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重新编辑维基百科

昨天白天的时候,我偶尔因为一些原因,更新了中文维基百科的 Fastmail 页面。因为 Fastmail 是我目前的主力邮箱,所以我也希望把它的中文介绍弄的多一点。我看到英文的页面上的内容比中文的更多,而且更新,于是就又做了一把翻译,把英文页面上的内容迁移了过来。

翻译本身不是大问题,我在 2006 年的时候也翻译过一些页面。今天来看,翻译比当时要先进太多了,甚至在机器翻译工具的辅助下,我只需要对译文进行一定的润色,就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需要我花心思的是一些维基语法,特别是引用的那些部分,我还不是很熟练。另外,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维基百科也有了一些我不了解的新政策,比如对英文页面的引用,需要使用模板,不过都比较好解决。

翻译结束后,我把原本的中文页面的内容扩展了很多,一些非常旧的已失效的链接,我也做了清理,总体来说感觉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回顾了一下我在维基百科的贡献,发现有相当大的断层,上一次编辑恰巧是在十年前。如此说来,维基百科绝对算是一个高寿的网站了,我之前的一些编辑,也早已经被其他人的编辑覆盖,有了薪尽火传般的图景。这也让我每一次的编辑,都有了一种使命感般的兴奋,虽说不及真正的贡献者辛苦,但我这些微的付出也让我获得了很多的满足。

恢复维护个人在线维基

今天我尝试重新开始维护我的在线维基

我写个人的在线维基的历史也挺长了。自从我在维基百科上体验了 wiki 之后,一直对维基这个应用很有好感。全人类共同编写的百科全书,一听上去就令人心潮澎湃。看了一下我在维基百科上的编辑记录,我在 2003 年 8 月 8 日开始了第一次编辑,从 2006 年开始比较频繁的编辑。在个人使用方面,我当时没有想到场景。后来跟小伙伴考虑搭建一个网站,整理一些比较有深刻含义的歌词,我想到了维基这个工具,于是使用 MediaWiki 搭建了“歌词诗意”这个网站(现在已经没了)。后来我尝试使用 UseMod Wiki 来维护我的网站首页,再之后到了 2010 年 2 月 7 日我终于使用 MediaWiki 搭建了自己的维基

自己搭建的维基主要的作用是当作一个可以安全保存的笔记本,我的一些网上获取的知识,转换成维基的形式记录下来,对自己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当时我独自在加拿大留学,日常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上学上课,一些网上获取的知识,零散的分散在硬盘的上的文件里没有整理,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还有一些个人的记录,也很值得保留。把他们整理到维基上面,即是对知识的有效整理,也确保了他们不会丢失。特别是我当时已经开始玩 VPS,一些配置的指令,我维护到一个维基页面上,这样每次开通新的服务就照着走一遍,确保不会出错。

我过去的博客文章里说过好多次,由于我一直很羡啄木鸟社区的那种维基风格,所以一直想尝试使用 MoinMoin 来搭建维基。MoinMoin 还有个好处是有权限设置,MediaWiki 官方拒绝提供隐私页面的支持,所有页面都是公开的。我想往个人维基上放一些不适宜公开的东西,就会比较安全。于是经过了几次尝试与失败之后,终于在 2012 年 2 月 1 日把个人维基切换到了 MoinMoin。从那之后,我记忆中明显扩大了记录在维基上的东西的范围,除了网上学到的知识以外,我在当地喝的咖啡、点的外卖我都记录在维基上,哪道菜好吃哪道不好吃,都记一记,除了实际的用处外,也算是独自一人留学的日常调剂吧。再之后,我想明白了可以用 301 重定向功能,把我的首页跳转到一个维基页面上,我连首页也用维基来管理了,要上传什么文件也更加方便了。

这一切在我开始玩一些本地的记录工具后就停止了,最近最明显的是 Org Roam,自从我配置成功后,我在里面维护了一些安装配置 Linux 的记录,近期在安装 Linux 之后的一些配置都特别有用。我想过把他们维护到维基上面,总归是太懒,而且在 Emacs 中,他们已经很类似于维基的形式了,就没有找时间把他们放上去。这些记录我通过坚果云同步,因此他们倒是一直没有丢失。还有一处地方是 Obsidian,我有个文件专门来保存这些东西,可惜也还没有建立起体系,想来想去还是维护维基里最安全。

