的 iOS 用户渐渐的在往安卓靠拢。之后 S8+、S9+ 两代之后,我才重新觉得 iOS 系统上有我一定要用的应用,才又回到了 iPhone 的怀抱。

最后一次换回 iPhone 是一次重新认清自己的过程。经过几年的徘徊、挣扎,我最终明确了——iOS 上的一批独占的软件是我非常想用的,包括 OmniFocus、Ulysses 等等。为了能够顺利的使用它们,我还买了 MacBook Pro。之前用着它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等用不到它们了,看着它们在 iPad 上的图标,却苦于手机和电脑上无法使用的时候,才真正的想念 iOS 这个平台。

说实话,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安卓系统并不比 iOS 差出太多了,甚至在功能上,国产的手机厂商定制的系统已经超出了许多,三星这样的外国厂商,更是在系统里包含了 Google Play Framework,可以使用原生的 Google Play Store,已经算是用上了 90% 的安卓了吧。iOS 在这方面并没有优势。iOS 真正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它下面的这些独占的软件了。

从另一方面,这些软件在 iOS 平台独占,也确实给我在用安卓时带来了不少麻烦呢。1Passwork 开了一个好头,在安卓上也能不错的使用,就是不知道那年那月能用上其它那些软件了。

Sorted 3 及任务管理应用

今天早上,读到了少数派《[送码] 以时间计划为核心,这款应用想要帮你更智能地管理任务:Sorted³》一文。如果是一般的时间(任务)管理工具,我大概也没兴趣仔细看,不过开头看到作者说他的 Todoist 快到期了,因此找到了 Sorted 3 这个应用。我想能替代了 Todoist,一定有过人之处,所以就略微仔细的看了看。

从外观上看,这各应用很漂亮。通过一些动图,我感觉通过拖拽来设定任务的时间挺有趣,也挺实用的。但最后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它是否跨平台?

然后我去它的管网上验证一下,果然如我所料,它是 iOS only 的,这就决定了我不会去用它。任务管理这类工具,要紧的就是能够随身携带,没有安卓版的,注定了我目前无法使用它。

iOS 生态圈是封闭的,好处是得以良好的控制,因此在上面做生意更加方便。而安卓的开放似乎成了原罪,在商业上永远也做不到 iOS 那样。这注定了安卓平台的应用不如 iOS 平台繁荣。有的时候我想,iOS 平台下已经有了这么多优秀的应用了,为什么人们不在安卓平台上开发一番。有时候看到 iOS 平台这么繁荣,我都一度想回去用 iPhone 了。但一方面 iPhone 没有非常吸引我的功能,另一方面,封闭的生态也造成了部分应用的确实。我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用的双拼输入法。官方的不支持我用的方案,第三方的又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想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是不会回去用 iPhone 吧。

渡过了一波手机瘾

今天,我感觉我的手机瘾是彻底的渡过了。

事情发生的也算比较突然,大概是在一个月之前吧。那个时候我已经在用三星的 Galaxy S8+ 手机了,感觉一直不错,但心中莫名的生出一股不甘心的感觉,总想尝试一下其他手机。这个手机我不打算很折腾,特别是知道了三星的 KNOX 有熔断机制之后,我担心造成手机不能保修,因此解锁、越狱什么的都没有尝试过。现在用的是国行的手机,系统自带 Google 的服务,我只要能访问到网络,就可以自由的安装 Play 商店的各种应用了,总体来说我十分满意。

但最近看了一些厂商发布新手机的新闻,我也是有些动心。之前去公司的物流帮忙的时候,看到那里的一位同事拿了一款手机,颜值十分打动我,虽然我没有向他询问手机的品牌和型号,但我知道这是一部国产安卓手机。从那之后,我就对国产的安卓手机上了心。

这次首先对我产生吸引力的是锤子 Pro 2,看发布会之前我真没对它抱什么希望,发布会也从未关注,第一次正经的看它是在《值不值得买》开箱那一期,感觉外观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至于系统,之前从来没有用过,只是对九宫格有印象。这几次在京东上流连了许久,手机也有货,不过也没有真正的去下单。我想主要是手机性能不是那么强悍吧。目前用了处理器最快的三星旗舰手机,再要前几代的手机有点不是滋味。

第二个吸引我的是华为 Mate 10 Pro。Mate 系列说实话有些混乱,印象里 Mate 9 一代的屏幕宽度和指纹识别的位置和 Mate 10 这代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怎样,Mate 10 Pro 的外观也很出色。我看评论有人说正面还行,背面很垃圾,我从照片上看一直觉得很好看。我最欣赏灰色的版本,蓝色的次之,金色的那些就算了。这手机的配置有让我纠结的地方,比如存储卡,Mate 10 支持而 Mate 10 Pro 不支持,屏幕也是一样,Pro 的不如普通的。我理解 Pro 是更高一级的意思吧,没想到配置方面反而不如 Mate 10。我想这应该是华为的定价策虑,但就是让人这么的蛋疼,一步到位不好吗?有全面屏的没有扩展,有扩展的没有全面屏?当然,所谓一步到位,我没有把保时捷设计版本算在里面。

