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春日妄想的暗黑解读

脸颊红红 潮水涌
共赴一场春日梦
孤独里开出了花朵
等一阵清风

清风徐来 黄昏后
走啊走不到尽头
你说春天来的时候
就在春天里相拥

上个周六,我在网易云音乐的每日推荐里听到了张良成的《春日妄想录》,当时被打动,点了红心加到了收藏里,一是音调符合我的口味,二是歌词里一句_孤独里开出了花朵_让我很喜欢。我是一个内向的人,这种性格的人或许注定孤独,而三十多年的孤独已经让我足以适应孤独,甚至享受孤独。这一句歌词在我看来有赞美孤独的意思,一下子让我感觉很美好,有点孤芳自赏的感觉。

当时我把上面这段我喜欢的歌词截下来,在网易云音乐里做了一张海报,发了一个朋友圈。结果没几分钟,同一个部门的小伙伴们就不淡定了,截图给我发来问我有什么情况。我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我心中的感情也是无法诉说的。表面上看这一段写了互有好感的男女在春天拥抱,歌词里_春日梦_也会让人联想到_春梦_,但我听这段歌词,感受的却是孤独。

这两天上下班路上,我好几次在听这首歌,越听越喜欢。今天中午下班后,我因为没有去吃饭,直接切到单曲循环,在工位上反复的听这一首,到了最后感觉有了一些抑郁的感觉。

就这样吧 轻轻相拥
不觉半生已入梦
退潮之后 黎明之后
你是否仍会 动容

就这样吧 轻轻相拥
不觉半生已倾空
你说天亮你就要离开
去到下一个梦

梦里醒来心空空

我近年来比较少能在醒来后记得做过的梦,偶尔有一次醒来后梦境还很清晰,梦境又比较特殊,于是我趁着还有记忆就记在了日记里面。因为梦境的情节有些私密,还涉及身边的熟人,所以不适宜在博客上写。不过情节和上面这段歌词真的很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梦里我处于自己的身份,犹犹豫豫之间没有作出出格的行为,醒来后后悔不已的同时,也在庆幸自己没有突破底线,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

这个情况,现在看来,也恰巧对应了_你说天亮你就要离开,去到下一个梦_这句歌词呀。歌词下一句_梦境醒来心空空_也真实的描绘了我心中后悔、惋惜,又带有一丝庆幸的心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少年时的欲望已经不那么强烈,或许那些欲望都已经磨灭在了一部部电影里。对于亲密关系,我的需求已经转为精神上的契合与默契,这一点是比肉体契合还要更进一步的境界。我想我在那次的梦里面虽然没有到最后一步,但已经跟心动的对象拥抱了,应该是让我的内心深处足够满意了,所以我才没有懊悔到没边吧。有些网上的心理测验其实说的很有道理,像我们这种水瓶座的人,或许最爱的只有自己,最契合的也只有自己。有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拒绝接受这一点,但是我孤独的境地,不也是因为我只跟自己才有最接近百分之百默契的原因吗?说是_接近_,是因为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不愿意跟自己百分之百默契,拒绝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这就是我在标题里说的_暗黑解读_的由来。所谓暗黑解读,近几年看的两部电影作品是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千与千寻》,结尾白龙让千寻径直往前走,不要回头看,直到回到自己的世界。网上有人说如果千寻回头,就会看到白龙浑身是血倒在地上的尸体。因为白龙陪着千寻,做了违逆汤婆婆的事情。第二个例子是《深海》,伴着片尾曲_再见深海_,从主人公参宿从病床上苏醒之后的一些画面,包括跟爸爸出院回家,后妈和弟弟准备了蛋糕欢迎姐姐回家、跟后妈一起浇花(对应歌词_珊瑚里有被浇灌的梦_)、一家四口共进晚餐、和朋友们游戏、在学校上黑板前回答问题等等。因为这些画面相比起电影主剧情,显得特别美好,美好到不真实,因为主剧情是主人公参宿罹患抑郁症,出事前父亲带她去医院已经确诊,但父亲认为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心思重,最终可以自我调节恢复健康。而家中唯二与参宿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则把精力完全放在小儿子身上,对参宿毫不关心,甚至还不如小儿子糖豆对同父异母姐姐的态度。这种转折太过生硬,虽说用参宿经历落水让家人转变可以勉强解释。最终电影创作人员在采访中表示,片尾的这些剧情其实也是参宿的濒死前的幻觉,跟电影主剧情是一样的,而解决是主人公参宿最终也死在了大海,而这也是电影观众不愿意接受却又最符合逻辑的结局。