重新维护个人维基还有一个原因,前一阵子我在工作之余写博客,被同事看见,于是我就告诉了她们我的网站,他们也看到了我的博客与维基了。因为我后来为了提高页面效率,切换回了 MediaWiki,有些不方便公开的内容,现在感觉也不是很有必要隐藏了,就没有管,就这样公开吧。结果还被女同事看到我记录 A 片观影体验的的页面,虽然有些羞赧,不过倒也让我回忆起过去维护维基的那些日子。今天,我还回顾了一下我在维基百科上的编辑记录,也是回忆起了不少往事。我过去特别喜欢干的一件事是,打开我的维基的编辑记录,看到那满满的修订记录,总有一种相当充实的感觉。结果今天我打开了我的维基的编辑记录,因为这个维基可能是设定的原因,只能显示近 30 天的记录,所以我看到的竟然是空白一片,不禁让我感到有点震惊。

于是今天,我开始把本地记录的一些东西,慢慢整理到个人维基上面。过去编辑维基百科时学会的语法,现在已经基本忘记。过去有段时间我发现 MediaWiki 加上了可视化编辑的功能,但我从来不用,因为比起编辑源代码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功能。现在很多时候我反而要借助可视化编辑器才能正确的编辑维基记录了,特别是我要编辑的页面有很多需要插入代码的地方,看着文档尝试了几种,硬是没有成功。不过,维护了维基页面后,也的的确确再次体会到了整理知识的安心与满足感。

抵制 SOPA

昨天早上我偶然间浏览到了 TechCrunch,其中有一篇文章题为《Yes, Google Will Protest SOPA on its Homepage》,说在 1 月 18 日,也就是今天,Google 将在它的美国版首页上放上抵制 SOPA 的链接。然后下面有人留言说“Google 你这样的作用有限,不如把你的服务器停止 24 小时,然后所有人都会去抵制 SOPA 的”。我当时以为这是一个玩笑,毕竟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去做的吧。

不过没想到竟然还真有人这么做,还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大名鼎鼎的 Wikipedia。今天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个条目,结果页面载入后不到 1 秒钟,浏览器就被一个黑色的页面给占据了:

Wikipedia protests sopa by blacking its website.

我其实有一点生气,尽管把浏览器的 Javascript 禁用后就能恢复正常,但我还是觉得这样做非常的极端。维基百科的口号之一是“中立”,我觉得其中的意思就包括了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抵制 SOPA 也算一种政治活动,虽然 SOPA 可能跟维基百科切身相关,但参与到这种抵制运动中去已经算是一种倾向了吧。

其实最让我不高兴的,是这带给我很大的麻烦。一开始直接把我吓了一跳,以为是站点完全不能访问了,难道要我明天才去查资料么?这不是非常荒谬么?其实我并不在乎 SOPA 是否通过,因为美国这种国家的体制原因,无论 SOPA 是否通过,都不会让维基百科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政府玩不起。但维基百科搞这么一出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让我比较受打击。

也许是因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缘故,我对于这一类的抵制活动都持一种消极的态度。原因很简单,没用!你做你的,人家该怎么办还怎么办,而且有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搞不好还会把你自己给搞进去,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刘X波。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华人圈子搞类似的活动,我基本上都是嗤之以鼻,觉得做这种事情算是闲得蛋疼,不干正事,所以我从来不关注。

虽然我对于这类活动持反面态度,但我觉得自己是宽容的。在你不影响到我的生活的前提下,我不会因为观念和你不一致而公开的说三道四。而这次维基百科这么做很明显影响了我。如果说你在页面的某个明显的部分放上你的抵制宣言,甚至你把你的口号摆满了我的浏览器,但只要让我可以看到我要的信息,我就可以接受。维基百科这次做的,虽然没有做绝,但我觉得已经算是过分了。

当然,维基百科上的信息没有所有者的,但维基百科本身算是有“主人”的,也就是 Wikimedia Foundation,所谓的维基媒体基金会。虽然说基金会应该有权利做这种事情,但我觉得你把自己的网站在公众之中推广开来之后,再搞这么一出,有些不道德。就好像基金会用维基百科做人质,逼着我们也去抵抗 SOPA 一样,让我有点被强奸的感觉。如果基金会在自己的网站主页上这么做,我觉得无可厚非,但在维基百科上弄这么一出,不厚道。

维基百科上有个页面,里面有关于这次事件的讨论。那帮人不知道怎么想的,多数情况下居然支持这次的行动,兴致勃勃的在那里讨论该怎么做的更绝一些。有人还说把全球维基百科的服务器都给停了,你们是八辈子没经历过民主生活是怎么着?亢奋过头了吧。如果你们要抵制一项医疗法案,难道所有医院都关门 24 小时?

