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快照

阅读兴趣

华为手表有一项功能,当它通过脉搏、体温等一系列参数判断我的心情愉快时,会给我一个提示,告诉我现在的精神状态很好,可以继续保持。就在刚才,这个提示出来了,这时我在阅读我的 RSS 清单。

对 Inoreader Pro 的订阅让我这两天一直在用电脑上的浏览器来阅读 RSS。Inoreader Pro 账号有几个特别棒的功能:翻译和 AI 总结。或许翻译功能做起来有难度,我之前使用的客户端 FeedMe(这是我能找到的安卓环境下最好的客户端) 一直没有加这个功能,我记得也给开发者发邮件提过,他拒绝添加。人工智能相对较新,但也有了很成熟的能力了。过去我需要的时候,会把链接复制到 DeepSeek 或者 Kimi 里去,使用关键词指令让它帮我总结文章。因此它虽然对我而言不是必须的,但有的话当然更好。今年 6 月份开始,我因为受不了 tt-rss 那粗糙的界面,重新付费买了 Inoreader Pro 会员,尝试了 AI 总结的功能,也一直用到现在。

购买 Inoreader Pro 会员给我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我更加依赖它的客户端。过去 Inoreader 提供不错的界面,但我习惯于使用本地客户端,因此比较少的通过浏览器访问它的 web 客户端,除非是在 Windows、Linux 下面没有合适的客户端的情况下。不管是苹果系列的 Reeder 还是安卓产品上的 FeedMe,基本的功能都可以满足使用。而 Inoreader 有了翻译和 AI 总结的功能,都不是第三方客户端有实力涉足的,相当于给自己的产品驻了一条护城河,我反而更加依赖了。好在它的客户端做的不错,已经不再简陋了。

今天我因为需要在个人微信上回消息,因此使用 MatePad 比较多(Linux 电脑上的微信登陆的工作号),想干脆在这里读 RSS 吧。我之前安装了 FeedMe,但因为属于卓易通的应用,因此我打开也比较少了。这次启动 FeedMe,还重新认证了一次 Inoreader 账号的登陆。读的过程中我想起来,之前没有给 MatePad 安装 Inoreader 客户端,于是去卓易通搜索了一下没有结果。就在我失望之际,出现了提示,说可以选择搜索 Google Play 里的应用,进去后就找到了 Inoreader 的客户端,顺利的安装、登陆,功能一切正常。在这上面,翻译功能可以用了,AI 总结功能应该是还没有上线,无法使用。

通过全文翻译,我读完了一直拖着的 Daring Fireball 等博客文章,不再扫过标题大略翻翻,感觉更加的踏实。就在这时,手表提醒我心情愉快。的确,读 RSS 对我而言是非常愉快的事情。应该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兴趣带给我这个习惯。我至今仍很怀念 2008 年的暑假,我暂住在同学租的公寓里,早上起床后就去学校图书馆,把当天的 RSS 在 Google Reader 里读完,这样的日子仍十分惬意。相对而言,读一些其它类型的文本对我而言就是折磨,我找时间会专门写文章,谈谈我对《读库》的看法。

希望思源笔记可以给我带来一段良好体验

今天,完成了我的年度笔记库从 Obsidian 向思源笔记迁移,还购买了 148 元的年度订阅。

说起来也就是这一星期的事情。目前,市场上的笔记应用层出不穷,我也只了解其中几个,对思源仅听过名字,但没有实际用过。Obsidian 是我近几年使用时间最长的,算是最深得我心的,也被它的同步折磨过多次,目前基本上是我的必备记录仓库。使用思源的契机之一是上个周末在家把手机和平板升级到了鸿蒙 NEXT,一些没有原生支持的应用,特别是原本不被华为安卓软件商城支持的应用,都被划进了出境易下面。虽说日常使用还是不影响的,但总感觉隔了一层,还是更想用原生的应用。于是就从软件市场里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原生应用,看到了思源,之前对它虽说不了解,但观感是正面的,就深入的了解了一下。

了解的过程还是存在阵痛的,但不多。比如我不知道怎么给笔记新建个文件夹,摸索半天才发现文章和目录在思源里是一个东西。解决了这一点就可以尝试把 Obsidian 仓库里的东西迁移过来了。之后发现了日记功能,虽说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让标题加上周几,但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让我感觉从 Obsidian 跳过来更有动力。

昨天开始逐步的把我 2025 年的仓库逐个文件夹的导入进思源,在今天把笔记的附件也导入进来后,同步时被提示超出了试用账户 128MB 的同步限制,就买了一年的订阅。订阅时要求绑定电子邮箱,我使用的是域名邮箱,被过滤无法绑定,心想要不就此放弃。心有不甘之下,去他们的论坛找了找,看到可以给客服发邮件,让对方手工绑定,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发了邮件顺便吐槽这个过滤政策,下午收到邮件说绑定成功了,然后我的购买也成功了。

我看中思源笔记的一点,除了它原生支持鸿蒙外,主要看中它的同步。前面说 Obsidian 的同步折磨了好几次,我在博客里也写过几次同步带来的同步与心智负担。我印象里因为同步失败导致的数据丢失有三、四次,每次发生了都让我追悔莫及,谁让我喜欢把日常记录 all in Obsidian 呢?同步错误经常是些低级错误,就是哪个时间点脑子犯浑,做了本不应该发生的低级的事,就让数据这样眼睁睁在我眼前消失,恨不得抽自己耳光的那种难过。