说回这首歌,我今天中午反复听,越来越感受到暗黑解读带来的负面情绪,大概是我们这些孤独患者最终的精神归宿——虚无。歌词中的描绘那么的美好,又是_脸颊红红_、又是_潮水涌动_,还有_春天里相拥_,哪怕真的是一场_春日梦_,也是那么的美好。但事实上,歌曲名里也说了,这场梦也不过是一次妄想。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对象,能进到我的梦中,满足我的一切情感需求。是的,在我自己的梦,我现在也庆幸只是一次短暂的相拥,而不是长久的厮守,或许也保存了我心中这位一直很欣赏的对象的美好。结果,妄想过后,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自己,梦里醒来心空空

网易云音乐这首哥的评论区里,一个点赞数量很高的评论,很符合我的心境:“等我感受到被爱的那天我一定喝个烂醉”。这个评论的下面有条回复,“听着这首歌,看到你的评论破防了”。我不知道还如何形容我的心情,也搞不清楚这个评论的人是否跟我一样感受到这只是一次妄想,但我是真的怀念之前独自在家喝金方越喝越开心的时光。对我来说,借酒浇愁是不存在的,独自饮酒,只会让我更加享受此刻的孤独,喝酒时笑也好、哭也好,都是开心的。而这首歌,循环播放,只让我 emo,但真真的是我近期最喜爱的一首歌!

歌词最后一句,“孤独的人不怕孤独的风”,简直是可以当作座佑铭的一句妙语。

音乐与性格的分析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之前跟办公室的女神同事讨论音乐时萌生的一个想法。时间过去的其实有点久了,我的印象也不深刻了。比如说我已经记不起开始的话题是谁发起的了,我们谈到了音乐。女神给我说了网易云音乐给她的年度音乐报告中,她的年度歌手是 Andrea Bocelli,一位意大利歌手。

我搜索了一下他的音乐,听了 YouTube 上搜索结果排在最前面的 Time to Say Goodbye,是跟莎拉布莱曼合唱的版本。我之前没有听过这首歌,但声音传出来之后,马上就有一个很熟悉的感觉。那感觉就像一些圣诞歌曲,你不知道歌曲的名字,但在各大商场里都听到过。女神还给我发了一个歌曲名,叫 por una cabeza,说是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面用过。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只在小说中看过一部分,不过打开这首歌,发现我在施瓦辛格的《真实的谎言》里面听过这首歌,主角跟女特务和自己老婆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跳的那很风骚的探戈,音乐就是这首歌,又是一首熟悉的陌生歌曲。

我于是给了女神评论,说这位歌手的歌,从我听的这两首的感觉,是音乐不难听,但是不完全契合我的口味,换句话说,是没有抓住我的耳朵,勾住我的灵魂,让我产生共鸣。我承认音乐的悦耳,也不排斥听他们,但仅限于公共场合或者当背景音乐。在自己独处时希望欣赏音乐时,不会去听他们。我给女神发的原话是:

从我个人的聆听风格来看,挺好听,曲调也耳熟能详,这首曲子感觉很正经,类比中文音乐圈让我想到刘欢。不过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曲调我更偏向略怪异一点的[旺柴]

然后我就音乐的正经与怪异进行了简单的定义。我认为正经的音乐属于主流的,被大众广泛熟知,包括一写红色歌曲,以及周杰伦、梁静茹等的歌曲。怪异的音乐相对小众,我举的例子是皇后乐队的_波希米亚狂想曲_,以及五条人、Gala 的歌。这样一分类,对比我们俩人听音乐的风味爱好,我得出一个结论:

我没有验证,但感觉从小比较顺的人可能更爱听正经类的歌,比较屌丝那种的对怪歌反应更大一些。咱俩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此女神基本认可,说我的结论不全无道理,她除了找对象,其他的都挺顺,上学更顺。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女神从小就是好学生,班级干部,保送上大学,避免了高考的厮杀,在重庆上大学,是我认定为“小香港”的都市,真是羡慕不来。工作后属于先进职工,反正就是把上学时期好孩子的模板搬到了公司,做培训、搞业务,样样精通。我第一次见她时,我在单位组织的封闭培训做会物人员,她是其中一节课的讲师,因为笔记本电脑的投屏问题,我近距离见到她。不说外貌多么完美,难以具体形容,从气质角度讲,当时的感觉都不属于我身边能接触到的人,是我从来没在现实中见过的人物。形容起来有点像在学校里遇到了老师,让你不自觉的就感觉自己矮她一头。现在想来似乎自带发光效果,闪耀的刺眼,让我脑海里兴不起任何粉红色的的念头。虽说现在因为工作调动,我们到了同一个部门,工位临近的缘故,平时交流变多,当初的耀眼印象随着了解的深入也逐渐破灭,但因为第一眼的刺激,虽然多了一些玩笑的成分,我还是以女神来称呼她。

说回我自己,我从小到大,说不上是顺与不顺。其实跟绝大多数人相比,再说我不顺也许有点矫情。从小生在中等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但也不会挨饿。因为父母教育的风格,我没有养成想要什么东西就会有的心态,所以时常感觉自己匮乏,但实际上该有的一样不缺。对身边现实生活的认知往往脱节,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情况分析起来应该是向外拓展的能量不足,既缺乏动力,也缺少能力。如果客观评价,我目前生活中遇到的困扰,很多也跟自身性格有关系,但吊诡的是,我对此有充分的意识,但还是没有动力改变,这或许也是一个把我困住的困局。对比我们两人的人生经历,我们或许也就是一念之差,或许人生中的某个念头变动一下,我们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过,从宿命论来讲,俄罗斯电影《守夜人》里有句话很有哲理,叫“注定要淹死的,必定淹死;注定要摔死的,必定摔死”,当人生的钟摆震荡结束,时间线总会收束,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

总之,回顾起自己来,或许我之前说的话不准确。并不是说屌丝如我喜欢听怪歌,而是我的性格让我这个样子的,跟普遍意义上的屌丝没什么关系。我是什么性格呢?大家说我是典型的水瓶座,喜欢搞怪,不喜欢和别人一样,应该是我骨子里带来的特质。这种特质有的时候是有好处的,比如说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或者在一些表现的场合。我至今还保留的一段让我暗爽的记忆,是小学阶段我上英语课外班。那节课学了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比如 Cartoon、Drama 之类的,然后老师布置了随堂作业,每个小朋友做口语练习,依次站起来说自己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前面的小朋友都说 I like cartoon 的时候,我就心想我不想和他们一样。在克服了标新立异的紧张情绪后,轮到我时,我起身说 Cartoon is my favorite TV program. 老师或许也被大家的句式搞的挺无聊,听了我的回答十分高兴,不仅奖励了我一枚课堂表现好的粘贴,还让我当着全班再说一次,并当众表扬了我。这种特质不好的地方,网上对水瓶座的评价算比较客观,我就不缀述了。

因为我喜欢特立独行的性格,导致了我在音乐品味上也趋于听怪歌,这样是不是就说的通了?其实,我自我感觉用怪来形容也不是很精确。我在大一的时候,室友喜欢看的《我爱摇滚乐》附赠光盘 CD 上的那些歌,我感觉才叫怪,甚至我感觉音乐性都不多。我觉得小众可能是更好的形容词,虽说在音乐领域,小众的范畴也实在是太广了。我的音乐收藏列表里面,具有音乐性的歌还是很多的,听上去就不好听的,也不会打动我,让我收藏。