我一直觉得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是让人们生活在网络之中。是生活而不是游戏。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几十年,很多方面来看我的想法已经实现了,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了。但我觉得很多人从根本上没有把互联网看做一个严肃的,生活必须品。也许没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照样生活,所以人们会把关闭网站挂在嘴边来抵抗某条法案,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刺激;但医疗体系瘫痪我们就不能正常生活了,没有人敢把医院关闭 24 小时。这就是互联网和医院之间的差距,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呢?

广大人民创造的文化

今天看了Yochai Benkler在TED的演讲“Open-source economics”,里面他提到2004年中期IBM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刚刚超过了日本产的DEC”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但与此同时,另外”一台”超级计算机也在运行着—-“SETI@Home”,由全球450万个人电脑用户通过互联网贡献他们的空闲运算力而组成的超级计算机。而这台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超出了IBM蓝色基因的三分之二之多。这有点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故事,但有些许的不同。人们没有像我们过去那样,贡献自己所有的精力,而只是把自己零碎的运算能力贡献出来,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就完成了更大的计算。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宇航局得到了火星表面的照片,要绘制火星的地图。当时他们没有雇佣几个博士生来做这项工作,而是把照片放到网上,网民可以通过他们的工具,花几分钟在线点几下鼠标而完成一小部分的工作。过了6个月,有8万5千名志愿者参加了这项工作,而更高效率的完成了全部工作。国内也有类似的例子,就是大家熟知的“文泉驿计划”。计划通过网友的在线工作,来完成可以合法自由使用的中文字体。这样一来,网友通过在线软件,在浏览器里完成一个个的字型设定,很快就完成了可以使用的多种中文字体库。

另一个例子是Wikipedia。通过网友的贡献来完成百科全书,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而我今天想的问题与Wikipedia有很大的关系。Jimmy Wales在TED也发表过演讲,他讲述了Wikipedia的组织与日常工作,其中就提到了页面保护的问题:如果有人进行恶意破坏,有人可以回复页面。而当时我想的就是”囚徒困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之前写过文章来讨论过[1][2]。在那里的结论是:总有人会破坏规则。这在Wikipedia里也有体现。但在我讲的情况里,结局是悲观的:人们最终都选择破坏规则来获得利益,因为总有人破坏规则,他们这时再坚持规则,利益就会被破坏。而Wikipedia的结局是乐观的:少数破坏者并不会带来影响。

要细究两者间的不同,大概在于囚徒困境中,人们破坏规则,会获得比较明确的利益;而在Wikipedia搞破坏,获得的“利益”大概仅有一时的快感吧。

Benkler提到人们希望的稳定的高容量存储,他给我们的答案是P2P。目前人们听到P2P就想到盗版,但确实,P2P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种愿望。文件存储在每个人的硬盘里,下载的同时也上传,只要网络不断,就能保证稳定性。而且当一个文件分布在越来越多的硬盘中时,下载速度与稳定性都有显著的提升。Skype是另一个著名的P2P应用。通过用户建立一个P2P网络来传递语音包,做成高质量的网络电话。

在过去没有Google的时候,Yahoo是最流行的搜索引擎,他们人为的收录网页列表。这样一来,网络就相当于掌握在了一个公司的手中。那时人们的改善工具是Open Directory。当人们到达一个网页中时,他们可以说这就是他们要找的网页。多数网民提交同一个站点后,一个健全的网页列表就出来了。今天的Google做的Page Rank很类似,不过是用机器代替了人们的选择。而今天的Digg,在做着类似Open Directory的事情。

Jimmy Wales演讲中讲到他们有比Wikipedia更大的计划,就是通过Wiki来编撰人类的教科书。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想象看将来全地球的小孩用同一本教科书会是什么情况。

以上的种种,都是由_广_大人民创造文化的例子。我起初通过”囚徒困境”怀疑过例子的可行性,但这些例子确实是不容置疑。除了我上面提到的理由外,网络的开放属性也是其中的关键。人类的进步需要开放的环境,而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根本不开放。这无疑压制了这些地区的进步,也最终会导致这些地区的文化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