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OS 系统演进视频随想
今天看 RSS 的时候,读到苹果fans博客的这篇文章,里面介绍了在 YouTube 上 Nobel Tech 做的 macOS 界面演进的视频:
视频剪辑的很巧妙,全长 10:17,从 1984 年的 System 0.97 到比较新的 Ventura,每个系统都截取了一段使用视频,主要展示了一下系统的界面,已经让我感觉到非常的好看了。看视频的时候有两点感受,记录一下。
今天看 RSS 的时候,读到苹果fans博客的这篇文章,里面介绍了在 YouTube 上 Nobel Tech 做的 macOS 界面演进的视频:
视频剪辑的很巧妙,全长 10:17,从 1984 年的 System 0.97 到比较新的 Ventura,每个系统都截取了一段使用视频,主要展示了一下系统的界面,已经让我感觉到非常的好看了。看视频的时候有两点感受,记录一下。
升级 macOS 到最新的 Big Sur 版本之后,我对它一直不是很满意。标题中说的它像一个玩具,不是褒义。
经过几年使用电脑的经历,我相信人对操作系统也是有感觉这一说法的。或许只用过一种操作系统,比如 Windows 的朋友体会不到这种感觉,但我正式使用过几种系统之后,我对这种感觉越发的明显。
第一次见到 Time Machine,是在苹果刚发布 OS X 10.5 Leopard 的演示视频里,当时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虽然把所有的资料都进行备份的必要性有多大,不过在一个图形界面中,迅速的找回了一个已经被删除的文档,还是十分抓人眼球的。在看这个视频之前,我对 Mac 系统是没有什么印象的。但这个视频让我了解了 Mac 的很多让我很羡慕的功能,我把这个视频下载了下来,看了很多次,一直到我自己买了一台 MacBook。
从上一篇文章到现在,我一有空就开始调教我的 X250,准备把系统弄得好用一些。Arch Linux 的 wiki 实在是让人感动不已,简直太全了。国内的用户也很用心,很多文章都有简体中文版本的,非常方便。跟着这些资料,以及一些前辈的博客,我不知不觉的就把系统弄得足够漂亮了。原先别扭的汉字,现在看着字体也顺眼多了。可惜这个东西,要想仔细观察,工作量太大,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因为我编辑了哪个文件还是装了哪个包所导致。
今天因为需要下载一个大软件,于是想起了我之前买的 Parallels Bundle 9 套装里有几个软件我还没有使用,其中就有 CleanMyMac,这次正好派上了用场,于是就把它们装上。这套 PD9 中,PD 本身很有用,1Password 是我一直想用的,Fantastical 我还觉得没用,OS X 系统自带的 Calendar 程序(不知道从哪个版本开始不叫 iCal 了,Snow Leopard 还是这么叫)我觉得就够用了,iPad 上的 PD Access 我没有 iPad 自然也用不上,剩下的软件我都挺喜欢的,但是还没有发生需要用它们的情况,所以一直没装。
ME865 到手也有几天了,这几天使用下来,让我感触良多——我没想到几年的发展之后,Mac 的使用体验竟然会达到如今这个水平。
我第一次详细的了解 Mac,是在一个名叫 OS X Leopard: Apple’s Official Guided Tour 的视频(mov、zip)。这是苹果官方推出的 Leopard 宣传视频,当时 10.5 系统刚刚推出,这个视频中介绍了各种 10.5 系统的新特性。其中一些特性深深的吸引了我,比如 Spotlight,那段时间我对系统搜索比较痴迷,尤其是看了 Nat Friedman 录制的 Beagle 的演示视频后,我就一直想在我自己的电脑上弄上这么一套系统。到后来我在用 Linux 的时候也弄了 Beagle,虽然那时候已经没多少人用了,它本身的效果也不怎么样。后来看了 Spotlight,我突然感觉到一个把搜索功能集成到系统级的操作系统,一定不错。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比较贴心的功能也很不错,比如从收到的电子邮件里直接提取出约会的日期并自动在日历应用里添加项目,还有通过 iChat 聊天时,可以分享桌面,替对方操作机器等等。这个视频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看的津津有味,也就是这个视频,让我对 Mac 系统的印象一下子从非常遥远拉近了很多。
昨天早上我买的 ME865 到货了,我开始把一些东西从旧的 MacBook 上转移过来。多数情况下都没问题,自从 Mac App Store 推出后,我都金肯能的用它来安装应用。购买 MarsEdit 的时候我是忘了,结果还要输入一遍许可证号。好在它的许可证号可以方便的从软件中查看,因此十分顺利。
前几天我偶尔看到了 OmniOutliner 的演示视频,感觉很有意思。
OmniOutliner 是一个用作收集整理想法的工具。它可以让你把你的想法条理的记录下来,再通过整理输出成成品的文章。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成文章的模式。思路繁杂,我很难在大脑中直接整理妥当。看我的博客或许能觉得我写作比较混乱,就是这个原因。博客是一种记述生活的地方,所以不用太严肃。我写比较严肃的文章时,喜欢来回调整。有 OmniOutliner 这样一个专业的程序,来做这种事情比在编辑器里复制粘贴要好多了。
我对我的电脑的运行效率不满不是一天两天了,其实这台笔记本电脑用到现在,我已经比较习惯了。硬件上来看,这台 2008 年 4 月份买的 MacBook 到今天来说还比较正常。除了手腕托板的右下角掉了一块外,就是电池已经将近寿终正寝了。除了充满电量后只能坚持十分钟外,电池本身也发生了膨胀,本来电池的外壳是跟电脑的地板严格合缝的,现在已经突出来有三毫米了。
虽然 Mac OS X 的底层是 BSD,但它的一些问题还是用的特殊方法解决,而不是标准的 UNIX 解决方案,有时让人非常困惑。其中一项就是默认搜索路径的设定。UNIX 下的标准方法是在 .profile 文件中设定 PATH 变量,但 Mac OS X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写在 ~/.MacOSX/environment.plist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