最后一个话题,后来我又想了想女神的话,记得好像是一次在单位里上完厕所洗手的时候,突然间想到的。从婚姻的角度说,女神现在依旧单身,或许可以说是不顺。不过女神说是找对象的方面,这一项的标准在今天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虽说现在的主流思想还是说到了年龄就要成家立业,但毕竟已经比过去开放很多了不是么。根据过去女神的讲述,她也是经历过一些感情的,并不是像我一样结婚前是惨淡的一片空白,现在也已经可以表面上非常平静且自我调侃的当中说前男友怎么样怎么样,到现在给人感觉并不因为单身而痛苦,自己也不因为恨嫁而四处寻找姻缘。该经历的经历了,甚至说是达成了多数人的终极目标,这样的人生状态其实也是挺令人羡慕的不是吗?这么看来,女神果然是人生赢家,没有不顺的时候了。

网易云音乐歌单

之前有一次跟女神聊天,谈起过音乐。她爱听的音乐风格是爵士,跟我略有重叠。然后因为音乐的话题(有时间细说,我感觉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她给我发了个截图,是她的网易云音乐关注人员清单。我看到里面有我,于是在第二天突然意识到,我可以顺藤摸瓜,看到她的网易云音乐账号,也读到了她的收藏音乐列表。我当时的感叹就是,她的收藏列表好长哇!

过去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从 QQ 音乐到现在的网易云音乐,我的收藏列表很长时间都没大有变化。直到今年,我开始用起来网易云音乐的每日推荐,这才让我的收藏列表长度狠狠的增加了一些。不过比起女神的收藏列表,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她的收藏列表我没有数,感觉得有上百条音乐了,我往下划就不知道翻了多久。本来想研究一下,这是按照从远到近还是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的,心想或许可以挖掘一下女神音乐风格的变迁,结果看到这么长的列表,我立马放弃。

然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收藏列表,感觉自己的列表其实也不短了。看了一下,我目前收藏了 104 首歌了(女神的歌单收藏了 643 首)。我的相对来说应该不算长的,但我感觉已经有些超出了我大脑的管理能力了。在过去,我有时候想听音乐了,就打开我的收藏列表,顺序播放,一首一首的听,从最近的一首听到最早收藏的一首,听完后会自动循环到第一首,这时候往往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但现在我几乎没有从第一首听到最后一首的时候。其实随着时间的流淌,我的音乐品味也有些许的变化。我早期收藏的音乐,应该还算经典,但可能不是我现在最希望听到的歌曲了。有时候开车,我不想听播客,就想从最近的收藏列表里开始听,当听到我早期收藏的音乐时,我或者切其他的歌,或者需要收拾一番心情,再进入听那些歌的状态。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信箱或许我需要多创建几个播放列表了。网易云音乐允许我把一些音乐放到一个播放列表里,我想或许把历史收藏的音乐放进一个列表应该是个好主意。收藏列表是唯一的,我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收件箱,把里面的音乐当作任务清单里的项目,用 GTD 的方式把收藏列表清理一下,应该是个好主意。不过这样从现实角度是否可行,则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

那年夏天,许飞

今天下午,在妻子的同学家里,看了一期《乘风破浪的姐姐》,在里面看见了许飞。

关于这个节目,我之前在朋友圈里听到过,在知乎上因为层上热门,我也大体了解了一下是什么内容。不过当时大体看了一眼里面的“姐姐”名单,没有我关注的。而且经过这几年韩娱、跑男等节目的洗礼,我认定这些节目基本上都是有个大纲剧本,演员们或许有所发挥,但不会离剧本多远。里面嘉宾们的冲突、撕逼,基本上都是提前设定好的,为了就是搏眼球、蹭热度,因此现在对这个节目也没啥期待。

今天下午,莫名看到了一个嘉宾的台词前面加的名字是“许飞”。我心想该不会是那位许飞吧?然后看看她的打扮,可以说是另一位春哥女装的样子,我想应该就是她了吧。这样一来,原本不爱看的节目感觉也有了兴趣了。当然最后许飞在团队里淘汰了,不出我的意料。