第三个吸引我的手机是小米 6。这个完全是因为 MIUI。小米 6 手机的外观没有很出彩的地方,因为推出的早,因此没有上全面屏,广告中宣传的四曲面让我觉得就是把应该的东西拿来说,接缝处能塞进一张 A4 纸的新闻也传了好久了,还有就是手机重量也是缺点之一。MIUI 之前我也用过,早期在用三星 Galaxy S4 的时候,我在上面刷过 MIUI,从那时起,它给我的印象就是挺丑的,那种色块的风格实在不合我的口味。刷机后我用了它的云,把我的通讯录头像给搞得一塌糊涂,我在那一篇文章里也说过,因此对它的印象挺烂的。这次它引起我的兴趣,一是我登录了它的云,结果发现了我当年备份的短信都还在。我换了几次手机,最早的时候用 SMS Backup+ 把短信和电话记录同步到 Gmail 邮箱里,后来渐渐不用了,但当年在 MIUI 里备份过。这次我居然找到了我早年给妻子发的第一条短信,那时候我和她还没有什么交集,这算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开始;二是 MIUI 的本地化在国内的一系列改装系统里做的最好,我也很想体验一下这些功能。但 ADUI 的负面消息也让我挺反感,再加上手机外观不抓我眼球,让我一直没有下决心收入。

基本上我一直在这三个手机之间纠结,其他品牌型号都没有让我很满意的。一开始锤子有些出局,毕竟配置比较低。虽说我自己不玩大型游戏,应该是不需要这么好的性能,但毕竟有了更好的,买了低配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小米和华为我犹豫了许久,小米好处是便宜,而且基本有货,华为更漂亮,EMUI 做的也不错,但基本抢不到。当然有一个更大的障碍是我目前手里的三星 S8+,我不习惯拿两个手机,之前刚买 S8+ 的时候,我手里还有 iPhone 7,那个时候我也想像有些同事一样,尝试一下带两个手机,结果总是不习惯,iPhone 最后放在家里吃灰,直到我处理了它。

安卓手机调查

近两个星期,莫名的产生了买一个安卓手机的想法,然后这段时间有时间就一直在看这方面的文章、视频。现在,该看的文章、视频都看的差不多了,想写一篇文章来记录一下。

不过说实话,也真没什么好写的。随着时间于见识的变动,我的购买冲动也在变化,到昨天为止已经到了反思的阶段——我在好好的用着最新的 iPhone 7,为什么要买一款安卓手机?买来后我不会后悔吗?其实我还是不必买了吧。

简要说说我动心的几款手机。

Galaxy Note 7

这是我上一个用的安卓手机,之前我写过文章。里面说了当时我选择它的理由,而事实上,Note 7 是当时我能买到的旗舰安卓了。这个时间我看视频测评的时候,上面也说如果不是电池的原因,Note 7 现在仍然是机皇。我看到他们手中的 Note 7,心中也还是很想念。退货后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当时使用上的一些小麻烦也都忘记了,我还想过,如果能淘一部便宜的 Note 7,也许我会考虑买一部来玩玩。经过使用 Note 7,我也体验了大屏幕手机,用了 Note 7 后我都不觉得 iPhone 7 Plus 的体积过大了。不过到了最后,我还是觉得,手机还是要尽量小一点。大了的话对我有各种的不方便。

Galaxy S8

在我看的第一个星期中,不知不觉的 S8 发布了。我在 3 月 29 日晚上正在捣鼓 Funtoo,到了 4 月份才看到了消息,然后上网找了新闻,并且仔细的把三星官网上的介绍页面看了好几遍。当时心里想买的冲动简直压抑不住,只想立刻拿在手上把玩,直到过了几天,情绪才淡定下来。之前我从来不看各种 leak 新闻,因此第一眼给我的感觉非常惊艳。小米 Mix 没有给我什么感觉,因为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概念机,但 S8 就是一个冲击了,我都想不到手机能做到这个地步。让我更惊讶的是和 iPhone 7 Plus 的体积对比,比 iPhone 7 Plus 体积要小,但屏幕要大了一些,很惊人。

它的好处大家都说尽了,我谈谈对它的顾虑。首先是电池,3000 毫安时的容积对 2016 年发布的一些手机来说是一个退步,虽说三星把续航优化的重点放在了软件系统优化上,但实际能做到什么地步,我不好说,尤其是在中国用,能不能降住种种“毒瘤”,我不是很相信三星的实力。三星把 ROOT 抓的很紧,KNOX 熔断基本上绝了大多数玩家的 ROOT 之路,因此绿色守护之类的插件也不能用了,这样一来,续航就不那么让人放心了。