我在 Obsidian 用的同步方式是 Remotely Save 插件,通过 Webdav 使用的坚果云的服务。

Obsidian 官方提供了同步服务,效果非常好,我使用期间,不但没有遇到过数据丢失,它还有贴心的历史版本功能,可以方便的回滚到之前的版本,也救过我的命。唯一的不好是价格较高,尽管我目前还能享受早鸟价,一年的普通费用是 24 美元,高级费用是 48 美元。24 美元档只给一个库的同步,48 美元给的范围更高。我曾经买过两年左右的吧,最终当我配置好了 Remotely Save 插件后,还是没有接着订阅。Remotely Save 在多数情况下工作的很好,还支持端到端加密,但对文件版本的判断比较机械。比如我在电脑上写了一大篇当天的记录,在手机上打开,忘记先同步一下,直接点编写当日记录,结果就给我创建了一个新的空文件。然后后端同步发起,它对比两个重名的文件,发现手机上的版本虽然字数更少(甚至字数为 0),但它的编辑日期更新,于是就把它当作最终的版本,覆盖了电脑上原本的版本。所以,虽然思源笔记有第三方的同步,但我还是花钱买了官方的同步服务。毕竟如果 Obsidian Sync 也是 148 元人民币一年,我早就用上它了。

到现在位置,我对思源笔记总体满意,很多功能都还在探索。现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Obsidian 与 Notion 的结合。如果只用基础的功能,把它当成 Obsidian 来用其实也不错,其他的高级功能容我继续探索。思源笔记的滴链社区我看讨论比较繁荣,至少上面的文档我还没有看完,虽说知乎上有些人说这个社区有些氛围不是那么友好,我还没有探索到这么深入。现在,我的第一要务就是找到自定义日记标题的方法,想让它像我之前在 Obsidian 里配置的,以 “2025-07-02 周三”的形式来当作日记标题,但要么就给我生成 “2025-07-02 周一”,要么用英文设置就只能显示 “2025-07-02 Wed”,实非我所愿。等解决了这个小问题,我再深入研究。

我可能真的不适合用窗口管理器

近期我发现了一个宝藏 up 主,B 站账号为 unixchad,他发布了一系列 Linux 桌面相关的介绍视频,即实用又有趣。他日常使用的桌面就是自己深入配置的窗口管理器,之前是 Sway,现在是 River。除了他之外,我之前关注过的几个 YouTuber,也是窗口管理器的使用者。比如说 DistroTube 之前是 Xmonad 的用户,现在他切换到了 Qtile。还有 Chris Titus Tech,他 7 天前发布的一条视频,显示他在使用 Hyprland。

我自己也用过一段时间的窗口管理器。也可以说,我玩 Linux 桌面的开端就是窗口管理器。此处删除 400 字,因为我发现我不知不觉写了一些之前写过的经历,可能我也到了容易吹当年的年纪了吧。总而言之,因为正式使用 Linux 之前,就读了王垠的文章,心里一直想尝试窗口管理器。而我可以用 Linux 当桌面后,前后使用过 FVWM、i3、Awesome 这三个窗口管理器。其中使用时间最长、感觉最顺手的还是 Awesome,当中有各种原因,包括玄学,比如它比 i3 要复杂也是我选它的原因。后来我换了一次电脑,买了一台 X1 Carbon,在上面只跑过 Windows,那之后我再买回来的 Linux 电脑,我就懒得再去弄 Awesome 了。另一个原因是 Wayland 开始流行,前面提到的窗口管理器只能跑在 X11 上面。而我经过尝试,感觉 GNOME 和 KDE 的使用体验,也足以达到我的日常需求,于是我基本上就在这两大桌面环境之间转悠。期间有几次被网上的人们吸引,想换回窗口管理器,都以失败告终。而这次,就是最新的一次失败。

我上周一因为升级 Arch,造成了系统无法启动了,经过尝试也没有修好,而且我感觉在我配置的 btrfs 那么多快照,也没起到什么作用,最终重新安装了一遍系统。这次因为之前看了不少 unixchad 的视频,也在 KVM 虚拟机里体验了一番 Sway/River/Qtile,于是安装的时候就没有安装 GNOME,直接跑 River。其实基本上配置的也差不多了,除了 bar 感觉很难配置。之后体验了 Sway、Qtile,也找了 dwl 来试,最终其实把基础的东西动弄出来了,除了 bar 还不算美观外,实际上已经基本可以完成大多数工作。

但到了周三,我在折腾加考虑了半天后,在中午十分安装了 GNOME,顿时感觉一阵省心。这不仅仅是功能方面的,还有一种窗口管理器无法满足我日常使用的压力。这段时间实际上没有遇到窗口管理器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隐藏的心理压力,就好比墨非定律,好似头顶悬着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你总是担心有哪一天会有个问题,让我搞不定,耽误了我的工作。这一层心智负担,听上去来得毫无缘由,而我直到今天才多少想明白这个问题,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顺便给我与窗口管理器的缘分盖棺定论。

想较于一个完整的桌面环境,窗口管理器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成法”。你不必按照桌面环境的设计人员给你设计的方式来使用你的计算机,你可以使用窗口管理器给你提供的基础功能,任意的,甚至肆意的来操作你的桌面,真正的获得操作你的计算机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并非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希望一些事情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都遵守这样的规矩,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当然也让我们让渡了一部分的自由,但这让我们这类人感觉很舒适,而当有人想打破这种规矩时,我们轻则脚趾扣地,重则群起而攻之。这有点像今天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质的比较。桌面环境就像是有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我可以按照规矩来完整各种事情,而当我想要超出这个框架的东西,那就想办法把它转换一下,纳入这个框架来完成。有些人觉得这是习以为常的,有些人则不喜欢这样,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意识到这一点,是我今天中午看了 unixchad 最新的视频《解读我的river配置(wayland版dwm+bspwm)的时候。我因为上周刚经历了配置 River 失败,因此认真的看了一下他的配置方法。事实上我在做配置的时候,已经参考了他的 dotfiles,而我主要想了解一下他的配置思想。当他在讲解他做的一些快捷键配置的时候,我心想我永远也记不住这么多的快捷键,甚至切换 fcitx 的输入法状态,都有三个快捷键,这在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随后,我猛然的意识到,这或许就是我与 unixchad 之间性格的不同。我希望有一套成熟的方案,我觉得合我的口味,就直接拿来用。而他是直接推翻了原作者的思路,完全以自己的习惯来配置了一套自己的东西。正式我的性格原因让我有了前面说的心智负担,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总卡在配置 bar 这一步,因为我老是在不同的选项之间犹豫,比如内存是显示用了多少、剩下多少、还是使用的百分比?用拿种方式都似乎有一定道理,也似乎都有缺陷。而 bar 的宽度就那么多,我又不希望过于拥挤,就总是配不满意。我在看第一段提到的那些人的视频,总感觉他们的 bar 配得都很漂亮,但让我用同一种,又觉得不大对劲。这种纠结的心态,如果不能克服,就让我无法真正的放下顾虑去使用窗口管理器。