我对许飞的印象,还停留在上大学期间,听她的一首《那年夏天》。我还记得搜索过这首歌,还记得当时专辑的名字叫做《也许,飞》。当时我宿舍里有个哥们,爱听摇滚乐,喜欢看《我爱摇滚乐》杂志,有几期的杂志,我把里面的光盘借回家,拿 iTunes 把歌曲导出来。

《那年夏天》应该不是在《我爱摇滚乐》的光盘里的,是他单独介绍给我。我当时心里略有不屑,因为《那年夏天》这个名字我之前听到过,在家里一盘《泳装经典》的VHS录像带里有这么一首歌,是林志颖唱的,我还记得旋律。不过后来我听了许飞的《那年夏天》,承认很好听,歌词写的很打动我,于是我也爱上了这首歌。

除了这首《那年夏天》之外,我没有许飞的任何消息,今天看到她,感觉有些激动,原因自然是着首《那年夏天》。今天在回家路上想再听一听,我的曲库里找不到了,有些出乎我的意料,Apple Music 里找不到,再上 QQ 音乐,只找到一个现场版的 SQ 音源,有些遗憾。

Pink 的新表演

今天难得早回家,等饭的时候无聊,听音乐。听到 Pink 时,想起了她的 Glitter in the Air,特别是在格莱美上的那次表演,于是就去优酷上搜索了一下,再次观看。

说道这次表演,我就是看了这个表演视频,才喜欢上了 Pink。之前有听说过她的名字,但从来没有实际听过她的音乐,也不知道她是何许人,长相如何。看了这个视频后,我专门搜索了一下信息,从此迷上了 Pink。我在 Apple Music Store 买的第一张专辑就是 Pink 的。

Pink 的外貌属于我比较接受的类型,风格给人一种不羁的感觉,不过她的歌声可真实一等一的吸引我。我不需要研究歌词,就能够感受倒共鸣,更别提加上歌词了。对于部分音乐,我多听几遍也许可以学会享受,不过 Pink 这种我第一手就能够欣赏的音乐则是不可多得的。

Pink 在格莱美上表演的 Glitter in the Air 是十分惊艳的,尤其是杂技部分。当 Pink 脱下外袍,里面肉色的衣服非但不让人觉得淫靡,反而让人觉得遇到了来自奥林匹斯的神祇。当她在空中抱紧自己,形成了一条直线转圈时,她健美的曲线让我想到了奥特曼;落地的鞠躬致意是那么的迷人,简直完美。

我一直以为这种表演就是 Pink 专门为格莱美准备的,毕竟做这样高难度的杂技还要兼顾唱歌,想想都觉得困难。结果今天我看到了这个视频,一下子觉得被击中了。原来这样的表演也是可以反复的。同样是在格莱美上,这段表演相比起 Glitter in the Air,是两首新歌。开始是我还觉得不大重视,毕竟让这样的表演成为绝响更符合我的想法。结果发现这次 Pink 玩出了新花样。这次去除了舞群,让焦点聚焦 Pink,显得她就是主角。不需要别人辅助,自己控制吊索,上上下下、转来转去,让我看得可是很紧张,这要是真摔下来,Pink 可真就成了绝响了。好不容易下来了,她还不满足,跟男舞者跳那么激烈亲密的热舞,似乎要向观众宣誓——她不是歌手来玩票舞蹈的,她是专业的舞蹈家。

太喜欢陈奕迅的歌

上学时喜欢上了陈奕迅的歌,还因为喜欢他的歌而下载了他演的电影来看,很喜欢他的这种风格。

陈奕迅的音乐打动我的是歌曲中那种淡淡的感觉,不管感情多么丰沛,最终都归于平静淡然。但那种淡然忧伤的余味,留在心中发酵,让我欲罢不能。我在加拿大留学时,晚上喜欢在学校自习到很晚,然后耳机里放着他的音乐,踩着月光,选一条比较远的路,慢慢的走路回家。一方面为了走走路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我也实在喜欢这种在漆黑的时刻,享受他的音乐。兴致来了,因为周围也没有人,我还会大声唱上几句“害怕走,却得往前走”之类的,感觉太妙了。