其次是材质。双曲面玻璃这么完美的外观,我是绝对不想把它放进壳子里的。曲面屏贴膜也很难帖,我给 Note 7 买了几块膜,都贴失败了,之后接受了事实。S8 还没出来,但网上 S7 Edge 碎屏、碎后盖的消息超多,我也担心买来后出各种状况。

第三是奇怪的屏幕比例。虽然似乎 Google 号召开发者开发适配 18.5:9 的屏幕,但视频基本上不会主动适配。这几天我看了很多的 YouTube 视频,在我的 iPhone 上可以做到全屏,而评测中的 S8 两侧就都有黑边。不过我想这一点是小问题,我可以克服。而且看视频分屏我觉得也很有趣,视频下面的空间足够大,简直是一个 iPhone 5se 的屏幕大小。

纠结的 Android

这些天我又开始看安卓手机的测评,心里又有了一份痒痒。

说不好这种感觉从什么时候又蹦了出来。我曾经以为我这辈子会安安心心的用 iPhone,结果应该是我错误的估计了我的秉性。2015 年之前,我手里唯一的苹果设备是一台 MacBook,到了 2015 年 10 月份前后,我同事去香港,托他稍回一台 iPad mini 第二代,32G 版本,这是我第一台移动苹果设备。之前在加拿大读书,曾经很羡慕那些用 iPhone 的朋友,好几次在购物车里下单,最终没有舍得买。到了最后我带着一台 Nexus 4 回的国。

当时我准备好了,回国后我就办一个联通的号,买台 iPhone 5s 用,结果计划不如变化,我还没到家,父亲给了我一台三星 Galaxy S4,还有一个移动的号。我很不爽,也不大习惯,把手机卡拔下来放进 Nexus 4 里用。后来我发现国行的三星手机可以上移动 3G 网络,而 Nexus 4 是加拿大版的,只能上 2G。这巨大的差距逼得我开始尝试三星,总是不习惯。有一部分是安卓本身的原因,一部分是三星在 ROM 里加了很多自家的东西,我不习惯,更严重的是没有 Google Play,从国内下载到的 apk 总是让我心惊胆颤,不敢用。结果一直到我成功的在上面 root 后刷上了 GApps 才能好好用。

后来随着我上班,这台手机也这么凑合着用着,当中我静极思动,刷上了 MIUI,尝试了 Cyanongen Mod。MIUI 把我通讯录搞的一团糟,CM 用着还不错,不过多数不支持移动的 3G 网络。后来这台手机计划升级,换成了三星 Galaxy S5,防水,有 4G,用着还可以,不过我依旧在盼望着 iPhone。

iPhone 6 发布后,我先给妻子买了一台,然后考虑了半天,给自己下单了 iPhone 5s。当时觉得这辈子没用过小号的 iPhone 有些遗憾,所以没有买最新的。用着其实也很好,算是给我开了一扇大门,我迫不及待的把所有的个人信息往新的生态圈移动。苹果手机有一点好,苹果把持了使用感受上绝对的话语权,买的国行 iPhone 也有 App Store,虽说不同地域的商店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却能保证绝大多数的使用感受。不像 Android,到了国内,变成了安卓,就阉割掉了 Google 的一切。当然,不阉割对于市场意义也不大,在大陆没有多少人能用,但给想用的人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我过去在 Google Play Store 里花钱买过应用,现在唯一的渠道就是用盗版了。我过去信任李开复,因此他公司做出来的豌豆荚也是我首选的软件市场,结果里面也充斥着盗版也让我非常幻灭。

没有 Push Notification 啊

这几天来,我用三星 Galaxy Note 7 已经基本习惯,除了有两点不是很适应。

其一是应用缺失。我过去以为,苹果的软件商店审核严格,所以安卓的应用应该更加繁荣才对,结果没想到现实竟然打脸。我目前缺少的有中国石化和华夏基金,这两个应用都可以在苹果软件商店里安装。

其二是没有消息推送。这点十分不方便。过去安卓系统就像一台计算机,启动了任务,除非人工终止,否则会一直在后台执行。这固然占用了系统资源,但也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应用的信息,比如新邮件之类的。但三星给系统上加了节省资源功能,应用到了后台一段时间后,会被系统终止。苹果也是这么干的,但苹果有推送啊。比如 Gmail,哪怕在国内无法访问,在 iPhone 上依旧可以收到新邮件提醒,只是不能进一步操作罢了。这就是苹果的推送服务帮你绕过了防火墙。有了消息推送,我们即可以做到节省系统资源,也不会漏掉我们关注的消息。而在三星系统上,我要想收到希望的消息,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应用加入白名单,这样操作就太粗了,毕竟有些应用我即不想让它常驻内存,又希望接受消息,这可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