退订了少数派

今天凌晨时分睡不着,拿起手机读 Feed,终于做了考虑了几天的事情——退订了少数派。

做出这个决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我依旧有一丝不舍,毕竟已经订阅了至少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今天虽然很少从里面摄取有用信息,但就好比曾经爱国的两人最终无法走到最后,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

订阅少数派的那段时间,恰逢中文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时期,微博为代表的短内容已经成为气候,带来两个影响:一是人们都不再写长一点的文字了,二是平台进一步封闭,RSS 也越来越少了。在这个时间段,我遇到了少数派,可以说是解救我于水火,我总算可以比较集中的读到一些比较正式的、和数码设备相关的文章了。尽管因为里面苹果内容较多,有段时间它被人戏称为“苹果派”,但我还是对它宠爱有加,因为除了它之外,中文互联网上少有同类的内容了。

后来少数派集中了一批比较知名的作者,他们的理论、实践、以及写作水平成为了标杆,一度把少数派推动的比较硬核。这几人干脆成立了一个播客,再然后他们从少数派脱离单干,也是进几年的事情。少数派也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平台,除了发表文章,也会制作一些专题的课程来出售,我在上面购买过几期。开始其实和我期望的差不多,但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少数派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封闭。比如推出了手机应用,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在上面阅读,甚至答疑社区也从 Slack 等专业应用迁移到了上面。

也是随着这个进程,少数派的内容也向多数发展。作为读者的感觉,就是随着主题的扩展,有些文章就渐渐的比较水了。比如说至今依旧有一个系列,少数派的编辑们近期买了什么。其实在早期是一个比较精彩的新品推介版块的,但其实想想也能明白,好东西其实也就那么多,这种系列撑死写个一年,时间再长了,就会给人滥竽充数的感觉。像现在有的时候是一款车,确实也符合系列的名称,的确是少数派编辑当中比较富裕的一人,但这个系列本身就变了味道。到了这个阶段,正文里的内容我就不怎么阅读了。它依旧在我的 RSS 订阅列表里,更新的也很频繁,我会在每次打开阅读器的时候,扫一眼新文章的标题,有让我感兴趣的我就点进去阅读,剩下的大多数我就一键清理了。

但应该是今年,不确定是什么时候开始,少数派进一步调整了 RSS 输出策略。之前几年就已经在 RSS 里没有全文输出了,只有几行摘要。虽然那个时候可以用阅读器的功能,把全文给拉回来。而今年调整后这个功能就失效了,一开始我发现 tt-rss 里这个功能的失效,后来换用 Inoreader 试试看,效果更差。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我遇到一次就在考虑将它退订。虽然心中不舍,但考虑下来,在今天中文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已经有很多,少数派已经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了。我理解它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做出了这类调整,但在一个效率主题的网站,它的内容不能通过 RSS 来阅读,我认为还是比较可笑的。

退订其实是一瞬间的事。别看退订之前内心戏那么复杂,但退订了之后其实也就那样,没有任何的留恋。

20250626 更新:今天调整文章的时候,想看看之前在 tt-rss 的提示是什么样的,于是又登录了 tt-rss,那里面的少数派我还没有退订。今天竟然发现,它又全文输出了,不确定期间是我 tt-rss 切换了页面布局的原因(不大可能吧),还是少数派那边的 RSS 输出策略有所调整。我在 Inoreader 里已经退订了,也不大打算重新订阅检验一下。因此这篇文章可能从今天起就不再适用了,不过一千来字已经写完了,那就这么着吧。

打算和 Dailyio 说再见

2023 年 6 月 5 日,我写了《续订了 Dailyio Pro 三年会员》这篇文章,记录我续订 Dailyio Pro 这份邮件列表的经历。两年前的文章,我现在的印象也不深刻了,简单浏览了一下,大意是两年前订阅了三年的会员到期了,本来我不打算续费,后来因为看了一篇 Deep Reading 系列的文章,感觉比较有收获,加上 Dailyio Pro 有优惠,我于是就继续续费了三年。

这几年,我越来越不想再读 Dailyio 的文章了。一开始赵赛坡的文章让我挺感兴趣,其实主要是因为他写的 iPad Power User 系列,是否实用不说,是当时市面上少有的中文 iPad 办公的实践方法论。我也是 iPad 的用户,平时使用过程中,感觉 iPad 满足了我的一些使用场景,但在他应该可以完成的场景中,我使用的还不甚顺手。因此一份日常办公使用的方法论对我是很有帮助的。有些场景我和我的使用习惯也不相符,但总归是开拓了眼界。

在之前的五、六年中,赵赛坡的文路子有了较大的转变,从一开始 iPad 使用方法论完全偏向了人工智能。据他在文章中说,他已经不再使用 iPad 进行办公,我记不清现在是在用苹果生态还是 Windows 生态,总之与 iPad 是不相关了。此外,他的人工智能的文章,偏向人工智能前沿的新闻、以及一些分析类的文字。这类的文字,我完全不感兴趣,往往读完了,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自然不用谈什么收益了。

赵赛坡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开新的“赛道”。“赛道”这个词可能用的不算准确,意思是虽然他的 Dailyio 系列都是一个邮箱发出的,但在邮件标题上会标注了这篇文章的分类,我设置了邮件过滤,给他分到了不同的文件夹中。原本有三到五个文件夹,我感觉还可以管理的过来,现在文件夹的数量已经多得多了:

这些并不都是当前在用的,有些文件夹里已经很长久的没有来信了。更过分的是,一些文件夹里的邮件就那么几封,给我感觉就是赵赛坡某一天灵感来了,准备开辟一个新的分类,结果没写几篇感觉兴趣不在这个赛道了,就不再继续发了,有一种挖坑不填的感觉。这有什么问题呢?当我因为关注赵赛坡这个人而订阅 Dailyio 的时候,我会感觉这样很真实,也会与邮件列表主理人的思维很同步。但当我是因为这个领域而订阅 Dailyio,我会感觉这个系列其实还不成熟,哪怕是主理人,也不确定什么时候他的兴趣偏移了,让这个邮件列表转向我完全不喜欢的方向,或者干脆就关闭这个列表。

说了这么多,我应该会在明天到期后不再继续订阅 Dailyio 了。上一次续订的时候,因为没有续订,当时心中感觉很惆怅,有种无法跟它走下去的可惜,这次已经完全没有了。:)

此外,对于过期了的邮件列表内容,我想应该调查一下其他人是怎么处理的。邮件列表的好处就是内容都在你邮箱里,坏处就是当这些内容过期了,我要怎么管理?放在那里还是会比较干扰的,删除掉终究是比较可惜吧。

小红书使用感想

小红书真是一件让我纠结的产品,之前就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我对它的感受,不过情绪也没到那么深,今天实在是无法忍受,逼出来了这一篇。

我对小红书的理解随着时间和使用的深入不断的加深。最早我高不清楚它是个啥,进去之后让我有种摸不着北的感觉,到底是像 Instagram 那样分享图片呢?还是抖音那类分享视频呢?还是一个微博类的商品?这一段的时间虽然长,但比较久远,因此我现在也回忆不清了。同时,我也很难回忆起之前是怎么接受了小红书,但可以说一下小红书让我喜爱的地方。

首先小红书的首页很工整,都是图片+标题的形式,在手机上是两列排布,平板上会更多列排布。每一篇文章是一个小方格,至少区分上很清晰,比起简单的瀑布流的那种格式要好多了,比方说新浪微博,就更多的体现了混乱,加上微博的一些其他骚操作,让首页显得更加混乱不堪。其次,小红书的功能也很丰富,有人分享的视频,可以在手机上很好的纵向、横向显示;有人分享图文,也可以在首图下面放文字,而且这个功能做的相对克制,文章里的图都放在了一起,在首图的位置左右排列,然后文字整齐的码在下方,也不会特别混杂。第三点,小红书是比较倾向于交互的,当一篇文章被发布了,作者这一端就被弱化了,剩下的评论人与作者之间的地位就差不了太多。这种模式让人更加愿意上去评论,不管是认真评论还是玩梗,总之创造了一种热烈的氛围。最后,小红书的审查,据我观察,应该是相对较为宽松的。除了一些很明显的涉及政治底线的,其他的审查都相对较弱,针对一写擦边的内容,可以说完全不审查,这有好有坏,坏的稍后说,好的地方就是交谈环境相对轻松,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活跃度。

以上是好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在上经历的负面体验了。其实总而言之就是一项,里面充斥了大量的低级的内容。我时常感叹,小红书这样一套精美的餐具,用来盛的却多数是屎。当然,小红书里面有好的内容,多数是一些相对正规的自媒体,他们做的视频的质量是非常高的,同样的,也带动着自己帖子的评论区的氛围非常正面。而一些个人类的作者,但凡不是有志于在小红书上培育一个长久的账号的人外,所发布的内容的质量就很低了。

小红书上有个固定句式——“这样起号,父母怎么办?”意思是很多只有一篇内容的账号,发的唯一一篇内容,就是一个非常傻逼的话题,吸引人们上来骂。这类低级的内容,会引着读者问候作者死全家,时间长了就会有固定的句式,其实就是说你发这类低级的内容,让大家诅咒你死全家,对你有什么好处。也有一些玩梗的成分,但总体来说,大家对这类内容还是以抵制为主。

小红书的弱审查,让它成为擦边类内容的温床。其实可能也好理解,Instagram 上面比这露骨的内容要多的多,或许这类以图片、视频为框架的社区,渐渐人们就会往人像照那个领域去偏。虽然有法律限制,但小红书上有很多内容,其实是充满了色情的暗示的,评论区里有批判的,有欢迎的,其实不管是发布的还是观看的,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类内容的目的。我的话其实也爱看,但看多了也会感觉索然无味,因为毕竟只是擦边,而不会让你真刀真枪的过把瘾。这类的内容往往会配一个我特别讨厌的文案:“正常穿搭无不良影响”。这类句子非但连掩耳盗铃的作用都起不了,甚至还可以反向用来当作检索这类的内容的关键字了。深究下来,这句话有种把读者当傻子的感觉,这种事情是你说不是就不是的吗?

除了上面这种让我感觉智商被侮辱的文案之外,我还看到过一个类别,让我除了感觉被侮辱之外,还感觉到气愤。如果说上面一类有蠢的成分,那么这一种就有种即蠢又坏的成分了。这一类帖子,表面上看似是呼吁什么事,但完全漠视了现行法律和社会实际,比方说呼吁露天场所禁烟。他们喜欢打着健康的旗号,肆意扩大法律允许的禁烟范围,比如火车月台。我曾经尝试在一篇下面指出作者的逻辑漏洞,但最终被胡搅蛮缠后拉黑了。我觉得平台应该对这类言论引起警惕,他们就像是文革小将,一旦他们抱起团来,会对现有社会秩序带来极大的破坏。

小红书上相对宽松的讨论范围,也孕育了很多不理智的言论,也时常让我感觉到憋屈。古人说的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互联网放大的人类的不理性,造成了很多理智无法战胜混乱的例子。这种情况下,往往并非谁有理听谁的,而是谁声音大听谁的。何况还有拉黑这一神器,可以输出一阵就拉黑。其实我近几年已经可以做到无视一些言论了,他们让我感觉连批判的价值都没有,但偶尔还是会中招,比如说你在和发布人进行比较顺畅的沟通时,旁边一个人就进来插嘴,你理性的说点什么,对方口气就很冲,啥难听的都来了。这种情况会激发我暴力的想象,特别想通过交通工具等武器把对方肉体毁灭。或许这就是大众的人性,这些年让我进一步失望,在没有管控的情况下,这类无知、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会充斥互联网,让这些地方变得让我无法停留。