陈奕迅的音乐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失恋歌”,讲的是失恋的故事,最适合失恋的时候听。不过当年没有恋情的我也很喜欢,没想到到了现在有了恋情我也很喜欢。虽然这时比较不容易深入歌曲中的感情,但曲调依然吸引我。有时候车里放出音乐,我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却觉得在老婆旁边听这种音乐这么兴奋有点尴尬——明明爱人就在身边陪着,却在听分手、失恋的音乐,总是担心她会突然发飙,不过好在她似乎不会在乎我这个样子。

前天结婚,坐在婚车上去接新娘时,开车师傅放了陈奕迅的歌,我跟着唱了几首,感觉心情一阵放松。当时心里也是想的这个话题,要让老婆知道了我在接她的路上听陈奕迅的这种歌,会不会砍了我?

今天早上,把婚姻大事都完成了,睡了一晚上把疲惫都睡走了后,我脑中不由浮现了一个旋律,回忆了一下,是陈奕迅的好久不见,那天在迎亲车上听过,虽然之前也听过,不过因为曲调比较平淡,没有一下子抓住我。没想到这次在婚车上听了一次,今天就记住了。于是我在手机的 QQ 音乐上找到了这首歌,对着歌词,从头听了一遍,还看了这首歌的 MV。别说,陈奕迅打扮成卓别林的样子,一个人坐在长凳上唱这样的歌词,真的挺有感觉的。当时老婆好像不在旁边,就算在旁边应该也没有认真听我在听什么,不然大概一定会问我为什么要听这歌?心里对谁想着好久不见吧。

不过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听陈奕迅的歌呢?明明跟我现在的心性一点都不想付哦。大概不会是什么隐藏的潜意识之类的原因吧。算了,我不敢想了。

国民音乐教育

昨天晚上我在看这本《知乎周刊-读万里书(总第054期)》,有一个话题是关于如今的华语流行音乐陷入低谷的探讨,其中有这么一段:

我都懒得提国民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了,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除了教你唱音乐课本上那些弱智儿歌之外,别的什么也不教,音乐史、音乐鉴赏、乐器构造与发声原理、乐器演奏、重要作曲家的大事记和代表作、不同的音乐风格的介绍等等一概欠奉,就这样还指望学生有什么音乐审美?音乐做得再好,听得懂吗?

看了之后我大为摇头,这种事情在我身上不存在。我在初中、高中期间,学校里的音乐课除了一般的唱歌之外,很多事关于音乐鉴赏的可。尤其是上了高中,声乐方面的课程减少,音乐理论、鉴赏方面的比重更加大了。我还记得我们上音乐的时候,走到一个礼堂改造的专门的音乐教室,有一位很有气质的女老师给我们放一些古典音乐来听,然后讲解重点。那时候班上学生基本上分成两批,好学生一般对于音乐美术这种课不屑一顾,上课时就自己做题,老师自然也不管;差学生对于这种可以自由说话的课更是如鱼得水。一般只要声音不是很大,老师都不怎么管。只有像我这样的,学习不好也不差,在当时被人觉得不务正业的那种学生,才比较认真的听这些课。当时自己也挺为音乐这门艺术悲哀的。

所以在我们这里,不是老师不教,而是没有人听罢了。

迷上了 Chris Botti

chris-botti最早知道 Botti 是在 iTunes Store 里。那时他刚推出了 Impressions 这张专辑,我听了一下样例就收了。开始听的时候还有些不习惯,因为它是纯音乐,里面带有人声的只有一、两首,这样对刚开始听的人来说不容易留下印象。因此,我听了一晚上后就没有继续多听,直到最近。

我对于爵士乐的了解,起源于我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里的音像店买了一章合集 CD,里面收录了经典的爵士乐,并有一本小册子介绍了爵士乐并对 CD 中的每一首歌的背景、演唱者做了介绍,对歌曲本身做了点评。我听了这张 CD 后才开始迷上了爵士乐。

