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oud

Obsidian All-in-one 笔记思考

春节前看小红书上面静静教主的视频,这一类讲已经毕业的人如何学习提升自己的视频我非常感兴趣,其中一个讲她使用 All-in-one 记笔记的视频也比较打动我,造成的结果是,我重新开始用起了 Obsidian。

Obsidian 绝对是一个非常牛的软件,以 Markdown 作为文档格式,可以实现特别多的功能,再加上它庞大的第三方插件,可以说功能无限扩展。而且它跨平台,同时支持 Windows、macOS、Linux、iOS、Android,我同时拥有这些设备,这一点是很有帮助的。我在 2022 年的时候尝试过用它来做记录,使用官方的日记插件,每天把工作时发生的事情、和家人的事情、孩子的一些事情等内容,分别进行了记录,还为此设置了模板,感觉似乎可以代替晨间日记的方式。后来我没有坚持下来,大概在我年底住院那段时间渐渐的给断了下来。2023 年我梳理了一下,感觉我日常的使用场景里,Obsidian 不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就把它给奥卡姆剔刀掉了,毕竟 Obsidian Sync 的费用还是挺高的。然后直到 2024 年初,我重新拾起了这个软件,并在测试了 Git、第三方 Remotely Save 插件等方式遇到冲突问题后,还是购买了官方的 Sync 服务,并在 Obsidian 里面实践 All-in-one 笔记。

iCloud 换区尝试失败

周末,我折腾了一下自己的 Apple ID,考虑换区,以失败告终。

起因记不清了,从哪个地方看到了 iCloud 邮箱,之前我在选择电子邮件服务商的时候,也对 iCloud 进行过调查。iCloud+ 的国外版本支持使用自己的域名,可惜大陆的不支持。而我的苹果账号用的时间挺长,除了有购买的应用还有家庭的 iCloud+ 空间,因此那时就放弃了它。现在,我停用了国内的 iCloud+ 服务,在家庭账户里家了一个土耳其的账户,低价购买了 iCloud+。这样我心想,我这不是有了外国的 iCloud+ 服务了吗?于是就想尝试一下把邮件后台迁移到 iCloud 上面。

尝试使用日历做工作记录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下降,每周一写周工作总结的时候总会感觉力不从心,更不用提时间稍长一点忘记的事情了。最痛苦的是,明明印象里做了一件事,但具体细节,比如时间,就是回忆不起来。我有这种困扰有好几年了,从去年开始我尝试把每天做的事情,甚至是前一天计划好了要做的事情,分别记录下来。

空间呀!

最近,Day One 团队做了件不大地道的事儿,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我从香港回来后发现,在 iOS 版本的 Day One 里编辑过的条目,回到安卓版的 Day One 里,就显示不兼容,无法编辑,只能查看。经过调查以及反馈开发者,确认了是他们搞升级,弄的和旧版本不兼容了,造成了这样的问题。我当时那个气啊,发了邮件把他们骂了一通,这样的升级也太不专业了嘛,而且还让我这个安卓用户获得了“二等公民”的感觉,我可也是订阅了服务的呀!

整理照片,暂停 iCloud Photo Library

今天下午到了单位加班,意外的发现原先一直卡在那里的 Synology DS Photo 的手机照片备份竟然跑得很欢。群晖为了配合 NAS,推出了一系列手机 APP,可以方便的操纵 NAS 上的内容。比如这个 DS Photo,除了可以访问 NAS 上的照片之外,还有一个功能我很喜欢,就是可以把手机上的照片自动备份到 NAS 中。虽然百度网盘、Dropbox 都有类似的功能,可放在因特网上总不如在自己家中的 NAS 中安心不是。可惜的是,可能是我手机中的照片太多了的原因,这个备份的进度总是特别缓慢,每次启动 app 就只能上传一张照片,之后的一张照片就一直是准备中。今天它的表现上我很惊异。

iCloud.cn

Livid就爱给我们弄些好玩的“玩具”。今天早上从他的Twitter上看到了iCloud的消息,于是进去玩了一下。

iCloud算是一个社会化网站,它通过用户的IP地址来判断用户的地理位置,并把相同地理为止的用户归并在一起。而且一个帖子只有在相同区域的人才能回复,这样强制的保证了只能和附近的用户交流。iCloud刚上线不久,估计位于加拿大的用户只有我一个,更别提我所在的城市了,因此在iCloud上我仍然是孤零零一人。不过iCloud还有别的好玩的东西,我刚才就玩了一会“超级问卷”。问卷给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你的大学最脑残的一项制度是?”,然后我们可以回答40个字符以内的答案或者选择跳过此问题。目前系统里总共存了301道题目,并说“你回答越多,你也就能够看到越多别人的答案。就让我们一起来自曝吧”。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更进一步的功能,我觉得可能会通过问题的答案来把用户从另一个角度归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