话又说回来,小红书上有这么多令我讨厌的内容,我为什么还这么经常上它呢?我想应该也是挫子里面拔将军吧。看看同类的其他平台:微博充斥着广告与追星、八卦,偶尔上去吃个瓜还凑合,日常我实在是用不下去;抖音我现在上的越来越少了,因为视频为主的原因,检索信息的效率比较低,适合一段沉迷的完整时间;X 上的消息,则越来越反智,除了黄推外简直看不入眼;Mastodon 这类平台还尚未成气候,内容的丰富程度比较弱,比较难找到感兴趣的内容;Telegram 上除了一些 Linux 相关的讨论群外,剩下的就是找资源,看黄色内容吧。

为什么不能全面拥抱 AI?

其实原本想的标题是“为什么不能放弃抵抗,全面拥抱 AI?”,然后想想还是把“放弃抵抗”去掉吧,加上它给人感觉就像身处《黑客帝国》的世界里,人类已经没戏了的那种末日悲观感觉。

这个想法在我脑海中已经沉浸了一段时间,然后今天读到了 Untag 发布的一篇翻译文章《教师们已身心俱疲》,唤醒了我这段时间的想法。

Kimi 逐渐流行,它算是在国内可用的比较早的人工智能了。在之前要想体验 AI,只能科学上网去体验 ChatGPT 或者 Poe,很多服务还过滤来访人的 IP,进一步增添了访问的难度。那个时间,AI 还只是少数人可以体验的阳春白雪。之后去年末 DeepSeek 横空出世,AI 在国内一下子火了起来,人人都知道了 AI,人人都会用 AI,职场上似乎也充斥了 AI 生成的内容,特别是在一些需要走形式的场合。

或许是我处于职场,对校园里受 AI 冲击的情况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我完全可以想象出大概的情况。自从翟天临“知网”事件以来,论文查重这件事被公众熟知。此外,对批改学生的日常作业时,如何判断抄袭,老师们都有不少的经验。特别是理科的一些问题,对不理解题目的学生来说,抄别人作业很容易闹出“主=6”的笑话。AI 参与进来后,在很大程度上会规避这类低级的错误,但还是会留下机器味。也就是说,一段乍看没什么问题的话,多读两遍,就会发现它是一句没有意义的正确的话,非常像 AI 生成的句子。

《教师们已身心俱疲》这篇文章则告诉我们,老师们对分辨 AI 生成的内容这件事,已经压力越来越大。随着 AI 的爆炸式发展,判断一段话是人写的还是 AI 写的会越来越难,甚至逐渐的称为了不可能的任务。前几天我刚读到一个案例,一个大学把毕业生的论文认定为 AI 生成的,给这名同学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得她不得不找尽各种方法,来论证自己无罪。这颇有一种证明你是你自己的荒谬感。当然,不同的角度会带来不同的视角,尽管站在这名被怀疑的同学立场,会觉得这事很冤枉,但站在学校的立场,确保毕业生的学术诚信这件事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学习成绩本身。

上面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位尝试与 AI “和解”的老师最终失败的故事:

Nathan Schmidt 在 AI 问世初期持开放态度。他在课堂上用投影机展示 ChatGPT,让学生观察它是如何工作,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说明自己使用 AI 的方式和理由。但很快,这种开放变成了痛苦。他发现学生提交的是“半人类、半机器”的作文,而他在批改时要不断判断哪一句话该被表扬、哪一句话只是 AI 写的。如果他表扬了一句 AI 写的好句子,他担心学生会以为“我的真实写作不如机器写得好”。这种不确定性让他陷入困惑。更让他失望的是,即使他明确要求学生解释使用 AI 的过程,学生依然交来模糊不清的说法,比如“用了 ChatGPT 想点子”或“ChatGPT 修了语法”,很多人甚至连语法和词汇都分不清。他最终走向了彻底否定:“任何一段使用了生成式 AI 的文本,我一律退回。”

从这个案例上来讲,似乎 AI 天然就与当前的教育体系相冲突。这让我产生了进一步的困惑。说实话,AI 的浪潮是不可避免的,当计算机可以一键做完你的家庭作业,再人工来写作业就变的十分痛苦了。有这么一个类似的例子,过去做小学阶段的数学题,我们用口算、笔算,直到我们发现有种东西叫作计算器。到那个时候,老师、家长、同学都知道用计算器来做作业又快又轻松,但那是一种作弊。计算器的功能单一,只能帮你完成计算方面的工作,因此看起来威胁不那么大。更关键的是,考试的时候你不被允许使用计算器,因此学生们还是要进行手工计算的训练。不过,这只是在中国、在我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听说在西方,小学生们就要求学会使用计算器,他们要学的是计算器的操作方法,而不是手工计算的原理与方法。在中国,我参加年纪大一些的考试时,也被允许携带计算器,只不过限定了不能带有记忆等复杂功能的款式。

或许我的上一辈人,看到这个情况,会感叹小孩子们不会使用算盘了,但我们这代人完全不把算盘当回事。我小学的时候还和高年纪的哥哥玩过算盘棋,估计现代的小孩子连算盘棋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固然会令上一代人惆怅,但这就是发展的大势。现在,快 40 岁的我在算账时也懒得口算或者笔算了,干脆拿出手机来,用上面的计算器来算,这基本上是一个常识。似乎年龄大了之后,我们又被允许使用计算器来算数,小时候的手工计算的本领似乎都被荒废。

所以,反正未来 AI 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为什么不放弃无谓的坚持,早日拥抱 AI 呢?赶紧修改我们的教育体系,把 AI 纳入进来。在学会了基础知识后,教给同学们如何更好的编写 AI 提示词,以获得更完整的结果。如何在 AI 给出结果的基础上,正确判断 AI 回答的质量,并掌握优化 AI 回答的技巧,一方面让自己的答案更有“人味”,另一方面也辅助 AI 在将来的回答更加完善呢?此外,如何运用 AI 的回答来对自己进行提升,这也是一个很有发展空间的项目。