在这之前我对爵士乐没有想法,我想当然的认为爵士乐是激烈的,这不是我喜欢的曲风。造成这么大的差异的原因是我学的《新概念英语》里有一篇课文,里面提到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位客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位胖女人,她用他的钢琴弹爵士乐。那架钢琴好像挺老,似乎挺特殊,看课文里的语气挺心疼的,因此我觉得爵士乐大概会对钢琴造成不好的影响。什么样的音乐会损坏乐器?当然是激烈的音乐了。所以我直到在大学的时候才真正接触爵士乐。

我特别的喜欢爵士乐中的音乐,那种平和、悠扬的曲调让我觉得非常放松,所以我特别喜欢 B.B. King 的吉他。再加上沉稳的歌声,让我非常享受。流行的爵士乐多是外语的,我要听好几遍才能明白意思,因此我对于音乐本身接受的更快。

Chris Botti 是一位小号的演奏者。我主要听过的爵士小号的奏者有三位:分别是 Chet Baker、Louis Armstrong 和 Botti。Baker 是我从那张合集 CD 中直到的,里面的第一首歌好像就是他的 My Funny Valentine。那时我刚刚接触爵士,对于这种音乐还没有习惯,听了好几遍才渐渐有了感觉。在这首歌中,Baker 的歌声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因素。他的嗓音给这首歌带来了很大的加成,所以我的印象特别深。

Armstrong 是我后来了解的一位。他人长得特别可爱,性格也非常好,而且据说他的风评非常的优秀。他的嗓音特别的低沉,但他的歌曲却常常都是比较高昂的。他的小号也是如此,非常的高亢、明亮。在他的歌曲里,我特别喜欢的是 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他还跟 Danny Kaye 经常合作,其中的这个视频我看了好几遍,非常的好听、有趣。

Botti 的风格又有不同。他不唱,只吹。他的小号非常饱满,给人一种优雅、自在的感觉。从来不会非常高亢,即使高音也是非常的圆润;也不会过于低沉,总之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除此之外,Botti 的台风也非常的厉害。我看过一些他的现场演奏的录像,第一个让我看的就是非常的自然的感觉,就好像没有太过于正式,他还有机会悠闲的左顾右盼。当他吹奏的时候,站在原地或俯身、或抬头,俯仰之间掌控力十足,配上他笔挺的深色西装,那个范儿实在是太赞了。

我看到他在专辑封面上的照片时,觉得他的年龄应该在 30 岁吧。后来看了他的现场录像,我觉得他应该更年轻一点。但当我搜索他的资料时,他今年 50 岁的年龄实在是让我惊到了,这真是典型的娃娃脸啊,加上他保养得体的身材,实在是非常有蛊惑力。

Google Music,穿上龙袍不像太子

最早使用 Google Music 是因为换手机。Google Music 把音乐都保存在服务器上,然后用手机可以无线的来播放。实际上,我的手机的存储空间只有 8GB,我现在的曲库已经无法全部保存到手机上了。目前这项服务的实施范围不大,在加拿大就不能使用。好在用美国的代理服务器打开一次这个服务之后,就可以正常的使用了。可惜只能上传音乐,音乐商店还是不能用的。

开始的时候还不知道,后来用了 iTunes Match 发现 Google Music 就实现了 iTunes Match 的部分的功能。它们都把音乐保存到了云端,不同的是 iTunes Match 更加封闭一些,并且有了可以提升音乐品质的作用。

本来听着是不错,但可惜 Google 的这项服务实在不是很完善。它用一个小型的客户端负责上传到云端,但功能特别的简陋,只能看到最最基础的功能,设置的选项也非常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比较不稳定。

像我上传的这个 16GB 大一些的曲库,就有很多歌就没法上传。让人郁闷的是,没法上传的文件,也不知道出问题的具体的理由。有的只是告诉你哪个文件不能上传,然后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原因。这就是没有办法了。

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讲了出现这类情况的解决方案。我尝试了以下,发现没有解决我的情况的方法。