《碟中谍 8》观后感

《碟中谍8》电影海报
昨天父亲节,孩子的同学带着妈妈来我们家复习,我说要不我出去给你们留下一个空间,妻子同意了。我于是开车出门,吃了一碗螺蛳粉,之后准备去万象城坐坐。妻子说可以看个电影,问我近期上映的电影有没有我想看的,我想起了《碟中谍 8》这一部刚上映,正好有合适的票,妻子就给我买了,我比较顺利的就看上了。

上周我在 B 站看了这部电影的讲解,相当于从系列第一部快速讲下来的,让我对这一部的大意也基本了解。《碟中谍》拍的第 8 部,实际上的电影剧情不用看也基本能猜到,就是主角一行人完整一个紧张刺激的任务,当中穿插了伪装、奔跑、爬飞机爬楼之类的内容,然后在最后一刻拯救了国家/地球。我在看的那个介绍里,也点明了第 8 部电影里前几部的一些线索,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就曝光了 80% 了。

这也导致了我看电影时的不专心。也和我看的场次时间有关系,2:50 开场后正好是我犯困的时间点,从电影一开始,我就不断犯困,感觉累计错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电影的开头,特别是片头曲响起来之前的那部分,我感觉确实比较平淡,是我入睡的重灾区。

除了原本知道的剧情之外,有一个剧情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就是阿汤哥去了俄国被 AI 弄沉的潜艇,拿到了 AI 的初始代码,然后找路往外跑。因为潜艇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翻滚,阿汤哥只得从鱼类发射孔跑出来。这个孔不够粗,阿汤哥只得脱下潜水服,在只穿一条四角内裤的情况下往上游。咱不说他怎么打开鱼类发射孔的,单只他窒息昏迷后慢慢的被浮上水面,像婴儿一样蜷缩着,加上画面的旋转,颇有一幅唯美的风景。此时水面结冰,英国队长应该是凿穿冰面把他救了上来,电影里没有体现这一部分,只是在阿汤哥昏迷之中,英队像个美人鱼女神,游过来抱住了他,好像上身穿着运动内衣(我印象不深刻了)。这有点现实和幻想交替的蒙太奇效果,现实情况下,是英队给阿汤哥做了 CPR,当中自然少不了人工呼吸。等阿汤哥终于醒来,就像情侣一夜疯狂后第二天醒来那样,英队从旁边醒了过来,抱住了他。然后两人相对无言,我印象里他俩仍然穿着抢救时的衣服,即男方四角裤,女方运动内衣。两人脸离的特别近,我一度认为刚经历过生死关头,可不得抓紧来一发,至少得抱着啃一阵子吧?至少我觉得我在那个场景很难把持的住。可心里也有嘀咕,阿汤哥毕竟是个六旬老人了,可能不会像年轻人那样冲动了吧。果然阿汤哥萎了。

这一点之外,其他的部分都是《碟中谍》系列电影的基操,竟然都没有让我惊奇的地方了。当中合理不合理的,看个过瘾就好。

看电影的时候,我还想了个题目,大意好像是——毁灭世界的方式是有限的。因为这个系列电影,特别是到了后几部,反派的目标都是掌控世界,或者说毁灭世界。每次都要阻止反派,其中刺激的方式其实也就那么多,比如钟摆式跨越摩天大楼、爬哈里法塔、爬飞机等等;与之对应的,电影编剧也要想出更多新奇的方法给反派,像这两部,基本上都和核弹有关,甚至敌人成了 AI,也脱不开核弹,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有点审美疲劳了。另外,虽然我印象不深刻,但我看豆瓣评论里也说了,这部电影开头里,阿汤哥接受任务的媒介是电影磁带,回归了第一部的方法,我猜也和编剧很难想出更奇特的接受任务的方式有关系吧。

还得是 Fastmail

前两天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邮件服务的切换,涉及到邮件与日历两项目前国内已经快属于“非主流”的业务,值得一记。

事情的起因是我换了华为 Mate 70 Pro+,其实去年换了荣耀 Magic V3 之后,邮件与日历就没有配置好。邮件的问题是官方的应用不支持修改发件人地址,日历是官方应用根本不支持 caldav。我下面分别说一说。

我使用的邮箱是自己购买的域名托管在邮件服务商的那种形式。使用自己的域名邮箱是为了确保个人的邮箱地址可以保持不变,否则我也不能说换邮箱服务就换,也基本杜绝了将来邮箱服务商关门跑路的可能。而且自己的网站也是用了自己的域名,给域名加几个 MX 之类的解析也没有额外费用,况且这个独特的域名也十分短,远好过邮箱服务商现在可提供的后缀。使用托管服务是因为邮箱的配置还是比较复杂,涉及到反垃圾邮件等一些机制,已经数据安全等领域,我没有信心自己维护好。我一直在用的邮件服务商是 Fastmail,看了一下之前的文章,从 2015 年 8 月初用到现在,差不多有 10 年了。这是我目前可以找到的最符合我需求的邮箱了,中间折腾过几次想换到别处也没成功。

之前有段时间手机客户端一直配置不成功,苹果安卓都不灵,之后我惊讶的发现,在我这里,如果 Fastmail 走魔法流量,竟然不能访问 IMAP/SMTP 服务器,后来我在梯子上特意加了针对 fastmail.com 域名的直连规则,问题就解决了。在荣耀手机上面也能使用自带邮件客户端,唯一不行的是无法设置发件邮箱。我在 Fastmail 上注册的账号是 liuf@mm.st,登录 IMAP/SMTP 服务器只能用这个,使用域名邮箱是不行的。在有些客户端上,可以让我配置发件人的邮箱,因为这在 SMTP 协议中是开放不受限的。但荣耀、华为的邮件客户端没这个功能(不会是藏的很深我没找到吧?),造成我发的邮件发件人是我不使用的邮箱,显得很奇怪。

比起电子邮件,在国内电子日历似乎就更加成了一个小众玩意。原本我们就不大有个人记录日程的习惯,手帐这个东洋舶来品,至今依旧拥有浓厚的“小资”标签,网上相关的 KOL 也逐渐减少。企业中的数字日历工具,除了在一些很少数的公司中看到过之外,其他地方也是基本看不到。像我们公司,应该算是国企,这些年搞新零售、数字化转型,钉钉打卡、企业微信都涉猎过,应用的就是一个建群、考勤打卡、事项审批之类的东西。至于日程?领导日程多变,也不是下面员工能关心的;员工有个屁日程,领导安排你干啥就干啥。至于我个人,使用日历一方面当作记录,另一方面也仅限个人的一些固定日程需要记录,比如固定时间的会议、孩子的课程安排之类的。

当然,在一个开放的手机系统上,没有什么是安装应用做不到的。但我期望,有些基础的功能,还是用官方的应用或者服务更好。而且与系统整合的更加紧密,比如语音助手,如果使用第三方的应用,很有可能就不行。如果系统本身没有这一项服务,我自己安装也是可以,如果系统原本就有了,我再安装一个一样的,就感觉有些重复了。

因此,这次的起因是我惊讶的发现,荣耀、华为等国产手机厂商自带的日历应用,居然不支持 caldav。据我这几天调查,似乎只有小米可能支持一些。其他的是宁可支持 Exchange,也不支持 caldav。Caldav 是开放的协议,实现起来对他们没有难度,我猜测也只能是厂商认为没有需求有关吧。倒也不是说国内用户没有使用日历的,但每家的日历都相对封闭,其实也加大了切换的壁垒,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要不是 IMAP/POP3/SMTP 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我想或许电子邮件也不会让你用其他的服务器吧?

正路跑不通,就找一些其他方式。从网上搜索了一些,一个是使用 DAVx5,可以在不支持 caldav 的安卓手机上,通过安装应用的方式,访问 caldav 服务器把日历拉下来,然后模拟一个日历应用可以访问的后端,间接解决问题,这也是 Fastmail 的帮助文档里提出的“官方”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找个支持 Exchange 的邮件服务。前者需要安装应用,而且将来万一升级到鸿蒙 5.0 会有兼容性问题,所以我的第一选择是换服务。首先是我同时在用的 QQ 邮箱,设置里面有 Exchange 的支持,而且可以缴费以支援域名邮箱。我一开始最倾向它,因为它的可访问性一定是最高的。但是测试下来,或许我第一次使用 Exchange 服务不了解的原因,竟然只能同步一个日历。原本 QQ 邮箱的日历功能就十分阳春,但只给一个日历,我难道要把个人、工作、子女、宠物等不同方面的事项都写在一起吗?这也太不符合我的使用习惯了!

我在 Kimi 等工具中进行提问,得到除了 QQ 邮箱外,还有 Zoho 以及微软的收费业务。微软是 Exchange 的开发方,他家提供的服务应该是最完善的吧,可惜就是费用比较高昂,比来比去我还是放弃,尝试一下 Zoho 吧。这一家我之前也试用过,可惜他没有比过 Fastmail,具体原因我记不清了,但界面一定是一个问题。我不大喜欢 Zoho 那种什么都放上的界面,Fastmail 那种更加简洁、专注的界面更加符合我的口味。这次再次尝试 Zoho,选择了国内版。上一次我体验的是国际版,在国内使用,我还是选择更加本地化的服务,而且还以人民币结算,更加直观方便。Zoho 的好处是非常便宜,价格比 Fastmail 要低至少一倍。不过从官网调查了一下,发现明确说了 “Exchange ActiveSync 仅支持企业付费计划。不为个人帐户提供支持。”而我就是为了 Exchange 功能来的,只好购买 150 元每年的 WorkPlace 方案,多了我完全用不到的在线文档、表格、演示、通讯、会议、协作这些功能,想来也是挺亏的。不过这个价格比 Fastmail 依旧便宜,更好的是 Zoho 对这个方案提供 15 天的免费体验功能,我可以先测试,确保符合我的需求再下单。

《哪吒之魔童闹海》观影感受

注意:本篇讨论的是刚今年上映不久的电影,以下内容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上一篇写了《哪吒 1》的观影感受,今天陪女儿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后文简称《哪吒 2》),也是我自己看的第二遍,把观影感受记录下来。说实话随着《哪吒 2》电影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出色,我感觉这电影也逐渐变得不好说了。说好话似乎理所应当,说坏话似乎有破坏国产动画电影的嫌疑。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我在第一次看完后的一些比较强烈的心情也逐渐平复,似乎再拖下去就写不出什么来了。

我第一次看是在这个月 7 日和妻子去的,算是买的夜场,看完出来都 11 点多了。当时有一肚子的槽要吐,也是对这部电影观感最低的时候。现在印象不深刻了,回忆几个点吧:

  1. 为了搞笑抹黑人民群众。上一篇里我写到,陈塘关的百姓让我感觉很不舒服,这一部我想明白了,就是编剧为了搞笑,给普通百姓加了很多抹黑的戏份。上一部不提了,这一部里一开始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百姓们集体采摘莲藕,制成藕粉,结果不注意食品卫生,用手搓脚、擤鼻涕后不洗手直接继续操作,看得两位主角反复干呕。然后做好两“坨”藕粉后(太乙就是用的“坨”这个字,画面上也故意把造型弄得很像两坨屎),让哪吒和敖丙附身上去,雕刻好外形,哪吒还从嘴里吐出了一个东西,结果是一位百姓头上贴的膏药,导致两人再也忍不住恶心了。这明显不符合我们的普通人的想法,这种严肃的场合,让百姓来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做出这样恶心的事情,绝对不会让人看了舒服。有人看电影会把自己代入主角,但实际上我们如果在电影的宇宙里,99% 的可能性只是陈塘关一个小小的百姓,我会做饭这样不讲卫生?说的我自己都有点恶心了。可能我过于敏感,但我感觉这绝对的是在丑化。再看看这些人的外形吧,这个场景的人类,除了李靖夫妇外,其他人基本上找不出个好看的,这时候没有人拿杜班加纳说事了?老者代表村民感谢三太子挽救了陈塘关,结果眼神不好对着太乙的猪座骑的屁股当成哪吒一顿夸,猪贴脸放了几个屁,以为是哪吒没好好刷牙。然后一堆人忽悠报班的、说媒的(恶心!),我不说电影里他们是反派,但都是很让人反感的角色。往好里说,可能国产动画片的导演还不大会描写日常?反正让我这个看了还算多日漫的人觉得很辣眼睛。而且,不好笑!
  2. 对四海龙王的描写,让我觉得一部 2025 年的全年龄向的动画,竟然依旧没有脱出“三观跟着五观走”的逆向窠臼。东海龙王是正面角色,出场让身边老婆赞叹“好帅”;西海龙王是女性,算是龙族反派的头领,刻画的比较偏美型,反正前几天女儿的小天才账号昵称已经改成敖闰了;那么,南海、北海两位龙王,刻画的是个什么鬼?!一个钢铁异型,一个野蛮人憨憨,看了之后简直让我一口血憋在胸腔不吐不快。哪怕是反派,把他们画的好看一点会死吗?龙族,原本就是美型、耽美的重灾区,让他们男俊女靓不行吗?结果搞这俩基因变异的玩意,让我感觉一下子把电影的层次拉到宝宝巴士的水平。还是以动画产业比较成熟的日本来举例,《圣斗士》里反派的神,波塞冬、哈迪斯,无一不是大帅逼,几代冥界三巨头,也是柔美有米诺斯、英武有拉达曼迪斯,不影响他们当反派。《龙珠》里比较非人的,沙鲁虽然有明显的虫子的特征,但也很难说是丑,布欧更是还很萌。比较近代的民工漫,宇智波斑、友哈巴赫都是各有特色,也很被认可。国漫也不都是这个风格,我看得比较少,但是《刺客伍六柒》里的血魔(临时忘了本名了)、《一人之下》里的全性妖人们,多数也是美的居多。
  3. 还是剧情老套的问题。我猜是不是跟哪吒、封神演义这个 IP 有关系,可发挥的余地比较少,写来写去哪吒就是个冲动的混小子(在这部电影里不那么典型,还是有很正面的人物弧光的),阐教里就是有很多老阴逼,这些年网络小说写得都比较多,让我从一开始就基本可以想到结尾。然后穿插比较刀人的亲情剧情,让电影的前三分之二在我看来非常无聊。有趣的是,我近期看的几部电影,《哪吒 1》、《哪吒 2》、还有《唐探 1900》,都是一个路数,就是前三分之二或无聊或乱搞一通的剧情,到了最后三分之一来上一个你无法忽视的高潮,让你忘记前面的尴尬,一脸满足的走出电影院。

吐槽方面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就是这么多。下面说一下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好的地方。

和上一部差不多,就是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平上来了,画面不再是过去那种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那样一眼假的风格,更多了写实,让我感觉,有了好的剧本,中国动画电影真的可以腾飞。更何况这部电影里还有几个让我眼前一亮至今仍然深刻的场景:一是天元鼎挪移的时候,配上背景音的低吟,让我感受到了这件法器的厚重;二是捕妖队全员配合大 BOSS(电影里用的应该不是《封神演义》小说中的人名,现在有些记不清是“无极”还是“无量”了)镇压主角一帮人,最终在天元鼎上形成了一幅世界树的图景,挺震撼的;再有就是哪吒“三头六臂”的场景,乍一看很帅,但再一看怎么就一个头?恍然又是电影的改编,多两个头就不帅了(小吐槽)。

电影的结构与制作让我感觉很舒服、自然。具体说来,就是画面和声音非常平衡,不会有哪一方特别突出的感觉。近期看的一个反例是《好东西》,里面加了很重的音乐,明显是偏另一种表达的风格,好比詹姆斯古恩导的一些电影,比如《银河护卫队 3》,有时让我觉得在看部音乐剧。不是说哪种更好,只是我还不大习惯。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只是《哪吒》里的音乐让我觉得更加自然。今天看到《哪吒 2》的配乐是阿鲲搞的,怪不得,牛逼!

另外,还是想说一说中西方文化对待神话态度的差异。今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这个话题,实在是让我不吐不快。中国人看待神仙,哪怕再小的神仙,就好比《西游记》里的土地吧,每次被孙悟空揪来问事情,也是个道貌岸然的小老头。可以说中国正神就没有容貌猥琐的,中国神仙也绝对不会有希腊罗马神话里引诱、强奸、兽交这些行为的。看看《哪吒》电影里面吧,从太乙开始,不光长得丑,行事也很孟浪。今天看到一个剧情,两只结界兽被夜叉逃跑了,想办法互相把对方打残,来假装自己受伤,掩盖被犯人逃跑的事实。这已经够猥琐了,然后被太乙看到后又互相推诿,我只想说,收手吧,饺子!前几年费翔演的《封神》上映,我至今没去看,但看过网上分析导演乌尔善在电影画面里夹带私货,误导观众对上古商朝的认知,是因为他受西方势力指使而有意为之,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你说《封神》这种服化道这种捕风捉影的都可以说,《哪吒》这种改写传统神话的,是不是更加明显了?

因为近期这部电影还很火,因此我们为了买到好一点的位置,选了中午 2:20 开始的相对冷的场次,导致中午没睡觉的我在里面犯困,睡了几次,略有惭愧。在影院里我想,我近几年在电影院二刷的电影有《寻梦环游记》和《流浪地球 2》,每次都是全神贯注的看完,和这次二刷差别很大。我想一是因为这次是我不得不陪孩子来看的,原本我就不是特别喜欢这部,会让我容易犯困;二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剧情其实还是比较单薄,不像球二那样有太多的细节可以反复咀嚼,在周日下午这个时间点确实比较容易犯困。