其实我觉得像 Google Music 这种的服务,Google 可以公开以下 API 嘛。让程序员来写第三方的客户端,不用局限在用官方的 PC 客户端来上传,手机、平板什么的其实也可以嘛。以此为基础也可以做成一个不输 iTunes 的产品出来。

可能是过去 Google 给我的印象太好了吧,我现在越来越对 Google 的免费产品不放心。Google 第一次给我留下好印象的产品是 Gmail,之后就少有这么完善的服务了。而且在最近 Google Reader 被关闭的事件中,很多人为 Google 辩解的理由之一是这些服务是免费的,Google 关闭是它的自由。不要你掏钱给你用是人家的好心施舍,不给你用人家绝对没有错。这一点加深了我“Google 的免费服务就是玩票”的感受。Google Music 出来这么长事件了,竟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它是个收费服务,我像是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了吧。

因此,Google 的免费服务的用户,要主意了。没准哪天这个服务被关闭不说,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了对这个服务期待的理由,它是免费的嘛,永远也不可能做到精益求精。

16GB 曲库不够用了

我对于移动设备的存储容量一直是不大在意的。过去在看一些手机(比如 Nexus 系列)的评论视频的时候,经常听到被批评的一点是它们的容量太小,只有 8GB 或 16GB,而且还没法插卡扩充容量。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总是对此嗤之以鼻,因为我觉得对于通讯移动设备来说,容量够用就行,干嘛要弄那么多容量。给我一个足够用的容量和一个足够低廉的价格,我就能很满意。

不过最近发现这一点在我的移动音乐设备上不适用了。自从我在 2006 年初(记得是在春节前)开始用 iTunes 以来,我的音乐库的大小已经突破了 16GB 了。我目前用的最新一代 iPod nano 大小就是 16GB。从第一次往里传音乐的时候,我就要选择一些不常听的音乐取消掉,最终勉勉强强把音乐传送了进去。后来我陆陆续续的又往里面加了一些音乐,最终还是要不断的选择哪些音乐不要往里传送。

这些音乐是我在这七年中陆陆续续的积攒的。最开始时我没有自己的电脑,因此对于移动设备的存储容量特别看重。我在 2006 年新年后买了第五代的 30GB 的 iPod 也是这个原因,不仅用它来保存音乐,它同时还是我随身携带的移动硬盘。平时我在宿舍里可以借用同学的笔记本电脑下载音乐,下载电影,就保存在这台 iPod 里,等带回家去欣赏。

我的 iTunes 音乐曲库里的音乐来源有以下几点:

  • 导入 CD

  • 下载盗版

  • Starbucks 试听赠送

  • iTunes Store

其中最多的是前两条。其实在国内买 CD 并不算贵,我在新华书店或者一些比较小的音像店,买了最多的是 Beyond 的碟。新华书店里有五张一组的选集,价格才不到十块,光是这样的我就买了四、五组。最早是用 CD 机听的,后来有了 iPod 它们是最早被导入到音乐库中的。还有就是班得瑞,他们的碟出了有十多张,出了第一张《仙境》,其它的我好像都是在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买的,现在我的曲库里有六张碟。

另外还有一些选集,经常标上“听歌学英语”之类的标签。里面的内容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最早的一份我是在 2006 年寒假时在北京新东方买的,一套有四张碟,每张有 13 首左右的歌曲,总共 47 首歌。我想在这种地方买的 CD 应该都是正版的吧,不过也不好说。我觉得最多就是这个发行 CD 的公司获得了授权,然后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些 mp3 就刻成 CD,所以我也不确定它们到底算不算正版音乐。我过去经常听它们,现在听的很少了。我转换它们的时候用的是 iTunes 默认的 128k 比特率的 AAC 格式,因此它们现在都比较小,每首歌才 3MB,跟现在从 iTunes store 弄来的 256k 的没法比。由于是中国公司整治的曲集,因此 iTunes Match 也不好识别,所以我现在也没法把它们转换成更高音质的格式。CD 都在国内,我没有随身带,因此也只好把它们当鸡肋放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